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第10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没想到,派出联系突厥的人被砍了头,和礼物一并奉还了回来,突厥人的意思很明白,他们还没有忘记被燕国抛弃的事,他们不会再与燕国合作。

    而流言也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对夏朝百姓来说,这件事早就不重要了,况且只是流言,他们最多也就是谈一谈,不会真的去关心什么。反而那些散布流言的人被夏朝查了出来,被关进了牢中,之后的事情燕国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那些企图为夏兴宗制造麻烦的反对者们,他们的下场更为凄惨,夏兴宗对于国家的掌控力出乎了燕国的预料,所有反对者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剪除,他们的势力本就不大,在社会安定的时候,这些人注定只能是跳梁小丑。

    所有的招数都失效了,燕国无计可施,唯一能够希望的,就是夏朝不会知道是他们。

    结果必然要让燕国失望了,夏朝不是傻子,燕国到底做了什么,他们一查就清楚,可一向急切的夏兴宗这回好像恢复到了以前做太子时的隐忍,他很有耐心,并不急于要解决燕国问题。

    和平的时光继续向前推进着,又过了五年,万圣十年,当燕国君臣把一切都当做没有发生过的时候,灭顶之灾就降临了!

    是年三月,夏朝的青年名将轩辕晟领兵十五万突然攻击了燕国边境,同时,夏朝发布宣战檄文,将燕国往昔罪行公诸于众,引起夏朝百姓愤慨,让这场战争变得名正言顺。

    夏军从集结到进攻都是秘密进行,燕国一点准备都没有,开战伊始就猝不及防致使大败,轩辕晟领军一路战无不胜,将敢于阻挡在前面的燕军尽数碾碎,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横扫了燕国的大半国土,数十万燕军面临彻底崩溃的境地。

    危急时刻,燕国连发求和书,乞求夏朝停止进攻,但夏军却马不停蹄,让燕国君臣被绝望包裹着。

    四月中,夏军已兵临燕都长子城下,自几百年前燕国将都城从蓟城迁到这里,还没有别国大军这么近距离的威胁它,姬昭甚至可以感觉到,夏军的刀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仗还没开始打,他就被吓瘫在了王座上。

    然而,让燕国君臣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发生了,夏军包围长子城,却只是围而不攻,轩辕晟还派出使者,要求与燕国和谈。

    这个要求正是姬昭做梦都想要的,他急忙派出使臣与夏军接洽,还一口气就答应了夏军的全部要求,完全不顾其他大臣的劝说,他们渐渐明白了,他们的王已经被夏军的攻势吓破了胆,有人不禁哀叹:“燕国……要亡了……”

    比起十年前的那份,新的和议条款只能用欺人太甚来形容,明明夏朝才是战争的发动者,可他们竟要燕国赔付巨额款项,比起十年前的竟是翻了一倍。除此以外,夏朝还要割取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赔款又割地堪称国耻,但即便是这般耻辱,燕国也只能选择答应,否则那句话就要真的应验了。

    不过尽管当时没有应验,在几百年后,那一天还是来临了。

    夏朝历经兴宗的勇武、恒宗的文治,在平宗时国力再上巅峰,其之后熙宗顺利接棒,问题就出在了继熙宗位的中宗身上。

    中宗早年就耽于享乐,其言其行怎么看都是一个十足的昏君,还好有赵太后管理朝政,夏朝才没有过早的在中宗手上衰落。

    但是,祸患已经埋下,长出恶果不过是时间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夏中宗开文二十年,赵党之乱的爆发让赵太后一夜之间失去了治理朝政的地位,权柄重新回到了中宗的手上。

    ://。。//45/45569/452462833

    

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 燕夏轶事(下)() 
赵党之乱,这场发生在夏朝权力中心的权柄之争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原本势力羸弱的中宗一党到底是怎么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庞大的赵太后一党击倒?

    按理说,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么多年,对于朝廷的掌控力应该很强,她又怎么会不知道中宗他们在谋划些什么?可是,事实证明,她好像不仅不知道,而且在中宗他们行动的时候没有碰到任何阻力,似乎是赵太后手上的势力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

    从后来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公认的赵党其实还都在,但是他们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反应可谓迟缓,甚至是什么都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拿下了。

    虽然,中宗一党对外宣称,是赵太后的侄子赵成逊试图刺杀他谋夺夏朝基业,但经过后来的反复研究,时任太学博士的史学家陈翀认为,这可能只是一个铲除赵党的借口,这个说法最大的漏洞在于,既然赵成逊意图刺杀皇帝,那么其他党羽为何什么动作都没有?反而是中宗一方的左御卫上将军突然开进洛京,这一点难道不奇怪么?

    因此,以陈翀为首的许多史学家更愿意将这一事件称作“开文政变”。

    此外,陈翀也研究了当时的大量资料,将这一事件归类于一场有预谋政变的证据又多了一项,从势力上看,中宗一方处于明显的劣势,一个弱者可以击败强者,很多时候是靠弱者心灵上的强大,但是中宗肯定不在此列。

    那么,答案只剩下一个了,那便是在赵太后身边出现了背叛者。

    在陈翀的研究过程中,三个名字出现在了他的眼中:吴显忠、刘义才、黄恩,这三个人曾经都是夏熙宗和赵太后身旁的得力之人,如果他们没有问题,那么必定会被当做赵党处置。然而,事实却是,这三个人在事后得到了中宗的宠信,风头一时无两。

    吴显忠,北境荡州人士,广平二十年,凭借武举入仕,颇有勇力,曾效力于骠骑大将军吕奉帐下,与突厥作战屡立战功,甚得吕奉器重。后来被夏熙宗征召入京,授其右卫大将军之职,封爵荡平侯。一年后,升任右卫上将军,封浒侯。

    刘义才,南境平州人士,广平十七年,科举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出身寒门。任洛京京兆府尹期间,颇多政绩。于广平十九年,进入户部,担任右侍郎。次年,又升迁为户部尚书。在赵太后执政期间,也有不少建树,得赵太后欣赏,并在广平二十三年,升任门下侍中。

    黄恩,东境夷州人士,出身贫贱,为了生计而选择进宫当太监,他生性机灵,懂得审时度势,再加上长着一张谁都能哄的嘴,所以很得上司欢心,过了没几年,他的地位就跃然于众人之上。广平元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将他推到了刚刚登基的夏熙宗身边,帮着夏熙宗对付前朝老臣们,于是他很快取得了夏熙宗的信任。而在纳赵芳媛为妃这件事情上,他又很明智的站在了夏熙宗这一边,让夏熙宗对他愈发的信任,并于五年之后升他做了后宫总管。

    可以说,他们的地位只高不低,先后得到了夏熙宗和赵太后的极大信任,但就是他们,在开文政变之后,摇身一变从“赵党”变成了御前红人,他们的转变对于满朝文武来说有些太突然了。

    而陈翀则认为,其实这并不值得意外,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尽管他们深受赵太后的信任,可她毕竟只是个太后,她能给他们的,皇帝一样能给他们,还能给他们更多,而且赵太后已经老了,早晚有死的那一天,满朝上下包括中宗有多少人在盼着她死?与其等到那时候被清算,不如做一个明白人改换门庭,方便来日得到更大的富贵。

    果然,他们没有下错注,政变之后,凡是与赵太后有关的那些大臣们都被扣上了赵党的帽子,有的下狱待死、有的夺职流放,包括中书令韩任谓,接替他的正是门下侍中刘义才,这样他一人就掌管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地位之重已经不是其他人可以企及的了。

    同样有功的吴显忠升任辅国大将军、黄恩则加封为司空,这是夏朝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宦官得此殊荣,原本应该在朝堂上掀起滔天非议,可惜的是,那些夏熙宗时的功勋老臣、赵太后提拔的贤臣们,已是死的死、贬的贬,没有多少人可以留在他们原来的位子上,满朝只剩下唯唯诺诺。

    为防民间出现异议,夏中宗命令礼部以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来宣扬他和他的“贤臣良将们”是经过了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这“最后的胜利”。

    然而,百姓们对此却异常冷漠,他们谁不知道,夏中宗是副什么德行?这种人会英明神武?只怕做了一个多么荒诞的梦都不会。

    正如百姓们所想的,夏中宗在夺权之后,对朝堂进行了大清洗,很多忠良之臣都被排斥,换上的都是他所谓的“能臣”,其实都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这些人在朝堂上造成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在光荣行列中,吴、刘、黄三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们早年也堪称是良才,可是在不断的接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他们迅速的腐化,几年之后,他们早就没有什么才能了,唯一有的是结党营私、大肆敛财之才。

    夏中宗骄奢淫逸,对朝政不管不顾,刘义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把持中书省,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吴显忠自以为是、残忍好杀,甚至为了霸占吕家的小女儿,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骠骑大将军吕奉诬陷致死;黄恩贪赃枉法、横行无忌,纵容子侄仗势行凶。

    百姓们对此三人恨之入骨,将他们合称“三贼”。

    夏朝国势日渐衰颓,而远在北方的燕国却有中兴之势,历经数代君王卧薪尝胆,燕王姬璜武功卓著、对东夷各国屡战屡胜,拓地两千余里,燕国一时兴盛。

    很快,姬璜又将目光投向了正在衰退中的夏朝,几百年前他的祖先曾与夏朝签订的耻辱的城下之盟,今日燕国强大,到了一雪前耻的时候了!

    自开文二十三年起,姬璜率领燕军开始频频犯境,前线将领屡次上书请求朝廷增派援兵,可夏中宗完全不以为然,只派了使臣带着少量礼物前往燕国,用他的话说就是:“蛮夷嘛,无非就是求利,拿些东西打发他们不就好了?”

    ://。。//45/45569/452289759

    

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 国耻……() 
皇帝昏昧,朝廷不管不顾,燕军又加强了进攻,夏朝守军很快败退,不仅被迫退出全部的燕国故土,还死伤甚重,军中多有不满。

    燕军来势凶猛,夏朝不得不重视起来,吴显忠趁机上书,建议由他率领大军反击燕国,他此举并非是因为什么“忠君报国”的虚话,而是为了让他的亲信可以立功,建立起属于他的更大权势。

    在他看来,燕军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前线的军队太窝囊,还未开战,他就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这为这场战争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巨大阴影。

    夏中宗正在惶惶之时,听闻吴显忠毛遂自荐自然大喜,立即调给了他十五万兵马,想当年轩辕晟就是率领十五万大军横扫了燕国,这回又是十五万,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这十五万大军和当年的一样,都是精锐,可惜的是,吴显忠不是轩辕晟,可怜了这十五万士兵将无法得胜凯旋。

    吴显忠骄狂自大,姬璜看准他的弱点,两军一接战遂以佯败引夏军来攻,却在中途设伏,聚歼了夏军,吴显忠仅率百骑仓皇逃命。

    大军被一鼓而歼,极大的震撼了夏朝,也振奋了燕军和燕国上下的气势,姬璜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