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深浅-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但是自近代以来,我们不得不为着现代化而放弃我们原自成一格的宇宙秩序、宇宙结构。面对技术理性的威胁和勾引,我们无法继续置身于世界之外,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置身于修造巴别塔的历史进程之外。这一历史进程以历史行为的一致性作为必要条件。我们日益熟悉的通行于全世界的政治术语,商业术语、学术术语、道德术语恩赐给我们一种强大的幻觉,以致我们心甘情愿地为它们所左右。然而,就像事物自有其阴影,逻辑自有其裂缝,死亡自有其尸体,投身于巴别塔的修造而欲躲开〃变乱〃人约只是妄想。 

  三 

  让我们回到…txt,回到原型,回到《圣经》中的巴别塔。《圣经》虽提到人们欲使巴别塔〃塔顶通天〃,但井未提及它被上帝变乱之前已经达到的具体高度。事实上使巴别塔出名并且水垂不朽的是巴别塔建造者对于高度的痴迷以及由此招至的变乱。 

  有关卓鲁拉通天塔的故事井未具体说明〃变乱〃之意。迭戈·迪杜兰在其《新西班牙的古代历史》中只是说天堂之主见卓鲁拉塔的塔顶已触到天堂,故尔非常生气。他号令天上的居民像闪电一样出击,推毁了高塔,并将造塔的人们驱散到世界各地。在这里,天堂之主所表达的愤怒之情我想连那些习于划出自己势力范围的狮子、老虎都能理解,而与此叙述形成对照的是《圣经》中上帝的复杂得多的应反。上帝没有直接摧毁巴比伦通天塔,仿佛简单的暴力手段不足以显示上帝的伟大。上帝的策略是使建造者自身陷入变乱之中: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即做起运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官语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官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深浅>正文回目录
解读巴别塔(三)
作者: 西 川

  〃巴别〃在希伯莱文中即〃变乱〃之意。 

  从上帝变乱巴别塔的理由凸现出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悖论。此悖论亦曾闪现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事。如果存在着至善,那么无论偷吃禁果还是营建巴别塔都会使事主更加接近至善,但他们却因此而受罚。换句话说,至善是不容接近的。接近至善意味着威胁到上帝的秩序。按照《圣经》的观点,上帝就是秩序,就是等级,就是宇宙结构。上帝接受敬拜,但拒绝被亲近。而人类亲近上帝势必僭越其身份。这时,接近至善在上帝看来巳成小事一桩,真正罪孽深重的是人类的骄傲和不服从。《圣经》没有像我们的《礼记·曲礼上》将〃敖不可长,欲不可从〃的意义限制在世俗秩序之内,而是将反对骄傲的重要性拔高或扩大到维护宇宙和谐的程度。这样,骄傲者就必须受到惩罚,这是为着形而上的理由。倘若仪为人类自身考虑,骄傲的恶习会威胁甚至腐蚀人类生存的道德基础,根本违背基督教所倡导的作为谦卑者的爱的原则。正是由于这双重利害,在《圣经》所列七大罪骄傲、嫉妒、愤怒、懒惰、贪财、贪食、贪色之中,骄傲被摆在了首位。 

  上述解释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过于〃形而上〃丁。人们若想拒绝这种形而上的惩罚并非难事。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并不因表面上抽去了形而上学而能抽去巴别塔的变乱。巴别塔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个反讽。在巴别塔的建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一系列事物的转身行为,例如,测查指向了测不准,计算指向了无限可能性。科学的转身时常出于逻辑的必然而又超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但这还不是巴别塔变乱的全部内容。在我们吃惊于科学转身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伦理的转身。例如,…种向善的学说会导致行恶,一种本可用于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科学发现会造出核武器,而人本对于神本的取代,或曰辉煌胜利,放开了人类破坏环境的步伐。科学转身和伦理转身要求语言亦做出相应的转身,似乎真理只有在悖论的语言方式中方得以表述。这是语言在当下生活中遇到的尖锐难题。在我看来,这一系列转身就是变乱,而人的局限由此见出。所谓人的局限并不是人不能推动历史前行,而是无能把握事物的转身。我们建造巴别塔山便建造了变乱,就像上帝创造人类也便创造了他的死亡。这是我们的真实处境。 

  四 

  有了巴别塔的毁灭才有了对于巴别塔的想象。放弃一座巴别塔的修造不难,放弃对于高度的激情却不那么容易。在人的想象中,巴别塔的确塔顶通天,并且始终耸立。或许只有在想象中,巴别塔才能避开瓦解,避开变乱。 

  当代重读但丁的《神曲》,我发现《神曲》中的炼狱就是一座巴别塔。在但丁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炼狱像地狱一样,设在地下,只有但丁别出心裁,把炼狱立在了地上。但丁的炼狱按照基督教七大罪分成七层,最上端为伊甸园,而伊甸园中确有通天之路。另一座在想象中建成的巴别塔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太阳城上下也分七层,但却是以当时已知的七大行星的名字命名。其最高处为统治者〃太阳〃的居住地。康帕内拉想象〃太阳〃具有全知的特点,他以全知对应上帝的全能。这两座高塔的耸立对于欲望着高度的人类是一种安慰,可是仔细一想,不论是但丁的炼狱,还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又都不是 全的巴别塔。它们不完全是人工所为,它们内部各含一座大山,因此它们是介乎中国的昆仑山和《圣经》中的巴别塔之间的所在。看来但丁和康帕内拉为了避免变乱的打击降临炼狱和太阳城,不得不绕开全然的人力和技术理性。为了内心所需要的高度,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对巴别塔进行了改写。也就是使巴别塔偏离了巴别塔。 

  同样是改写,弗莱芒画家皮特·布吕盖尔的做法则更令我们深思。1563年,布吕盖尔先后完成两幅《巴别塔》。一幅是将近盖成的巴别塔,屹立在大海之滨。画面上的巴别塔为上窄下阔的圆柱体,很像某地下工厂直插云霄的大烟囱。巴别塔高十余层,向外开着一个个孪体拱门和窗户,在每一层的环形平台上都可以看到脚手架、车辆以及工作和不工作的小人儿。布盖力;尽量遵循《圣经》的提示,尽量不去对巴别塔进行改写。他把巴别塔画得庞大、阴暗,让乌云浮动在塔体四周。塔顶没有盖成的部分显示出塔体结构的复杂,似乎里三层外三层,而那些像蚂蚁一样工作的人们似乎并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已触怒了上帝。布吕盖尔画出了具有不祥之感的沉寂的大地。但颇具反讽色彩的是,巴别塔工地似乎是大地上唯一千块有生息的地方。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深浅>正文回目录
解读巴别塔(四)
作者: 西 川

  我们所谓布吕盖尔对巴别塔的改写主要表现在另一幅《巴别塔)中。这一次,布吕盖尔画出了有国王和臣民的近景,塔体也明亮了些。他把巴别塔的建筑细节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发现,在布吕盖尔的想象中,巴别塔塔内还有塔,整个建筑结构 如洋葱一层包裹一层。此巴别塔虽不如前述巴别塔气势宏伟,但工程似乎远未接近完成,工程似乎永无结束之日。这样,布吕盖尔对《圣经)巴别塔进行了第一重改写,他无限推迟了上帝的惩罚。但布吕盖尔并未试图抹去变乱。画幅中,巴别塔一边修造,一边坍塌,一边坍塌,一边修造,这是对古希腊故事中珀涅罗泊白天织锦夜晚再将所织锦缎拆毁的故事的翻版。布吕盖尔以此作为对《圣经)巴别塔故事的第二重改写。而这一重改写可称是伟大的,巴别塔一边修造一边坍塌,世界正是以此历史模式保持了它的平衡,布吕盖尔当然无从知道后世的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在巴比伦的考古发掘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尔德维确证了布吕盖尔改写《圣经》巴别塔的正确性,即巴比伦通天塔不是一次性的修造工程。布吕盖尔先知先觉的工作令我们困惑地想到,人们起造巴别塔的目的究竟何在?这是一场虚无的奋斗,只为填满空虚的人生? 

  五 

  但了和康帕内拉对巴别塔进行改写是为了使他们想象的巴别塔免于变乱。布吕盖尔并不否定变乱:他改写巴别塔是将变乱中的神学因素悬置起来,从而一方面挽救了营建巴别塔的合理性,另…方面又对这种合理性提出质疑。1898年科尔德维对巴别塔进行了另一次改写。他的考古挖掘工作证实巴别塔不是修造过一次而是修造过多次,不是毁灭过一次而是毁灭过多次,巴别塔的修造和毁灭不是一次性事件。科尔德维就这样把变乱带入了历史。 

  根据科尔德维的挖掘报告,巴比伦通天塔大约在汉谟拉比时代既已被拆毁,后巴比伦王那波勃莱撒在原址上予以重建。他说,〃那时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下界的胸膛上,而它的尖顶要直插云霄。〃马尔杜克系纪元前19世纪巴比伦城的守护神,有关马尔杜克要那波勃莱撒重建通天塔的事(圣经》中未予提及。看来通天塔的建造者当初并未存心挑战上帝,而是要建一座高塔祀奉马尔杜克,一尊地方小神。那波勃莱撒死后其子尼布甲尼撒继续修建通天塔。他说:〃我竭尽全力把'埃特门南基'(意'天地基础堂',指通天塔)的顶子造得高与天齐。〃这由尼布甲尼撤盖成的通天塔后来复毁于波斯王泽尔士之手。原来的通天塔像一个矩形立方体,由许多高台叠架而起。希罗多德记载下这些高台共八层,愈高愈小,第七层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通天塔海边长约88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为88米。建塔所用砖料一共5800万块。 

  科尔德维向我们证实人类确曾修建过具体的巴别塔,而且这塔的修建和毁灭不是一次性事件。但是,嗜好写诗的科尔德维自己恐怕对这一发掘成果也会心存不甘。这是真正的通天塔吗?上帝会对一座88米高的建筑大发雷霆吗?那么如果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通天塔,能够满足我们想象力的通天塔究竟何在?也许我们应该套用一下柏拉图的哲学术语来评价科尔德维的工作,即科尔德维所挖掘出来的只是通天塔的〃影子〃,而通天塔的〃理念〃则存在于我们心中。这〃理念〃不仅〃投射〃向可见的建筑,它也广泛〃投射〃向科学研究、技术改造、道德净化过程、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树的重组、艺术创造、体育竞赛,以及对于财富和享乐的欲求。所谓历史的内容不过如此。卡夫卡把历史视作一大堆公务的堆积,如果他迫问下去,他势必会追问出修造巴别塔的全过程。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巴别塔以其缺席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所谓的世界新秩序无不来自巴别塔的理念。在揭去一层层政治术语、学术术语之后,我们看到了人的鲜活的欲望。假如没有理性的规范、恐惧的制约,人的欲望便会趋向于无限。而人的可能的无限欲望与人的注定的死亡交汇在一起所构成的画面,与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所描述的宇宙图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