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情上海滩-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多的新市镇。上海也便迎来了不久后的破城发展。  700年过去,广东人、福建人、江苏人、浙江人、山东人、洋人。。。。。。是近是远,是爱是恨,无论哪一拨人,都从黄浦江边上岸,来到了在这片老城厢,他们来过,看过,经历过,生活过,也离开过。是这样的一组组身影融铸了这一地方的文化和这一地人的气质、风格包融、精明、视野开阔、务实。他们称作为“海派”。直到现在我们都还能听到他们的后代在这条条小弄中,调拨欣赏着自己的故地之音:宛约的苏州评弹、清亮的粤剧、曲折宛转的宁波滩簧、悠扬的越剧、高亢激昂的绍兴大板、爽利的山东快板。。。。。。


第一部分:海客城厢沙船集市(1)…(图)

     

 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常是以一个小小的触媒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华埠—上海十六铺的繁华,应该就是从这只小小的沙船开始的。很多人并不知道,即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三桅沙船还被这个城市定为市标之一。    沙船!沙船!    1995年1月23日,一代沙船巨商“郁森盛”号的后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重游故地,踏看了上海旧城墙遗址大境关帝庙,并出席了一个小小的上海城厢历史旧展,但是这个展览却与他的家族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断有关。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被清军镇压后,上海城市经清兵纵火洗劫,连烧三日,城厢三分之一街坊被毁,县城几乎沦为废墟,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修复重建。当时清廷国库空虚,多用来镇压太平天国,没有足够资金来修复城市,上海城内众多富商又因小刀会起义蒙受重创,无力筹款修城。唯独郁森盛的沙船商号出资20万两,部分作灾后善事,部分用来修复城墙。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能看到的旧城墙上仍嵌有少量钤有“咸丰五年上海县城墙”字样的城砖,就是当年郁氏修城的见证。    

  2004年底的一则新闻称:老城厢上海一代船王清代沙船巨子郁泰峰的旧宅,在沉寂了近一个世纪后,又被重新发现。专家称,“郁家大院”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匠心独具,应予以保存修缮,尽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这座位于南市区乔家路东端“三进九庭”的郁家大院,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虽经风雨侵蚀、战乱破坏,却基本保持完整,朴实中显得豪华,凸显江南大宅风貌。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快要被人遗忘的院落中,却曾住着中国近代史上名噪大江南北的二品红顶商人、宜稼堂藏书楼主人、沙船巨子“郁森盛”号创始人郁泰峰。  沙船商为什么能够如此富甲一方呢?这是与十六铺这个中华第一埠成为南北货运集散地分不开的。  如果拉一根绳子去量量中国的海岸线,上海大致就在这根线的中间,于是它就先天的占地理优势加上后天不断完善的港口条件,使它成为20世纪的东方第一大港,不但承担中国本国的南北货运交融中心,还成为东南亚周边国家大宗商品的物贸交易的集散地。北方的大豆、豆饼、油料、肉类、小麦、药材、木材、水果。南方的糖、胡椒、海参、燕窝、苏木、烟、甘薯、咸鱼、玻璃、肥皂。日本产的银、铜、海货、漆器、珍珠,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鱼翅、象牙、藤器、樟器、檀香、玳瑁、洋红、鸦片等都汇在了这里,完成它们南来北上的交易。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造成上海强势贸易中枢的一个核心,其实是棉布。  “沙船之集于上海,实缘布市。”上海是海内优质棉的产地。上海出产的棉布,厚实耐用,从元代起就很闻名,“松(江)太(仓)所产,为天下甲”,而上海的棉布又“甲于松太”,明代就销行“秦、晋、京、边”、“湖广、江西、两广诸路”,外国人称之为“南京布”的这种布匹,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曾大量转销到美国、拉丁美洲和西欧等地,驰誉国外。如1809年从中国运到美国的这种布匹达三百七十六万多匹,1819年达三百十三万多匹。英国商人从1817年到1827年每年自中国输入布匹多达八十万匹,少也有二十万匹。甚至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中也描写了一位穿着“南京布”的长裤的纨绔公子,可见中国手工织造的土布影响之大。


第一部分:海客城厢沙船集市(2)…(图)

  由宋至明,正由于不断地普及推广,上海县及其周边的松江府棉纺织业日益兴盛,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松江棉布在全国声誉鹊起。叶梦珠《阅世编》:“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松江府志》载:松江人“俗务纺织,他技不多”,所织的精线绫、三梭布、绫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吾乡所出皆切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明代,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外地商人纷纷到松江来收布,布商挟重资而来,白银动以数万两,多则数十万两,以致明代的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到松江贩卖棉布的情节。松江棉布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棉布贸易在上海的南北贸易中有重要地位。是形成上海南北贸易频繁,“商贾云集,帆樯如织”的重要原因。南市的花衣街就是当时专营棉布生意的交易街。  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上海港已形成多条航线:北洋航线、南洋航线、长江航线、江南内河航线以及海外贸易航线。所谓的南洋、北洋,是指古代中国一直沿用的称谓,南北洋的界线其实就是长江。古代习惯上将长江以南的洋面叫作“南洋”,长江以北的洋面叫作“北洋”。    

  南北洋的海面航运条件是不同的,北洋水面多沙洪,海水处于低潮时,沙滩露出海面,给海上航运带来不少麻烦和困难,因此航行于北洋的海船大多设计为平底浅船,而不是南方的尖底船。平底船吃水浅,能在沙洪中航行,一旦被搁浅,船也不会翻掉,可以等潮水上涨时继续航行。所以,这种适宜多沙海面航行的海船就被叫作“沙船”。  广东、福建、浙江人所用的蛋船、鸟船、三不象等南洋航线上的海船,由于不适宜去到北洋航线,每次都需经十六铺码头换为北运的平底沙船不可。而运营沙船为主的上海船帮,基本不参与南洋航线。包世臣《海运南漕议》说:“沙船聚于上海约三千五六百号,其船大者载官斛三千石,小者千五六百石。船主皆崇明、通州、海门、南汇、宝山、上海土著之富民。每造一船须银七八千两,其多者至一主有船四五十号,故名曰船商。沙船有会馆,立董事以总之。”  海运的客观阻限,就这样为上海创造了绝好的北运垄断机会,由此沙船商成为了上海县城中的暴富群体。到清代,沙船业一直是上海县城内最兴旺获利最丰的产业,它不仅带动了南北贸易,而且形成了海内少见的巨大的南北贸易的集市十六铺。  


第一部分:海客城厢沙船业兴起(2)…(图)

  至迟在南宋后年,上海的沙船业已经相当发达了。沙船业的暴富其实是与漕运密切相关的。元朝建都北京后,元帝为把在南京和临安掠来的大批宫廷档案、图书、珍宝运往大都,派投靠元朝的朱、张二人,承担此次海上运输,从此开辟了沙船承运官方货物的航运任务。由于元朝建都北方,而中国的主要产粮区都在江南,官方的皇粮每年都必须从江南征收,再将大米运往北方,这种米被称为“漕米”,承运漕米叫作“漕运”。于是,适合北方沙洪航运的沙船成为承担漕运的主要船只。几乎垄断了北洋航线与“漕运”的货物海运任务。所以自元代而起的漕运使用沙船运输后,极大刺激了上海沙船业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上海港的兴起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唐时措在《上海县学记》是谈到宋末元初的上海时描述上海当时的盛况:“襟海带江,舟车辏集,故昔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亡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也正是因为此,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由原来的一个小镇升为上海县。其中沙船和海上航运、贸易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代,朱元璋登基后,一纸海禁令贯穿了整个明朝,所以上海港也随着沙船航运业衰弱而衰退了。海上漕运也改道为运河漕运。    

  清康熙中年颁布“弛海禁”令,放宽对近海航运、贸易后,才发挥出沙船巨大的货运能量。上海船商仍是以北方贸易为主,使用的仍是沙船,但随着造船技术的改进,承载能力比元代已经强许多。由元代的载重1000石(50吨)发展到3000到4000石之间。据记载,乾隆年间上海有沙船3500条左右,年运输能力在30万吨左右。  道光初年北运河淤塞,枯水季节连小船也难通过,江苏的漕运委托上海沙船商号海运,开始了漕米海运的回归。当时规定“每运粮一石,给水脚银四钱,且载时每石加耗米五升,卸载时以平斛收”,即规定每运一石漕米,商船可得四钱银子的运费,同时,每运一石(约160斤)的漕米,商船可得五升的损耗补贴(约3%)。以一条载重3000石的沙船为例,运一船漕米,商人可获4(钱)×3000=1200(两)的白银和5(升)×3000≈90(石)的粮食补贴,而沙船在顺风时一年可往返4次,即仅漕运一项,一条沙船即可获利4800两和大米360石,所以漕运改为沙船海运后立即得到沙船商的拥护,也给上海沙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道光五年(1825年),江苏巡抚到上海,在大东门老白渡建立了“江苏海运”,具体负责海上漕运,仅此后的一年中就有1526船次的沙船,共计装运糟米1429000石,白粮81500石从上海出发,平安抵达天津卸货。  漕运是最大的货物运输,只要有船就保证有货源;同时,在没有承揽漕运之前,由于上海发出的货物少而北方运入上海港的货物多,所以必须有一部分船空驶北方,承运漕米后填补了上海货源不足的缺陷,使沙船南北航运均为满载。据当时的估计,一条载重3000石的沙船年收入在7000两以上,而当时“每造一船,须银七八千两”(《见闻读笔 。 海运南漕议》)。也就是说一条沙船一年的利润可购置一条新船。  唐振常主编的《上海史》记载“上海港内35003600”号沙船的总资本,少说也有三千百万两白银,可以算得上当时全国最大的资本了。”而这些沙船有一半集中在十余家沙船号中。于光远先生的曾祖父郁松年(泰峰)和曾伯祖父郁彭年(尧封)就是上海郁森盛沙船号的创办人。


第一部分:海客城厢中华第一埠(图)

  从元初朱清督造六十多只沙船起,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它会繁衍到3000多只的硕大规模,康熙解禁令后,历史统计,上海港年进出船只达到约1。4…2万艘次,货运量50…60万吨。清代上海港的规模已达到相当程度。港区主要在大、小东门和大、小南门外沿黄浦江一段,港内货物的装运则集中在南码头、董家渡和十六铺。从大小东门至南码头一带数里长的黄浦沿岸,都已成为各有其主的泊岸码头,宽敞的码头与巨大的货栈占据了整个河岸。  如果以现代港口的商贸格局来看,大吞吐量的港口,一定伴随着的是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清开禁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