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称职的兽医-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理了清理嗓子,刘星同时也在观察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饶有兴趣的等待他的下文,他更加信心十足,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在如此多的军队高级将领前崭露头角,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众人的神色给了他最大的鼓舞,尤其是我投以赞赏的目光,让他信心十足的接着道:

“蒙古人第一次东征倭国结束后,忽必烈认为倭人已领教了自己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倭国要求臣服,但倭人很乾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原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原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原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倭人自从上次之后就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倭国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倭国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倭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时隔八年后,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

听到这里众人不禁咂舌,这样的武力估计以目前的状况朝鲜再发展十年也很难达到如此国力,可是偏偏蒙古人败了,所以众人更加聚精会神,希望得到真正的答案。

“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倭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被全部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倭国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倭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

此时的朝鲜和当时的高丽王朝不属于同一体系,就像唐朝和宋朝一样,所以虽然听得刘星一句又一句的高丽,朝鲜众将到没觉得怎样,直到听说洪茶丘被俘杀神色中才有一些无奈和悲愤,毕竟也算是自己的前人,这么窝囊的战死总是不光彩。刘星没有顾虑这些,事实上他也不用顾虑,营帐中女真、朝鲜和汉人的将领比例差不多,应该说是一个超级的杂牌军,这也反映了当前朝鲜各军种的比例。只见他继续用嘹亮的声音说道: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倭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倭人的防线,只得等死。三天后,倭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倭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原。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值得玩味的是倭人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倭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第一次的“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依旧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倭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强大,倭人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倭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倭人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倭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倭人的说法相印证。倭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充数部队。不过汉人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因此倭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刘星也不愿意说出最后一句话,确实很丢人,可是这是事实,战争必须尊重事实,否则带来的只有失败和屈辱。最后刘星强调和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倭人似乎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倭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关于日本参战军队数量,各方的说法都很模糊。后来的一些一些野史称第一次战争倭人投入十多万军队,第二次战争则有四五十万倭人参战。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绝不可能,根据我后来得到的资料,当时的九州总人口不过几十万,即便全民动员也不会有十万兵力,况且并非九州所有地区都派兵参战。就是两百多年后刚刚结束没有几十年的战国时期,倭人的财富和人口都远胜过当初,战国时期几场着名的大战,各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倭国的军队数量不多,部分原因在于倭人较崇尚精兵。我个人的估计,第一次战争倭国军队约一两万,第二次可能是五六万,反正不大可能超过十万人。”

刘星顺利的结束了他的发言,大帐中的众将也都陷入了沉思,以如此兵力来东征倭国还是这样的结果,以目前朝鲜之力确实说征服倭国有些自不量力了。刘星所提到的倭国强弓其实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强,至少在最近的战斗中我军没有见识到,这也可能是近数十年来倭人着力发展鸟枪忽视了弓箭有关。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

第五卷 惊涛骇浪  第十四章 反思

以十万的军队,应付蒙古二十万的大军,这种战力确实叫人吃惊,很多人不得不重新估计日本人的实力。

“众位你们有什么感想啊,要知道数百年前倭人还没有火器,按现在彼此双方的实力来看,假如在对等军力的情况下我方是否能顺利拿下九州,乃至本州呢?”我向众人问道,这其实不是说我想说服众人停止对日本动武,要是那样我连对马岛也就不用打了。战争需要策略,我虽然是不想大造杀孽,可是没有说过不惩罚日本人,尽管让祖宗为后人的罪行负责有些牵强,但是俗话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何况他们前些年在中原沿海坏事也没少做,必须得给他们教训,让他们永世铭记。当然了如果可能把日本打回原始社会那是最好,最不济也得让他倒推个二三百年的,这样我才能给自己一个交待。

“先生,我认为蒙古本应该可以征服倭国的,可是他们犯了四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不应该由范文虎这样的庸才做统帅;第二,远征军应多配备马匹;第三,远征军应配属“回回炮”;第四,军队的规模还不够大。假如蒙古人做到了这四点那么倭国早就被征服了,这四点当中以我军目前的实力而论,除了兵力有限以外,其他的毫不逊色,单以海军来说,其运输能力和抗风暴的能力绝对不是数百年前蒙古人可以比的,更何况我们可以以对马岛为跳板和补给基地,所以一旦进攻九州我军不会重蹈蒙古人后辙。”

第一个开口的是古塔,这小子现在是标准的主战派,见刘星如此优异的表现怎么能不技痒,也上来说上两句。

“嗯,古塔说得有道理,不光是这些,我军的优势还在于有强大的火炮骑兵,想来蒙古和女真的骑兵不会输于当年吧,仅子龙号一次就可以运送战马千匹以上,有了骑兵我们就可以在九州岛上迂回作战,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补给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至于兵器,这不要紧,等我们征服了对马岛,倭人的铸造技术也就能学会了,即使来不及,我们可以大量的打造后背刀,例如将雁翎刀加厚加重,此刀虽然钢口差,但难得韧性好,并不易折。再有就是既然倭人有鸟枪,那么我们也可以造,相信以汤若望和孙大人的才学技艺,所造出的鸟枪一定会比倭人射程更远,装填更方便,有了这些利器尽管兵力少一些也可以征服倭国,永除后患。”

佟养性很少这样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随着他在军队的声望日高,他也的确应该在这样的场合表现一下自己,虽然不是很合我的心思可是我还是报以鼓励的目光。

“佟将军说得是,蒙古人不行不等于我女真人不行,只要战马充足,九州岛弹丸之地还不手到擒来。”立刻有人呼应道,于是乎主战派的呼声不断提高,敢情刚才说的是白说了,这些人未尝败绩,一个个都是自命不凡。

“众位,蒙古的远征军只配备少量马匹,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渡海登陆作战时,战马所消耗的给养是步兵的数倍。也就是说:如果给参战的四万多蒙古兵都配上战马,他们也就不可能有其他辅助部队了。另外倭人用于阻挡骑兵的石墙大概也是忽必烈拒绝为远征军提供更多马匹的重要原因,在海滩上四万多蒙古骑兵是否比二十多万混合步兵更易于突破倭人的石墙呢?我认为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所以对于说我军也配备大量马匹是不合时宜的,就像这次在对马岛,敌人的一线阵地已经阻挡了我军的骑兵攻击,所以即使是要打,我个人认为也不应该配备那么多骑兵,相反的应该多配备火器和箭矢。”刘星出言反驳道。

一时间整个大帐就蒙古东征日本的失败原因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围绕其原因探讨我军的下一步行动,当然了这种争辩可不是像现在的辩论赛,彼此都是武人难免脸红脖子粗的。刘星代表的一派主张稳健对敌,适时出击,而古塔一派则是主张趁热打铁,一劳永逸,两派互不相让,很快就在营帐里形成了左右两列不同的阵营。从人数上讲刘星一派人数不在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