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走后,毕自肃进来了。他是毕自严的胞弟,现任主客郎。进来见礼后,朱由校说道:“毕卿,现在有一个很麻烦的事要交给你,就是在京畿东安置辽民之事。”

    毕自肃道:“陛下,安置辽民之事,一可安辽民之心,二可使其自足,此事于国于民皆为好事,臣不觉其麻烦,愿意为陛下分忧。”

    朱由校笑道:“毕卿觉得不麻烦,是因为不知道这次安置辽民与以往的屯田不大同。徐尚书推荐了毕卿,认为毕卿擅长处理负责的问题,所以才让你来干这件事的。”

    毕自肃有些好奇:“陛下,安置辽民不就是屯田以自养吗?”

    朱由校道:“这次朕想要改革军制,准备用几年时间全部用募兵制取代原来的军户卫所制度,所以想先来在辽民中试一下。”

    毕自肃道:“陛下,募兵制自戚帅时就已经实行,只是没有取代军户制度,募兵制臣倒是知道一些,这与屯田辽民有什么关系吗?”

    朱由校道:“这个倒是真的有些关系,毕卿你且听我仔细道来。”

    第二天皇帝下旨:着升毕自肃为辽民京畿安置钦差,于永平府迁安县设置辽民安置点,专门安置从辽东逃回的辽民。

    毕自肃来到迁安县,县令前来拜见。毕自肃道:“明府可以先把鱼鳞册拿来,本官要在这里安置辽民,必须先把地方找好。”

    拿到鱼鳞册后,毕自肃仔细审看后,发现滦河边有大片空地根本没有人烟,于是说道:“滦河以西地方,给我划一大块空地出来,专门用来设辽民新村。”

    县令小心地说道:“大人,这里有时会有水患,所以才没有人居住开垦,大人要不要重新选个地方,迁安空地多得很呢?”

    毕自肃笑了:“明府请放心,皇上命我建这个辽民新村,那是一定要有水或者低处才行的。”

    县令道:“也还有地方有低处,大人不考虑一下吗?”

    毕自肃道:“不急,慢慢来吧,会有大量辽民来这里的,先就建在滦河边上吧,明府带本官先去看下如何?”

    于是县令带着毕自肃来到了滦河西岸,介绍道:“大人,这河西西南方都是大山,平地东西宽四十余里,南北长约六十余里,然后就到了卢龙县的地界了。基本上没有人住,大人可以将此地全部划为安置区。”

    毕自肃看着滦河里静静的流水,满意地说道:“这个地方不错,如果平日地滦河涨水,要漫过此处多高呀?”

    县令道:“一般要比我们站立的地方高五尺左右,最大的一次据说是万历十二年,高了七尺。”

    毕自肃点了点头道:“那就修河岸,修一丈高,这总会安全了吧。”

    县令惊道:“大人,修一丈高的河岸只怕没有那么多的人工可用。”

    毕自肃没有作声,有了皇家施工队的龙门吊和水泥,修河岸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至于人手的问题,皇上说了,王恭厂就要修好了,正好接着在这里开工。

    县令接着说道:“大人,我县可以提供一部分役力,但数目可能不是很多,请大人体谅。”

    毕自肃说道:“本官不要你县的徭役,本官直接用钱来招人,你让人下去给我说,这里只招身强力壮的人,每人每天一百文,管一餐饭,本官一共要三千个人,不过你可以先招一部分来,明天最少要来五百。”

    县令大喜,不占用他的徭役,又用钱来招人干活,而且工钱这么高,不管如何都是自己县里赚了,于是立即让衙役去人烟密集之处张贴告示,并让各处的保正们安排人站在告示前讲解给农民们听。报好名后让保正们送他们一起来到工地。

    第二天上午,五百多人来到了工地上,毕自肃带来的人,除了两个从人,其他全部是太监,没办法,皇家建筑队本来就是由太监管理的。魏朝还在王恭厂进行收尾的活计,所以现在带队的是建筑队的副队长李四清。

    毕自肃将人招来后就把人全部交给了李四清,其实也有看内官笑话的意思,没办法,文官和内官总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

    李四清带来了五十多个太监,他先把五十个太监分成二十五组,然后每组带二十个青壮,拿着锄头和铁锨。然后又有两个太监各推着一辆奇怪的小车,车轮极大,车轮上面还有一条极醒目的白线。

第131章 迁安新村() 
李四清拿了一个下端尖锐的长木杆,一把插在河岸边的泥土中,将木杆上端的小旗放开。那两个太监则推着小车,沿着河岸向两边行去。

    而这时李四清手一指,一组太监带着青壮走了过来,其中一个太监说道:“对着这个旗杆,向里面走,清理出一条路来。”另一个太监手里拿着司南,小心地向前走去,后面的青壮们则背着长木杆跟上,等太监手一指,就将木杆插在地中。

    每辆小车除了推车的太监外,还有两个太监拿着长木杆走在车子的两侧。推车的太监口里数着数字,旁边的太监则注意不让小车的方向偏得太厉害。

    当推车太监数完了四百零八以后,停了下来,旁边的太监将长木杆用力插在地上,将小旗放开,这时就有一组太监带着人去到旗杆下,开始清理路的过程。

    毕自肃看得不明所以,他倒是不耻下问,对李四清道:”李队公,这车子是为了要计长短吗?“

    李四清回道:”钦差大人明鉴,这车轮一圈是五尺,合一步,四百零八圈就是四百零八步,八步用来修路,圣上说,这么远的距离正好保证每家人都有路可以通向各处。“他这里说的一尺是指营造尺,约合三十二厘米。

    毕自肃又问道:”那向里面去的人为什么不计步数呢?“

    李四清回道:”往里面去的先要把路开直,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是隔六百零八步造出横路,横路也是八步宽。现在先要修好这条路,要开横路还要很长时间,到时依然会用车子来测量距离的。“

    毕自肃点了点头,既然这事李四清已经做得很好了,那自己也就不用操心了。于是转身对迁安县令说道:”明府最多可以招来多少青壮?“

    县令心里很是肉疼,一天一百文,那就是一个月三两银,是当兵的几倍(近卫军军饷较多,一个月一两五钱银,一般的边军军饷较少,能有个七八分就很不错了),而且还供一餐饭,可惜自己这个县只是个中县,于是回道:”钦差大人,本县最多能提供两千多人。“

    毕自肃想了想道:”那也行了,很快辽民就要来了,你们县里的人先修好道路,然后建一些房子,等第一批辽民来了后,就有更多的人建房子了。“

    县令点头称是,这时毕自肃又说道:”至于工钱的问题,我们是五天一发,因为要发银币,不然一天发一百个铜币太麻烦了,你给他们说一下。“

    县令期期艾艾地说道:”钦差大人,可不可以由下官发钱给他们?“

    毕自肃瞪了他一眼,说道:”你想抵徭役是吗?“

    县令不敢再说,但毕自肃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县令打的好主意,想让迁安的青壮在工地上服徭役,而毕自肃给的钱则收到县里去。毕自肃很鄙视这种行为,但也知道县令既然分开问自己,那就只是想把钱收到县里而不是自己揣进口袋,再说以后和县令打交道的时候还很多,于是问道:“有多少人是还要服徭役的?”

    县令一喜道:“这些人都是要服徭役的,都还有一月时间。”

    毕自肃沉吟一下道:“那这样吧,明府你每天收六十文钱,但本官这边还是要给他们发四十文钱,一个月后当他们徭役已经服清,你看如何?”

    县令大喜,虽然只能得到六十文钱,五百人一天县里能得六十块钱,但架不住时间长呀,一个月可就是一千八百块,何况人数还会增加,其中有些人也是没有服清徭役的,这样算来收入还是不错的。

    于是向毕自肃行礼道:“下官谢过钦差大人体谅,实在是县中小吏也要养家糊口,本县又确实没有什么来钱的门路了。”

    毕自肃笑道:“明府不用解释,本官明白了,皇上也曾经说过,以后小吏也要从朝廷调拨银钱,现在这样实在是难以让小吏们安心做事,更不能阻止他们为害乡里。”

    这时的小吏所得极低,而所谓的衙役本来就是服徭役的,根本没有收入。这样他们在平日的公事中当然只能上下其手,捞些油水来过活。徐光启和毕自严等人都和皇帝说过这些情况,皇帝说要等以后财政宽裕了,让小吏们也都拿朝廷薪水,现在显然是不现实的。

    毕自严看着道路一步步地清理出来,道路占了八步步,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个六百步长,四百步宽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合一千亩,正好可以分给二十户人家。

    道路旁边都挖了水渠,水渠旁边栽着树。当然河岸还没有修好,所谓的房子也只是简单的窝棚,没办法,没人,没材料,迁安县的人能整出道路已经很不错了。

    道路整理好后,辽民就已经到了迁安,辽民是分批来的,这批辽民全部是家中有人加入近卫军的,每家分到五十亩地,三年免赋税。这些人一来到迁安,毕自肃就已经调配了牲口和农具,一家一头牛,两套农具,然后按月按人头发放粮食。

    不管你一家是多少人,那都是五十亩地,这样一来,有些大家族的就不得不分家,以得到更多的土地。按照规定,土地不能买卖,不得出租给别人,只能自己栽种,如果没人栽种则会收回再发给别人。

    这是朱由校在土地改革方面进行的第一个尝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大家族。辽民已经破家,所以在这里实现应该容易些。

    辽民来后就开始进行垦荒,因为官家说得很清楚,三年免赋税,但牲口农具种子口粮这些都必有在三年内还完,只是没有利息而已。

    辽民陆续地到来,那些家里没有人参加近卫军的还是照样发给各种物资,只是只有一年免赋税,这让很多辽民来打听,看能不能让自己家的小子去参军。

    得到的答复是冬天会招兵,不过是民兵,在当地训练,训练一段时间后表现优异的直接入选近卫军。

第132章 沈有容() 
等到九月时,所有的十三山辽民都已经在迁安安置好了,大部分辽民已经把自家分到的荒地开垦出来了,种子播了下去,这时就可以开始修房子了。

    而皇家建筑队已经完成了王恭厂的修建,全部移师到迁安。他们首先在河边修建了砖瓦厂,造出来的砖瓦先赊给辽民们造房子,并有大量的木匠在山上伐木,也一并赊给辽民。然后开始指导辽民建房。这个过程中辽民们都只需要自己出人工就行了,赊销的物品也是在三年内还清即可。

    砖瓦厂在河边取土后,也等于是将河岸清理了出来,建筑队开始修筑河堤。河堤是用土夯实,然后在河岸外坡用石头护坡。每隔一里在河堤上修一个涵洞,与路旁边的水渠相通,比河面略高,可以在需要水的时候放水进垸或者用水车打水,而在涨水的时候可以关闭。

    这里前期的所有投入都是从内帑中拿出来的,朱由校要把迁安建成农业示范基地,要从这里得到经验的再推广到其它地方,所以不惜成本,反正现在抄家的钱足够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