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6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倭仁“不受礼”的金钟罩,就此被关卓凡破掉了。

    倭老夫子行过礼,关卓凡双手扶起,老夫子开口说道:“我要谏王爷一句……”

    “艮翁,“关卓凡一笑,打断了倭仁的话,“我晓得你要说什么,我来都来了,你赶我走不成?不说这个了,我今儿带了极好的茶叶过来,咱们进屋喝茶去!”

    倭仁只好把话咽了回去。

    关卓凡这次带过来的茶叶,不是“头茬明前龙井”,而是福建武夷山的“九龙窠大红袍”。产此茶的茶树,生于岩壁之上,不过寥寥数株,年产茶叶不过十斤上下,珍稀之处,茶中无二,“头茬明前龙井”也是比不得的。

    冲出茶来,但见汤色橙黄明亮,茶叶红绿相间,更有一股极馥郁的兰花般的香气,果然好茶!

    可惜,倭仁素不重口舌之欲;又晓得轩王无事不登三宝殿,想着他此次划下来的道道,自己不知道接不接得住?心中有事,茶味何如,就不大辨得出来。关卓凡一番心血做作,并没有什么卵用。

    好吧,说事儿。

    “宝竹坡这个人,”关卓凡说,“艮翁熟悉吗?”

    宝竹坡,就是宝廷,竹坡是他的字。

    倭仁一怔,说道:“宝竹坡名声在外,不过,我从未与之过从。”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宝竹坡后生小子,与艮翁‘过从’,怕是还没有这个资格。不过,近日他写了一个帖子,外边传得倒是热闹。嗯,其中两句,‘皓首穷经,不及秘义’,不晓得艮翁听过没有?”

    倭仁忍了一忍,终究没有忍住,皱了皱眉,叹了口气,说道:“回王爷的话,听过。可是,刘偶斋虽然荒唐,但已领受了训诫,又……唉,算是够倒霉的了!宝竹坡下笔如刀,形同追杀,刻薄至此,那不是……落井下石么?少年人……唉!”

    连连摇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刘偶斋,就是刘云溪,偶斋是他的号。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嘴长在人家头上,真叫做没有法子!艮翁,说句实话,我对刘偶斋,是很同情的。”

    “是!”倭仁的语气,微微有些激动了,“不然,朝廷也不能废太监传旨申斥的制度!皇上和皇太后固然圣明天纵,却也要仰赖王爷择善固执,相机进言,庶几有济!”

    关卓凡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我不敢贪天之功。我是说,川藏的事情上,刘偶斋虽然荒唐,无知无识,可往深处想,也实在怪他不得。”

    倭仁微愕,说道:“这个……请王爷训谕。”

    *(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恢复唐、宋旧制耳() 
“地理时务,刘偶斋确实隔膜,”关卓凡说道,“可是,孔、孟的书,写在两千多年前;程、朱的书,也写了七、八百年了。艮翁你想啊,圣贤再洞烛世代,这千百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他们又如何晓得?嘿嘿,难道‘掐指一算’?”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所以,后世种种,自然是写不到圣贤书里去的。刘偶斋孔、孟、程、朱之书虽然都读熟了,一涉时务,依旧荒唐,也就不奇怪了。”

    倭仁呆了一呆,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关卓凡的话,皮里阳秋,味道古怪,该怎么接口?他可不像真为刘云溪打抱不平,可是,也没理由抱怨孔、孟、程、朱不能“洞烛百代”啊?这个……

    “艮翁,”关卓凡笑了一笑,好像知道倭仁在想什么,“你别误会,我可不敢非议先贤!后人不肖,要好好自省,自个儿是不是不够争气?怎么敢把责任推到老祖宗头上?”

    “王爷,我,这个……愚钝,呃,就请王爷明示吧。”

    “圣贤的书,当然要一如既往,读熟、读透;不过,除此之外——”

    关卓凡加重了语气:“中外时务,也不能隔膜了!毕竟,举业出身的读书人,不仅仅是埋首书斋里做学问,更要襄理天子,抚牧万民!嗯,是要与闻国计、参知政事的!如果都像刘偶斋那个样子……嘿嘿,这个天下,会给治理成什么样子?”

    “王爷……似乎过虑了?刘偶斋那样的,毕竟只是少数……”

    关卓凡打断了倭仁的话:“只怕不少!”

    言罢,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说道:“艮翁,我晓得,颇有人抱怨,我用人,少用‘正途’出身,多用‘杂途’出身——可是,真正叫无可奈何!正途出身,如果有足够合适的人才,我何必舍近求远?我难道不愿意听言路的一片颂扬之声?实在是没……唉,实在是难!”

    顿了一顿,又踱了两步,说道:“现今的世道,真正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形势,日夕万变!‘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要的,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决计要不得的了!许多正途出身的人,如刘偶斋之流,还是没有醒过味儿来!”

    “国计所关,一出一入,要么,几百万两银子的上落,要么,几千颗人头的去留!艮翁,你想一想,责任如此之重大,我怎么敢用昧于形势之人?我如果一味讨言路的好儿,所用非人,那……不是欺君,不是误国吗?!”

    倭仁本就不善言辞,他又是理学宗师,讲究“诚心正意”、“察几慎动”,关卓凡说的,尖锐固然尖锐,恳切却也十分恳切,思来想去,竟是无可辩驳!

    不由就长长的叹了口气。

    关卓凡见倭仁已有所动,心里暗笑,面儿上,却是神情愈发郑重,微微皱着眉,叹道:“其实,也怪不得这班读书人!从‘县式’到‘殿试’,大小无数考试,都以‘时文’为主,也没有两次正经考‘时务’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一切心力,全放在‘时文’上面,‘时务’上面,自然隔膜,荒唐如刘偶斋,也就不稀奇了!”

    “时文”,就是八股文;“时务”——倭仁自然而然,想到了三个字:“时务策”。

    “时务策”,这是远比“时文”更加古老的一个名词。

    唐、宋科举,经义之外,都要考“时务策”,也叫“试策”、“策论”,即要求考生对时政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议论。彼时,经义、时务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到了明朝,“时务策”的考试,基本取消,集中考试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和掌握。

    清承明制,虽然还在各级科举考试的一头一尾——“县试”和“殿试”中,留了一点“时务策”的尾巴,但其对考生的逐级进迁,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考生的精力,依旧几乎百分百放在了经义上面。经义是用“时文”——八股文来诠释的,因此,考生十载寒窗,绝大部分光阴,都花在了八股文上面。

    八股文成于明,年代接近本朝,乃称“时文”。彼时,“时务策”早已从科举考试中黯然退出了。

    轩王难道想……恢复“时务策”?

    这个疑问,憋不住,终于问了出来:“王爷的意思,是不是要……恢复‘时务策’?”

    我说了这么一大篇儿,就是为了你这句话啊!

    “正是!艮翁高明!”

    真要恢复“时务策”?倭仁一时茫然无语。

    还有,什么叫“高明”?是夸赞我猜对了你的意思呢?还是说恢复“时务策”这个主意高明?如是后者,若真的恢复了“时务策”,这……岂非成了我倭艮峰的建言了?

    如是,士林何以目我?

    哎哟,这可不成啊!

    一念及此,倭仁大为着忙,说道:“王爷,本朝制度完备,圣圣相继,难以轻易……”

    倭仁口中的“易”,是“变易”的意思。

    关卓凡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艮翁,不是‘变易’,是‘恢复’!恢复‘时务策’,恢复唐、宋旧制耳!”

    顿了一顿,说道:“本朝制度,承继前明,艮翁,咱俩都是旗人,彼此之间,不用打什么马虎眼儿——什么‘圣圣相继’,不都是承自前明?前明的玩意儿……嘿嘿!再者说了,若论文气之盛,前明如何比得上唐,更如何及得上宋?艮翁,你是宗程、朱的,程子、朱子,可是两宋的,接陆九渊衣钵的王阳明,倒是前明的!”

    关卓凡这番道理,似是而非,倭仁的脑子有点儿转不过来了。

    倭仁讲理学,以两程和朱熹为正宗,一向批判陆九渊和王阳明为“外道”的,可是,因为两程和朱熹是宋朝人,王阳明是明朝的,说到科举制度,宋朝的就比明朝的好?这个,好像什么地方有点儿不大对劲儿……

    再说,陆九渊也是宋朝的呀。

    可是,说前明的文气不及两宋,倭仁却是不能不认同的。

    仲怔了好一会儿,又想到了一件事,倭仁迟疑着说道:“王爷,就算恢复了‘时务策’,也未必……管用啊?圣人之书,立德立言,可是,其中,哪有什么‘时务’?——这个,你方才不是也说过了吗?贸然恢复‘时务策’,考试的时候,叫士子们……何所本呢?这,这,不就乱套了吗?”

    好好,倭老夫子,我想要什么话,你就说什么话,太配合了。

    留意,戏肉来啦。

    *(未完待续。)

第十五章 乘胜追击() 
“艮翁说的极是!”关卓凡重重点头,“确实要叫士子们‘有所本’!”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我想,这个事儿,是朝廷的责任!嗯,关于‘时务策’,朝廷要组织人手,编写……‘时务精义’,钦定颁行,以为考试之圭臬!考官出题,不能超出‘时务精义’之范畴,士子通读‘时务精义’,考试之时,就‘有所本’了!”

    “啊?!这个……”

    关卓凡看着倭仁睁大了眼睛的模样,微微一笑,说道:“当然,许多‘时务’,普通士子,不晓得来龙去脉,难以甚解,单靠自个儿钻研,歧义不免。考试的时候,还是可能有人无所适从的。为此,朝廷应该派出‘时务训导’,下去讲读解疑,如此,师弟日夕砥砺切磋,庶几无惑矣!”

    “朝廷派人下去讲读?这个……呃,请王爷的示,这是‘巡讲’呢?还是……”

    “不是‘巡讲’。”关卓凡说,“若是‘巡讲’,一个地方,‘时务训导’只能呆上一小段时日,多则半个月,少不过三、五天,接着就要到下一个地方去了,如此,怎么能够和士子们‘日夕砥砺切磋’?解疑答惑之效,必然不彰!”

    顿了一顿,加重语气:“我想,一个州县,一个‘时务训导’,如州之学正,县之教谕,长驻当地,专司‘时务精义’之讲读,不务旁骛。如此,略假时日,‘时务策’一道,士子们必然学有所成,考试之时,笔下也必然有分数了。”

    “那么,这个……‘时务训导’,就是国家正式职官了?”

    “是!”

    “王爷!”倭仁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全国上下,有多少州县?一个州县,一个‘时务训导’,这,这要多大的一笔开销啊?”

    “艮翁,”关卓凡微微一笑,“你问得好——我来给你掰掰手指头。”

    “全国上下,设县一千三百零三个,设州一百四十五个,设厅七十八个,除此之外,还有七十二个直隶州,三十四个直隶厅,算一算,亲民之建治,拢在一起,一共是一千六百三十二个。”

    关卓凡话中之“亲民”,意思是直接治理民众,“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