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老子臆解-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晌讲恍唷2恍啵僖病!                   
道经三十四 
  道,泛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四章。 
  第一句通行本皆作“大道泛兮……”,两帛书皆无“大”字。古本、真本两皆作“泛泛”。 
  第二句,通行本作“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甲、乙两本皆缺。想系后人增入。 
  “成功……”句,通行本作“功成而不有”或“功成不名有”。古本、真本皆作“功成而不居”。 
  第一“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句,两皆作“衣被万物……”,通行本作“爱养万物……”。 
  “则恒无欲也”句,通行本作“故常无欲……”。 
  “可名于小”下,两本皆有“矣”字。 
  第二“万物归焉”句,两本下皆作“而不知主”。 
  “可名于大”,两本皆作“……于大矣”。通行本作“……为大”。 
  “以其……”句,两本皆作“以其终不自大”。 
  “故能成大”,通行本作“故能成其大”。   
  臆解: 
  近古知老氏学最深者,无过于王船山,而攻击之最力者,亦无过于王船山。延及今世,马一浮以宋学大师,亦谆谆教人以摒除老氏之学。此皆有所偏蔽者也。——王氏之言曰: 
  ……故救多欲之失者,惟仁义之行,而黄、老之道,以灭裂仁义,秕糠尧、舜,偷休息于守雌之不扰,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撒其屋,宿旷野以自诧无灾也。……充黄、老之道,“泛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读通鉴论:汉武帝) 
  斯言也,将以为守老子之教,且成为一无特操而可左可右之人。是已,然亦非也。固尝曰“以道佐人主”矣,则曰“道、泛兮其可左右”,左右者,佐佑也。亦屡屡言道之大,泛泛然遍无不入,可以佐佑人主也。王氏谓救人主多欲之失,惟仁义之行,是也,乃言其救治之方。老子于此第言无欲,未言其如何而无,其主旨固同也。儒者讲仁义,言辄称尧、舜,此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道家诚亦“灭裂仁义”,灭裂仁义之虚名,非灭裂仁义之实事也。“秕糠尧、舜”,时异事异,不泥古以取法于先王,此所谓“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学术不同,而其主旨不异,奚必相非哉!王氏于此论汲黯,汲黯风骨崚峋,固非一无特操之人也。故曰:有所偏蔽。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者,谦道也。大易尝以“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为说。其旨相应。有功而不自以为功,有名而不自居其名,史实多有,而亦今时习见者也。盖成就大事,必多人,事愈大必人愈多。封建之制,一人为君主而万事取决焉,所谓“万物归焉”者。倘能不以君主而自尊大,所以自处者小,所谓“恒无欲也”,亦自超然于得失之外,所谓“无为”也。如是则归之者必众,归之者愈众,则其成就也愈大。在今世,理有同然。事大人多,必有一人为之主,或创其始,其制其中,或总其成,或善其后。而此一人者,必其德量、识度、才智、学术等皆过越众人,众人乐归之,乃以成其大事。要之必由大众成之也,则功亦当归于大众。事功与人力对言,此一人亦大众之一也,其力亦群力之一分而已。初无独居其功之理,大易以天道人道言之,正以其与事理相背也。倘此一人者进而自思其德量、识度、才智、学术等而果度越众人也,又何自而成,则知所当归功者又众,而亦爽然自失矣。                    
道经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五章。 
  第一句古本、真本皆作“执大象者”。 
  “过格止”,通行本作“过客止”。帛书编者以谓与“安平太”句相对,以“格”训“至”。——虽然,“客”亦训“寄”。 
  “不可既也”,古本、真本与帛书皆同。通行本作“不足既”。   
  臆解: 
  汉儒言:“天下所归往”者,谓之“王”(出白虎通。许叔重亦取其说。)——老子此言,盖为王侯说者。古义:“见乃谓之象”,唯仿唯佛中,见若有物,若有象存焉,谓之“大象”,则“大道”也。执大道者,天下归往之。得万国之欢心,则皆安也,平也,泰也,无害也。 
  “乐与饵,过、格、止”,——喻也。言归往者如趋也。事之相同也。然道淡而无味,非如饵也;亦不足闻,非如乐也。物之相异也。一喻而同、异双徵,此说理之至高境,文辞之至简约者也。经典文之特色有在于是。 
  “用之不可既”,谓用之不尽。                    
道经三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六章。 
  “固”、“姑”、“故”,皆通假字。 
  “……去之,……与之”,通行本作“……废之,……举之”。“举”或作“兴”。 
  “夺之”,韩非子喻老引作“取之”。 
  “邦之利器……”。通行本有“之”字,帛书无。乙本作“国利器”。古本、真本皆作“邦”。若据此而论汉讳,则古本,及帛书甲本,所据皆汉以前本。“利器”,利权也。   
  臆解: 
  老氏“欲翕固张”之术,为儒林所诟病久矣。恶其机之深也。老氏此言,初未尝教人用此机以陷人,则亦不任其咎。医言堇可以杀人,非教人以饮堇也,教人免于其祸也。观于人类之相贼,操此术者多矣,亦不待老氏之教。教会之收信徒,敌国之使间谍,其术多有同此者。王阳明尝讯大盗,闻其结党之术,叹曰:此与吾侪讲学家之聚徒相类。然则教人以居安思危,见得思义,以免于刑戮,乃其言之主旨。虽然,此亦有可异者,天常逞暴君之心使百战百克而后灭之。富淫人使积恶盈贯而后戮之。使废国年谷数数丰熟而后亡之,使病者诸恙皆已然后死之。则又似此乃自然之常道。吁!其可慎也!                    
道经三十七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七章。 
  乙本于卷末书:“道。二千四百廿六。” 
  真本、古本,于末皆书“篇上,终”。 
  “道恒无名”名,通行本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两本皆作“王侯”。 
  “夫将不辱”,通行本作“夫亦将无欲”。 
  “不辱以静”,亦作“无欲以静”。按:辱,失也。此帛书本胜处。说文:“失耕时、于封*上戮之也。” 
  末句“天地”,通行本作“天下”。   
  臆解: 
  道,恒道也。无名,不可以名范围之也。是之谓朴。守道,则万物将同此自然之化。其有不顺不同此自然之化者,必作。作者,变也。变者则以此道镇之,则静,静则自然而正。夫将不辱,不失也。 
  镇静,难言也。自来以镇静而免大祸,挽大难,成大功者多矣。易艮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此陆子静所谓“无我、无人”之境也。必常时守静而泊然于生死祸福之外者,乃能处非常之变而不失其常,知当变之变而不失其正。此纯依乎人之存持操守,非语言文字之能为役者也。                    
德经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乃通行本下卷,旧作论德章第三十八。 
  帛书甲、乙两本,较通行本少“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一句。按付奕本及韩非所据古本,此“以”字习作“不”。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 
  甲本独作“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余本皆作“故失道而后德”。   
  臆解: 
  书常分为二,道经、德经。勘其义蕴,二者皆合言道德。必无两经之判分可知也。并论道德,亦非有抑扬褒贬于其间,所谓“尊道而贵德”者也。曰“玄德”,曰“上德”,皆言道也。后人以其言“德”之处较多,故分。 
  此章曰“上德不德”者,无为也。曰“下德不失德”者,有为也。“上仁”之无为也,“上义”之有为也,皆以“为”而分也。一再曰“为之,为之”者,可知“无为”非无所作为,明矣。——珠生于渊,天然可贵也。人植而生之者,亦可贵也,然而次也。有、无以为之分,亦犹是也。 
  古之士大夫,莫不用心于取予辞受之间。施报,皆德也。相市,则非德也。忍己之饥,哀王孙而进食,于施报皆无所容心,此漂母之所以为有德也。怀一饭之恩而不忘,酬以千金,可谓不失德。然此私心也,有以为也,“是以无德”也。——斯亦差可喻矣。 
  世之将乱也,其礼先亡。城 之役,晋侯观其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荐贾论“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春秋之世,所尚者礼,于传常见也。此役也,晋之胜,楚之败,皆如其言。此先见之明也。礼,重别异、明等伦者也,而托于义。义者,事之宜也。事而不得其宜,纲目紊,法度隳,纪律驰,公私无别,尊卑失序,而礼亡矣。世焉得而不乱?虽然,此皆昭然可见者,犹未明其本末也。老氏之意,盖谓义犹有所依立,则仁也。仁犹有所依立,则德也。德犹有所依立,则道也。譬如树,道德,根本也;仁义,枝干也。礼则其华叶也。见花萎、叶凋、枝枯、干槁,知树且僵矣,此明而易知者也。其所以如此者,根之伤,本之拨,此隐而难见者,则道德之先丧也。倘世与道交相丧矣,尚何责于礼焉?如欲起渐僵之树,将披花数叶一一嘘拂而润泽之欤,抑且先培其根本而次理其枝干也?——故曰:“居其厚不居其薄。” 
  于是古有深于其旨者:东汉朱穆尝著论曰:“夫俗之薄也,有自来矣。故仲尼叹曰:‘大道之行也,而丘不与焉!’盖伤之也。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违,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夫中世之所敦,已为上世之所薄,况又薄于此乎?故天不崇大,则覆帱不广。地不深厚,则载物不博,人不敦庞,则道数不远。昔仲尼不失旧于原壤,楚庄不不忍章于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