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珍玩-第6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半瓶儿醋,拿着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应对你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执迷不悟。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说,还特别容易抬杠。

    。。。

第1176章 彩陶小罐() 
♂,

    <;!……章节内容开始……>;    这个王导,其实对唐易是比较服气了,但是因为有限的古玩知识结构,自己个儿还是有点儿想法。

    碍于司马六的面子,加上王导口气上也还比较尊敬,唐易才说了这么多。该说的说了,至于这个王导的古玩收藏下一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正好话到这儿了,唐易也就顺势提出了告辞。

    临走的时候,司马六顺道说了一句:唐先生这次也会去一趟倭国的西表岛,不过我安排好了,不影响剧组,一起出发,但是到了地方可能会单独玩玩。

    这话说得很明白,根本不影响王导拍戏,就是知会一声。

    离开之后,唐易对司马六说道,“我也没想到,他的东西都不真啊。”

    “他这个人比较自负,我只是玩家,不是他眼里的‘专家’,也不便多说。不过这人还是不错的。”司马六笑呵呵道,“不过,通过你们今天的交流,我发现,玩古,虚心真的很重要。”

    唐易笑了笑,“王导态度上挺虚心的。”

    “这个虚心,是敞开怀抱接纳见解的能力,不是态度!”司马六摆摆手,“他态度上虚心,但你的很多话,还是没听进去。”

    “他和你不一样,你是真喜欢,他有点儿附庸风雅,沉不下心。”唐易接口道。

    司马六特别爱和唐易聊古玩,只不过他和唐易碰头在一起的机会不是很多。聊着聊着,他突然提议去琉璃厂看看。

    “怎么突然想到去琉璃厂了?”

    “我前两天在一家店里买了些宣纸笔墨,看到他店里有个小陶罐挺漂亮。不过不知道卖不卖,我也没看明白,就没多问,正好去逛逛吧,好久没逛市场了。你刚才说了那么多,勾起我的瘾头了。”

    唐易想想也是,下午了,其他市场地摊估计都散了,去琉璃厂还能逛逛店面。

    到了琉璃厂,司马六带唐易先去了那家店。这是一家经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和字画的店面,没有古玩。不过,就在一个摆放高档墨锭的柜子里,确实摆放着一个二十多厘米高的小陶罐。

    这个陶罐撇口细颈鼓腹,如果再高挑一些,更像个瓶子,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小耳朵,罐身是彩色纹路,像是水波和漩涡。

    柜子是有玻璃的,两人就在柜子前看了一会儿。

    这时候,店里没什么人,一个身材挺瘦、眉清目秀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像是老板,“两位这是想买墨锭?”

    刚开始学书法的人,一般都会买墨汁,方便。不过那种研磨酝酿的乐趣就没了,所以有些讲究的,还是喜欢买墨锭。

    “随便看看,您这小罐挺漂亮!”司马六应道。

    “马家窑的,这东西不卖啊两位,就是衬托个意境。”老板笑着应道。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五六千年了,西北黄河上游一代出现,因为最早发现的马家窑遗址而得名,最出名的就是彩陶。不过,这个遗址不是华夏人发现的,是一个瑞典的地质学家发现并挖掘的。

    “我能上手看看么?”唐易礼貌问道。

    老板想了想,“两位这边请!”说完,打开柜子,拿出了这个彩陶小罐,带到了店铺一侧的八仙桌上。

    “看两位也是风雅得很,既然喜欢,那就一并欣赏下吧!”男子伸手请唐易和司马六坐下,并倒了两杯茶。

    开门做生意,眼目得灵,唐易和司马六不像是逛灯的,也不像是没钱的,老板闲来无事,就表现得很场面。

    陶瓷陶瓷,先有陶后有瓷,陶和瓷不是一种东西。陶土和瓷土不一样,烧制温度也不一样。烧陶一般八百度左右就够了,顶多不会超过一千度,瓷器呢,一般是一千二百度以上。

    这个陶罐,如果单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挺漂亮。不过陶器最开始出现,是实用器。陶器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吸水,你用它盛一罐开水,等凉了想喝,嘿,一看一多半没了,被吸走了。

    华夏文化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器往往也兼具艺术性,到后来很多实用器变成了观赏器,这其实也是古玩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陶瓷实用器,还有个问题是易碎,但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使用陶瓷的,一般都是定居民族,这个小心一点儿就可以了。不像游牧民族,陶器瓷器少,金属器和皮革器多,因为他们活动多,怕摔。

    唐易拿着这个彩陶小罐看了看,工艺已经很精良了,而且表面处理得很光滑,手感也很好。

    那时候的陶器,肯定没有釉色。釉陶是汉代才有的,这陶器上釉,就解决了前面说的吸水问题,同时呢,观赏性大大增强了。唐代的唐三彩算是釉陶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过,看多了精美的釉陶和瓷器,看这种小罐,反而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

    司马六看了一眼唐易,“好东西吧?”

    唐易点点头,“马家窑彩陶精品,市面上可碰不着了。”

    老板一听,笑了,对司马六说道,“敢情您来过啊?这是带着行家来掌眼了。不过您也看到了,我这是经营文房四宝和字画的铺子,这东西确实不卖。”

    司马六眼光略显黯淡,看得出,他是真喜欢这东西,现在确定了是马家窑真品,很是想买,“老板,这东西您是怎么得来的?”

    “这是我前几年去西北收购洮河砚,无意中得到的,我其实不懂陶瓷,只好字画,不过赶上了个好运气!回来找行家看了,居然是马家窑彩陶真品。拿回来之后,越看越喜欢,摆在店里,一来衬托个意境,二来也能随时瞅瞅。”老板倒也没隐瞒,大致说了说。

    “既然老板不想割爱,咱们也不能勉强。”唐易对司马六说了一句。意思是这东西欣赏完了,也该走了。

    “老板留个名片,我以后笔墨纸砚就到您店里了!”司马六想了想说道。

    老板微微一笑,拿出一张名片递过来。开店做买卖,这都是随手的事儿。“墨趣苑,于老板。”司马六接过看了看,“那行,于老板,咱们回头再聊。”

    唐易就势起身,却突然不经意瞥见了八仙桌一侧的柜子底格里的一件东西。

    ps:国庆假期感冒绵延,算是咬着牙坚持过来了。今天假期结束,特别忙,而且感冒突然加重,吃了药昏昏沉沉。其实这块儿有细纲,本可以很快的,但头昏手软,说声抱歉,今天暂只更这一章了。

第1177章 筹海图编() 
唐易看了看老板,“于老板,咱们这店里的东西,除了这件彩陶小罐,都是要卖的么?”

    司马六也刚站起来,一听,心想唐易这是又看到了什么东西?

    “您说笑了,除了彩陶小罐,还有很多不能卖,比如,咱们眼前这张八仙桌就不卖!”老板呵呵笑道。

    唐易稍稍一愣,他没想到这个于老板开个玩笑还这么密实。他看到的柜子底格里的东西,是一套古籍刻本,有个半尺多高,外面还有个封套,带着皮鞘骨插。

    从这个封套来看,像是明代的老东西。

    “那套书卖么?”唐易干脆指着敞开了说了。其实,他没细看,也不知道有没有价值,但是既然发现了老东西,那就问问。

    “噢,您说这个啊!”老板走过去,弯腰就拿了出来,“这是我收字画的时候收的,您要是感兴趣,且看着。”

    这一封套书摆到了桌面上,唐易一看,表情却是一沉。

    这是明代晚期的刻本封套不假。不过,第一,这是一套坊刻本,没有官刻本价值高。

    这个明代刻书,比之前的朝代大大增加,刻书的场所,可谓遍地开花,算是华夏古代出版业的盛期。这里面,有官刻,有坊刻。很容易理解,官刻的质量一定是最高的,其中又以内府本、经厂本、国子监本为最。其他的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也有。

    坊刻呢,自然就是民间的出版机构,分布很广,传世的刻本相对也多,质量呢,也参差不齐。当然了,价值也低。

    第二,这封套上,写的是《智囊》。

    《智囊》这套书,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主要都是些小故事,从先秦到明代,收了一千多个。算是一本古人利用计谋来克敌制胜和解决问题的处世集子。

    这套书很好看,全是故事嘛,同时还能给人很多启发。但是正因为这样,这套书很风行,光是明刻本,就有很多,量很大。

    既是坊刻,又是发行量大的一套书,价值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当然了,毕竟是明晚期的东西,也算是不错的收藏品。

    唐易略显失望,司马六看了看,兴趣也不大。不过,既然要求看了,唐易也就打开了封套。

    结果,这一打开,更不对了。一本本翻下来,唐易才发现,这还不是一套《智囊》!

    除了有两卷智囊,还有一些清代的刻本,都是坊刻本,质量都不高,像是个大杂烩。敢情这老板就是用了这么个封套,把这些零散的刻本装起来了。如此一来,更没意思了。

    看着唐易的表情,于老板笑了笑,“东西比较杂,我就归拢了一下,也不值什么钱,您如果一并拿走,我给您算便宜点儿。”

    这时候,唐易已经翻到了最后一本,正准备委婉拒绝,却发现了这最后一本居然是这里面最老的一本书,比这个封套还老!这个封套大约是明代天启年间的,而这本书则是嘉靖年间的,早了将近一百年!

    而且还是官刻!

    不过这本书残了,没有封皮。但唐易既然看出老来了,必定要细看。书页上一细看,这本书,竟然是《筹海图编》其中的一部分!

    说起《筹海图编》,不得不再次提起胡宗宪。这套书,就是明代嘉靖年间胡宗宪总督浙省军务、抗击倭寇的时候,请了一帮熟悉海洋地理和军事的人,编纂的一套海防军事图集。

    这套书,胡宗宪算是总编,戚继光也有贡献。而真正主持的,绘图的,也就是起最关键作用的人,叫郑若曾。

    郑若曾这个人,对不熟悉明史的人来说,算是比较陌生。他有个称号,叫“布衣军事家”。本来呢,他出身于医学世家,据说郑家的妇科最有名,现在苏南还有郑氏传人。不过,郑若曾的心思主要不在医学上,他的抱负在为国直接效力。

    一开始,他走的是学儒科考的道路,考了秀才,后来还被推荐进入国子监。但仕途最终没上去,回到了老家,成了一介布衣。

    这个人的学识很庞杂,除了儒学经典,对军事典籍也十分通晓。回乡之后,又对天文地理和山川河海这些东西起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时候,正是嘉靖朝,倭国鬼子频频袭扰东南沿海,胡宗宪到任之后,招贤纳士。郑若曾呢,这个时候已经绘制了一些沿海地图,当时州府还刊行了一部分。胡宗宪就知道了这个人,招为幕僚。由此也能看出,胡宗宪抗倭为什么有成绩?人才多啊!

    郑若曾随胡宗宪抗倭期间,写了很多军事著作和图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筹海图编》。《筹海图编》一共十几卷,光是地图,就分好几个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