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肯放过忠于田横的五百壮士,他认为他们情深义重,不能留他们于海岛, 
第三次派使者去骗五百壮士归汉。这五百壮士被骗出海岛,走在路上,听说
田横已死,拜了齐王田横墓之后,便于墓前集体自杀,不少史料就是这样概
述的。但据《史记》记载:五百壮土是“蹈海”死的。而许多书籍则说五百
壮士是在海岛上集体自杀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和《辞海》等均说:“留居海岛者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科
学画报》1984 年第8 期《“殷人东渡”考析》说:“秦末汉初,齐人后裔即
有逃亡于山东海上孤岛,后来演出了‘田横五百壮士’宁死不臣服汉朝的悲
壮史迹。”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说五百壮士当时并未集体自杀。依据《元
和郡县图志》记载:田横之弟一直避汉居住在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里生活
至老。此处三面绝壁皆百余仞、惟东南一道略能容行。由此推断那五百壮士
也不会尽数自杀。《北京晚报》1983 年8 月25 日发表《田横的壮士到哪里
去了》一文则指出,《史记》说田横来到洛阳便自觉耻辱,遂自杀身亡,这
是事实,但田横的五百壮士集体自杀是假的,其实他们已逃走了,而且是驾
舟渡过太平洋,逃到了美洲。据《三十八国游记》载,直到本世纪初,美洲
大陆还有“田人墓”的遗迹,“田人墓”就是田横门人之墓。他们及其后代, 
曾有人回过山东。这样,五百壮士的下落牵涉到古代中西交通的问题,更增
加了传奇色彩。看来对他们的结局之谜,是要下一番更大的功夫才能揭开的。
(高立保阮修春)

孙恩、卢循的水上活动与五斗米道有关吗? 
孙恩、卢循起义,是东晋末年在南方爆发的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魏晋以来日渐腐朽的世家大族的势力,为南朝较有作
为的寒门地主登上历史舞台扫清了道路,因而在魏晋南北朝史上颇为引人注
目。与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相比,孙恩、卢循起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
的活动总是局限在长江沿岸与南方沿海地带,几乎到了离不开水的地步。人
们不禁要问,孙恩、卢循起义军为什么喜欢在水面上活动?难道他们是海盗
吗?
从历史记载来看,孙恩、卢循起义军最早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当与他们
所崇奉的宗教——五斗米道有关。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东汉末年以来曾多
次被人用来号召、组织农民起义,而流传于东南沿海的五斗米道则与水有特
别密切的关系。相传东晋末年南方五斗米道的首领是钱塘人杜子恭,他特别
精于利用水中的鱼给千百里外的信徒远距离传递物品之类的法术,孙恩的叔
父孙泰就是杜子恭的弟子,并在他死后继承了老师的衣钵,成为本地五斗米
道的教主。东晋隆安二年(398 年),孙泰聚集起数千名信徒准备乘乱起兵, 
不料事泄被东晋朝廷诱捕斩首,他的六个儿子也同时被杀,只有孙恩带领百
余人侥幸逃到海岛上。孙泰死后,信徒们纷纷传说他是“蝉蜕登仙”了,把
他的侄子孙恩当作他在人世间的代表。而孙恩也自称“征东将军”,并把他
手下的人马都称作“长生人”,显然是继承了他叔父以前在五斗米道中教主
的位置。在日后的起义中,孙恩、卢循及其部下一直对水怀有特殊的感情。
如他们喜欢把死者投入水中水葬,并且念“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祝
贺你先去了仙境,我过一会就跟你去)的祷语。孙恩在战败以后,选择的死
亡方式就是投水,而部下及信徒们却称之为“水仙”,一时间百余人随同孙
恩投水自尽。卢循也是在战败以后投水自杀的。可见在他们的教义之中,死
于水中只是完成了“登仙堂”(成仙人)的过程,因而在水面上作战时,往
往能够不惧死亡,奋勇争先。也正是出于这一宗教原因,孙恩、卢循在起义
过程中总是偏爱在沿江沿海地区多水面的地理条件下作战。
不少人对宗教在农民起义中是否真的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影响表示怀
疑,认为孙恩、卢循起义的根据地长期以来一直设在东南沿海的海岛上,由
此决定了起义军的活动只能以战舰往来于江海水面为主。早在孙泰被东晋王
朝杀害之初,孙恩确实是因为走投无路才逃到海岛上的,但他们在岛上不仅
休养了生息,而且得到了五斗米道信徒的“资给”接济,并借机于东晋隆安
三年(399 年)渡海登陆,旬日之间聚集起数10 万人的大军,横扫东南。从
此,起义军采取的策略便是立足海岛,伺机渡海进攻。历史上他们曾经三进
三出海岛,其中一次竟有20 万人同时入海,可以推测平时如果没有适当的后
勤准备是不可能轻易做到这一点的。而从史书记载来看,孙恩、卢循每次战
事遇到挫折退入海中,东晋王朝的官兵大都停止追击,而在沿海要冲设防, 
力图堵截住起义军再次渡海攻击内陆。因此,退保海岛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
确实起到了保护起义军主力的作用。然而,海岛狭小、贫瘠的土地毕竟难以
承受过多人口的压力,孙恩、卢循起义军也正是在这一因素的驱使之下不断
地渡海再沿江沿河深入内地,以补充人力、物力的不足,并试图推翻东晋王
朝的统治。

也许是由于孙恩、卢循起义军从一开始就频繁地往来于江海水面之上的
缘故,孙恩、卢循及其部下一直长于水战而弱于陆战,这也是他们始终不敢
过多地远离水面登岸上陆的原因之一。在现存的各种关于孙恩、卢循起义军
的资料中,对于水战的记载明显多于陆战的记载,即便是陆战也常常有起义
军的舰船以弓矢支援、掩护陆军等情况发生。孙恩在其力量达到极盛的时候, 
能够同时调集起“战士十余万,楼船千余艘”,溯江而上,直逼东晋都城建
康。即使在孙恩战败自杀以后,由卢循率领的起义军残部仍能千里迢迢“浮
海”攻占广州城,并招兵买马,分两路浮江东进,击败由刘毅率领的2 万东
晋水军主力,恢复到战舰千余、兵士10 万的旧观。反观其对手东晋王朝的军
队,则一直避免与起义军在水上决战,而是想方设法筑栅拦水,或在关键要
塞依水设置堡垒,逼孙恩、卢循的军队上岸作战。好几次起义军兵逼建康, 
只是因为高大的楼船逆风逆水行驶困难,加上风雨交加,给养不济或者疫病
流行,才不得不主动停止了进攻。总之,东晋军队只有在陆上才能稍占上风, 
而孙恩、卢循率领的起义军也一直在水上占有优势。这场起义的最终失败, 
是由于东晋军队偷袭了已经失去了海上根据地的起义军的后方,使登岸进攻
建康屡遭挫折而又疲惫不堪的卢循大军“无所归投”,仓惶之中匆忙后撤南
下,结果进入东晋军主力的包围圈,被彻底击败的。从中人们不难理解到, 
坚持水面作战对孙恩、卢循的起义军来说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因而要竭力
避免陆上作战。
孙恩、卢循起义军尽管总是在江海水面上活动,但他们前后的行动目的
都是为了推翻东晋王朝,占领其首都建康。因此,他们与那种单纯以江海水
面为掩护而杀人越货的海盗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因为历史记载中称之
为“海贼”而断定他们是海盗。但问题是他们的水上活动究竟与五斗米道有
关吗? 
(丁之方) 
黄巢最后有没有剃发为憎?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自起兵至失败,长达10 年之久,其间曾攻占
唐都长安,建立起政权。导致黄巢失败有内部叛变、战略错误等各种因素。
他失败后的结局如何,至今还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正史上的记载,其说有被杀和自杀两种,前者见于《旧唐书·黄
巢传》:“黄巢入泰山,徐帅时溥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 
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僖宗纪》和《时
溥传》的记载同,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也取此说)。后者见于《新唐
书·黄巢传》:“巢计蹙,谓林言曰:‘汝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
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另一种是当时民间传说以及好几种笔记的叙述,都认为黄巢失败后并没
有死,而是脱身投入空门为僧得善终的。例如陶谷的《五代乱离记》说:“黄
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
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又如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说: 
“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 
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
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舍之。”邵博还谈到,他曾多

次至南禅寺游览,见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其状不逾中人,唯正蛇眼
为异耳”;寺中“更有故写真绢本尤奇,巢题诗其上云:‘犹忆当年草上飞, 
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干看落晖。’”再如张端义的《贵
耳集》说:“黄巢后为缁徒,曾住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
下,有黄巢两字。”这几条记载基本相同。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异议,那
是南宋末年的赵与时。他说:所谓黄巢题诗原是取诗人元的两首《智度师》
诗“窜易磔裂,合二为一”的伪作。元原诗之一为:“四十年前马上飞,功
名藏尽拥缁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之二为:“三陷(史) 
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纳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看落晖”(见《宾
退录》)。但是,赵与时只是怀疑诗的不可靠,对黄巢的生死问题并无阐述。
黄巢失败后为僧的记载只见于宋人,以后似未有提及,并且在今人的一
些著作论述中,也未涉及此事,大多是称其为自杀。比如《隋唐史纲》、《黄
巢起义考》等是这样说,而《辞海》也不例外。但是,既有离黄巢较近的宋
人记述,其事毕竟可疑。这是不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讳避而有意把“黄巢
为僧”的事抹杀呢?要弄清其真相,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金昆年) 
李顺的结局是否被杀,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战斗口号的,是北宋
川峡地区农民起义首领王小波。宋太宗淳化四年(993 年)冬,王小波在江
原(今四川崇庆东南)阵亡后,起义军推举李顺为领袖,继续坚持斗争。次
年春攻克成都,被推为大蜀王,建元“应运”。一面实践“均贫富”口号, 
一面分兵攻占北至绵州(今四川绵阳),东至巫峡之地,扩军数十万,震动
整个北宋王朝。
宋太宗赵光义得知消息后,急派宦官王继恩等率禁军分两路人川镇压。
五月,成都陷落,义军3 万人英勇战死,8 名首领被俘遇害。
关于李顺的最后结局,历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淳化五年成都陷落后被杀。
据《宋史》记载:“五月丁已,西川行营破贼十万余,斩首三万级,复
成都,获贼李顺。”“丙子,磔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
二、宋仁宗景佑中(1035 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