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距今已有1100 年了。
这份《进奏院状》是马克·奥里尔·斯坦因从我国窃走的一件珍贵文物。
斯坦因是英国人,原籍匈牙利。他从1900 年到1916 年间曾三次深入我国新
疆、甘肃一带进行勘察地理和盗窃文物的活动。这份晚唐邸报就是斯坦因从
敦煌千佛洞盗走的7000 件敦煌卷子中的一件。
原件为一张长97 厘米,宽28。5 厘米的白色宣纸。正面是行文的具体内
容,从右至左上下书写,共60 行,原件后一部分已散失。背面是一位词曲爱
好者誊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从报道的内容看,这
是887 年,由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一个进奏官从僖宗所在地凤翔发
往沙州(现敦煌)的一份邸报。
归义军的节度使原为张义潮,他于宣宗大中五年(851 年)凭借地方武
装,收复了被吐番占领的土地,因此被升为节度使。张义潮于懿宗咸通八年

(867 年)到长安做官,一直到5 年后死去,其职实际上由他的族子张淮深
担任。按唐惯例,节度使应由朝廷授予旌节,表示正式委任。可是,张淮深
一直没有得到这个政治待遇,为此,他于僖宗光启三年派出60 余人的专使团
赴朝廷要求赐旌节。当时,唐僖宗正在亡命途中。这份《进奏院状》对专使
团紧随皇帝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作了详细报道,其中讲到专使团
抵达兴元后,即由使团发言人向随驾官员直陈应赐旌节的理由;使团随皇帝
到达凤翔后,以连续7 次打书面报告屡陈求赐旌节,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这份《进奏院状》后一部分已失去,史书上也没有这次求旌节活动的记载, 
究竟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这份敦煌邸报实物的发现,可以证明,我国报纸最晚在晚唐就已经出现
了,这是相当谨慎的说法,可能有许多报刊史家不同意。那么,我国报纸最
早产生于何时,还有待中外学者进一步发掘文献资料,进行考证。
(王凤超) 
《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哪儿去了? 
中国历代新朝都有一个传统:皆重视对书籍的收藏、整理、校正、编目。
当然,这是为了维护文化正统的垄断地位。新起的皇朝、帝王努力收集各种
典籍,加以编纂,即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以此来号召天下儒士。如明成
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就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偃武修文、一统天子的形象。
正如他在《〈永乐大典〉御制序》中所言,“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
作”。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主持编辑《永乐大典》, 
参加编写、撰稿、圈点的文人多达3000 多人,前后用了5 年时间。《永乐大
典》在编纂时,文人根据明成祖“毋厌浩繁”的指示,“旁搜博采”。一方
面,以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及明初五百年来累积
的“中秘藏书”为基本;另一方面,又派遣一些官员如苏叔敬等分赴各地, 
“购募天下书籍”。所以《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类著
作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以及医学、
工技、农艺等,“无不类而列之”,内容极为丰富。尤为可贵的是,《永乐
大典》在辑录各类材料时,完全据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收入,一字不改, 
即所谓“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因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永
乐大典》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成11095 
册,3 亿7 千万字。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然而,这么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 
在嘉靖年间重录之后,其正本却不知去向,下落不明;后人的有关记载又众
说纷纭,甚至越传越讹,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件重大的迷案,至今未有定论。
总结起来,后人对《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看法,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和
观点:
其一,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说。理由有三条,(1)从明世宗厚爱《永乐
大典》来看,在明代帝王中,曾阅读过《永乐大典》的,仅明孝宗、明世宗
两人。明孝宗曾命录《大典》药物禁方赐御医房诸臣。和孝宗比,世宗则更
爱《大典》。据《明世宗实录》载:他“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按韵
索览”;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失火,世宗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抢救《大
典》,之后又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由于明世宗对《永

乐大典》“珠宝爱之”,所以正本极有可能为其殉葬于永陵。(2)在明代, 
以生者平时喜爱的书籍殉葬的例子很多,如60 年代山东发掘朱元璋子鲁王朱
檀墓,发现殉葬的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70 年代上海郊
区发掘的明墓中有成化本的《白兔记》等。明世宗在位时间很长,又极爱《大
典》,故遗命以《大典》正本殉葬是极有可能的。(3)从永陵的建筑特点来
看,甚为宏伟,超过明代诸陵;又据《旧都文物略》说:“永陵规制壮丽精
致,长陵不及也。”以其建筑规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
其二,藏于皇史宬夹墙说。此说以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仲荦先生为代表。王先生对《永乐大典》素有研究,他始终认为“正本没
有亡毁,我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里”。皇史宬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 
年),为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和《玉牒》等。而皇史
宬的建筑,包括门、窗、大梁全用砖石修葺,殿基耸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
的功能;大殿墙壁则更为奇特,东西墙厚3。5 米,南北墙厚6。1 米,实为建
筑物中所罕见。因此,《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其三,毁于明亡之际说。坚持这一看法的人很多,以郭沫若署名的《影
印〈永乐大典〉前言》为代表。郭沫若说:“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
可能即毁于此时。”国内出版的不少通俗读本,如《祖国》等书在介绍《永
乐大典》时,一般都认为“1557 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永乐大
典》经抢救免于焚毁,后来,明世宗恐孤本再遭意外,便命徐阶等109 人, 
用了5 年时间,摹写了一部副本,从此正本和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
明末,文渊阁被焚,正本被付之一炬”。说得再具体一点,即指正本被李自
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占领北京42 天时,在皇太极和吴三桂联军
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北京。据史籍记载,起义军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但是,有的学者指出,以上各种史书都没有明确记录说《永乐大典》正本焚
毁一事。既然文渊阁狭小,就安置不下1 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及其他宋人
诸集,文渊阁被焚,《大典》正本随之不存在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其实, 
早在明末,就有人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如明史专家谈迁在《国榷》中说
“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也
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刘为内臣,熟悉明
宫秘闻,连他也不知正本下落,只能说明“毁于明亡之际”的看法是一种推
测而其四,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说。据《鲒埼亭集外编》载:雍正年间,《永
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学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并发
现有缺,于是猜测正本下落说:“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
者。。。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到了清朝末
年,缪荃孙不但承袭了正本藏在皇宫内的乾清宫之说,而且还进一步发挥说
道:“嘉庆二年(1797 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这在《艺
风堂文续集》中有明确记载。从此,《永乐大典》正本被毁于乾清宫大火说
便正式流传开来。不过,有的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足信。因
为乾隆九年至40 年间(1744—1775 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作过一次清
理,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乾清宫旁边的昭仁殿,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
《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有1 万多册,如果正本在乾清宫中, 
是极易被发现的,现在《天禄琳琅书目》中未将《大典》编入,就证明正本
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又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记录,乾隆年间编辑
《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由于副本有缺,为此

宫里宫外都寻找过《永乐大典》正本,但没有结果。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
书时,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在书局呆了很久,可能取走查阅而未能
交回,于是帝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徐、高两家查访、问询,结
果毫无收获。从这两件事来看,正本藏在乾清宫是极不可能的,至于被毁于
大火之说,更是站不住脚的。
可见,由于史籍没有明载《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后人在此问题上又
多加推测、臆断,所以正本究竟哪儿去了,始终未明。要揭开谜底,看来只
能依赖于考古发现了。
(俞姡а
《康熙字典》字数有多少?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的《康熙字典》,是我国当时收字最多
的一部字典。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字典对于我们学习古汉语仍有很大
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一部字典所收的字数,据有关资料记载,说法不一, 
有的资料之间,字数相差甚大。《康熙字典》到底收字多少?现将各种资料
的不同说法综述如下。
一、收字49030 个。
这种说法居多。刘叶秋著的《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 年版)说: 
“《康熙字典》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该段文字的注释说:“清
汪汲撰《字典纪字》一卷,对于《康熙字典》的字数曾作详细的统讨。见《古
愚老人消夏录》。又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字典”云:“字典十二集, 
二百十四部,旁及备考,补遗,合四万七千三十五字(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
五,不在此数)。”陆所说“字典”即指《康熙字典》,括号内文字,乃原
书以双行小字夹注者,也就是说加上古文字共49030 字。持这种说法的还有: 
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中文系资料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977 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朱天俊和陈宏天著的《文史工具书》(1982 年),1984 
年第10 期《文史知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梁仁居和陈桂芬编著的图书
馆专业进修教材《中文工具书知识》,何多源的《中文参考书指南》(1938 
年)和王熙元、黄庆萱、许琰辉、张建葆合编的《读书指导》(1977 年), 
等等。
二、收字49174 个。
华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符孝佐编著的《文史工具书概说》(1980 年9 月) 
说《康熙字典》“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增广订正而成, 
实际上就是这两书的增订本。全书四十二卷,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加
上重复的古文一千九百九十五字,合计四万九千零三十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