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玉帝成长录-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孔子当上司徒之后,鲁国逐渐强盛了起来,自然引起了鲁国三桓和外部势力的注意,很多人将孔子当作了眼中钉。

    而此时,孔子一方面在提升鲁国实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就将目光聚焦于鲁国三桓问题上,并进而提出了隳三都的行动。

    三桓分别筑有城邑作为统治中心。季孙氏筑城于费,孟孙氏筑城于郕,叔孙氏筑城于郈。随着三桓的强大,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

    孔子这样做当然是为了照顾鲁定公公室,提高鲁君的地位,但是这势必会得罪三桓。

    便孔子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孔子对此事的解释是:“三桓本来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但是三桓的食邑却控制在邑宰的手里,这是威胁主子权力的。”

    听到这个解释,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皆点头称是,他们虽然明白孔子的别有用心,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孔子的主张。

    这是因为,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没少受自己的门人的欺负,他们的家臣头子确如孔子所说,有了尾大难掉之势。

    南蒯曾据费邑叛乱,连年伐而不克;侯犯据郈邑叛乱,整整一年围而不克,还有阳虎、公山不狃等等,皆为此类。

    这些家臣占据了城池,很难攻克,是因为这些城池险固,易守难攻,家臣数次背叛,作为三桓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收拾他们,这让三桓极为头疼。

    孔子的主张可以让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名正言顺的消弱家臣的势力,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按照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的想法:“鲁定公只是一个人而已,而且没有任何权力在手,即使因此增加些权力,又且能与我们相比,等我们将这些家臣真正收服之后,实力肯定更上一层楼。”

    而叔孙氏当代执政叔孙州仇表示愿意服从孔子的政策,他公开道:“他愿意率先将郈邑隳毁,为另两家做了个表率。”

    叔孙氏口头上说得漂亮,其实郈邑此时已经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当然愿意做一个顺水人情。

    原来,郈邑是叔孙氏的领地,但郈邑宰公若藐非常强势。

    上一代叔孙氏家主叔孙成子想要立叔孙州仇做继承人,郈邑宰公若藐坚决反对。

    最终叔孙成子还是立了叔孙州仇,因此叔孙州仇对公若藐非常不爽。

    等到位置坐稳了之后,叔孙州仇派郈地的马正侯犯刺杀公若藐,结果失败了,弄得叔孙氏内部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叔孙州仇为此大骂侯犯,侯犯怀恨于心。

    侯犯手下的一个管马人向侯犯献计说:“我拿着剑经过朝廷,公若藐一定会问这剑是谁的,我告诉他是您的,公若藐可能要细看这剑,然后我假装不懂礼节而把剑尖递给他,就可以把他杀死了!”

    侯犯以为妙极,便依计而行。公若藐果然想看那把剑,同时他心里很清楚管马人可能要刺杀他,但是公若藐乃是鲁国著名的大力士,他自诩力大无穷,管马人奈何不了他。

    看剑的时候,公若藐居然开玩笑地说:“你把我当吴王僚吗?”没想到管马人力气更大,稍稍用力,剑尖便插入公若藐的脖子里,公若藐死不瞑目。

    侯犯见事成,也没有向叔孙州仇复命,反而带领郈地人叛变。叔孙州仇没想到公若藐没反,侯犯倒是先反了,盛怒之下,便率兵包围郈地,却久攻不下。

    叔孙州仇甚至请来公南和齐军再次包围郈地,仍然没有攻下。郈地仍在侯犯手中。

    叔孙州仇对孔子道:“孔子,如果你能在一年之内将郈地夺回,别说郈邑隳毁,就是郈邑我也都送给你了。”

    孔子道:“此话当真?”

    “一言为定!”叔孙州仇心道:“我们大军围困了多年,都没能成功,短短一年你就能成功,真是做梦。”

第558章 孔子隳三都(中)() 
    

    所谓隳三都,是因为当时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这是为了防范他们日后造反,建立了这条规定。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中的三位国相“三桓”掌控国家大势,不理这条规定。

    讲究礼法的孔子对这很看不过去,决定联手国君鲁定公开始了“隳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

    叔孙州仇首先站出来支持隳三都,这是因为他领地下最重要的郈地已经被手下侯犯占领了。

    孔子当然不惧这等事情,便答应了下来。

    就在这时,郈邑有个工匠官叫驷赤的,早年听过孔子讲课,听说他要主持隳三都行动,便前来投诚。

    孔子便征求驷赤的意见:“郈地不仅是叔孙氏的忧虑,更是国家的祸患,你常年在郈邑,不知是否有良策?”

    驷赤说了郈地的情况,孔子听闻之后,便面授机宜地道:“看来,即使我们不攻打,郈地也坚持不了多久了,现在你可以如此这般去做,自然一切可以水到渠成。”

    孔子带领着军队带到了郈地不远处驻扎下来。

    信心满满的驷赤回到了郈邑,对侯犯道:“我们被攻打了快一年了,粮食日趋紧张。如今处在齐国、鲁国之间,如果哪一国都不投靠,必定是不行的。您何不请求事奉齐国呢?这样,齐国还是会把郈邑封给你,你还是会统治这里的百姓的。否则,粮草不济,老百姓也会叛变的。”

    侯犯此时确实有点挺不住,便听从了驷赤的话。

    正巧齐国的使者来到,侯犯便和齐国的使者密谈。

    驷赤则趁机召集郈邑的百姓,鼓动大家:“我们完啦!侯犯准备把郈地和齐国交换,齐国人准备迁走我们的百姓,我们要流离失所了!”

    郈邑的百姓听了,将信将疑。

    驷赤又对侯犯道:“我刚才问了百姓,大家的意见和您不同,您不如把郈邑和齐国人的地盘交换。因为郈邑是鲁国的,你将来即使得了这块封地,也会被鲁国人攻打驱逐,为什么非死抱着这里不放呢?不如换块其他的土地,悠哉游哉!再说,齐国人想凭借郈邑威逼鲁国,必然加倍给您土地,您赚大了!另外,为何不多准备一些皮甲,放在城门内以防意外呢?”

    侯犯听到驷赤的主意后大喜,连声称赞,并准备了很多皮甲放在城门内。

    侯犯又找到齐国使者道:“我们郈邑宰侯犯想和贵国交换郈邑,并希望贵国视察郈邑,以表诚意,但是,那里的老百姓不愿意,您要多带些军队过来视察。”

    齐国使者以为驷赤代表的是侯犯,便约定次日查看。

    当齐国使者快要到达的时候,驷赤派人绕遍全城大喊道:“齐国的军队到了!”

    郈地人非常害怕,纷纷来到城门前,穿上侯犯准备好的皮甲,将侯犯的府邸层层包围。

    驷赤假装要射这些人,侯犯阻止他道:“我也没想到百姓这么不理解,如今只有放弃郈邑,远走他乡了!”

    于是侯犯请求出走,包围的百姓答应了,放走了侯犯。

    就这样,驷赤在前,将侯犯这个危险人物带出了老窝。侯犯每出一道门,郈地人就关上这道门。到了外城门的时候,侯犯已经被彻底隔离在外了。

    驷赤假装愿和侯犯一起逃亡,侯犯感激地说:“您还是留下来吧,将来局势稳定了,我还可以回来。”

    驷赤流涕道:“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二人洒泪而别。

    结果,留下来的驷赤将孔子放进城,一场浩大的叛乱被驷赤平叛于无形。

    侯犯这才知道上了当,只好逃亡到齐国,并献上郈邑的地图。

    当时齐景公觉得时局已定,只好顺水推舟,将郈邑地图送还给鲁国。

    正是在孔子的面授机宜下,驷赤利用自己的口才在几日之内收获不世之功,让孔子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郈邑。

    孔子轻松获得郈邑后,让鲁国上下对他更是刮目相看,而叔孙州仇也无话可说,只好将郈邑按照约定送了孔子。

    孔子却没有将郈邑据为己有,而是向鲁定公禀明了整个经过,并强烈要求将郈邑上次给国家,由鲁定公进行管理。

    鲁定公此时如何肯接受这份大礼,他还指望孔子再收服其他二都,如果此时就收了郈邑,估计会让许多臣下寒心。

    鲁定公再三推迟下,孔子并道:“郈邑始终是鲁国的,公家何时需要就尽管拿去。”

    在孔子的建议下,驷赤被任命为新一任的家宰,配合公家的人对郈邑进行管理。

    接下来就轮到季氏了。季氏治理下的费邑,生产关系相对进步,经济日益繁荣,当时的费邑实际上被费邑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控制。

    孔子隳费邑有一个有利条件,因为他的弟子子路之前被他派往了此地,并担任了季氏家宰,实际上等于拥有费邑的管理权。

    因此,费邑虽然实际上被公山不狃与叔孙辄控制,但子路却是跟着季桓子混的名义上的家臣头子。

    孔子毅然决然地隳费邑,引起了公山氏的不满。

    面对鲁国公家派遣的大军,公山不狃、叔孙辄决定避实就虚,先发制人,率费人攻入了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躲入季氏的宫室。

    但很不幸的是鲁定公唯一的子嗣姬蒋却被敌军所杀。

    闻听此事,鲁定公又惊又怒又悲,竟然一病不起,便命孔子主持此事。

    孔子临危不乱,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师讨伐,在姑蔑打败了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往齐国,后来又逃到吴国。

    就这样,在孔子的主持下,季桓子、孟懿子率师摧毁了费邑城垣。

    两邑已废,事情似乎进展得非常顺利,于是孔子又想隳孟孙氏的郕邑。

    郕邑宰乃是公敛处父,与公山不狃、叔孙辄等人不同,公敛处父一直十分忠诚,他对孟懿子说:“毁掉郕邑,齐国人必能直抵国境北门。郕邑是孟孙氏的保障,没有郕邑,就没有孟孙氏。我不准备毁掉,您只要假装不知道就是了,我来出头对抗孔老二。”

    孔子是家里第二个男子,字亦为“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因在孔父叔梁纥家的男孩里,孔子排行老二,帮经常被一些戏称为“孔老二”。

    孟懿子答应了公敛处父,对此事竟然不闻不问,仿佛任凭孔子如何处置郕邑。

    其实,孟懿子、季桓子和叔孙州仇此时已经改变了当初支持隳三都的主意,因为害怕公室强大,便经常商量如何阻挠隳郕邑之举,共同对抗“孔老二”。

    孔子如何觉察不到这种变化,现在的问题他是冒天下之不韪,继续隳三都呢?还是维持现状,缓缓图之?

第559章 孔子隳三都(下)() 
    

    孟懿子、季桓子和叔孙州仇三桓势力改变了当初支持隳三都的主意,这让孔子在毁掉郕邑方面就面临着许多问题。

    郕邑宰公敛处父强硬回复:“毁掉郕邑,齐国人必能直抵国境北门,是鲁国的保障,不能毁掉。”

    面对公敛处父的强硬,孟懿子则言道:“现在家臣手中权力极大,自己实在是管束不了,还请鲁定公决定行止。”

    孟懿子将皮球踢回到了孔子和鲁定公的手中。

    鲁定公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精神不振,而且身体是每况愈下。

    但鲁定公好不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