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率教打起精神,将一路上过程说了一遍:”李游击与草民带领四千兵马前去十三山“

    朱由校又打断道:”你们有八千人,为何只去一半到十三山?“

    赵率教道:”袁佥事说要在宁远守城。“

    ”守城要四千兵吗?“

    ”当日李游击亦曾如此说,袁佥事说要保护他的安全,所以就留了四千兵。“

    朱由校看向鲁李二人,二人拼命点头,表示赵率教所示无错。朱由校面无表情地说道:”继续说。“

    赵率教被打断了两次,原本想为袁崇焕讳,有些地方模糊过去,现在却不敢再这样,于是老实地一五一十地说完:“袁佥事不听,坚持要带青壮一起回山海关袁佥事要带兵攻击西面的建奴,却大败而回,青壮也被冲散袁佥事欲要杨大侠带他夜半突围袁佥事从敌军中间缝隙插过去,却遇到了卢学士带的近卫军。”好不容易说完,总算是松了一口大气。

    朱由校一直没有再打断他,听完后,一个个点名问道:“可有遗漏?”众人皆说没有。

    朱由校心里很烦,东林党吧,原来在教科书里看到了简单的介绍,现在发现其实好象并不是那样的,而袁崇焕他一直把他当成一个民族英雄来看的,但现在听众人所说,只怕也不大正确。

    假传圣旨,可以说是事急从权,甚至说他为人机变,那倒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袁崇焕这一点最要命,历史上他杀毛文龙就是矫诏。),但是贪生怕死,好大喜功,听不得正确意见,这几点在朱由校看来就有很大的问题了,再联系到以前他说的“一人独守此”,朱由校决定,这个人不能重用。心里骂道:“金大侠,你误了朕呀,好在还不甚深。”

    于是他笑笑道:“三位将军为了接回我汉家同胞,英勇作战,辛苦了。”

    三人齐声道:“臣等不辛苦。”赵率教更是喜极而泣,终于,自己可以不用自称草民了。

    朱由校道:“李鲁二位将军本来已经有了职司,那就加一级回辽东经略帐下,赵将军可愿意来近卫军?”

    赵率教大喜跪倒:“臣愿加入近卫军,为陛下斩杀建奴,还我汉家江山。”

    朱由校道:“起来吧,如果要进近卫军,这叩头的习惯可要改掉才行,近卫军不准叩头的。”

    朱由校转而对杨三说道:“杨大侠在十三山,组织我汉儿抵抗建奴,又安然将他们带回到关内,实在是功莫大焉,朕要谢谢你们呀。”

    杨三跪倒就哭:“陛下,辽东子民盼天兵如饥儿望乳,大旱望雨,陛下派来大军,接我十三山汉民,应该是我们谢谢陛下呀,请陛下容草民代辽东汉儿叩头谢过圣恩。”说罢连叩了九个头,声声震响。

    朱由校急忙下来,将他扶了起来道:“可恨国内事多,明军战力不济,来迟了,朕有错呀。”

    杨三又要跪倒,朱由校拉住不放,杨三只好站着说:“陛下,十三山以外,辽东汉民均盼天兵,请陛下垂怜。”

    朱由校点头道:“如今国内诸事已安,朕将派兵前往辽东,解救我汉家百姓,杨大侠大可放心。”

    杨三说道:“草民不敢当大侠称呼,草民愿意加入近卫军,一起进攻辽东,请陛下恩准。”

    朱由校让他坐下,然后说道:“朕听过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如杨大侠如此行径,还称不得大侠,又有谁敢称大侠。”

    这话说得杨三心潮澎湃,跪倒在地道:“草民谢过陛下赞誉,愿为国为民,不负大侠之称。”

    朱由校笑道:“很好,以后平了辽东,朕要专门给你立一块匾,上面就写上辽东第一大侠,让大家都知道,到底要如何才能称得上大侠。”

第129章 对袁崇焕的安排() 
杨三又叩头谢恩,朱由校等他站起来后说道:“杨大侠要加入近卫军,朕能理解你的心情,不过朕倒是另有想法。如果杨大侠能加入锦衣卫,专门在辽东联络各地志士,然后投奔到关内,是不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杨三想了一会道:“臣略通武艺,经十三山之战,才知道武艺在战阵中作用终究有限,如果能在辽东奔走联络,当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臣愿意加入锦衣卫。”

    朱由校又问道:“刘秀才可愿意加入近卫军?”

    刘伯泽惊讶地站起来道:“陛下,生员手无缚鸡之力,加入近卫军只怕会只怕会”

    朱由校笑了:“近卫军中也可以有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的,朕将会在军中设立参谋部和后勤部,这两个部门都不用上阵杀敌,是要用脑筋的,刘秀才不是正好很会用脑筋吗?”

    刘伯泽听着就有些动心,于是说道:“但凭陛下安排。”

    朱由校对赵率教道:“你先带他们去军营吧,明天朕再下旨,卢学士和杨大侠你们留一下。”

    赵率教带人退下后,太监宣骆思恭和骆养性进见。骆养性已经在十天前回到了京师,递上了一封请罪的折子就在家里等候处理。

    骆思恭见礼后被赐坐,而骆养性进了云台,跪在地上就开始叩头,边叩头边哭道:“微臣有负圣恩,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等他叩完头后冷冷地说道:“起来吧。”

    骆养性爬了起来,朱由校看着他满脸的泪水,不由得有几分好笑,其实骆养性在辽东做得还不错,只是离朱由校的要求还差点儿,所以他想给骆养性摆下脸子,让他能更警醒些。

    想到这里,他继续说道:“骆卿前往辽东,一年有余,刚去之时,就立下了功劳,而辽沈之战亦多有建树,为何广宁之事,竟然成了这个结果。”

    骆养性又要跪下,朱由校断喝一声:“站着说。”

    骆养性跪了一半,别扭地站起来道:“启禀陛下,臣在辽东窥探敌情,联络辽民,但我们将情报送到王巡抚处时,巡抚大人根本就不理,斥之为荒唐,这样锦衣卫在辽东根本就无法和军队配合,请陛下明查。”

    朱由校沉吟一下道:“朕有一个想法,专门在辽东设一个锦衣卫的镇抚司,与南北镇抚司平齐,二位爱卿觉得如何?”

    锦衣卫再设辽东镇抚司,等于是对锦衣卫的扩充,对于锦衣卫来说当然是好事,骆思恭还没开口,骆养性抢着说道:“专设辽东镇抚司,则可集事权于一,对于辽事当有极大好处,然臣以为,灭掉建奴之后,当将辽东镇抚司裁撤。”

    骆思恭恼火地瞪了儿子一眼,心里气苦,只好说道:“臣也觉得战时可以专设,战后自当裁撤。”

    朱由校将两人情形看在眼中,对骆养性更是高看了一眼,这人倒是有些觉悟,但他的想法当然与两人不同,于是笑道:“还未设立,就议裁撤之事,为之过早。既然二位都觉得好,那就这样吧。骆养性升为指挥同知,专管锦衣卫辽东镇抚司,吴孟明任辽东镇抚使,另有杨三本为辽东人,任辽东镇抚司千户,他手下还有些人,让他自己来上报,骆卿给他们安排任职,最少都要是百户。”

    杨三上前,与两位上官见礼。朱由校道:“辽东镇抚司,重点是要联络各地辽民,这事杨三他们熟悉,要仰仗他们,或者逃离辽地,或者收集情报,又或是搞些破坏,但重点要记住,我们要以保护辽民为第一要著,救一人强于伤一敌,此点要切记。”

    杨三跪倒道:“臣代辽民谢过陛下,臣将会把陛下对辽民的爱护宣扬于整个辽东,使辽人均知陛下对子民的恩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又说道:“卢学士将会从辽南进攻建奴,锦衣卫辽东司在辽南军中专门派两个联络之人,使锦衣卫与军队能够随时沟通,紧密配合,如有不同意见,由卢学士协调,如协调不成,则由卢学士做决定。”

    众人一起称诺。朱由校又把前世在电视里看到的一些敌后工作方法拿出来,和他们进行讨论,骆思恭两父子越听越惊,皇上竟然如此精通谍战,语中常常切中要害,两人一起拜倒在地叫道:“圣上天生圣明,臣等拜服。”

    朱由校也有些小得意,看来后世的电视也不完全是瞎说呀,坦然地接受了两位的马屁,又再一次强调了保护好辽民的事,才让他们离去。

    又一天,朱由校将孙承宗召来。行礼赐座后,朱由校将记录的十三山之行宗卷交与他看。孙承宗慢慢翻看完后,朱由校说道:“袁宁前是孙师弟子,当如朕之师兄,朕本拟让其在十三山立上一功,显露其领兵之才,以后要大用的,不想此一行,竟然是这个样子,假传圣旨,贪生怕死,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如此人才,请问孙师,朕要如何安排他呢?”

    孙承宗满脸通红,跪地说道:“都是臣平日教导无方,才使得此子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请皇上让他回籍去吧。”

    朱由校扶起孙承宗道:“这个怪不得孙师,回籍倒是不用,此人胆子太大,不可重用,还是让他去做他的知县吧,放在离京师近一些的地方,不要放在边境,不然谁知道他会搞出些什么事来。”

    孙承宗道:“臣代袁崇焕谢过皇上隆恩,臣会选择京师附近地方,让他去做些实事,磨炼一番,或可改掉其骄骄之气。”

    朱由校笑道:“不要说他了,免得坏了兴致,朕想要孙师巡查九边,看一看大明边军,到底能不能战,如果不能战,是何原因,有没有办法解决,如是无法,朕准备用近卫军逐渐代替各地边军。”

    孙承宗点头称是,心中却是气苦。他本来还想让袁崇焕在地方上磨炼一番后,皇上说不定会重新用他,却听皇上如此不悦,心里感叹,袁崇焕这一生只怕是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了。

第130章 辽民安置() 
朱由校接着说道:“而最重要的是军户之事,朕想废除军户制,然此事多艰,如何措辞而改祖制,如何整顿分田,如何使其不扰地方而又能安居乐业,这些事都要麻烦孙师。军户制度不改,将会是提高我大明军力的最大阻碍,建奴区区几万甲兵,竟然能够席卷辽东,将大明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这是一个警钟呀,希望孙师能帮朕想出一个好主意来。”

    军户制度,是太祖所创,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而孙传庭在延安府改屯田,其实就是一个尝试,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但朱由校知道不可能延安府行,其它地方就一定行,还是要多多考查论证,才能得出结论,然后小心地慢慢推广至全国,所以孙承宗巡边可以说是事关重大,稍微有点问题,那就不是小问题,军户们揭杆而起那都是有可能的。

    孙承宗道:“那臣先巡陕西,看一看延安府的情况,然后再到各地,看一看有哪些异同,听取文官和军户的意见,一起报与皇上圣裁。”

    朱由校喜道:“孙师能如此想,那朕就放心了,这事不要嫌细,越细越好,引起的扰动越小越好,大家都满意,就是最好的结果。这事不要急,慢慢来,朕寻思用三年甚至五年时间解决此事,先谋划好,再就可以一鼓而下了。”

    孙承宗见皇帝竟然约三年到五年为期,心中大慰,他一直担心皇帝年轻气盛,想一蹴而就,那就麻烦了。既然皇帝心里已经有数,那就不需要自己多说了。

    孙承宗走后,毕自肃进来了。他是毕自严的胞弟,现任主客郎。进来见礼后,朱由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