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庆余) 
注:据《新民晚报》1991 年12 月21 日转摘《人民日报》报道:从1990 年秋季开始,甘
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汉代敦煌郡悬泉置遗址连续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珍
贵的文物。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达17650 件,其中弥足珍贵的简牍即达1500 余枚。特别
与简牍共存的西汉宣帝至哀帝时期(公元前713——1 年)的20 余张书写墨迹的麻纸的出土, 
可能突破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甘肃是最早发明并使用纸的地区之一。
(施宣圆) 
何为世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摆脱了人工誊抄书籍
的局面。然而,雕版印刷术究竟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地说,有汉、东晋、六朝、隋、唐、五代、北宋7 种说法。雕版印
刷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印章与拓石结合的结果。所谓拓石就是用纸在刻有文
字的石碑上拓印。人们用坚韧柔软的白纸,先用水浸湿,贴在石碑的文字上, 
然后用碎布、帛絮扎成的小槌子,在纸上轻轻地均匀捶拍,再刷上一层墨汁, 
略干后揭下纸张,就成了黑底白字的读物。印章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值得一
提的是,东晋时有一块四寸见方的印章,上面刻有120 多字的道教符咒,简
直象一篇短文。印章多用阳文,结果是白底黑字,既清楚又好看,但印章的
面积小,刻印的字数有限。拓石则一次可拓印很多字,面积比印章大,不过
因碑文多用阴文,产品多为黑底白字,不够清晰,不利于阅读。倘若印章与
拓石二者能相互取长补短,岂不完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正好完成了这一

使命。汉代纸的发明,四、五世纪间烟枲墨的出现,则为雕版印刷提供了物
质条件。因此,汉、东晋两种看法可以排除。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与已发
现的实物,五代与北宋两种说法基本可以否定。
历史上曾经有人把五代的冯道尊为雕版印刷的创始人。《旧五代史》记
载:“时以诸经舛缪,(冯道)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刻
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明朝陆深的《金台纪闻》云:“后
唐明宗长兴三年,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其议出于冯道。此刻书之
始也。”五代年间,后唐宰相冯道,发现以往的刻印多为佛、道等家的著作, 
认为儒家经典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更为需要。于是建议后唐明宗下令刻
印,并由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校定。从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至后周广顺
三年(953 年)止,共花费了22 年,方才完成儒家九经的刻印任务。通常所
指的监本就始于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书籍。
冯道确实对印刷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应当把他误认为印刷术的发明
人。
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六朝、隋、唐三代的可能性较大。从已有
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唐代尤其是唐初之说的根据较多。唐朝元为白居易诗集
作说:“而乐天(即白居易)《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
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
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茗酒者,处处
皆是,。。长庆四年(825 年)冬十二月十日。”模勒便是模刻,炫卖就是
在街上叫卖,还可以拿刻印的白居易诗来换茶换酒。当时外国如朝鲜、日本
都抢着购买白居易诗,元所描写的流行盛况绝非言过其实,可见9 世纪初印
刷术的应用已扩大到人民所爱好讽咏的诗歌了,渐渐地又从刻印诗歌推广到
刻印日历。唐文宗太和九年(835 年),官拜东川节度使的冯宿上奏云:“剑
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
历又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见《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冯宿的奏章
说明,在当时四川、淮南每年印制的私历满天下。从以上二则史料可知:唐
中后期的雕版印刷术己在全国普遍推广使用,当然它的初创时间尚需向前追
溯。
1900 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册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写道: 
“咸通九年(868 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这是目前世界上
最早有明确日期的印刷物。《金刚经》成卷子形,长约16 尺,由7 个印张粘
接而成。卷首为一幅反映释迦牟尼对弟子说法的故事的画。其余部分为《金
刚经》的全文。有位学者在对实物分析后指出:“这书雕刻非常精美,图文
都浑朴凝重,刀法纯熟,足以证明这是刊刻技术已达高度熟练程度时的产
物。”与《金刚经》先后或同时发现的还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年)历书
的残片和民间私历中和二年(882 年)历书的残片。这就说明:《金刚经》
并非印刷术刚发明时的传世物。
日本现存有四种印本《陀罗尼经》,当时藏在小木塔里,分配给各寺院, 
每卷长约18 寸,高约1 寸,有35 行,每行5 字,相传为770 年(日本宝龟
元年)所印造。印刷术不是日本人所发明,这已成定论。许多学者认为,宝
龟本《陀罗尼经》是中国印刷术传播到日本的结果,或者认为这是中国人前
往刊刻而成的。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宝龟本《陀罗尼经》的刊刻同中国
有关,反映了中国的印刷术在8 世纪时已很普遍了。

1966 年,在南朝鲜东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了我国汉字译本《无
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据外国专家研究,它是在704—751 年间刻印的,相
当于唐朝武后长安四年至玄宗天宝十年。它比咸通本《金刚经》又提前了100 
多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的最早刻本。
根据明邵经邦著的《弘简录》记载:唐长孙皇后生前曾编写《女则》一
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贞观十年(636 年)长孙皇后离世,唐太宗曾下命
令刊行《女则》。有些研究者据此认为,印刷术的发明应早于贞观十年,否
则唐太宗不会下令刻印发行此书。遗憾的是《女则》没有传世,因此尚未得
到实物的印证。
学者的辛勤研究,使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不断往前推,当然欲知雕版印刷
术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还需要对历史文献作进一步发掘,尤其需要有更新
的文物发现。
(应岳林) 
马钧如何改革“旧绫机”? 
马钧是曹魏时期陕西扶风(今兴平)人。根据《三国志·方技传》裴松
之注记载:“时有扶风马钩,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马先生,天下之名
巧也。。。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 
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困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这位古代的技术革新能手,究竟是怎样把旧绫机化繁复为简便,并使之仍能
织出各种多变的花纹图案?这是科技史界的学者感到关注而又困惑不解的问
题。人们提出不同的解释和推测,但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
首先,对文献上“综”和“蹑”的解释以及旧绫机的形制,有着两种不
同的看法。中国古代的提花织机,主要有多综多蹑机和束综提花机两种类型。
多综多蹑机是用踏脚板控制综框,从而使经线提升;束综提花机用手提线束
来使显花部分的经线提升。夏鼎认为旧绫机属于束综提花机。他撰文指出: 
“这里的‘综’,当是‘提花线束’的形式,不是长方架子的‘综框’形式”, 
而蹑“为一般用以举起花综的设备”,“因为脚踏板决不可能多到如此地步, 
五六十片脚踏板非但无法工作,并且脚踏的添置原是为了使坐织的织工腾出
双手做投梭打筘的工作,如果添设了这样多的脚踏板,便失掉它的使用意义
了”。(《我国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 年第2 期)1979 年,正在
从事蜀锦研究的胡玉瑞等在四川双流县农村发现一种传统提花织机——当地
叫做绫织机、辫织机或丁桥织机——用30 根踏脚30 片综可以织花边等织物, 
而且解放前还曾用70 片综70 根踏脚织造绫锦。他们认为,旧绫机完全可能
与丁桥织机一样,是一种多综多蹑机;文献上的“综”指综框,“蹑”即踏
脚。这种看法,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
其次,关于马钧改革旧绫机的方法,也有两种设想。一种是孙毓棠在《战
国秦汉时代纺织技术的进步》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旧绫机是多综多蹑机, 
马钧改革后成了束综提花机,即把提花的任务由综框转给了束综。胡玉瑞等
同意孙的观点,并提出马钩新绫机的12 综12 蹑,大概是指专管素综运动的
综框及其踏脚。另一种设想是1980 年周启澄提出的“组合提综法”。文献记
载马钧将60 蹑变为12 蹑,但并没有说把综框数也减少到12 片。因此,他认

为马钩改革的诀窍是设法用12 条踏脚来控制60 片综框。周的复原方案是用
两条踏脚循序控制一片综的运动,那么由12 中任选2 可得组合数66,“即
用十二条踏脚可以控制六十多片综”。(《对三国马钧改革提花机的猜测》, 
《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3 集)这有点像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配合起来
能形成六十花甲一样,真可谓“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了。他绘图表明
了这种方案的吊综和挽线联结法,并且分析了大量属于汉魏时期的出土提花
丝织物,认为其中大多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生产。周的设想,为《中国纺织
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所采用。
以上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无定论。第一种观点的主要缺陷
在于:一般认为束综提花并非马钧所发明,而且,束综提花机前另置十几片
综框也被认为是比较晚近的事。周的设想虽然巧妙,但还没有发现可以与之
相印证的文字记载或图象实物。既然如此,则不能忽视第三种假设出现的可
能。
(包铭新) 
机器人是中国首创的吗? 
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是哪个国家发明的?海内外学者各执己见,有力主
印度说的,也有坚持中国论者,学者们旁征博引,相互诘难,争论颇为热烈, 
迄今尚无定论。
力主印度说的大都为海外学者。他们的论证依据是佛典《生经》卷三《佛
说国王五人经》中佛陀在说法时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时第二工巧者,即以
材木,作机关木人,形貌端正,生人无异,衣服颜色,黠慧无比,能工歌舞, 
举动如人。。国王闻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阁而观,作技歌舞,若干
方便,跪拜进止,胜于生人,欢喜无量。便角盻眼色视夫人。王遥见之,心
怀愤怒,促敕侍者,斩其头来,何以盻眼视吾夫人”。工匠“白王言,愿自
手杀,勿使余人,王便可,则拨一肩榍,机关解落,碎散在地。王乃惊愕, 
吾身云何盻于材木,此人工巧天下无双,作此机关,三百六十节,胜于生人, 
即以赏赐亿万两金”。佛陀生活在公元前600 余年的印度,这个机关木人当
然是最早的机器人。
国内学者则坚持中国说。他们引述《列子·汤问》中的下述故事:周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