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云: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
  无著菩萨写这部著作,他是位登初地的菩萨。大乘菩萨修证的次第最后阶段分有十地的境界。初地是欢喜地。佛教的修持很严格,以无著菩萨的修持不过是在初步菩萨的阶段而已,后面还有九地。初地不知二地在干什么,等于楼下的人不知我们十楼在干什么。无著菩萨在初地上已证到了法光定。“证法光定”证到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的境界。“得大神通”,大智慧的成就才是大神通,不是一般指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事大慈尊”,他服侍弥勒菩萨,跟着弥勒菩萨听课。弥勒菩萨简称为大慈氏。“请说此论”,无著请弥勒菩萨开演《瑜伽师地论》。它是讲一个普通人开始修持到成佛证果的理论、方法、过程。
  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
  这里说明了研究《瑜伽师地论》这部经典的重要。“理无不穷”,一切世间哲学、出世间修行的最高理论,没有不被包括在内。“事无不尽”,人世间的一切事,刚刚我们提到《瑜伽师地论》所讲的意识地中包括了三界的事,甚至我们讲了个笑话,要研究一切众生的婚姻制度就要研究《瑜伽师地论》。地狱道众生的婚姻制度如何?人世间的婚姻制度如何?欲界天的婚姻制度如何?色界天的婚姻制度又如何?诸天天人生孩子是怎么样的?有的生孩子是男人怀孕后从头顶上生的,或从肩膀上生的,像这些例子多得很,因此说“事无不尽”。换句话说,我们将来研究发展宇宙科学、太空科学,由此而来的现在外国流行科学幻想小说就已经让人看了惊奇得不得了。而在佛经的《瑜伽师地论》里头,把三界建立的事况描写得详细而生动。
  “文无不释”,不管是佛经任何一段重点的文字,没有不解释清楚的。“义无不诠”,义就是哲学最高的理,就是把佛经所有的道理都下了注解。“疑无不遣”,所有的怀疑,世间法形而下、形而上的大问题都解决了。
  “执无不破”,一切众生的执著,修道的障碍都在论里给破除了。“行无不修,果无不证”,内心的行为及外面的行为,入世的、出世的,如何去修证都指示得清清楚楚。从小乘的果位初果罗汉到十地以上菩萨的成佛之路,五十几个阶位的大乘修行境界,包括小乘的四禅八定任何一个法门,你懂了《瑜伽师地论》的理,依此修持没有不证果成就的。上面这几句话字字句句可圈可点,而且看了以后知道《瑜伽师地论》非研究不可。
  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
  这部经典的著作是为了一般人发心奉行修菩萨道,使他们能够达到各项进程与目标。“令于诸乘境行果等”,不单是大乘,乃至小乘的修行,包括了三个项目“境、行、果”的种种内涵理事,都有方便能使人成就。“境”,不管是显教或是密宗,只要作功夫一定有境界,有好的境界与坏的境界,这一切境界的起因都要检查清楚。“行”,心理行为起的变化、生理作用上起的变化都属于行。“果”,修行的成效、成果。因此,修行不离这三个项目,不只是佛法,就是外道法,乃至世间世俗的事,也是这三个字“境、行、果”。就拿我们现在上课的场合来说就是境,一个境界,而在这里上课的感受、心得就是行。有正确的感受、心得就会有成效,这就是果。“皆得善巧”,都懂得方法巧妙地修,拿普通话说,就是对各种大小乘的境行果等都懂得了修行的诀窍了。“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因此能够努力精勤地修行,最后大彻大悟成佛。

  佛法要能百分之百兑现
  广为有情常无倒说,乃至瑜伽中行观无少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或说究竟清净真如,名为瑜伽理中最极,一切功德共相应故。
  这段也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文字,这些文字非常严谨,每字每句都无懈可击。但是和旧家具一样的笨重,很牢固可以当古董,但就是少了那份轻妙。“广为有情”,这部《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为了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所谓度就是要使一切众生能够升华、超越而达到无痛苦、无烦恼而跳脱生死轮回的境界。“常无倒说”,永远说的是真话,没有颠倒说话,没有说错话。
  “乃至瑜伽中行观”,我们打坐做功夫修行,修行就是观心。这句话是玄奘法师照着原本老老实实地翻译而成的,但是这句话是“乃至瑜伽中行,观无少法”,还是“乃至瑜伽中行观,无少法”呢?这问题就来了。那么他的原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修行的那个境界,“欲令证得”,修行的观想法门没有一点遗漏掉,因此可让我们后世人能够依据它来修行,而证得佛果。
  “及欲现观”,修行要达到现观的境界,这是个大问题。现观就是现量境,是佛学的专有名词,尤其是唯识宗常用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们阿赖耶识的现观,比如净土宗的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是净土法门的现观、现时境界。大家在这里修学,修白骨观、止观或参禅,这些都是想要“现观”,但现的并不多,没办法达到那个现量境。比如,禅宗所提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也只是偶然地见与不见中间一点的现观而已。整个佛的国土、佛地境界,四禅八定乃至菩萨的神通妙用都是一个现量,现观的境界。
  弥勒菩萨的另外一本著作《现观庄严论》强调修行中四加行法的重要,小乘有小乘的四加行、大乘有大乘的四加行。何谓加行呢?暖、顶、忍、世第一法。像现代青年人喜欢搞的打通任、督二脉,气脉通了有什么了不起?它只不过是四加行法初步暖法的一点点现量而已。甚至于你奇经八脉、三脉七轮都打开了,也只不过是暖法的现观、现量境界之一而已。暖之后还有顶,还要开顶与三千大千世界合为一体。忍,大的果位得无生法忍,小的果位得气住脉停。这四个简单的名称,已包括了所有内道、外道一切功夫的境行果。
  若是暖、顶位成就了的人,可以在虚空中飞来飞去,但这样算是什么?只不过是世第一法,还没有跳出世间,在世间上了不起了,如此而已。因此,吕纯阳祖师的境界在空中飞来飞去,跟密宗的密勒日巴祖师可以随意飞行一样。他的诗“朝游北海暮苍梧”,早晨还在东北玩,晚上就到了广西了,和现在的飞机差不多快。“袖里青蛇胆气粗”,他的交通工具是一把剑,那把剑会发出一股剑气。“三醉岳阳人不识,朗然飞过洞庭湖”,他在湖南三度示现,没人认得,一下人已飞过了湖南洞庭湖到了广西。你看那境界是很舒服呀!那个跳伞表演的人已经舒服得不得了,何况吕祖的“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然飞过洞庭湖”,那个境界多好!只是到了清朝有个秀才看了这首诗不服气,因此写了个对子:“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识得”,你这个神仙飞来飞去算个老几?这位秀才就是具有这个气概。

  功德是完善的实践
  “或说究竟清净真如”,修持到了极点证到自性清净的真如本体。“名为瑜伽理中最极”,这才是修瑜伽,做功夫到了家了。“一切功德共相应故”,“故”放在下面是佛经的文学,外文倒写法;我们中文习惯的用法则是放在前面而成“故一切功德共相应”,证到清净真如,自然和一切功德相感应,瑜伽就是相应。假如一个修行的人一直上不了路,心定不了就是没有功德,没有和功德相感应。换句话说,无论学任何一样东西,没有进步就是没有功德。例如,学英文学了半天没有学好,就没有功德,因为不用心、不下功夫嘛!当然没有心得。一般学佛的人来跟我学打坐,在这里搞个位置,然后坐它五十分钟,好像对得起书院、对得起班主任,又好像给我很大的面子一样。唉!
  “功德”二字不要用神秘、宗教的观念去想它。所谓功德就是去行,好比你想发财就要勤劳去做事赚钱,还要节省用钱,慢慢地积少成多,这就是功德嘛!假如,成天想发财又不节省、又懒得做事,那就没有道理,是无天理。功,就是功劳,由劳苦得来就有功,不愿劳苦就无有,无功就无芊。德者得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因此瑜伽的道理,是“一切功德共相应故”,想修持有所成就、进步的人,不是靠一点功德,而是靠智慧、善行的一切功德来共同完成这一件事。因此,修行的成就不是一个因素的,光是天天打坐或道理上懂得多,是有点功德,但是没有利他。去利他以后,利这一样没有利那一样就不圆满,也还不行,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像这种文字,我们以为看懂了一下子就溜过去了,但其实一点功德一点用都没有。
  所谓“境行果”,行为上根本一点都没有变,因此怎么会有所成就呢?我们学佛一下子勇猛发心很容易呀!譬如,我们做人一样,“慷慨就死易,从容赴义难”。当情绪被激发出来时,连命都舍得,要怎么做都可以!但是,慢慢想一下就舍不得。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一起吃饭,那时爱国奖券头奖二十万,有一个老太太过来说买一张呀!买一张呀!我说你就买一张吧!他说好,就买了一张。我说,我在这里请你吃饭,你买的中奖了,我有没有一份?他说有,当然有。我问,那后天开奖你给我多少?他说他想一想。过了一会儿他说想好了,二十万总该给你五仟块,别人一定讲说要跟你对半分,但那是空话!而且你不要等我通知你,你自己要打听我哪一天到银行领,站在柜台上钱一拿到就把五仟块拿走,马上离开不要回头看我,等到我钞票放进口袋呀!就舍不得了。我说你说的是真话,绝对的真话。这是人,在没有钱的时候,说我给你多少,很容易,但过后一想又不一样了。佛教里有句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快刀割肉不知道痛,过了以后才知道痛;用钝刀割肉,那割不下来慢慢地捱,越想越痛,越痛越难过,这个道理说明了从容赴义难。
  比如,做人行功德,做善事,一下子发勇猛心很容易,这两天很用功,一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万念皆空的样子。此时若想个办法刺激他,一切又都垮了,可见道心、恒心之难。做人做事也都一样!因此,功德是很难修的,功德是人的道德行为,而且要始终如一,不受任何的影响,也就是儒家所讲的“择善而固执”。换句话说,道的修行是要有我去修,而不是无我去修。假如是无我怎么修?本来就无我何必做好事。有人说,他受冤枉了、他苦得很!唉呀!本来就无我,哭一阵子就没有关系了。无我就是这样子吗?行则是要有我的,至于无我是讲证到形而上的道体的时候,比如人在睡觉状态像是无我,而睡醒了眼睛一动就有我。但是要注意,动则有我,而动则得咎,因此毛病就出来了,一切痛苦烦恼皆因动而引起。因此。我与无我之间是修行、证道的关键,这之间的关键处大家要特别注意。

  第三十九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
  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