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
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
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
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
侯乙墓在1978 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
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
(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
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
的所在地。1978 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
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 
史有记载。但1979 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
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
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 
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
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
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
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
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 
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
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
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 
(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
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
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
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
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
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
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 
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

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 
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
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
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斗争中的需要决
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
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 
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
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
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
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
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
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
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 
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
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
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逼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
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
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 
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
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
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
伐齐一样。
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沈敖大) 
“东临喝石”的碣石今在何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曹孟德在建安十二年(205 年)北征乌桓回军途中,在碣石登临观
海时写下的壮丽诗篇。曹诗描绘的这处幽州观海胜地,令人神往,难怪乎史
载北魏太武帝、北齐文宣帝、唐太宗等都曾登碣石,临沧海,舞文弄墨,刻
石赋诗。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当年曹孟德登临的碣石至今在哪里呢?自汉
代以来,古碣石的地望问题,聚讼纷坛,悬而未决。各家说法基本可分为四
种:一是以《汉书·地理志》、《明一统志》、《永平府志》、《读史方舆
纪要》、《昌黎县志》为代表的“昌黎说”;二是以《魏书·地形志》、《隋
书·地理志》、《元和郡县补志》、《通志》、《通考》为代表的“卢龙说”; 
三是以东汉文颖说、《水经注》、郭璞《山海经》注、《新唐书·地理志》、
《舆地广记》为代表的“临榆说”;四是以胡渭《禹贡锥指》为代表的“沦
海说”。
近几十年来,关于古碣石地望问题的讨论,一直未停息过,但各种意见
基本趋向于“临榆说”和“昌黎说”两家。主“临榆说”者可以史学家顾颉

刚为代表。《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前110 年),武帝“行自泰山, 
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注引东汉文颖说:“(碣石)在辽西纍县。纍县今
罢,属临榆。此石着海旁。”郭璞《山海经》注、郦道元《水经注》均从之。
顾颉刚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年版)的
《禹贡》篇注释中,逐一分析了历来关于古碣石在渤海沿岸的多种解释后, 
认为“以《禹贡》著作年代在战国时看来,文颖说比较可靠”,“汉初期传
的碣石在纍县(故城在今昌黎县南),应该与《禹贡》作者的观念一致”。
顾先生对《尚书·禹贡》钻研有年,素以疑古派首领著称,其说在史学界颇
有影响。另外,冯君实据历代记事和诗篇的描绘,考察了碣石的自然面貌和
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后指出,传统的四种说法中,“沦海说”根本靠不住;昌
黎境内有碣石山是人们公认的,勿庸置辩;“卢龙说”实际很笼统,所说在
平州(卢龙)东离海三十里,指的还是昌黎碣石山。他以古籍记载证明,临
榆海边确有碣石存在,“如果没有理由证明临榆碣石沉于大海或为积层所掩
埋,那它在今天就不但存在,而且可以从榆关镇以南沿海找到它,可能就是
今天的北戴河海滨,具体地说就是金山嘴”。(“东临碣石”的碣石在哪里》, 
《吉林师大学报》哲社版1978 年第3 期)此外,黄盛璋、李长傅认为,秦汉
碣石在金山嘴附近,(《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 年第6 期)或即是纍
县的小碣石山。(《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1983 年版) 
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碣石即有记载,《濡水注》曰:“纍
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
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世名之天桥
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清初的胡渭由于无法解释这段记载, 
便在《禹贡锥指》中首创郦道元之后碣石沦于海底之说。胡渭的“沦海说” 
影响极大,以致清末杨守敬、熊会贞等人合撰的《水经注疏》及《水经注图》, 
又基本因袭了此说,其影响直至今天。解放以来,不少古典文学选本和中国
文学史著作对《观沧海》中“碣石”的注释,几乎都认为它早已沉沦于海。
而谭其骧1976 年发表的《碣石考》一文,以充分的论据,否定了碣石“沦海” 
的观点,指出魏武东临的碣石即今昌黎县境之大碣石山。在他主编的《中国
历史地图集》的有关图幅内,亦标明碣石山位于昌黎之北,可谓“昌黎说” 
之代表。嗣后,不少人从有关古碣石的各个侧面,加以论证,发表了与谭氏
相同观点的文章。陈可畏通过西汉后期的一次大地震来考证碣石山的地理位
置,(《论西汉后期的一次大地震与渤海西岸地貌的变迁》,《考古》1979 
年第2 期)王育民从考古发现以及《水经注》等古籍有关碣石的记载加以考
证,(《碣石新辨》,《中华文史论丛》1981 年第4 辑)于祥则以正史《地
理志》、地理总志及方志等史料和实地考察为据,(《也谈<碣石考>问题》。
《地名知识》1984 年第3 期)均确认碣石即今昌黎县北的碣石山。高洪章、
董宝瑞基本赞同谭其骧的上述结论,但不同意谭氏认为碣石“不是沦于海, 
而是没于陆”的解释,并指出《辞海》对碣石的解释,并不符合《水经注》
的原意。(《碣石考》,《历史地理》第3 辑)近年出版的一些工具书,如
修订本《辞海》、《辞源》、《中国名胜词典》,几乎都主张碣石“昌黎说”。
这个公案至今谁也未能说服谁,孰是孰非,难以定夺。1984 年,考古界传来
有关考证碣石位置的重要信息:辽宁省考古工作者提出,距山海关10 余里紧
靠渤海边的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石碑地和贺家村黑头山的秦汉建筑遗址, 
当是古代举行观海和重大礼仪活动的胜地,为确定“碣石”的位置提供了新

的依据。(《文汇报》1984 年8 月18 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碣
石”之谜很可能最终被揭开。
(王国忠) 
诸葛亮故居在哪里? 
诸葛亮祖籍为琅玡阳都,即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南,后随父迁徙南阳。
他生于公元181 年,也就是汉灵帝光和四年,死于公元234 年——蜀汉后主
刘禅建兴十二年。他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因其友徐庶在刘备面前竭力引荐, 
并且当时刘备正亟需招募贤才,颇为礼贤下士,三次亲自请他于南阳的“草
庐”之中。后来他就成了刘备的得力助手,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赫赫
功劳。刘备称帝以后,他被拜为丞相,“草庐”也就随之而成了他的故居。
但是,他的故居到底是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呢?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
休。
一说他的故居是在现今的河南南阳。1957 年3 月19 日《光明日报》曾
发表了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刘备三顾茅庐处》的照片,并作了如下说明: 
“在河南省南阳西郊卧龙岗的诸葛亮古迹,相传刘备三请诸葛亮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