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勤学苦读、品性刚正的人物形象,他的名字为人们所熟
知。
王冕试进士落第后,曾北游大都(现北京市,元代京城),不久南归, 
预感“天下且大乱”,便隐居九里山,辟地为园,植梅种粮,在此度过晚年, 
并进行了大量的诗画创作。可这“九里山”究竟在何处,则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现在江苏省铜山县北的九里山。此地是一处名胜,相传为秦
末刘邦和项羽交战的地方。王冕从京城回故里诸暨后,便挈妇将雏到那里隐
居。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诗歌选》的编者就持这种意见。
有的则承袭清初文学家朱彝尊的说法,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
国文学史》云:“隐会稽(今浙江绍兴)之九里山。
号煮石山农,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关于这一点《诸暨县志》也有这样的轶事记录:“元末刘伯温见西湖云
起,知为天子气,应在东南。微服游江湖间,先至会稽王冕家,与之闲行竹
林中,潜令人放炮。冕闻响而惊,叹曰:胆怯。” 
然而,新的观点否认了上述两种说法。认为王冕的隐居地应是现在诸暨
县境内枫桥区的九里山。其理由为:首先是别号和山名的契合。王冕,字元
章,别号很多,其中有一个是“煮石山农”。而《诸暨县志·山水志》云: 
九里山,一名煮石山,在县东50 里。再从他的同乡好友张辰的《王冕传》看:

王冕最后是明大将胡大海从诸暨向绍兴进兵过程中顺路发现的。诸暨境内九
里山近处的“营盘”,就是胡大海安营扎寨后留下的村名。如果说是绍兴的
九里山,从地理位置考察,则既非顺路,发现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外,离元
朝600 多年后的今天,在诸暨王冕隐居过的地方,犹存“九里”、“营盘” 
等地名,且还有着不少传说,如有一山涧水库,现叫“王冕大塘”,相传为
他所建;现尚存其遗址的“白云庵”,也称是王冕所筑。。。
以上三种说法,孰是孰非,目前尚未定论,然王冕生前有无在朱元璋那
里做过“谘议参军”,则又是一个待揭之谜。
肯定者,以《明史》、《明通鉴》,及宋濂的《王冕传》为依据,认定
王冕晚年有出仕意图,也做了官。《明史》载:“尝仿效《周官》著书一卷, 
曰:‘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太祖下婺州(今浙江金华), 
物色得之,置幕府,授谘议参军,一夕病卒。”《万历绍兴府志》记得更详
细:“太祖取婺州,遣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居人彷徨奔避,冕独不动, 
后执之,则曰:‘我能为若师出奇计。’乃与俱见大海,告以攻城之策。太
祖闻其人,召与语,颇合。”《诸暨县志》记载有这样的轶事:“绍兴儒士
王元章,能作梅,来金华见太祖,优待之,曰:‘我克绍兴,著尔做知府。’ 
赐衣服遣回。” 
但是,持否定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王冕被捉到胡大海那里后, 
他秉义直言,大海见其才学非凡,拜而请策,并一面随军把他抬到绍兴兰亭
附近的天章寺,一面向婺州朱元璋请示授官与他,可第二天王冕即病,数日
卒。朱元璋有可能授“谘议参军”之职,但不管怎样,王冕都没有受。死后, 
他被葬在绍兴兰亭之侧,胡大海题碑“王先生之墓”。明代绍兴徐文长拜过
此墓,并题《王元章墓》诗一首:“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
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这样看来,王冕根本没有到婺州,更何
从见到朱元璋并做了官?朱彝尊这样认为:《明史》、《明通鉴》都是由于
宋濂《王冕传》误传而造成的,他之所以重新为王冕作传,主要是为了纠正
他们这个看法,供后代的史官选择。再从王冕的品性来考察,他不求功名, 
蔑视利禄,宁愿过那种“松根坐卧尽忘年,足迹何曾入官府”的隐居生活。
他喜欢梅花,喜爱梅花的高洁,他也善画梅,常题诗画上,《梅花诗》一卷
就是他最好的自我写照。王冕一生中曾有许多人欲荐他为官,都被一一拒绝。
如在地方上,有人欲荐他为绍兴府吏,而他则怒道:“吾有田可耕,有书可
读,肯朝夕抱牍庭下备奴使哉!”在北游大都时,同样有人多次欲荐他为朝
官,可他都断然相拒,且壁张梅花图,笔题梅花诗:“和靖门前雪作堆,多
年积得满身苔。蔬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表明了自己决不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胸襟和豪迈孤傲的性格。后人特别称颂他的就是这一点,如
清代画家朱方霭《画梅题记》诗:“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会稽煮石农, 
妙笔绘寒玉。”高度评价了王冕的人品和技艺。退一步讲,如果王冕真有为
官思想,他也不会到朱元璋那里去,他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明主”,而他对
农民起义是很不理解的,认为是“大乱”,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因
此说,王冕不可能到他认为是乱军的队伍去任职。另外,在诸暨还流传着这
样一个故事:朱元璋请王冕为官,他则以出家相拒,扩室改名曰白云庵。总
的说来,倾向于王冕不为官者要比为官者来得多,这种否定观点主要出自张
辰和朱彝尊的《王冕传》。当然,到底哪一种意见正确,还需人们作进一步
的探究。

(周解荣) 
学者篇
孔子是私生子吗? 
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传统思
想,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丘,被捧到令人吃惊的高度,加上各种各样的
头衔,罩上一层又一层的灵光圈。而关于孔丘的出生情况,也成了一个引人
注目的问题。
现今一般通史书上,对孔丘 即孔子的出生皆语焉不详。如范文澜《中
国通史》第一册仅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 
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前552 年,卒
于前479 年,年七十三岁。”其他通史著作,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亦大
致如是,有的甚至更为简略。关于孔子的出生,从各种史料记载看来,大致
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野合”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唐朝人作过一
个解释,认为这是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颜徵在年少,两人的结合不符合礼
仪。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便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 
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二、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说法。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
祈祷于尼丘山,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孔子。此说见于东汉郑玄《礼记·檀弓
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
尼。”在今天看来此种说法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
三、梦生说。这种说法和第二种相似,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荒诞之
说,且同样见于谶纬书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汉的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观
点,他们为了把孔子尊奉为神,在他的出生问题上也要加进许多神秘的东西, 
显得与凡人不同,似乎惟有如此,孔子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人”。《春
秋演孔图》记载说:“孔子母徵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又说:“孔
子母颜氏徵在游太冢之陂,睡梦感黑帝使请己,己往,梦口语曰:‘汝乳必
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这种荒诞的说法,把孔子说
成是其母梦感黑帝神而生,实在可说是玄虚至极。当原始宗教还未被消灭的
时候,一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自然有许多附会的神话,这是不足为奇的。上
述第二、第三种说法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四、私生子说。这种说法见于蔡尚思等著《孔子思想体系》一书,该书
作者根据历年积累的资料,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颜氏女既然能向孔子隐瞒
有关其父的事情达很长时间,说明她生孔子前一定远离孔家独居。孔子也自
称“吾少也贱”。这些都证明孔子的母亲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女,可能是奴
隶或平民的女儿,与叔梁纥显然属于两个阶层。因此,对于“野合”,该书
作者认为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
下孔子。因此得出孔子是个私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史记》等书中
所记载的“野合”说的新的解释。说孔子是个私生子,对于孔子的“圣人” 
地位,似乎是一个沉重的动摇,圣人或曰儒家的祖师爷居然与私生子划上了

等号,看来太不恭敬。然而,重要的是事实本身,观念应来源于事实。所以, 
实事求是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
位。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孔子的出生之谜作一番科学的研究, 
尚有待于今后的努力。
(苏勇) 
孔子有没有为季札写过碑文? 
江苏丹阳的茅山脚下,有一个唐宋时的县治邑地,今为延陵镇。这是一
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傍河砌店家,青石铺街面,民崇谦俭而物产丰富。距镇
9 里之遥,另有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集镇,平时清冷,每逢集日却热闹非
凡。镇上有个古祠,祠内有座仿古四角亭,护着一块巨大的古碑,上面镌刻
着“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篆书碑文,(碑文读时应为:“呜呼!有。
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相传为孔子所书,碑文始刻于何年
已难考证。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怎么会为这位碑主写碑文呢?据地方史料记
载:吴国公子季札为谦让王位弃室而耕,隐避于茅山脚下,今属丹阳县延陵
乡的王甲庄。当时这地方虽属云阳邑(今丹阳县的古称),但尚是一片沼泽
湖汊,人们尚未懂得种植庄稼,只知道挖取湖汊中的水生植物嫩块茎和捕鱼
为生。季札将中原的大豆、麦子种子献给人们,并传授种植经验;又将越地
育稻方法教会人们,还教人们如何养蚕、制茶,做出王官中才能品尝到的美
肴。由于季札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幸福,人们推举他做酋长,他不做。鲁襄公
二十五年(前548 年),王诸樊卒。季札被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封地长带形,中心在今常州市,全部面积包括今武进县全部、丹阳县东南部
和江阴县部分地区。季札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使中原,为吴与中原各国之间
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史记》有太史公言:“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 
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死后,举国哀悼,消
息传到鲁国,孔子久慕季札贤名,特派学生子游持自己所书简前往凭吊。季
札的墓在离故居王甲庄9 里之处,建庙立碑,碑文相传即孔子派子游带来的
简,分两排书,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当时刻为两块,另一块
竖立于江阴申港(相传为季札常往之地,又说是他的出生地)。其时,吴国
出使中原各国,以及各中原国来吴的使者谒拜季札墓,要从云阳驿进9 里, 
很不方便,奏请吴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