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点我们学佛的人谁做到了人无我、法无我?根本不可能,当然包括我在内。譬如有些人在打坐,偶然暂时地瞎猫撞到死老鼠一样,暂时身体没有了,那是不算数的。换句话说,实际修持的人,证到初步的果位,证到身空的人,站到太阳底下,没有影子了。这种身空,物质的障碍没有了,但是这样还不算人无我,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我证了道了,这还是有个我的存在。所以人无我不那么简单。其次,说法无我,每个人都有个我,尤其学佛修道的人,学了一个法,或者念一句佛号或者学某一种法门的人,但都抓得牢牢的,到最后舍不掉。所以我非常怕,本来佛是要我们人法空,结果在这里面,人法的执著反而更多更重,这完全违反学佛的宗旨,这点是很值得讨论的。

  无我的人最尊贵
  第二,佛法的最高要点,是天亲菩萨所引世尊所言“一切法无我”。达到究竟,证得涅槃,就是无我。那么我们学佛,就不要盲目地迷信,而要修证求证。譬如佛经常说法,认为诸法无常,世界上一切无常靠不住的,任何事情都会变去。譬如人世间的一切是暂时偶有的,人的感受错了,叫做幻有。所以世事无常,世间一切毕竟空,没有一样东西不变去。既然无常都变空了,一切世间或世间的一切都是无我。当第一天妈妈把我们生下来,这个身体已经不是我的了,第二天就变了样子,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早已变去。所以,像我们现在,身体是借用几十年的一个假体,始终毕竟无我,最后还是一堆白骨头,再久一点,又化成土灰,白骨无白骨之我,土灰也无土灰之我,哪里还有个原来的我。
  我们都晓得佛法归纳起来,平常显教所讲的,是世间一切诸法无常,一切皆空。但是,我们佛教本身有一个问题,照佛的传记来看,佛一出娘胎,就会走路,走了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好在他父王那么多年没有孩子,孩子生下来就会说两句话还觉得蛮可贵,假使是普通人生的孩子,生下来会走七步路而且会讲这样的话,大概吓死了。为什么他当时会讲那样的话?从表面上来看,好像藐视一切,非常傲慢。实际上来看,世界上唯一值得恭敬的就是证到了真正的无我,才了解到了那个不生不灭的真我。把这个假我完全空完了,真我,生命本来那个不生不灭的,就呈现出来。
  再说,我们晓得佛四十多年平常说法都说到无常、苦、空、无我,最后,他要涅槃了,又说《涅槃经》,却跟平常说法完全相反,提出:常、乐、我、净。我们假使证到了自性本身的道体,不生不灭,变而不变,所以常。常,是生命的真谛。世间一切皆苦,但生命本身是极乐的、常乐的,而不是苦的。这个是真正的我,是毕竟清净,也不是空,也不是有。因为有一个空,也很不清净,天天守着空,就像天天看守空房子,这里有颗灰尘啊,那里又脏了,很忙的,怎么能清净呢?所以,我们真正学佛,就要研究佛的一生,他的修持。

  我与我之间
  再来第三点要说明,我与无我之间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人学佛修道,佛告诉我们要能做到无我。记得几年前,有两个大学同学,一起来要我演讲一次青少年问题,他们说随便我讲。因此我便以“我与无我之间”这个问题来谈。一般学佛、学哲学的人,多少会知道我与无我,假使要做人做事,真地能做到无我吗?假使以无我那个心情来做人做事,一定杂乱无章吗!叫你写字,你在纸上涂见鸭,老师问你为什么乱写,唉呀,我无心无我嘛!这成什么话?这个问题也牵涉到另外一个人生哲学问题,大公与个人私我之间,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大公?这也是问题。所以后来我讲到:佛法说一切无我,是针对世间的人喜欢认一个假我,喜欢抓一假我的东西当真实而方便说法。要做事,无我是做不到的。假使一个文学家无我,这一篇文章写的不晓得是什么?因为文章没得中心。所以任何人做人做事,各有各的风格,没有一个人一样。大人教小孩们要专心,专心必须要有我,读书读好必须要有我,“你要用心啊!”用心一定要有我,无我怎么用心?所以做人做事要有我,修道学佛要无我,这是理论。理论非常好听,实际做起来,就非常难。所以人生处世,同做事的道理一样,有我与无我之间,形上与形下之间,如何方便配合地应用,就要去修方便波罗蜜。要懂得这个方便,就要智慧的成就,真正成佛是十度波罗蜜,最后还是大智慧成就,要自度。

  身见最难忘  果位更难舍
  我们推开书本和《百法明门论》这一段,特别提醒大家,研究佛法,尤其研究求证的佛法,不是空谈理论。再者,所谓心法,普通人往往把这个心法与西方哲学所讲的唯心唯物的观念拉在一起,这也是个大问题。东方文化也好,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所用这个“心”字是个代号,并不是讲心脏,也不是脑子,更不是讲妄念思想,尤其在佛法里头,这个心法是包括心物一元的。大家学佛以为闭着眼睛打打坐,坐起来心与脑子思想一下!哈!我这里有个心法,那叫做坐在那里活见鬼!你在欺骗自己,对于佛法的心法观念都搞不清楚。再有些人传了你一个方法,这里缩缩,那里动动,然后气在转,认为这是心法,那才更可笑。那自己会把自己搞坏了的,轻一点搞得神经兮兮,严重的搞出精神病。所以这个心法,心的定义要搞清楚。还有佛经常提到二无我,就修证的过程,没有证到身空,根本达不到无我。没有证到了人无我,而想求证到法无我,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身空,先求证到人无我,进一步把所证到的果位舍弃了,才可以进入法无的境界。
  我们学禅宗的朋友,更要注意,黄檗禅师曾说:“身见最难忘。”大家学佛打坐,坐了半天,你问他,你在干什么?我在打坐,这样必定的不会悟无我,你怎么打坐呢?喔唷腿子好麻!唉唷身上气如何,这就是身见,身体的感受、身体的观念丢不掉,真是身见最难忘,这都是讲初步的,还不是究竟。
  所以我们晓得唯识的心法,同禅宗不可分别。《楞伽经》达摩祖师交给二祖时,说可以楞伽印心。而《楞伽经》正是唯识宗的一部大经。它的要义,其中佛说的法,以心为经,就是以明心见性,求证到这个心法。

  第三十八章  意密造山河
  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
  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假使一切众生,人空法空都做到了,他已经无我,知道一切万物诸法,不管物质的,不管精神的,都是我们自己自心本性生命功能所演变出来的,为什么还要说那么多啰嗦话去演讲表达?一句明心见性,就结了,又何必提出一大堆如瑜伽唯识那么复杂的道理?
  “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瑜伽师地论》是一部修行求证功夫的专著。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瑜伽术,是身瑜伽。真正瑜伽的道理,还有声音瑜伽和心瑜伽,如念咒语等等是声音瑜伽,念咒念到最后跟观音法门是相通的。而心瑜伽则涉及唯识的禅定求证功夫,乃至于达到开悟。不管是修身体的,或者修心的,都属于瑜伽。
  什么叫瑜伽?瑜伽就是“相应”。那什么是“相应”?跟天地、法界、诸佛菩萨、众生互相的感应。“相应”有如电器插头插对电源,亦如物品的盖子和物身吻合,一盖便合上了。如果我们众生的身、口、意的修行,与常、乐、我、净的诸佛菩萨境界,互相感应,归一了,这就是心瑜伽最高的道理。真正有修持做功夫求证的瑜伽师,他一步一步每一层的境界,就叫做“地”。《瑜伽师地论》是告诉我们身心修持的过程,一步步地介绍,其中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转折,呈现了心性体相用的事理。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文意很艰涩,一般人看了要头痛的吧!我认为自己读书不敢说一目十行,一眼扫描下来,差不多全篇都了解了,对于《瑜伽师地论》,只好一字一字慢慢来,不敢大意。据我的经验,不少人研究这一方面的书籍,往往连文字大意都没有搞清楚,何况是唯识部分的内容,再加上它这一部书是讲功夫的求证,功夫的求证没有,很容易把文意弄错,甚至是搞反了。譬如我们讲第六意识,又讲现量等等,这些名称都懂。而《瑜伽师地论》唯识这一部分认为整个的宇宙三界万有,都是意识所现。例如讲欲界天的人,他们的婚姻制度,生儿育女的方法,以及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众生心意识所变的。好!那么请大家注意!你说:“我一念清净,于事不动。”告诉你,还早得很,因为你那个一念意识清净,也正是意识变的。譬如我们在坐有位先生,他是真地有点功夫,最近他内外都是光明,这个光正是意识的境界,是意识现量的一种,但是不可执著,也不能丢,要不舍不取。所以不只是色界里的光音天、大自在天,是在第六意识的现量境界。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这楼房、土地,乃至这条地毯等等一切,都属于第六意识的现量的范围。你说那个意识范围有多大?你说我也在看经,也念经,你那个不过是看看而已,嘴里念念有词,然后有了一点佛学六根、八识的常识,在那里转过来转过去,却没有弄清楚这些名相的真实义涵和实况。
  学佛要想求证就要先要《瑜伽师地论》。我们发现几十年来有些学者,往往高攀玄奘法师的文章,说他的文章写得高啊,很古老很古老,然后他的学生一代代下来标榜是弘扬唯识宗的佛法,因此文章往往就走这个路线,后人越看越不懂。讲课讲得使人听不懂,学生会觉得你很高,因为听不懂。写文章也一样。但是我总觉得,教育跟上课,是要把最高深的学问,怎么样变成最普通的道理,使你一听就能理解,这是教育的一个目的,不是说我背了一大堆的书,写了一大堆的黑板,然后你听了以后不知所云,这不是教育,这只是代表你肚子里或脑子里,是个装书的书柜而已。
  “如瑜保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一部《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是无著菩萨。无著世亲两兄弟的故事已再三讲过,无著、世亲是距离佛过世以后一千多年,约我们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玄奘法师没有去印度以前,佛教大乘佛学的两位大菩萨。无著菩萨写这一部《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他一部听课的记录。他因为夜里打坐入定,神识升欲界天的中心,听弥勒菩萨上课,天一亮,把他所听的法记录下来。所以在一般学术上,称作弥勒菩萨的学术系统。譬如《金刚经》、《心经》等等,这是比无著菩萨早,约釋迦牟尼佛过世以后七百多年,龙树菩萨所弘扬的系统。又譬如《大乘起信论》等相关理论,是佛过世以后五百年,马鸣菩萨的佛学系统。
  论云: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
  无著菩萨写这部著作,他是位登初地的菩萨。大乘菩萨修证的次第最后阶段分有十地的境界。初地是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