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歌行大隋-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场陷入了一片诡异的静寂,为首的那个上了些年岁的读书人,知道这是晋王在考较自己等人,几欲开口,却总感觉回答不到关键处,回答得不够惊艳。

    “禀殿下,习得四书五经便是儒!”有书生思忖了一番道。

    “徒有表象,算不得儒!”常歌行直接否决。

    “禀殿下,品德高便是儒!”

    “有些牵强了,德源自心,而非儒!”

    “禀殿下,淡泊便是儒!”

    “那你们为何要有所求!”

    。。。。。。

    随着一个个答案被否定,本来安静的人群,逐渐开始沸腾起来,瞬间开启讨论模式。

    常歌行不以为意的笑了笑,读书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知识水平,作为一个信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穿越者,始终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只有傲骨才能使这根脊梁坚不可摧。

    “咳!”常歌行清了清嗓子,准备讲话。

    书生们听到晋王殿下要讲话,马上安静下来,一个个竖着耳朵要听晋王的高论。

    “儒者,当胸中有豪情,腰间有宝剑!”

    常歌行的话掷地有声,话语让人震聋发聩。书生们手中的折扇拿不住了,感觉越发的沉重,足有千斤的压力。

    其实,最初的儒家,就是常歌行所言的那样。他们行走列国,胸中豪情不减,为了国泰民安他们可以随时抽出腰间宝剑,为一方热土抛头颅,洒热血!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变成了儒生,儒家的教义也变得孱弱起来,一个个以穿凿附会的诗词为荣,以手中的折扇来表现潇洒不羁。儒家最初的思想已经被丢弃干净,剩下的只是经过改良的儒!

    “殿下高义!”为首的书生心悦诚服的跪倒,这一跪不是因为常歌行是大隋的王爷,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仅仅是因为,常歌行是正真了解儒的,点醒了许多装模作样读书人。

    如果儒家思想得不到真正的继承与发扬,到时候书生治国,极有可能变成书生误国!

    其他书生也恭恭敬敬的向常歌行施了一个儒生礼,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礼节,却代表着儒生对常歌行的认可,这种礼节只有学生面对师傅长者时才会行的。

    显然,在这些书生心中,常歌行已经成了如同他们师尊般的存在。

    “劳烦殿下,如何才能正真的儒?”为首的书生问道。

    “孔孟早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常歌行将学生时代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脱口而出,这句话本就出自孔孟之言,如今的儒生将孔孟视为圣人,再怎么也不敢说这句话不对吧!

    (本章完)

第412章 卖不出的折扇() 
    “我等受教了!”众多读书人再次拜道。

    “你们都是我大隋的好儿郎,是大隋的希望所在,回去好好努力,大隋将来是你们的!”常歌行鼓励道。

    “我等谢过晋王千岁!”众多读书人行了一礼,俨然已经将常歌行当作良师。

    待到这些读书人渐渐散去,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常歌行才擦擦额头上的汗水,有些唏嘘的道:“终于把这些人糊弄走了,这些书生简直比千军万马回来恐怖!”

    “感情夫君实在糊弄人家啊,这要是让那些书呆子知道了,还不一个个来找你算账!”萧美娘不知何时出现在常歌行身后,打趣道。

    想想晋王府被众多书生围困的场景,常歌行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那样的话简直太可怕了。这些书生最是认死理,打不得、杀不得,才是最让人脑袋疼的。

    “夫君只是随便说说!”常歌行随后朗声道:“夫君刚才之言均是出自肺腑,哪里有什么虚假!”

    萧美娘挽着常歌行的手道:“夫君当真认为这些书生可用?”

    “美娘,你要知道,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而这些书生正是这个社会掌握知识的群体!”常歌行将萧美娘的身子揽到自己怀里,两人虽是并肩而走,可怎么看都像是常歌行在抱着萧美娘。

    “自古君王从来都是重视农耕,夫君这些想法倒是新奇!”萧美娘虽然没有明面上反对常歌行的意见,但话里行间的意思常歌行还是听得明白的,萧美娘并不太认同他的看法。

    “要充分发挥这些读书人的作用,就是将他们从书呆子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要让他们学会务实。就拿农耕来说,千百年过去了,农耕的方法可有大的进步?无非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能国泰民安,老天爷不开眼就回人祸四起。

    而这些读书人就能研究提高产量以及减轻灾害的办法,这就是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解释!”

    “但这些书生自命清高惯了,让他们去农田。。。。。。”萧美娘没有将话讲完,只是无奈的摇摇头。这个社会书生虽然好没有用武之地,还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骨子里的不凡,让他们一直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他们憎恶农民,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去耕地劳作;他们瞧不起商人,认为他们不劳而获,只会投机倒把;他们看不起工匠,认为都是些奇淫技巧,哪里有书本中的高义;他们更痛恨士族,不禁因为士族绝了他们的入仕之路,还认为那些身居高位之人都是些脑满肠肥之辈,完全不懂得治国,一个个都是吸血鬼。

    “所以,本王要唤最初的儒道。孔子当初周游列国,为的是天下民安,手中拿得绝对不是什么折扇,而应该是三尺青锋,方能一路披荆斩棘。孔子更并非将学问停留在书本中,而是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

    如今的儒道,是不全的、是残缺的,甚至是被扭曲后的!”

    常歌行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儒道乃是入仕周济天下之道,只是最重要的核心却被扭曲了,不然也不会有“书生误国”这句话。

    “夫君怎么知道孔圣人当初手中拿的不是折扇,而是刀剑?”萧美娘眨着长长的睫毛,好奇的问道,完全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书本中不可能有孔子手中到底拿的是什么的描述,她倒要看看,自己这位夫君又怎么蒙混过关!

    常歌行清了清嗓子,两只手分别搭在萧美娘的双肩上,由于双肩背禁锢住,萧美娘既不能上前,也不能后退,只能接受常歌行的逼视。

    难道是她的问题太过刁钻,让自己这个夫君恼羞成怒了?

    本来一脸肃穆的常歌行,突然一笑,笑容中溢满了得逞的得意,这个小丫头,现在不好好吓吓她,等过了门还不反了天?到时候夫纲何振?

    “哈!哈!美娘你这个问题可是问对人了,天下读书人万万,也只有夫君能回答这个问题!

    夫君问题,孔子可算得上聪明?”

    “孔圣人乃是万世师表,自然智谋无双!”

    “春秋战国,社会可算稳定?”

    “七国蠢蠢欲动,周王室无力回天,孔圣人的时代,可谓是社会动荡!”

    “孔子可得到当权者的重视?”

    “未曾,所以圣人才退而著书,共万世瞻仰!”

    常歌行与萧美娘两人,一问一答,相映成趣,像是多问的老师,遇到了多知的学生。

    “这不结了嘛!”常歌行舒了一口气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贼人横行。孔子周游列国又不受君王重视,自然没有侍卫保护,以孔子的才智,一定知道带上宝剑比手执折扇实用!”

    萧美娘目瞪口呆的看着常歌行,这个解释虽然合乎逻辑,就是脑洞太大了一些,自己这个夫君还真是。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长安城做折扇生意的可算是吃尽了苦头,一些以经营折扇为主的店铺已经关门大吉,每天都入不敷出,还不如歇业。

    那些在街边摆着地摊的叫买之人,虽然勉强维持,但依旧生意惨淡。之前,折扇的流行程度完全不亚于前世的手机,书生们作诗答对需要折扇、指点苍穹需要折扇、装酷耍帅需要折扇,甚至就连打字不是一个的白丁也要买上一把扇子摇上一摇,附庸风雅一番。

    可如今,谁要敢在街面上拿着折扇招摇,一定会收获书生们成批量的鄙视。晋王殿下都说了,儒者当腰上有宝剑,胸间有豪情,拿着折扇上街,简直就是丢老祖宗的脸面。

    书生们将手中的折扇,换成了腰间的宝剑,虽然不知道剑术如何,但看起来已经与之前的孱弱不同,有着一丝丝英气散出。

    连带着长安街头的风气都为之一变,腰间有宝剑,自然就要为道义出剑,长安城小偷小摸一时间少了很多。本来繁华的长安城的胭脂气也少了很多,多出来的却是一种蓬勃之感。

    (本章完)

第413章 江南骁果军之危() 
    儒者,当佩剑,满豪情。

    这种风尚逐渐在大隋境内蔓延,只会舞剑不懂孔孟之道的是武夫;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连剑都舞不起来的读书人,不配称为儒,只能是酸腐文人。

    丢下折扇,拿起宝剑的儒生,使得一些人感到恐慌了,只会吟诗作对的书生不可怕,可怕的是敢叫人血溅五步儒生,这是一股在帝国中萌芽而出的全新势力,他们生命力蓬勃,他们前景无限!

    此刻,身为大隋帝王的杨坚正皱着眉看着龙书案上高高的一摞奏折,皆是这段时间朝中大臣检举晋王之言,林林总总不下百余条,若是看这些奏折,晋王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恶徒,简直就是死有余辜。

    这些奏折虽然出于不同人之手,所写内容也不尽相同,但目的却很统一,就是要置常歌行于死地。

    其中一本奏折被杨坚单独放在了一边,这是他的三子秦王杨俊来自江南的密奏,自从秦王接替常歌行镇守江南以来,一直在兢兢业业的治理经过了一场战乱的江南,好在江南地理环境极为好,再加上杨俊并非庸人,江南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前陈统治时期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赶超的迹象。

    杨坚对这个三子一直很满意的,他没有像太子那般有着极强的权利欲望,也没有像晋王那般锋芒毕露,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杨俊给杨坚的印象一直是老实本分,做事儿极有分寸的样子。

    但今天杨俊却在这个节骨眼上给杨坚上了一道奏折,也是他到江南后第一道奏折。晋王在江南留下了一部分部队,这支部队战斗力极强,比京中的御林军更甚,且装备精良直追御林。他们经常虎啸山林,无恶不作,已然成了江南地区的毒瘤。

    杨俊这次上奏,正是为了请旨消灭这支无法无天的骁果军。

    杨坚望着骁果军三个字陷入沉思,晋王在长安中新组建的五百部队似乎就叫做骁果军,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如杨俊所言,晋王确实在江南隐藏了一支强悍的部队。

    放在桌角上的茶水早已经没有了热气,已然凉透了。杨坚浑然不觉的饮了一口,竟然没有尝出茶水的冷暖,与茶水的味道。这若是放在平常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只是因为他思考的实在是太出神了。

    不得不说,晋王实在是优秀的可以,若是放在普通人家,子女优秀乃是作为父母的福分。但若是放在皇室,一个实力超群的王爷,本就是不安定的因素,是祸乱的根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