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楞严经》提到,憍陈那因耳根听声音而悟道,优波尼沙陀因眼睛观色而悟道。严格说来,色法包括很多,有表色、无表色之别。这个宇宙世界有些是概念的东西,看得见的黄蓝白赤叫色,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山河大地也叫色。香严重子因鼻子闻到香味而悟道,乃至虚空藏菩萨,因为证到空而悟道。
  则知自性遍一切处,皆是入路,岂局一门而专以蚊蚋之愚,翻恃鹪鹩之量。
  由这个道理,晓得六根、六尘随处皆可悟道。自性不在一个地方,等于虚空,虚空比方自性,并不在某一个方向。如果认为只有这个方法才能悟道,或只有这个方法才是佛法,基本上违反了佛法的观念。这说明自性遍一切处。“皆是入路”,都是证入菩提的道路。“岂局一门而专以蚊纳之愚,翻恃鹪鹩之量”,把一根树枝当成一棵大树!
  且法无速,见有浅深,遮障之门,各任轻重。是以文殊菩萨颂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并且这个佛法,也没有说哪个法能快速成就悟道,哪个法会慢些悟道。法的本身没有迅迟快慢,快慢迅迟问题出在我们智慧的见解,以现代话说,说是观念、观点。智慧大、观点透彻就来得快,智慧小、观点不明彻就慢慢来。“法无迟速,见有浅深”,还是在于我们自在慧的问题。
  所以“遮障之门各任轻重”,遮障就是魔障,被遮挡住、障碍住了。学佛法做工夫有很多障碍,有时是生理上发生障碍,有时是心理上发生障碍。这种障碍的轻重,并没有一个主宰或魔王挡住你,“自任轻重”,一切唯心所造。你智慧浅,障碍重,智慧深,障碍容易破掉,完全在于你自己。这一段有一半是《楞严经》的原文,后面几句是永明寿禅师的评论。
  接下来又引用《楞严经》原文,是文殊菩萨的颂。《楞严经》记载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每一位菩萨报告已当时学佛悟道的经过,最后由文殊菩萨作结论。为什么由文殊菩萨作结论?因为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智慧而且他是七佛之师,他自己早已成佛,释迦牟尼佛及其前面六位佛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学生当教主,他来捧场,所以现身为大弟子,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因此关于智慧方面成就的佛法,到了最后多半开始学佛,进入定慧三昧的境界,有人快,有人慢。譬如禅宗讲顿悟,根性明利,很快就到了,有人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迟速不同。等于走路,有人脚步大走快一点,有人脚步小慢一点,都在走,你不能说他没有走。老年人慢慢走也在走,小孩子跑碎步跑得快,结果跑了半天还落后。此谓“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不要在那里比快馒,只要最高目的一样就对了。
  此《宗镜录》中,并是十方诸佛大威德不思议法门。
  他说这本《宗镜录》,编辑收录三藏十二部中所有佛法的精华,集中十方一切佛最高最大的威性德性不可思议的方法。方法有很多,但到达最高点明心见性的道理没有两样。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明心见性悟道后,到达圣人、佛的境界“无不通”,邪道、魔道、外道,在正法佛法的眼光看来,统统变成正道。
  没有悟道以前。学佛法在下意识带着一种邪心、不正的观念,自己体察不出,正法也变成魔法歪法。所以“圣性无不通”,只有到达胜境者,看世间法间法无一不是佛法,没有不通的。
  那么在佛眼看,“顺逆皆方便”,走顺路,走倒路,都是方法而已!净土是方法,禅宗也是方法,密宗是方法,律宗也是方法,出世间是方法,入世间何尝不是方法!一切皆是方法、方便而已!方便者非究竟,究竟就是悟到那个本性、那个东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开始发心学佛的人叫初心。永明寿禅师引用他的结论中的话:
  犹赫赫日轮,岂婴孩所视;高高法座,非矬陋之能升。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
  “矬”,古书考据,矬即矮,后来又有一专门念法念矬(音错)。这两句比喻的对子,皆是永明寿禅师才华的流露。赫赫是形容太阳光出来的威光,光芒耀眼四射,使眼睛睁不开,高高法座,不是矮小陋劣的人所能爬得上去。
  “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大乘佛法中有所谓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大悲、大愿、大行是连贯而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可归纳为:智慧与行愿。
  中国丛林庙子以大乘佛法为标榜,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中间是佛,两旁是文殊与普贤,代表“智悲双运”,此即大乘佛法的精神。“智不住三有”,真的跳出三界得了道的人,就不想到三界教化众生,度人是好痛苦的好麻烦的事。但菩萨要起大慈悲,自己跳出,别人没有跳出,因此牺牲自我,再入三界度众生,所以叫“悲不入涅槃”。
  大乘之道即这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文殊菩萨代表,“悲不入涅槃”普贤境界。菩萨道讲行愿,而且行愿与智慧两者并进。你光想学佛跳出来,对六度万行有利于他人之事不肯做,没有用的。悲心不坚固,功德不圆满.智慧就发不起来,这是大乘的精神。
  所以他说,这个境界只有文殊菩萨、普贤长子能做得到。实际上文殊、普贤、观音都是古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早已成佛,为什么再来当学生?釋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教化在家出家弟子,他们“悲不入涅槃”,而再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所以称普贤为佛的长子,当家的。为什么当家的大儿子那么重要!行愿最重!行愿不够,心理行为不合愿力,你修得再好也没有用。永明寿禅师说,只有文殊和普贤才能做得到。
  如《华严论》云:大光王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华严论》上说,有一位成佛的菩萨叫大光王,他进入菩萨大乘境界以慈悲为首,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慈,以仁慈为第一个境界。学佛先要使自己心性发起以仁慈为首的三味,才能够显出慈爱的心,这个慈爱的心发不起来不行。所以大光王菩萨以大慈为首三味,以慈心起种种业用。以慈悲心入世做人做事,是不是在造业?对,也在造业,造的是善业。佛家讲造业包括善恶两业。造善业不一定是造成佛的业。不为恶而行善,善也不住,功德我不要,全归众生,那就是佛业。如果有心造善业则是人天之果,不是佛乘的道理。奖励善业,不住善业而舍掉,是佛菩萨的行道。
  饶益,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社会福利。利益为什么加一个饶字?饶代表无限量,非常充沛、无止境、没有范围地利益众生,所以叫饶益。利益众生而一切自在。有人说今天睡得好舒服,为什么?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这样利益众生并不自在,心中有一个今天我做好事有观念在,已经不行了。所谓善业不住,过去不留,六祖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修佛法做善事,有一个行善的观念存在,你心里早有所住,何以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非佛道,重点在此。
  令后学者仿之,以明无依之智,入一切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他说由这个道理,使后世学佛的人仿效佛菩萨的行为,依教奉行,这就是大光王菩萨大慈三昧的道理。这个作用在哪里?就在我们明白“无依之智”,大智慧无所依傍,所以《金刚经》说:“菩萨依法,行无所住”。住法布施,有所住,住在某一点,已经不是智慧。禅宗对大智慧形容得最好:“如盘之走珠”,没有方位、定所,它用之于哪一点就是哪一点,好比我们平常说某人做啥象啥,要他演戏扮小丑,他就是小丑,扮皇帝就象皇帝,唱青衣就象青衣,唱花旦就象花旦,这就叫“破格高人”,不住在一个模式、范围。此之谓“无依之智”,乃至绝口不谈佛法也不讲佛经,同样可以用佛法的真义教化众生。假使这个世界没有佛学,他可以不利用佛学而利用科学来讲,学艺术的用艺术来讲,学法律的用法律来讲,同样能把佛法真义讲出来,这就是“无依之智”,佛的大智慧成就境界。
  以“无依之智”进入—切众生的心里。一切人的心理变比、爱好、习惯各有不同,佛是大教育家,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入到你的心里,与你合一。“与之同体无有别性”,与你相同,没有两样。

  有情是佛耶?无情是佛耶?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下面两句话严重了!什么叫有情?人、猪、牛、马、狗一切生物都是有情,不过生物的有情有分类,看《楞严经》就知道,有些生物知觉小,但它有感觉,打了会痛。我们挨打,格老子、讨厌!知觉就会起来骂人。有些生物知道痛,会躲开,并个晓得骂人。《楞严经》上说到情想的差别,情多想少则堕,想多情少则飞,思想智慧高,情欲慢慢减少,想多则飞.向上界走。天人神仙看我们是下界中人,如公寓的一楼,也可能是地下室,还有地下室的地下。情多则堕,纯想则飞,由这个道理可以了解念佛法门的道理,念阿弥陀佛,意识纯想,归到佛的境界,那当然往生。
  《楞严经》把生物界的有情归纳为十二类,十二类又可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其中又有有色、无色之别。有一种生物有物质形体可看到,有一种生物连物质形体都没有。譬如细菌是有情或无情?在医学界和生物界还是个问题,在显微镜下看得见细菌,我现在还不敢确定细菌有没有知觉,用高倍显微镜看细菌在其世界中活动得很厉害。可见我们身上有多少世界众生在里面,我们坐在这里听《宗镜录》,说不定他们在里面开运动会、赛跑、打篮球,有时你觉得头痛,细菌把球打得太高了,你头就发涨。无情是矿物质。植物有一部分属有情,有一部分属无情。
  矿物属无情之物,无情之物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古人讨论过。
  三十多年前西藏达赖班禅的师父东本格西,(格西是大法师之意),到成都讲经,那时章嘉活佛也在成都。东本格西在台上讲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口头之下,把中国佛学一把抹煞,老一辈的居士涵养好,听后笑一笑而已!年轻一代学佛的就受不了。后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西藏大法师,山河大地成不成佛?这个地球土地是不是佛?东本解释说不是佛,哗!一班年轻人哄堂而起,站起来就走,连招呼也不打,什么都不理,也不合掌。那真不得了,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你们现在的学生都很老实,那个时候年轻人多调皮!
  后来搞得老一辈很不好下台,闹到章嘉活佛那里。我正好在旁边,他们让我来答,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石头呢?我说很简单,都在佛性中。这个问题不在是不是佛,因为山河大地是依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证到菩提,悟了那一点是正报。所以“有情无情皆悉同体”,都在一个佛性中。那么,这是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质世界一切物质是正报的渣子,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