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是最早的机器人。
国内学者则坚持中国说。他们引述《列子·汤问》中的下述故事:周穆
王西游归国途中,有僵师献“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
巧夫颔其首,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
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视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
怒,立欲诛偃师。僵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
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视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 
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全合复如
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
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学者们认为:周
穆王即位于公元前1001 年,逝世在公元前947 年,早于佛陀300 多年,中国
理所当然地摘取了机器人首创的桂冠。
有人提出疑问说: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和中国,尚处在文化落后时代,怎
有可能出现先后两个机器人,是否系作者虚构捏造。论者解释说:中印两国
祖先的聪明才智是无比惊人的,自古就有许多促进人类文明的划时代创举。

佛陀发现“一滴水中八万四千虫”的细菌学说,黄帝发明指南针,张衡创造
候风地动仪,其精密灵敏为当今世界科学工作者所普遍赞颂,所以,中印两
国的古代思想宝库中出现这样两个机器人的天才创造,在情理上是完全可能
的。
但是,也有人质疑问道:《佛说国王五人经》与《列子》中的两个机器
人的故事,除了文字相异以外,其奇特的构思与诡橘有趣的内容如出一人之
手,这种惊人的相同之处是偶然的巧台,还是有意的承袭?如是承袭,又是
谁受之于谁?这样又形成了扑朔迷离的新的谜题,促使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
深入讨论,引出了两种绝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佛说国王五人经》中的机关人故事,是译者竺法护来
华之后,为了弘法的方便,汲取了《列子》中僵师故事渲染而成的。此说受
到批驳说:佛经中出现伪品,确属事实,著名佛学家吕微先生在其编注的《新
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中的附疑伪目中,仅经、密二藏即有伪经二十四部七十
卷之多,但伪造的目的,或由于封建帝王为护维并巩固其统治(如武则天的
《大云经》),或农民起义领袖为号召群众扩大队伍(如《弥勒现生经》), 
也有外道为迷蒙信众(如《高王经》)等等,但这些伪造目的对竺法护来说, 
都不能对号入座。稽诸历史,竺法护法师,音译昙摩罗刹,原籍月氏,世居
敦煌郡(今甘肃敦煌),幼年即从师游历西域各国,精通各地语言,在当地
声望极隆。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 年)至愍帝建始元年(公元313 年) 
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悉心翻译佛经,备受朝野钦敬,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僧
和翻译家。他戒行精严,于戒律丝毫无犯,决不敢违犯妄语根本大戒而伪造
经文的。专家们曾考证过他生平翻译的175 部佛经,译笔谨严,完全忠实原
经,绝无杜撰虚构的痕迹,因之工匠故事伪造之说,不攻而自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列子》是承袭佛经而敷演成僵师故事的。据考证, 
《列子》是战国人列御寇所作,早已佚亡。传世的《列子》是与竺法护同时
的西晋人张湛编纂的。张把已作托名列御寇所著,出发点已不纯正,其内容
大都是抄录先秦的某些材料而成,有的还显然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因之可
以断定偃师故事是承袭佛经而来。由于今本《列子》辞藻华丽,其大部分内
容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腐化颓废世界观,因此在今天仍有一
定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也有学者以审慎的态度说,以上两说,仅是主观的分析猜测之说,缺乏
客观的事实根据。由于印度政治形势的变化,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败,梵文佛
经丧失殆尽,今天已无从看到《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梵文版本,而古本《列
子》也因失佚而难窥其貌,所以究竟是谁承袭于谁,不必早作结论。随着中
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和藏学研究的深入进展,可能在东南亚各国和藏文佛
经中发现《佛说国王五人经》,到那时谁承袭谁以及谁是机器人的首创者即
可不辩而自明,这是要仰仗佛教和历史考古界的共同努力的。
(董健身) 
何时开始使用铜镜? 
镜子是人们日常整容的必需品,几乎家家都有,人人都用,可是在几千
年前,人们要梳洗整容,却非易事。只能在河流旁边,水井之上,临水倒映, 
才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后来人们用铜盆盛水照影,这铜盆便称为鉴。再后,

觉得铜鉴盛水照影还不方便,于是就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盛水的水平
面,然后磨光,而鉴外的花纹,就演变成镜背的花纹了,这就是最早的镜子。
所以后来的镜,也有叫鉴的。如清代冯云鹏、冯云鹓编的《金石索》卷六, 
有“镜鉴之属”。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可见古代镜鉴二字是通用的。
中国铜镜始于何时呢?至今尚无定论,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战国时
期就开始有铜镜。
考古学界老前辈梁思永,30 年代曾主持河南安阳侯家庄商墓的发掘,发
现“圆形片”,背有钮。梁思永推测它是铜镜,但因孤证而被否定。1957 年
在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中,发现我国较早的属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3 
面铜镜。70 年代,在安阳小屯妇好墓内又发现4 面铜镜,形制与安阳侯家庄
出土的相仿,于是证实了梁思永的论断。这样,铜镜的年代,就由战国上推
到3000 年前的商代。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地下宝藏不断被人
们所发现。70 年代,在甘肃省广通县齐家坪和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发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的铜镜,这样中国铜镜的历史就提前到4000 年前了。
我国铜镜的铸造,早期一般是素面无纹的。到战国以后,多数镜子的背
面都有精美的装饰图案。每个时代有其特征。如战国镜可分两类:一种镜身
较厚实,边沿平齐,用蟠虺纹为主题;另一种镜身材料极薄,边沿上卷,图
案花纹分两层处理,一般是在精细地纹上再加各种主题浮雕,如山字形规矩
纹等。有的战国铜镜埋藏地下已有二千三四百年,但保存完好,出土时一点
没有生锈,镜面黑光如漆,可以照人。根据西汉《淮南子》一书所述,是用
“玄锡”作为反光涂料,再用细毛呢摩擦而成。后来的磨镜药是用水银作成
的,玄锡就是水银。可见战国时人们已掌握了烧炼水银的新技术。当时铜镜
的制作,还有鎏金、金银错、镶嵌等。
到汉代。铜镜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图案花纹也更加丰富。铜镜开始普
遍铸有铭文,如“长宜子孙”、“长宜高官”等吉祥语。常见的花纹是蟠螭
纹、星云纹、四种规矩纹等。四种指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方位神。汉
镜铭文多为七言韵语,表示对人们平安幸福的祝愿。如“尚方御镜大毋伤, 
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长保二亲乐富昌, 
寿敞金石如侯王”。西汉还有一种小型平边镜子,镜身稍微厚实,用“见日
之光,长毋相忘”八字作铭,每字之间用云纹作图案,反映了西汉时期,社
会上已开始用镜子作为男女间爱情的表记,生前相互赠送,作为长久纪念; 
死后埋入坟墓,还是生死不忘。汉镜中还有东王公、西王母、伍子胥等车马
人物镜,采用浮雕手法,立体感很强。
西汉中期还创造出一种透光镜,光线照在镜面,却能把镜背的花纹,清
晰地反映在墙上。这种透光镜的现象,在1000 年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著的《梦
溪笔谈》里已有具体记述,但是为什么能透光的原理,近代科学素称发达的
英国、日本等国,研究了一二百年,始终未能成功。日本还称这种铜镜为魔
镜。上海博物馆藏有汉代透光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有关科研单位
的通力合作下,经过1O 多年的努力,终于揭开了透光镜的千古之谜。
唐镜和其他工艺一样,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尤其是在唐玄
宗开元、天宝全盛时期,铜镜定为贡品。唐镜中特别加工精美的金银平脱花
鸟镜、嵌螺甸镜等多为此时产生。还有镀金、贴银、嵌玉等工艺。唐镜除圆
形方形外,大量出现葵花形、菱花形。唐镜镜身厚实,合金比例,银锡成分

增多,颜色净白如银。大的直径超过1。2 尺,小的仅如一般银元大小。并且
创造出有柄镜。题材纹饰反映了唐代文化昌盛与对外经济交流的结果,图案
有宝相花、串枝葡萄、鸟兽蜂蝶等,融合了外来文化。由于统治者宣扬道教
思想,神仙因之流行,在唐镜图案中也得到了反映,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
八卦镜等。唐翰铜镜的华丽图案,在中国铜镜工艺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趋于衰落,铜镜铸造也受到影响,从此一蹶不振。
到南宋时,一般家常用镜,多注重实用,而不尚花纹,通常多素背无纹。到
清代乾隆以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从此铜镜退出了历史舞台。
流传至今较早的一幅晋朝大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绘有一女子在给
一男子梳弄发髻,前面镜架上挂着一面铜镜,镜背布满花纹,中有钮、钮下
有孔,可以绶带悬挂。其旁是盛装梳洗工具的漆奁,这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我
国最早使用铜镜的绘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社会风俗、服装用具等等, 
给人以直观的示范。
我国铜镜的开始使用,解放前认为是在二千三四百年前的故国时期。随
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上推到3000 多年前的商代。但也有人认为可以
推到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而后一种说法不易被人接受。
认为证据还不够充分。总之。铜境究竟何时使用,还有待于地下文物的不断
发现
(蔡继福) 
勾股定理是谁发现的? 
描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定理由古代人们在测量实践中总结而得, 
在中国、埃及、巴比伦的文化遗迹中均有所记载。我国古称直角边为“勾” 
与“股”,斜边为“弦”或“径”,因而将这条定理称为“勾股定理。这条
定理是谁首次在理论上阐明的? 
西方数学史家通常归功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期,并称之为“毕达哥
拉斯定理”。不过。即使在西方,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存疑。因为毕氏及
其门徒搞秘密结社,“作而不述”,秘而不宣,后来分裂为科学派和宗教派, 
人们才通过柏拉图、希罗多特斯等人的著作间接知悉毕派的活动。英国学者
贝尔纳在其名著《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指出:“但可怀疑的是,毕达哥拉
斯数学里究竟有多少属于他自己的。肯定地,他的著名的直角三角形定理曾
是埃及人所十分熟悉的实用法则,而巴比伦人还制成长篇的毕达哥拉斯三角
形表。” 
相传毕达哥拉斯生于公元前585 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