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表了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刘备三顾茅庐处》的照片,并作了如下说明: 
“在河南省南阳西郊卧龙岗的诸葛亮古迹,相传刘备三请诸葛亮就在这个地
方。”
有人曾引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以及《三国志》的记载加以肯
定。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
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说: 
“亮早孤,从父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
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可能是朱皓代诸葛亮
父亲的兄弟诸葛玄之后,诸葛玄就往依荆州牧刘表了,而诸葛亮则留河南“躬
耕于南阳”,这样,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在河南南阳无疑,也就是说,诸葛
亮的故居当在河南南阳。
方舆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明代诗人叶秉敬的一首诗:“山横黛
色枕平芜,树影萧疏汉月孤。地据贼臣窥九鼎,天留元老峙三都。出庐整顿
千秋事,弹指髡钳两国奴。故自断鳌四撑极,何殊赤帝抚雄图。”不看标题, 
只要看了“出庐”二字,人们都知道它是称颂诸葛亮的,而如果看到了标题, 
还会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叶秉敬认为诸葛亮的草庐是在河南南阳的,因为, 
这首诗的诗名就是《卧龙岗》。
唐代诗人汪遵曾作《南阳》绝句一首,是赞扬刘备不耻下顾、选用贤德
之人的。全诗为:“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 
谁识茅庐一卧龙。”虽然作者没有讲明他所说的南阳属于何地,但是从最后
一句中的“卧龙”两字,可以推知他所说的当是河南南阳。
有人则反对诸葛亮的故居是在河南南阳说,而认为诸葛亮的故居应在距
河南南阳两百多里的湖北襄阳城西30 华里的隆中山中。其理由如下: 
“南阳”在汉代是郡名,管辖20 多个县,而今天的河南南阳在汉代为
“宛”。南阳郡和南郡、襄阳郡在汉代是由荆州刺史部辖的,东汉末年,由
刘表任刺史。这时,东汉政权业已动摇,由于刘表受到江汉一带大地主的支
持和拥护,在地主军阀混战时就据有了南郡、襄阳郡,驻在襄阳,但他没有
完全占有南阳郡。而此时宛城为袁术占据,袁术东走后,又为张济、张绣占
据。到建安二年,张绣向曹操投降,宛城就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刘备是在

建安六年奔依刘表的,他的三顾茅庐自然应在建安六年之后,可这时刘备和
曹操已是面对面的敌人了,宛城对于刘备来说已成了敌境;而他却能够自由
出入敌境郊区,从容三顾,是不合情理的。这是一。
再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豫章是袁术的势力范围,在袁术生前,东
汉朝廷是不能派官员到其势力范围来的。袁术死于建安四年,朱皓代诸葛玄
及诸葛玄的往依刘表,当然是在建安四年之后,此时刘表驻在襄阳,他的势
力范围又没有达到宛城,往依他的人是不会住到离襄阳200 多里的宛城的。
这是二。
又《汉晋春秋》记载说:“(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
十里,号曰隆中。”这里的邓县不是今天河南的邓县,因为它在襄阳北面100 
多里的地方,这个邓县的故城遗址在襄阳境汉水北岸10 余里处。刘表当时虽
然没有完全占据南阳郡,但其势力范围已伸展到了南阳郡的博望、新野一带, 
邓县更在其南,接近襄阳,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诸葛亮及其从父往依刘表
后当是住在这里的。所以,诸葛亮的故居应在襄阳的隆中山中。这是观此二
说,可以说是各有理由,但也各有偏差的。第一说的偏差在于没有顾到《汉
晋春秋》的记载;而第二说则又丢开了卧龙岗这一与诸葛亮有着紧密联系的
地点。还有,《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诸葛亮是否跟诸葛玄奔依刘表之事。
因此真相如何,只能猜测。正因为这样,所以就各持一说,争论不休。究竟
诸葛亮的故居,也就是刘备三顾的茅庐在哪里呢?直到如今也还难于断定, 
它还是一个需要继续寻觅底细的谜。
(宁直) 
楼兰古城今何在? 
楼兰,是中国古代鄯善国的一个重要城镇,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中
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在战争年代,这里也是中原与匈奴、吐蕃的必争
之地。
楼兰城有它繁华的岁月。那时,城内柽柳依依,有雄壮的佛寺和宝塔, 
有整齐的街道。居民人数达到1。4 万多人,中外客商在这里会集,市场热闹
非凡。但是,唐代以后,这座著名的古城默默地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它的
踪迹成了历史学家深感兴趣的大谜。
中原地区知道楼兰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初年,大探险家张蹇出使两域, 
跋涉万里之遥,开拓丝绸之路。张蹇到过西域重镇楼兰,从此以后,中原人
民才知道楼兰的存在。根据张蹇的亲身经历,司马迁在《史记》中正确地记
载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就是说,楼兰城有城郭护卫,靠
近罗布泊。他还记载说,楼兰“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杨、白草,民随畜
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详细地记载了楼兰的风土人情。这是中国历
史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成为西部边境的一大心腹之患,此时,楼兰
为匈奴所控制,成为匈奴屯兵、存粮的重要据点。后来,卫青、霍去病等名
将相继击败匈奴,公元前77 年,汉朝的军队控制了楼兰。在汉代边境和平期
间,楼兰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那时的楼兰,驼队成群,商旅云集。
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西顾,楼兰终于被放弃,与中

原往来断绝。人们渐渐忘记了楼兰古城的存在。但是,到了唐朝,中原地区
的势力又复强大,唐朝与吐蕾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诗人王昌龄在《从军
行》中曾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
破楼兰终不还。”可见,当时楼兰还是唐军的战略目标,它还存在于唐朝西
部边陲。
然而,从此以后,楼兰在历史上就失去了记载。直到近千年后,人们才
再度发现了它。
那是1900 年3 月。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在中国西部
沙漠探险。3 月27 日,他们沿着干涸的库鲁克河南行,28 日,他们发现了沙
漠中有几间破屋,从废墟中发现了一些古代的钱币、两把铁斧和几块木刻。
29 日,继续赶路,由于羊皮囊里的水快要用光,斯文赫定决定在几棵活着的
柽柳树旁掘井取水。然而发现仅有的一把铁铲丢失了。探险队里的一个维吾
尔族农民于得克从原路返回寻找铁斧,遇到了沙漠狂风,没有找到。然而大
风把沙子刮走了一层,露出了一座古代的城堡的屋领。当他在黑夜中看到尖
尖的塔顶时,几乎怀疑自己到了魔鬼宫殿,他拾了几枚古钱和几块雕花木板, 
赶上了斯文赫定,告诉了他的发现。斯文赫定决定第二年再来寻找这座地底
下的古城。
第二年2 月,斯文赫定终于找到了这座神秘的古城,并进行了挖掘。他
们挖掘到了栩栩如生的佛像,找到了古代的钱币、陶器,发现了三十六张写
有文字的纸片和一百多块竹简,以及具有美丽图案的丝绸碎片。他们还发现
了叙利亚出产的精致的玻璃器具和来自波斯的狮型器皿。显然,这是一个边
境重镇,具有中西文化特有的文化用品。斯文赫定回国后把这批文物交给德
国学者卡尔·希姆莱,后者经过详细研究后断定,这座古城就是古代有名的
楼兰城。
斯文赫定从茫茫沙漠中发现了沙丘底下的楼兰城,但是,还有一个更大
的谜他无法回答:楼兰古城为什么会消失? 
这个谜部分是由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解开的。他在公元1876 
年考察了罗布泊,发现中国地图中标定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的,它不是在库
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
是中国人的地图错了吗?不是的。原来,罗布泊有一个奇怪的脾气:喜
欢移迁。当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洗过澡的罗布泊湖水荡漾,野鸟成群,莆苇茂
密,因此罗布泊也叫做蒲昌海。而现在已变成了一片荒漠,听不到嘎嘎的野
鸭叫,见不到活蹦蹦的大鲤鱼。放眼望去,只有雪白的盐粉堆积在干涸的湖
床上。
楼兰原来临盐泽,罗布泊湖水孕育了楼兰城的文明。水是楼兰文明的奶
娘,也是它生存的基础。后来,由于罗布泊北移,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
死,当年兴旺的城镇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居民们弃城别走,寻找新的水源。
失去了罗布泊水的滋养,狂风肆虐,沙丘移动,楼兰终于被沙丘掩埋起来, 
成为一座沉睡的地下城市。
那么,罗布泊又为什么游移不定呢?有一些地质学家认为,这是地壳的
变动造成的。另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是河床中泥沙堆积造成的。每年春天,冰
雪融化,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夹带大量泥沙汇聚到罗布泊,泥沙日积月累,在
河口形成了一个三角洲,逐渐淤塞了注入罗布泊的道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
无路可走,只得另找出路,淹没低地,形成新湖。而旧湖则不断蒸发,湖水

干涸,成为沙漠。
虽然,楼兰的衰落初步找到了一些自然方面的原因,但是,它何时衰落, 
与频繁的战争、灌溉系统的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有些什么关系,至今还
不甚了了。对于它的谜底,人们寄希望于考古挖掘,埋藏在沙底下的文物将
告诉我们这个城镇的过去。
(朱长超) 
沃野古城何处寻?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即河套以西,阴山南麓到贺兰山
区,黄河蜿蜒穿过,古代这里是一片沃野。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
记载:“河水东北经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河水又北经临
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
口,东经沃野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
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
二十里,”从记载看,这里河渠纵横,湖水泱泱,沃野千里,城阙相望。连
县城名字也称沃野,可见是很富庶的地方。
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曾经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对象。公元127 年,汉
朝名将卫青夺回了这块地区,“兴十万人筑朔方郡”。朔方郡下设十个县, 
《水经注》上提到的窳浑、三封、临戎、沃野是十座城中最靠近西边的四个。
汉朝实行和亲政策以后,这里农业发达,牧业兴旺。著名史学家班固说过, 
这里“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一派繁荣富庶景象。
然而,这四座当年兴旺一时的古城却已荡然无存,这个地区再也见不到
千里沃野,只能见到一片茫茫的沙海。考古学家们根据古代史册的记载,在
乌兰布和沙漠中找到了临戎、三封、窳浑县城的遗址。当年雄伟的城廓已变
成了沙漠底下的一堆废墟,偶而露出地面的残砖断瓦和一些文物才使人们想
起当年的兴旺景象。
临戎、三封、窳浑找到了,但是沃野城却一直没有找到。沃野城究竟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