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祝版(礼部拟祀社稷坛秋祭文),阅毕出殿,有侍卫、太监来,称奉太后
命,将他引到慈禧太后处。慈禧太后责之曰:“汝之变法维新,本予所许, 
但不料汝昏昧糊涂,胆大妄为,一至于此。汝自五岁入宫,继立为帝,抚养
成人,以至归政,予何负于汝?而汝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播弄,如木偶然, 
朝中亲贵重臣,无一爱戴汝者,皆请予训政。汉大臣中虽有一二阿顺汝者, 
予自有法治之。”遂发动了政变,将光绪皇帝幽禁于南海瀛台涵元殿。(黄
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周俊桃) 
烽火篇
庄是楚国将军,还是农民领袖? 
战国时代后期,在楚国有一个名声烜赫、影响颇大的人物——庄。但
是,各种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十分歧异,因而使后世对庄这个历史人物的身
份、事迹、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许多史书记载着庄是楚国将军。《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楚威王
时,使将军庄将兵”沿着长江西征,一直打到今云南省的滇池附近,以兵
威使该地属楚。正要归国向楚王报功,恰遇秦兵攻入巴、黔中郡(今四川南
部和贵州东部一带),因道路阻塞,庄就在滇池自立为王,晋代堂璩撰写
的《华阳国志》,所记与此略同,两书还明言,庄是“楚庄王苗裔”(即
后代子孙)。《史记·索隐》更说他是“楚庄王弟”。可知庄还是一位与
楚王室有着亲属关系的贵族。《荀子·议兵篇》称:“齐之田单、楚之庄、
秦之卫鞅、燕之缪肌(即乐毅)”都是当时的“善用兵者”。足见庄在楚
国为将,就像田单在齐、商鞅在秦、乐毅在燕一样,曾因善于攻城略地而立
过大功。
然而另一些记载却表明,庄是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韩非子·喻老
篇》记,有人向楚王谏道:“主为盗于境内”,官吏不能禁止,这是“政
之乱也”。《论衡·命义篇》也说:“盗跖、庄,横行天下,聚党数千, 
攻夺人物,断斩人身”,真是太“无道”了。《荀子·议兵篇》指出:“庄
起,楚分而为三四”;《商君书·弱民篇》并言:“庄发于内,楚分为
五。”可知,同于庄的起义,楚国内部一片混乱,政权系统受到阻隔而分
裂为三、四、五部分。《吕氏春秋·异用篇》、贾谊《吊屈原赋》都把庄

与春秋战国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盗跖”相提并论。《吕氏春秋·介立篇》
更提到“庄之暴郢”,彼此“相暴以相杀”。高诱注:“庄,楚成王之
大盗。”足见庄的农民起义队伍曾经打到楚的国都郢,在那里和楚国的统
治阶级进行过殊死的战斗。
在史籍记载中,楚国的庄忽而是听从国王调遣的能攻善战的将军,忽
而是向统治者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起义领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目前
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大致有这样三种意见。
一、变叛说。据《荀子》和《商君书》的论述,庄农民起义发生于楚
“兵殆于垂沙,唐蔑死”之后,即公元前301 年。这一年,秦、齐、韩、魏
四国联合,大举攻楚,在垂沙(今河南泌阳一带)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主
将唐蔑被杀。这就必然会加深楚国内部的危机和阶级矛盾,庄农民起义因
之爆发。至于楚王遣将军庄西征至滇池,后因秦攻占黔中郡而道路阻塞, 
此事当在公元前281 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攻楚黔中,拔之。”《后汉书》所记和《艺文类聚》、《北堂
书钞》、《太平御览》等书所引,遣庄的楚王都作“楚顷襄王”,正与此
时的楚王相合。庄领导起义与庄将兵西征,前后正好相差20 年。故《荀
子》杨倞:“ 初为盗,后为楚将。”显然他背叛了农民阶级。
二、两人说。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在《楚庄有二》条中
认为,一个庄是“楚之大盗”,与“盗跖齐名”。《韩非子》明言“庄
为盗于境内”,他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而楚王派出去西征至滇池的将军, 
是“楚庄王苗裔”,乃贵族统治者,“此又一庄也”。近来也有学者认为, 
如果“为盗”的庄与“将军”庄是同一个人,那么一定是庄在起义
后投降楚王成为将军的,但历史上绝无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说当时的楚国
有两个同名的庄,比较合理。
三、农民领袖称王说。主张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楚国当怀王末年至顷
襄王时期,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内外交困,国
势积弱。遭遇如此困境,楚国不可能再派重兵远征至滇池等西南边地。因此, 
楚顷襄王遣将军庄长驱西南略地之说,当是一种错误。实际的情况应该
是,庄在领导了楚国内部的农民大起义,一直打到楚都郢之后,终因敌不
过楚国统治阶级的强大围剿,在不利的形势下,庄毅然率起义军向楚国统
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到达滇池附近与当地民众结合,建立起农民政
权,自立为王。王充《论衡》所说的庄为盗“横行天下”,即指此事。庄
称王、建立农民政权,要比秦末陈胜,吴广称王、建立农民政权,早了70 
多年。
上述三种解释,究竟哪一说符合于历史的实际呢?杨宽先生所著《战国
史》,在1955 年初版时持变叛说,到1980 年修订重版时又改为两人说,近
年来还不断有人提出商榷。看来,庄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仍然是一件疑
案。
(郑嘉融) 
陈涉究竟是何地人? 
陈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他的大泽乡揭竿而起之

举,在我国农民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
中记录了这次起义的全过程。可是作为这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究竟是何
地人,却众说纷纭,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陈涉是阳城人。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
镇。著名学者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注为:“阳城,古城邑,汉置县,故
治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之告成镇。”这一说法主要依据唐司马贞
《索隐》:“韦昭云属颍川。《地理志》云属汝南。不同者按郡县之名随代
分割,盖阳城旧属汝南。”张守节《正义》云:“即河南阳城也。”《辞海》
1980 年版云: 
“古县名。春秋,郑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武周
改名告成。唐天祐中又改名阳邑,五代唐复改名阳城,周显德中并入登封。
旧说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即本县人。”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也采用此传统
说法。但近年来,有人对此说法存疑。
王秀山同志在《光明日报》1984 年3 月21 日撰文认为:经河南有关考
古工作者几个月调查研究考证,陈涉家乡在今河南商水扶苏村。秦末陈胜假
借被秦始皇废黜的世子扶苏名义举兵,在家乡阳城陈庄修一城池(今叫扶苏
城)。《史记》载:“陈胜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盖涉筑此城。” 
宋时的《舆地纪胜》也说:“在县西二十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扶苏,此
城盖涉所筑。”据《商水县志》记载,秦时商水名阳城,归汝南郡辖。《大
清一统志》云:“扶苏城在商水县西廿里。”今城毗邻陈庄多陈姓。出土的
文物中有一印戳“夫胥司工”,字样清晰可见。专家辨析认为古代“夫”与
“扶”同,“胥”与“苏”通用。“司工”即“司空”,这是秦代官名。合
起来为“扶苏司空”。由此可见,陈涉当时不仅诈称公子扶苏筑城举兵,而
且己刻制官名印章。
还有一种说法:钱汉东同志在《语文教学通讯》1981 年12 期《陈涉故
里考》中指出陈涉系今安徽省宿县南湖沟人。作者曾在大泽乡实地考证。当
地姓陈氏者都认为陈涉是他们的祖先。在宿县东南有湖沟集,古称阳城,在
浍河的南岸,位于大泽乡南约60 里。陈涉、吴广等900 闾左适戍渔阳,从故
地安徽的阳城应征出发,由南向北而行,中途屯大泽乡,恰遭大雨,只好住
在大泽乡避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于是官逼民反,闾左们“揭
竿而起”,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如果陈涉确实是河南阳城人,他们
从河南出发去北京附近的渔阳,一路正是华北大平原,途中虽有山川河流, 
但不足挡道,交通还算方便。而河南阳城离大泽乡足有一千余里,古时往返
不易,加上途中限期又如此之紧,根本无须绕道大泽乡。可能是后来的注家
将浍河南岸的阳城与黄河南岸的阳城相混,因此以讹传讹,一直至今。大泽
乡附近还有陈涉之妹陈雪花墓,也为陈涉是安徽人的说法提出证据。相传陈
涉在大泽乡“首发难”后,即将其妹从安徽阳城接到大泽乡,看守大后方。
陈涉遇害后,她仍生活在这里,直到死后葬于此。解放前尚存一座尼姑庵, 
有人看护,现已拆除,但雪花墓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果陈涉是河南阳
城人的话,陈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后,即使将他妹雪花从河南阳城接出来, 
也该让其住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一般不会住在大泽乡,更不用说死
后葬于此了。《明一统志·中都·古迹》载有:“阳城,在宿州南,秦县, 
陈胜于此。”宿州即今宿县,这段史料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并恰好与今天淮

地人民的传说不约而同,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说法具有一
定的可靠性。
以上各家之说都有一定的依据,很难断言谁是谁非。
(陆惠芳) 
田横五百壮士的最后结局如何? 
田横,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齐国贵族,秦末从兄起兵。“齐王
田广死后,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于赢(山东莱芜西北)下,横败走与
其属五百人人居海岛”(见《元和郡县图志》)。当年这个海岛就是今天江
苏连云港市云台山的田横岛,这是后人为纪念田横而起的名。山东境内即墨
县东北海中也有个纪念田横的田横岛,有人考证田横当时人居的是此岛。故
田横率部属五百人究竟逃于哪个海岛,至今还是个谜。据说追田横的汉将艾
不追至艾塘湖畔,不敢过海上岛,为把田横及五百壮士困在悬居赣榆县海中
郁州山海岛上,于艾塘湖泻湖口构筑起一座土城(遗址在今江苏赣榆县罗阳
乡大沙村北),后人称艾不城,并改艾塘湖叫艾不湖。
汉高祖刘邦知田横深得民心,田横又是齐国旧贵族,居在齐地海疆岛屿
上,怕他们日后乘机作乱,用武力征服不行,只好派使者去招降。田横与五
百壮士商议,谢绝归汉,并要求使者替他们拜谢汉王,让他们能平平安安地
做个老百姓。这时,处心积虑的汉高祖不放心,当然也不愿放过他们。于是
再次派使者带着使节、诏书去海岛招收田横及500 名壮士。田横考虑再三, 
只好带两个壮士,跟随使者出海岛奔洛阳,走到离洛阳30 里地,田横不愿称
臣于汉,也不愿落入汉王之手,于途中自杀了。这时,汉高祖刘邦为了笼络
人心,收买壮士,以安葬国王的礼节安葬了田横,这就是传说的现在河南省
偃师县西的田横墓。两位忠于田横的随从也于田横墓前自杀,然而汉高祖仍
不肯放过忠于田横的五百壮士,他认为他们情深义重,不能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