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庸皇帝,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连同他们在东京(开封)的几乎是全部赵姓
王族,都被充作战利品,送到北国永为奴隶。
有人说,当时如果北宋王朝力主抗战;坚持不懈地起用李纲等主战人物, 
摒除主和派,那是不会有此下场的。
他是有多次机会打败金兵,解救京师之围的。其中的一次,就是来自西
北的勤王劲旅种师道、姚平仲等10 万将士援解京师之围。
这年一月,刚登上帝位的赵桓(钦宗),继续打出两张牌,一张是乞和, 
送上人质康王赵构;一张是抵抗,起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面主持首都东
京的城防事宜。其时,来自西北边境线的有两支劲旅,那就是由老将种师道
率领的熙河经略姚古和他的儿子姚平仲、孝凤经略种师中等部队,因为京师
紧急,种师道、姚平仲的10 万将士已先抵达。
皇帝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实抚京畿、河东、河北;姚平仲任都统
制,也就是把京城外的军务全交由他们掌管了。
种师道、姚平仲等积极备战。可是发生了争执。按种师道之见,须等种
师中等军赶来,聚集优势兵力,然后出击,则破敌可操必胜之券;但姚平仲
“恐功独归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为言”(《宋史·姚古传》)。而
李纲也急于求战,以打出一个新局面,振奋人心,“伯纪(李纲)命大将姚
平仲谋劫贼营,虏先为备,初出师,以为功在顷刻,令属官方允迪为露布” 
(《玉照新志》)。于是就在二月初一,由姚平仲亲率7000 人发起对围城金
军主营所在地牟驼岗发起夜袭。宋军期在必胜,不知此情报在三日前已泄露, 
结果全军大溃,主帅姚平仲也下落不明。
这一仗,并非是大仗,可是为主和派和皇帝对外妥协增添了藉口,他们
排斥李纲、种师道,把所谓的“破坏双方和谈”罪状,全归咎于直接冲阵的
姚平仲无纪律。可是当要审查姚平仲时,这位将军不见了。

那么,姚平仲到哪里去了呢? 
首先是要证实他有否战死。就在这次夜袭中,与姚平仲一起的大将杨可
胜马蹶被俘遇害,姚平仲如在溃败时也被俘遇害,也必定可见于《宋史》或
《金史》的,但此处未见记录,可证他当时未曾牺牲。
也有人说,姚平仲出征以必胜自诩,现在失败再也见不得人,于是就离
开红尘世界,隐居深山老林间去了。此中,说得最为肯定的是晚于姚平仲半
个世纪的陆游:“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
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初欲隐华山,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 
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
骑乘骡,得石穴以居”(陆游《姚平仲小传》,见王文才纂《青城山志》)。
今人蒋星煜据《蜀中广记》也称姚平仲“隐青城山上清宫,后入大面山”(《中
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按:青城山是为道教所称的“天下十大洞天之一”; 
“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老学庵笔记》卷四)。大
面山是青城山顶峰。姚平仲隐居青城山,甚至登荒无人烟的大面山,其意显
然要与尘世隔绝,但他的这种行迹,看来不久就传开了,“建炎间下诏求之
不可得,后五十年乃从吕洞宾、刘高尚往来名山,有见之者”(《剑南诗稿》)。
诗人陆游上青城山得悉姚平仲行迹很有兴趣,可是他寻找不到,后来在丈人
观拜访据传与姚平仲交往的90 岁的上官道人,还写了一首诗“烟云千万迭, 
求访固难知”,请他转告;又在青城山石壁题了一首古风,内有“姚公勇冠
军,百战起西陲,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脱身五十年,世人识公谁,但
惊山泽间,有此熊豹姿”,还表示自己也有追随之意向,所谓“从公游五岳, 
稽首餐灵芝,金骨换绿髓,倏然松抄飞”(《剑南诗稿》)。从他所说,姚
平仲是藏在青城山,而且还活着,当了道家的真正隐士了,只是不肯与闲人
相见罢了。
陆游是得之于传闻。也有记载称在青城山见过姚平仲,说姚平仲在夜袭
金营失败后,“骑骏骡逸去,竟不出。后人有见之于青城山丈人观,年近九
十,紫髯长委地,喜作草书”(《东南纪闻》)。此说或可为陆游说佐证。
后来清初陈忱小说《水浒后传》有关姚平仲战败出走后,就采用此说。《中
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亦界定姚的归宿是,“夜袭金营,功不成,亡命西蜀, 
隐居大面山。乾道、淳熙间复出,时年八十余。”看来,姚平仲最后是上青
城山顶峰大面山的,至于结局如何,归依何处,那就史无明文了。
但是也有史家存疑的。《宋史》称,姚平仲“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
去”(卷三五八《李纲传》)。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也说“夜袭
的宋军大败,姚平仲随即弃军逃跑”(人民出版社1985 年4 月),没有讲明
姚的去向。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姚平仲落荒而走,后来就不知下落了。他
也没有回到军中,而这时其父姚古大军已开到河东。从此,历史上消失了这
个开小差的英雄,或者不如说是逃兵的踪迹。以后,不管是政府严令通缉他
也好,老百姓和旧部怀念他也好,到处追寻他,却都找不到他的下落。(徐
兴业《金瓯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年9 月)而所谓“若干年后,有人在四
川青城山看见一个虬髯紫脸道士,从他的仪表、口音、谈吐中推想他就是姚
平仲,推算年龄也相仿佛,只是没有得到道士本人的证实”,也属无稽之谈。
因此他认为“姚平仲的结局是属于我国历史上若干疑案中的一个”(同上)。
在烽火蔓延的两宋交界时期,姚平仲要摆脱红尘、逃避人生,看来不甚
符合他这个将门虎子的心理素养和致仕途径的,可是他究竟是隐居呢,还是

有其它结局呢,这就难有定论了。
(盛巽昌) 
林逋为何隐居孤山? 
在波光粼粼、景色秀丽的杭州西湖中有一风景名胜——孤山,湖水环带, 
孤峰独耸,清幽而宁静。这里就是宋朝处士林逋的隐居处。
林逋,安君复,生于公元967 年,卒于1028 年。林逋曾在孤山结庐、隐
居20 年,足不及城市,所居多植梅,并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今有墓祠于孤山之阴,放鹤亭之南。据说这里就是林逋的故庐,庐依岩结屋, 
下临后湖,和宝石山相对,环境清雅无比。
据《宋史》记载,林逋自幼才华过人、少年时就是一个满腹锦绣的才子, 
无论在书法上和诗词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史载他“善行书,喜为诗,其词
澄峡峭特,多奇句”。特别是他的梅花诗,独树一帜,奇丽动人,为后人所
赞佩。
林逋虽然是个才华出众的文人,但他却立志不做官,不经商,也不娶妻,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学者认为,林逋生逢北宋盛世,而且并非无才,也非无做官的机会。
但他却不趋荣利,寄情山水之间,淡泊无为,这大概与他广读诗书,受到老
庄之说的深刻影响有关。林逋消极避世的思想,显然是当时社会历史条
件的产物,在今天是不可取的,但他那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甘心淡泊、
不趋炎附势的品德却值得后人学习。
也有人认为,林逋的隐居山林可能与他的家境和自幼养成的性格有关, 
据曾与他唱和的晚辈诗人梅尧臣说,林逋是因为“少时多病,不娶,无子”。
(《林一靖先生诗集叙》)林逋的祖父名克己,曾出仕五代时吴越的钱镠王, 
“为通儒学士”(《西湖拾遗》)。但是到林逋出生时,家道败落,生活已
极其贫困。10 多岁时他父母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哥哥与他相依为命,父母
双亡,生活艰辛,使这个本来性情就比较沉静的孩子更加沉默寡言。因为出
身书香门第,又加上文章的启蒙教育,使林逋养成了“性恬淡,好古,弗趋
荣利”的性格;这与他长大后不求荣华富贵,甘愿过恬淡闲适生活大有关系。
据一些史料记载,林逋自己时常对朋友说,人生贵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
志向,人生的乐趣不在于有美满的家庭,也不在于功名富贵,我生性恬淡好
古,不愿趋荣逐利,只有青山绿水与我性情相宜。虽然那些封爵受赏的达官
贵人未尝不显赫;那些举案齐眉的佳事未尝不美妙,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
没有故乡的灵秀山水有味道,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还是流连于湖光山色为
好。(见《西湖拾遗》) 
林逋壮年时曾经离开过家乡,“放游于江淮之间”,不久,因看不惯那
些热衷功名利禄之徒,也不习惯都市的喧闹生活,又回到西湖,并选定西湖
中的小岛孤山作为隐居之地。孤山四面环水,满山叠翠,非常幽静。林逋在
此建造草庐,过上了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生活中,与他相陪伴的是梅花和白鹤,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
不离,“调鹤种梅如性命”。他为何如此酷爱梅花和白鹤呢? 
后人认为,他的这种爱好,自然表现了他对世俗追名逐利的淡薄,但也
浸透了他对故乡和大自然的深情。在他的眼里梅花的幽逸超脱与他品高幽处
的性格十分相投。而且在西湖秀丽山水的掩映下,一树树梅花争相开放,枝
枝梅花或斜倚竹篱,或横出水上,姿态飘逸妖媚、各具特色,阵阵暗香扑鼻,

偶而下场白雪,百花败落,唯梅花独秀,更显出其傲霜雪之高洁。与这样的
梅花朝暮相对,更陶冶了林逋的性情,什么人事烦恼、功名利禄的诱惑,统
统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白鹤由于具有悠然闲适、无忧无虑的性格,因而也为他喜爱。他驯养的
白鹤,每当他从外面归来,总是引颈相迎,即使放入空中,飞得不知去向, 
不久也必然回到家中。如果饿了,就长鸣于前,作乞食状。林逋常常抚着白
鹤,久久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并且写了不少诗句,描写了白鹤那通人
性的优雅品性。
林逋隐居山中,对做官毫无兴趣,一些大官勋臣曾来孤山拜访,劝他出
山为官,他都一再表示:荣华富贵如梦短暂,只是一场空。哪比得上身处青
山秀水中的乐趣。直到62 岁,他临终前,还作诗一首:“湖上青山对洁庐, 
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掸书。”对自己高洁一生作
了总结。
可是奇怪的是,林逋自己不愿做官,对后辈作官却不反对,他终身不娶, 
无子。哥哥的儿子林宥,他则再三教诲,后来林宥登进士甲科,他十分高兴, 
曾作《喜侄宥及第》诗一首。有人讥讽他说:“你自己高隐,反教子侄登科, 
是何道理?”林逋回答说:“非荣非辱,而是因人之性情不同各自相宜,相
宜则为荣,不相宜则为辱,我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隐士,只不过性情喜好幽寂
罢了,我的侄子自己追求功名,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 
(蒋建平) 
王冕隐居地在哪个九里山? 
王冕(1287—1359 年)是我国元朝末年杰出的诗人和画家,诸暨郝山下
(今属浙江省诸暨县枫桥区)人。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他
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勤学苦读、品性刚正的人物形象,他的名字为人们所熟
知。
王冕试进士落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