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说参同契-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工夫,什么境界,什么口诀,都告诉你了。到了“混沌鸿濛”这个境界,就是“元牝相交”。元就是根源,生命根源,牝就是母性、阴性。原始生命真正在交媾,这个交媾并不是难听的话,自己本身生命这个阴阳一定要交媾的。

普通人本身也在交媾,就是真正熟睡那一刹那。为什么人极疲累时非睡不可?人真正熟睡的话,只用半个时辰、一个小时就够了;可能有些人说这不行,我要八个小时才够。其实大部时间都没有睡,都在妄想,大脑没有完全休息,都在做梦,做了梦又忘记了。真正熟睡时,正是亥时到子时那个现象,在完全混沌的境界睡着了。我们研究一个睡眠中的人,在他真睡着时,他的呼吸一下停掉了。如果没有这个睡眠经验,看看枕边人的睡眠,然后自己研究就知道了。看婴儿更清楚,他真睡着那一刹那,呼吸停掉了,不呼也不吸。在这一刹那之间,阴阳在交,所以哪一个人不阴阳交?不交就死掉了。

所以道家的道理完全准确,懂了以后就是老子一句话,“道法自然”,你不要另外去做工夫,只把握住看牢就行。生命在未死以前,它自然的法则一定是那么走的,不是你领导它,而是它领导你的。结果一般修道人自以为很聪明,领导这个生命走,都搞反了,头上安头。每人每天自己内在都是阴阳相交的,自己的任督脉本来在流行。一天不交,一天不流行,就病了;交得不好,流行得不好,也会病了。你要懂得这个理,能够把握得住,这个生命自己可以控制了,不必用工夫用导引,都不要!交就是这样交,我们要懂这个原则。

真种是什么

所以,“元牝相交”就是生命之内本来的阴阳相交媾,在这相交媾之间,“中有真种”。人自己搞不清楚真正睡着了没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正睡着,真睡着的时候,最阴的当中有真阳之气,是一点灵明没有昏昧的。普通人不认识自己,经过打坐修道以后,工夫久了就慢慢认清楚了。这个人即使是昏迷,或者睡得很熟,这一点灵光并没有昏昧。因为你没有经过好好修养,所以认不清这一点灵明不昧是本来存在的。这一点灵明不昧就是真种,成仙成佛的真种就是这一点,不是身上的这个气,不是这个精虫,不是转过来转过去的这里有感觉那里有感觉,这些都不相干,这些是假有。假如你认为气动了,那不相干,可是有作用,不能说没有作用。真的道就是灵明不昧,这一点是真种。

“元炁氤氲”,“氤氲”两个字出在《易经》,是形容辞,就是混沌的意思。所谓氤氲、杳冥、恍惚、混沌,这四个名辞合起来就是一个。引用近代学者吴稚晖的哲学理论,什么宇宙开始是上帝创的,他都不承认,他说原始的那个东西就叫做“一塌糊涂”,差不多就是这么一点混沌。所以老子叫它“杳冥”、“恍惚”,《易经》叫它“氤氲”,庄子叫它“混沌”。到那个境界像什么呢?“正犹日魂施精,月魄受化,自然精炁潜通”,像夏天的太阳,把我们晒得热极了,地球摄住这个热能,空气都不流通,氤氲收到了极点再放出来,碰到上面一冷就下雨,就这样一阴一阳交化。所以“日魂施精,月魄受化”,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反映太阳的光,这个时候,“自然精炁潜通”,虽然看不出来,但互相在通。

人为什么学佛修道要打坐?打坐就是四个字形容“精炁潜通”,你用不着用心的。老实讲,何必做什么工夫!你久坐必有禅。什么道理呢?因为你这个生命,少使它劳动,本身自然有一个法则在动在产生,你慢慢就感觉到了。不是你做工夫做出来的,你越做工夫它就越跑,你坐在那里又要想办法做工夫,又要通那里通这里,你说多么劳苦!道法自然就是“精炁潜通”。

第六十二讲

春困的现象

混沌境中

养气以归根

性与情交会

性情交会章第二十四

春困的现象

刚刚我们讲到“自然精炁潜通”,这个潜是潜伏的,也就是暗通。所谓暗通并不是你去领导它,是它本身自然地在通。《参同契》讲“滋液润泽,施化流通”,魏伯阳真人的原文只是两句话。这个时候到达气住脉停,混沌的状态,所谓“天一生水”这个境界,浑身的每个细胞,乃至口水,乃至精气,乃至脑下垂体,自然都在变化。变了以后一身皮肤都变润泽了,发光的。“滋液”就是讲津液来了,现在的漂亮术语就是说,等于打了一针双性荷尔蒙,非常滋润。不只一个地方变化,每个细胞都在转化,所谓“施化流通”,普遍地施开了。

“方其日月合符之际,天气降入地中。神风静默,山海藏云”,这最后八个字文学境界很妙,可以写一副对子。“一点神明,包在混沌窍内,无可觅处,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所以,混沌境界是道家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普通所讲的百日筑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才是第一步基础成就,还要再进一步修的。做工夫到达“日月合符”,就是刚才讲“日月合璧”,太阳、月亮合于轨道,这两个宁静了,到达这个境界,“天气降入地中”,用宇宙现象做比喻,这就是每年仲春阴历的二月,古人有一个形容,就是《红楼梦》中的话“春困”。春天人很困倦,没有精神,尤其是年轻男女,到了所谓怀春期,性知识刚刚开始,身体刚刚成长,春困得非常厉害,早晨叫他背书包上学,那真是莫大的处罚。我深深感觉,我们当年读书比你们现在舒服,到了春困的时候,不上学佯称病了。

春困这种现象就是“天气降入地中”。道家这里面又产生一些方法,我们不好讲他是旁门左道,旁门左道并不是骂人,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迂回一点而已。有些道家加一些变化,是有意的、想象的,先守在上窍,慢慢把上窍的气用意识引导下来。为什么要这样修呢?他有所根据,就是“天气降入地中”。这种工夫方法,也合于道家的原理,属于导引的方法,纵然有效果,但价值很低。真的道是道法自然,听其自然,工夫到了那个境界天气就自然下降地中,头部的感觉忘了。所以你们学佛或学道的,打坐做工夫最痛苦在哪里?就是头脑整个的感觉忘不掉,所以你感觉气在这里动啊那里动啊,那都不是脑神经的反应!真到了头脑气满,就忘掉了头脑,天气自然下降,感觉身体没有了。其实不是没有身体的感觉,是你整个的脑部的思想、思维、意识停掉,那就是到“天气降入地中”了。

混沌境中

那个时候他用八个字形容,“神风静默,山海藏云”,每一个字都不得了,这八个字用得妙极了,而且对仗非常好。气就是神风,气聚神凝;“山海藏云”,等于秋天到,万里晴空没有一点云雾,云都藏起来了,就是天气晴朗到极点。所以禅宗祖师形容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这个境界。朱云阳祖师这八个字,跟禅宗祖师这些名句的价值都差不多,“山海藏云”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神风静默”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处处灵明,处处反映。这个时候,我们生命本来的这一点元神灵明不昧,包在混沌窍内,在混沌真境中,无影无踪。这个时候你有知觉吗?没有知觉;没有知觉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无所不知,也一无所知!禅宗经常讲到无念,唯有此时才能到达真正无念。

所以学禅也好道也好,都是一个境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天下真理只有一个,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古人、现代人,生命都是这个样子,没有两样,名称不同罢了。到这个时候才叫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起,鬼神都不知你藏在哪里。为什么鬼神都不知?因为你藏在鬼神那里所以不知。庄子讲过三句话,“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藏天下于天下”,“藏舟于壑”就是我们打坐修定,把念头收到中间,属于小乘中最小乘的境界;“藏山于泽”是中乘的境界,比较好一点,不管身体,只管念头;大乘的境界是“藏天下于天下”,所以找不到了,他藏在本位,鼻子就放在鼻子,眼睛就放在眼睛,所以找不到。因此我们眼睛可以看别人,没有办法看自己,“藏天下于天下”就是在本位上。

庄子的书你觉得难读,其实一点也不难读,他都明显告诉你了,是用比喻告诉你的。这三句话你懂了,做人处事的道理都在其中。有时候要“藏舟于壑”,要保留一点,有时候“藏山于泽”,最要紧是“藏天下于天下”,但是你讲了人也不懂。这没有什么秘密,把秘密公开了他也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人都好奇,喜欢向外找。所谓一念不起很容易,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佛家的修法与道家不同,是反过来走,他高明也在这里。其实是一个路线,先做到一念不起,自然就混沌了。严格讲佛家跟道家的东西是一个,只是进入的方法不同,搞不清楚的话还以为有差别。其实什么三教五教都没有差别,道理是一贯,不是一贯道那个一贯,一贯起来,就是孔子说的一个真理,没有其他。一念不起,那是鬼神不可知的境界,这个境界原文是这样讲的:“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天入地中,阳包阴内,归根复命,深藏若虚。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珠玉之隐川泽”,这个时候,阳进入阴里,阴代表宁静,不动;阳代表流转活泼地走动,这是“归根复命”的境界,命功的基础有了。修道做工夫到混沌的境界,可以说命归你所有了,这是说命功的工夫到了。不过随时要能入混沌,不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不算。我访问过此地的一位老前辈,已经九十岁了。三十年前我到山上去见他,我说,听说你过去曾经入过几次定,我断定你那个时候没有超过三十五岁。他说是啦。我说,你三十五岁以后,再想随时进入那个定境做不到了。他说对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弘法事忙。我只好笑一笑,不谈了。这就是工夫来撞他的。你们注意啊,你们年轻偶然撞到这个境界也有,一念不起,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不算本事。你要随时做到要进入那个境界就可以进入,这样命功就有把握,基础才算建立。不要在这里听过,出去就吹,变成大师,害人害己的事不要干。人生有三件事不要做:自欺、欺人、被人欺。真修道的人,这三件事都不做的。

如果做到“阳包阴内,归根复命”,可以说命在你手,真能够到达了,自然祛病延年;以儒家来讲,才真有资格说变化气质。这是第一步开始,等于你得了胎藏,这个时候“深藏若虚”。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工夫到达这个境界,身上六根不动。禅宗祖师形容,如鸡抱卵,昏了醉了一样,踢一脚都不动,忘我了。这个时候修道工夫到了“深藏若虚”,这是一面。另一个意思,修道工夫真到这个境界,要谦虚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了不起,做人做事“深藏若虚”就好了。这个时候“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等于动物冬眠一样,像蛇到了冬天,嘴里含一口泥巴钻到洞里,几个月都不会死,一口气就保持住了生命。“珠玉之隐川泽”,好的玉含藏在内不动。

养气以归根

“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此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