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个教学法,很有效果。可是进度是一个星期一次,也只能这样的,为什么?李老师这个班上没有出家人,全是在家居士,在家人还有家里的生活,还要工作上班,他哪有时间专心学!都是利用公余的时间来学讲经,所以一个星期上台讲一次。
  讲一次,实际上他要讲三次,第一次是老师把这段经讲给他听,他听要把它记下来,没有这个能力记不完全。每个旁听的同学都要记,能记多少就记多少,记完之后全部给他,他回去整理把它写成讲稿,很费劲。写成讲稿之后,两天你把讲稿写完,过两天之后,你在小班班上跟同学们讲一遍,这就是试讲。讲一遍,同学批评,最后老师批评,你哪些地方讲得不对,哪些地方讲得不圆满,帮助你改进。那你记下去,回去再修订讲稿。这第二次修订的讲稿才是上讲台用的。在讲台上讲经,台中的莲友都会来听,这就要看法缘了,法缘胜的,来的人很多;法缘要是不胜的话,可能只有二、三十个人。所以老师教我们平常要注意结缘。结缘头一个是礼貌,要谦虚,对人要恭敬。因为老师每个星期讲一次经,他的法缘殊胜,听众差不多有四百多人,真的是座无虚席。我在台中住了十年,真的十年如一日,常常讲堂都坐满,非常的难得,长期讲经。我们这一班学生,老师讲经的时候,我们统统做义工,做接待,外面来听众的时候,我们在大门口就接待他,陪他进来,帮他找座位,这就是结缘。也能送一点小礼物,什么小礼物?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学生都很清寒,生活都很困苦,老师教我们买糖果、买花生。花生一个人一粒,一个人一粒花生那用不了好多钱,可以结很多缘。用这些方法,我们就懂得怎么样跟大众结缘。
  我们正式学讲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真正学讲经的人,你每到一个地方,道场、寺庙,进去一定是到大殿里面去拜佛拜三拜,那跟一般人拜不一样。拜是许愿,第一拜跟这个道场结缘,我跟这个道场有缘,道场的住持、主人;第二拜跟这个道场的护法有缘,跟他们结缘;第三拜跟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结缘,所以拜的意思不一样,那你将来到这里来讲经,法缘就殊胜了。这要用心,否则的话,你这三拜就白拜了。这是老师教导我们。如果有力量,对道场的布施供养,那个缘就结得更殊胜!所以要懂得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作菩萨,跟大众结的缘不一样。法缘很殊胜的,成佛之后,他教区不是一个大千世界,有两个大千世界,甚至於有三、四个,有十几个大千世界,那个不一样。
  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阿弥陀佛的法缘无比的殊胜,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劝他的大众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就知道,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全是阿弥陀佛的教区,所以阿弥陀佛的教区遍法界虚空界。《华严经》也不例外,到最后,文殊普贤给我们介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毗卢遮那佛还是要赞叹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把华藏世界的这些菩萨,四十一位菩萨;四十一位不是四十一个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是讲四十一位,把华藏世界所有的菩萨都带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我们世间人的确有很多人不高兴,你把我的信徒都带走,可是毗卢遮那佛很高兴,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他们就成佛了,快!在华藏世界修行成佛慢,到极乐世界快,道理在此地。从这里看到佛菩萨心量大,没有一点点嫉妒心,哪个地方殊胜,都劝他到那里去参学。诸佛刹土里面,极乐世界是第一殊胜,所以一切诸佛都是劝他的弟子,菩萨弟子、声闻弟子,这些大众到极乐世界去参学,成就快。佛菩萨决定没有私心,没有说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徒众,除我之外你不可以到别的地方去,不是的。所有诸佛都希望你到极乐世界去,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学了之后,心量自然也就拓开。
  六道凡夫修行很难成就,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放不下,我到这个寺庙里面来,来久了跟这个寺庙有感情,跟这个寺庙人都熟了,到别的道场去好像不好意思,好像有背叛。只有真正有道心的,真正想成就人的,你在我这里不能成就,你到另外一个道场去容易成就,他会劝你去,这是真善知识。决定没有门户之见,为什么?在我的道场不能成就,在他的道场能成就,各人根性不相同,宿世的因缘不相同,每个道场的道风、学风不相同。像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场,确实门庭施设不一样,五台山专弘《华严》,浙江的天台山专弘《法华》,那就不一样!我想学《华严经》,我在天台山,天台山的大师一定劝我,你到五台山去,那个地方大家一起都学,方便!你在我这里,我没有时间特别教你。所以寺院庵堂都是专科、大学。中国这十个宗派,里面修学的经教不相同,但是方向目标决定相同,可是方法,依据的经典,修行的方式,个个不一样,这才叫八万四千法门。同一个宗派,每家的规矩也不相同,譬如净土的经典,有些人喜欢莲池大师《疏钞》,有些人喜欢蕅益大师《要解》,这就得分两个道场教,一个道场就会搞杂乱,就得分两个道场。总而言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统统都遵守古圣先贤的一句话,「教之道,贵以专」。为什么?专才能得定,才能成就三昧。三昧就是得定,心定了,定生慧,生智慧,智慧现前他就能贯通。这是修学真正的目标,是要帮助你开悟。我们懂这些道理,从经文上看,你看你的心量多大,决定没有拉信徒的现象。这个信徒、自己的学生到别的地方去,老师生欢喜心,没说他背师叛道,没有。
  不过参学是有条件的,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没有这个能力,老师是决定不准你出去参学。你跟定一个老师,他领路,他要是领错了路,他负责任,他背因果。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老师一定鼓励你去参学,不再把你留在身边,为什么?你已经认识路,你不会迷失方向,你不会走错路,老师就放你出门。在过去讲出师,现在讲毕业,你就毕业了。毕业之后,你就可以到处参学。像《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示范,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老师会下修学,到有能力辨别,这个能力条件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初住菩萨,你证到初住,老师就劝你出去参学,不要再跟老师了。这个条件高!如果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不行,你只能一个老师跟到底,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你烦恼没断,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你要出去离开老师,很容易迷失方向,很容易错认目标,那就受害了。所以老师不容易。
  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始终不敢自称为老师,别人都称他老师,他自己不敢称,都是做很好的榜样给我们看。他自己始终看待这些学生是同学,自己是什么身分?学长的身分来帮助大家。我年岁比你大,学的时间比你长,懂的比你多一点,帮助你,不敢以老师身分说,这是谦虚!这在现前这个社会非常重要。古人有所谓「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这真的是有,不是没有,这是人最大的毛病,喜欢做别人的老师。真正的圣人,真正的老师,他不是这样,他总是以同学身分。这是什么?教你谦虚,预防你傲慢。这个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要学的,他自己自然就有。
  我们迷失了自性,讲席里常说,一念不觉这就迷了,所以迷是一念;一念迷了之后就是阿赖耶识,一念就变成阿赖耶。从阿赖耶就生起转相,这个转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法,现在的名词叫精神。自性里头,精神跟物质都没有。这个精神就是见闻觉知,唯识里面叫做第七末那识,第八识生起第七末那。末那就有四大烦恼常相随,实际上末那识的性质就是四大烦恼,第一个就是「我见」,执著有我,他连身都没有,执著有我,执著什么?执著阿赖耶的一分认作我。有了我,后面就产生「我爱」,诸位晓得,我爱是什么?贪;「我痴」,这个知道是愚痴;「我慢」,傲慢,这个傲慢叫俱生烦恼。什么时候你有第七识?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你要晓得,慢是瞋的一分,就是贪瞋痴它就有了,一迷马上就有。实际上,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在大乘教里搞明白了,就是性德迷了之后它变质,悟了之后它又恢复正常。我痴从哪里来的?我痴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痴。自性里面的德相,德变成贪爱、变成瞋恚,这是德变的。有了这个东西,物质现象就发生,境界相。境界相现前,叫做相分,末那识是见分,相分就有了。再跟你细说,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每个心心所都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说得很微细,统统是迷了以后才发生的,悟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确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迷的时候,这一展开无量无边的法相,无量无边的世界,遍法界虚空界,世界数不清楚,须弥山也数不清楚,忉利天王也数不清楚,不知道有多少!「一切释天王」。
  这里面就有高等科学,佛法里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我们要是细心去思惟也不难懂。佛法是教学,好像我们现前全世界不分国家地区,都有小学,都有中学,都有大学。你念小学,小学毕业了,你走遍全世界,哪个学校都差不多,都平等的。忉利天顶就好像小学毕业,初住菩萨好像升入初中,初中一年级,毕业马上升初中,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必须到这个境界,你就看到这个境界。你是小学生,你看到小学境界,不知道中学境界是什么样子;到了中学当中学生,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你看到的仪式也都相同,小学教学的方式,中学教学的方式,礼请老师进入忉利天王的讲堂,宫殿就是讲堂,善法讲堂,都是以十首偈,十代表圆满,赞佛德,赞叹佛的智慧德相都相同。
  这也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建道场,这些规矩都要有,这是十方诸佛都一样,都没有例外的,这是自然的法则,应该是这样的。你要问为什么?这里有很深的意义,我们请一个老师到这个地方来讲学,礼请的时候,一定要庄严道场,为什么?对老师的恭敬,对我们学习功课的恭敬,这是重道,重道你就尊师。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大众来学,一般人看到这里布置得这么讲究、这样的富丽堂皇,他就进来了。一进来,这个介绍人,老师还没上台,或者老师刚刚进来,升座了,对老师的介绍。我们这品经就是对老师的介绍,让听众在没有听老师讲演之前,先对老师有个认识,这很重要。所以前一品经跟这品经都是对老师的介绍,你看讲堂的布置、礼请的仪规。特别底下十位菩萨,每位菩萨有十首颂,一百首偈颂是介绍老师,这很有必要,我们都要懂这个规矩。如果说请老师来了,就请他上台,给他一鼓掌就请他开讲,对他没有介绍,这实在讲,对他不尊重,对我们邀请他讲授的课程不尊重,对听众不尊重,这就太草率了。所以这是介绍的必要。
  下面有三首,这三首是重叙这一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