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玉帝成长录-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看着附近的弟子,又望向了深宫之中奄奄一息的国君,再望向了三桓所建城堡,朗声道:“既然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要为我而改变,我让儒门成为圣人之门庭、帝皇之尊崇、万民之敬仰之所。”

    当他的弟子听到孔子的抱负后,更加地不安,子路则道:“老师的疯癫更加严重了,这都出现妄想症状了,快,快请扁鹊大夫过来。”

    孔子则对着诸位弟子言道:“不必请扁鹊了,为师已经好了,大家放心吧!”

    孔子然后吩咐道:“子我,你去向鲁王汇报,说我已经好了,明日就可以继续履职;子贡,你去三桓所建城堡,与三桓结交,了解详细情况,越详细越好;子路,你擅长武学,现在孔家好好整治一番……”

    孔子一番吩咐下去,大家才知道他是真的好了,都是十分高兴。

    不过,大家也有了些陌生感,之前的孔子主要是教育为主,不擅长安排事务这等事情,像现在这样一件件事情安排好,还是头一次。

    看着大家有些不可思议的表情,孔子笑道:“看什么看,我还是我,只不过经过少正卯一事,我是看得更明白了,以后咱们师徒共同努力,还这个世界一个朗朗乾坤吧!”

第556章 孔子OR含真() 
    

    孔子在神识空间再次打开之后,就明白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他乃是不惜功德圣人这个身份而毅然决然地转世的含真。

    孔子之所以没有恢复记忆,乃是含真接受了张昊天的意见而决定封存记忆的方式而转世。

    含真还记得张昊天当时所说的话:“我倒是建议你不要一开始就带着这世记忆,你是神识之身,一开始就站位极高,反而忽略了脚下,你想修补漏洞,从平凡人做起,体验一下凡夫俗子的喜乐哀愁,这次倒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含真这次之所以选择转世,就是因为他觉得自身从张昊天神识脱离开来之后,修为境界就十分高,这种高可以让他站得高望得远,是好事,同时他也虽然知道低处是什么样子,但低处到底具体是什么样子,他是不知道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一个成年人知道碰到热水肯定会烫得要死,这个含真是知道的。但如小孩那样非得体验一番才知道是两个概念。

    一个是虚幻的知道这个知识,一个是通过亲身感受才知道这个知识,两者看似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一旦到了圣人之境,那可能就是很大的漏洞,这也是含真选择听从张昊天建议的原因。

    在恢复了记忆之后,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体会了许久。

    在他以孔子的身体生活在南赡部洲之时,他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凡夫俗子的爱恨情仇,许多感受是那么地具体和鲜活,让恢复了记忆的含真感到十分的值得。

    正是因为经历了凡夫俗子的艰难,含真才坚定了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还这个世界一个朗朗乾坤”。

    当一切恢复了平静之后,含真所想的是:“那就从混乱的鲁国开始吧!我要扭转乾坤。”

    随着含真恢复了记忆,他的容颜是越来越年轻,精神是越来越好,一股帝皇之气从内往外散发着,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信服之感。

    随着记忆的恢复,含真开始进入到修炼当中。

    此时的南赡部洲因为众多圣人和大能的转世导致灵气极为充沛,含真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心境已然极高,再加上他之前就想好如何修补漏洞,自然修炼起来极为迅速,他的境界也在飞速地提升着。

    含真并没有因为修炼而耽误政事,每日还是正常处理事务,仿佛诛少正卯之事没有发生一样。

    随着他境界的提升,含真可以感知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对于凡夫俗子的所谓秘事就了解得极多。

    看到含真每天没事人似的还正常处理政事,包括季氏的阳虎,还有公山不狃、叔孙辄等人便私下底议论纷纷。

    “将诛少正卯这样的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这样他还没气疯?那孔子还是挺能忍啊!”

    “本来希望通过这样将孔子排挤出去朝堂,没想到反而让他更积极,真是没想到!”

    “那孔子就是一个假君子,如果按照他的那一套来执政,什么君君臣臣,那哪还有我们的活路?一定不能让他们长久。”

    ……

    孔子是真正明白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自己在国家治理理念上与一些权贵是南辕北辙,而且严重触犯了一些权贵们的利益。

    孔子(含真)心道:“看来想要推行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就得将这些权贵收服或者压服,没有其他的路子可走。不过,这种事情虽然着急不得,却也不好一味忍让。”

    孔子(含真)正在谋划着如何在鲁国推行自己理念的时候,一个事情让他看到了契机。

    这一年夏天,实力强大的齐景公邀请鲁定公在夹谷会盟。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鲁定公不得不答应齐国的要求。

    因为孔子懂礼,所以双方约定由孔子来主持盟会。

    让孔子这样一个鲁国人相礼,齐国虽然为大国,也是不占优势的,但是齐景公愿意给孔子这个机会。

    这主要是因为孔子在之前就与齐景公本人相识,齐景公非常欣赏孔子,但囿于晏子和孔子政见不合,只好二者留其一,孔子到了鲁国之后,一直没有做多大官,对此齐景公又是欣慰,又觉可惜。

    对于其他大臣的相劝,齐景公道:“大不了想点办法防范一下嘛。鲁国本来弱小,即使他们的人主持盟会,也不会占到多大的便宜的。”

    齐国大臣看到齐景公主意已经定,便另想办法。

    齐国大夫犁弥便对齐景公说:“孔丘好对付,他懂得礼而缺乏勇,如果派莱地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可以如愿以偿。事后我们也可以死不承认,反正是莱地人干的,又不是我们干的。”

    齐景公一想这样两全其美,就非常高兴地道:“如此甚好,不伤和气。”

    作为孔子(含真)来说,如何不知道会盟自然是强欺弱,必须要准备齐全方可行动。

    孔子(含真)便对鲁定公说:“齐强鲁弱,我们带着军队过去,以备不时之需。”

    在盟会之时,莱地人按照约定冲上来要袭击鲁定公,齐景公视而不见,稳如泰山。

    孔子(含真)早有准备,况且他本身修行已经小有成就,亲自护卫着鲁定公进入内帐,同时必出了求救的信号。

    此时准备接应鲁定公的鲁国大军疾驰而来。

    孔子(含真)此时便向着鲁定公的亲兵大喊道:“军士们,拿起你们的武器攻上去!两国的国君友好会盟,而边远的东夷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君对待诸侯的态度,边远的蛮夷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不能搅乱华夏,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些对于神明来说是大不吉祥的,对于德行来说是丧失道义的,对于人们来说是丢弃礼仪的,齐君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孔子(含真)唠唠叨叨,喊了这么多口号,当然全是说给齐景公听的。孔子(含真)心道:“是你齐国要进行会盟的,如果都这样说了,你齐国还没有动静,就那就不是真心会盟,那正好一拍两散。现在就看你齐国的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孔子(含真)的话后,果然面子上挂不住,又看到鲁国军队已经近在咫尺,于是下令道:“莱地人,你们快点避开,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这些莱地人本来就是齐景公布置的,如今见主人生气,一哄而散。盟会得以继续进行。

    到了盟誓阶段的时候,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一句话:“如果齐军出境,鲁国必须派三百辆甲车跟随齐国,否则皇天不佑,有盟誓为证!”

    其实,这样的要求对于盟国来说,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鲁国就有些被动,反而没有什么补偿,这对鲁国的国家利益是不得的。

    孔子(含真)想了想,就提出了一个建议,让鲁国占到了巨大的便宜,也真正打出了孔子的名声。

第557章 孔子隳三都(上)() 
    

    面对强大的齐国,在会盟之时,鲁国其实没有多少实力去争取什么。

    不过,作为含真转世之身的孔子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经验丰富,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鲁国在之前的一场战争之中将郓地、讙地、龟阳三郡之地被迫割让给了齐国,至今还没有归还。

    孔子便对齐景公作揖行礼,侃侃而谈:“如果齐军出境,鲁国必须派三百辆甲车跟随齐国,我们理应遵从。但是你们不归还我们汶阳的土地,却让我们帮助你们打仗,这算什么呢?请归还我们的土地,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出战,也有盟誓为证!”

    郓地、讙地、龟阳本来就是鲁国的土地,既然是盟国,便没有占领的理由。

    齐景公没有理由拒绝之下,只好将郓地、讙地、龟阳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这次盟会鲁国可谓占到了巨大的便宜,这不仅是鲁国的成功,也是孔子的成功。

    孔子的名声一下子打了出去,名震齐鲁大地,特别是鲁国之人,对于孔子不费吹灰之力便收回大片故土,朝野上下是一片赞叹。

    再加上孔子弟子的大肆宣扬,孔子的名声一时无两,诛少正卯之事已经无人提及。

    鲁定公看到轻轻松松就收回了三郡之地,这可是丰功伟绩之事,自然是极为高兴。

    对于此事的大功臣,司寇孔子,鲁定公也是大加奖赏,将孔子由掌管刑狱诉讼司寇的升为司徒,负责治民事,掌户籍,与负责治军的司马、管土地的司空一样,成为诸侯国最重要的三大职位之一。

    含真曾经作为南赡部洲的四辅弼,做的就是治理民事等一应事务,自然驾轻就熟,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但此时,鲁国正是外忧内患之时。

    鲁国真正的权利并不掌握在鲁定公手中,而是掌握在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桓手中,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

    说起三桓还得从鲁桓公说起。

    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

    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而据孔子的观察,三桓虽然名义上是掌握鲁国权利,但他们的权利也被架空,被他们的手下家臣所掌握,如季氏的阳虎,还有公山不狃、叔孙辄等人。

    鲁国不仅有内忧,还因为内忧使得国力消退,外患随之而来。

    鲁国北方是大国齐国,国力是鲁国数倍不止,而鲁国周边包括莒国、郯国、徐国、宋国、卫国,可以说他周围都国家,是一个被各大国家包围的国家,环境十分恶劣。

    此外,鲁国还有一个不定时的炸弹,那就是鲁定公只有一子名为姬蒋,身体极为柔弱,子嗣问题是个大问题。

    在孔子当上司徒之后,鲁国逐渐强盛了起来,自然引起了鲁国三桓和外部势力的注意,很多人将孔子当作了眼中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