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 怦然心动() 
还有,丁世杰不向政务方向发展也不行了,因为轩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二元结构”。

    “第一元”是去了美国的那一部分,“第二元”是留在国内的那一部分。军事层面的发展上,未经过大规模的近代化战争的洗礼,“第二元”永远也赶不上“第一元”了。

    “第二元”注定只能成为轩军的“乙级部队”。

    丁世杰刚好在“第二元”里面。

    事实上,张勇就已经超了丁世杰的车。两个人都是提督,但丁世杰是二等子爵,张勇是一等子爵。

    关卓凡的规划中,今后的地方部队,裁汰、整编成治安部队,和以“国防军”名之的野战部队全然区隔开来。“提督”这个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都会大大降低,取消也说不定。丁世杰呆在这样一个位子上,也是浪费。

    浙江呢?

    有一次,关卓凡和赵景贤、刘郇膏两个会议。谈妥了公务,关卓凡说道:“有一个事情,要先和两位打个招呼。”

    赵景贤、刘郇膏齐齐地望着他。

    关卓凡说道:“过了年,竹兄这个江苏巡抚,就会真除;藩司的位子,要请松岩接任。”

    赵、刘两个的目光都是微微一跳。

    关卓凡继续说道:“开春之后,左季高就要对西北用兵。他已经上奏朝廷,要浙江的马谷山赴陕帮办军务。朝廷还没有明发上谕,但我估计,一定是允准的。”

    他微微一笑,说道:“所以,松岩这个江苏藩司,只怕也做不了多久。”

    这是一个强烈的暗示:浙江的巡抚,会叫刘郇膏接任。

    刘郇膏心中怦怦直跳。

    他现在是江苏的皋司,正三品;巡抚是从二品,看起来只有一步之遥,但其实这两个位子的距离甚远。大清开国以来,还从没有从皋司一步跨到巡抚的先例,何况是浙江这种头等大省的巡抚!

    藩司是从二品,和巡抚同级,算是一块“桥板”。可像刘郇膏这样,只在藩司的位子呆上一两个月,就左迁巡抚,和从皋司直接跳到巡抚的位子上,区别也不大了。

    本来在事情还没有最后定局之前,就予当事人以“的信”,并不符合官场的规矩。但关卓凡不能再等下去了,不然到时候一定手忙脚乱。

    刘郇膏在“五人新政委员会”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丁世杰,必须给他足够的布置、交接工作的时间。

    还有,刘郇膏兼着轩军的总粮台,这上面的交接,也要相当时间。

    不过,这方面倒不会对轩军造成什么影响。在美国一年,轩军已经建立了近代化的军队后勤保障制度,贝灵格这个总军需官的工作做得很是扎实到位;比较起来,刘郇膏的那一套,反倒不够瞧了。

    另外,也要给刘郇膏考虑准备赴浙以后如何施政的时间。

    刘郇膏去苏,会对江苏和上海的工作多少造成一些影响,所以抓总的赵景贤也得心里有数,预为之备。

    至于刘郇膏的“资历”,硬拗的话,也不见得不够。一个是有江苏皋司、江苏藩司这两个位子打底,一个是刘郇膏这个进士,和李鸿章、马新贻都是同榜,李是总督,马是巡抚,还有,马巡抚也是从马藩司过来的。

    所以,彼此彼此吧。

    对丁世杰,也有所暗示,但没有像刘郇膏这样交底;毕竟,请蒋益沣走人,还得花一点时间。

    关卓凡决定,上海和江苏的班底,暂时一个都不往北京带,一个是地方上的人手本来就紧张;一个是要示天下“一秉大公”。

    还有一个就是,北京我已经有所布置了。

    上面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有赖于这场政争的最后胜利。北望神京,关卓凡“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正当关卓凡密锣紧鼓地为返京以及来年做布置的时候,派驻日本的徐四霖回国抵沪了。

    关卓凡立即传见。

    短短几个月,日本的政局,波云诡谲,急剧变化。

    一如关卓凡所料,幕府征伐长州,并未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战斗。长州的藩政已为保守派的俗论党掌握,为表示对幕府的恭顺,逼迫尊攘派的三个家老——国司信浓、益田右卫门介、福原越后,切腹自尽谢罪。

    长州藩主毛利敬亲父子,向幕府递交亲笔悔罪书——这是很屈辱的事情;同时,幕府下令破弃长州山口城,以示惩戒。

    之前,在尊王攘夷运动中,长州冒出了许多地方武装,和中国的“团练”仿佛,什么“奇兵队”、“力士队”、“先锋队”、“八幡队”、“集义队”、“义勇队”、“荻野队”,还有的名字非常好玩——“农民队”、“游击队”。

    这些武装,泛称“诸队”,政治观点激进,算是尊攘派的军事组织。俗论党秉政之后,一律予以解散。“诸队”的首领,尊攘派的领袖高杉晋作,化名谷梅之助,潜逃至九州的筑前藩,在一位叫做野村望东尼的女人的家里躲了起来。

    徐四霖说道:“这位野村望东尼,据说貌美如花,能诗文,善歌舞——不过不是歌姬。她的家,叫做平尾山庄,在当地大大有名。只是少有人能够登门入户,窥其堂奥。外人看来,是十分神秘的。”

    关贝子心有所动,这个野村望东尼,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后世颇有争议,有机会倒要去“一窥堂奥”。

    他微微点头,说道:“这也是位奇女子。她能够庇护叛逆,还不受什么追究,应该是有相当的背景的。”

    原本希望引徐四霖讲多几句“奇女子”,可惜徐道台只答了一个“是”字,便把话题转到了高杉晋作身上。

    徐四霖说道:“此君着实是个人物!幕府和俗论党满世界捉他,他却没过多久就潜回长州,在俗论党的眼皮底下,联络‘诸队’,布置起事。上个月,就在下关的功山寺举兵,明刀明枪地和俗论党干起来了!”

    徐四霖离开日本回国的时候,双方尚未分出胜负。但徐四霖判断,俗论党不是“诸队”的对手。

    徐四霖说道:“豪农豪商都支持‘诸队’,还弄了一个什么‘庄屋同盟’出来,专门为‘诸队’筹粮筹饷。而且,‘诸队’虽是‘团练’,却大多以西法训练,战意也远比藩军高涨——许多藩军并不愿意和自己人见仗。以卑职之见,幕府如果不出兵予以直接的支持,俗论党是撑不了多久的。”

    可是幕府出兵几乎是不可能的。之前征伐长州,没正经打过什么仗,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叫德川庆喜在短时间内,再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实在强人所难。

    何况以幕府的办事效率,等到部队出发,长州的内战,恐怕早打完了。

    关卓凡心中微觉沉重,民心所向啊。

    他问道:“咱们现在只能坐等了——萨摩藩那边如何?”

    徐四霖点头称“是”,然后说道,“萨摩藩那边,”他摇了摇头,“嘿,真正想不到!”

    德川庆喜回到江户,说动了幕府将军德川家茂,对萨摩藩发出明确的“暗示”:裂土封建,“以酬王佐之功”。

    当时的萨摩藩主叫岛津忠义。岛津忠义的父亲岛津久光,和前任藩主岛津齐彬是异母兄弟。当年二人争位,岛津齐彬最后胜出,但约定,死后由岛津久光的儿子接任“家督”——就是藩主。

    于是岛津忠义做了伯父岛津齐彬的养子,岛津齐彬死后,岛津忠义便如约成为萨摩藩第十二代藩主。

    岛津忠义幼年即位,大权掌握在父亲岛津久光和重臣大久保利通之手。萨摩藩真正的藩主,其实是藩主“后见”——即监护人,号称“国父”的岛津久光。

    岛津齐彬比较开明,萨摩藩的种种“西法”改革和建设,基本上都是发轫于他的任内;岛津久光相对保守,他是“公武合体”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萨摩藩是在他的手上,把势力伸进了京都。

    德川庆喜的提议,叫岛津久光怦然心动。

    *(未完待续。)

第四十六章 替大人立誓() 
但这个事只有岛津久光一个人愿意是不行的。

    岛津忠义的意见无足轻重,但另外一个人的态度可就有分量的多了,这个人是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是岛津久光“公武合体”主张的最重要的推手。在大久保的操作下,朝廷下令幕府,以德川庆喜为“管家人”,以松平庆永为“大老”,改革幕政——其实就是逼幕府将一部分权力转给“雄藩”,以实现“公武合体”。

    幕府居然答应了。

    之后,大久保利通和德川庆喜当面谈判。幕府被迫同意,由德川庆喜、松平庆永、松平容保、山内容堂、伊达宗城和岛津久光六人,组成“参预会议”,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至此,“公武合体”算是正式成形,岛津的手算是真正伸进了朝廷中枢。

    大久保利通对岛津家居功至伟,在萨摩藩,算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意见,岛津久光不能不重视。

    岛津久光稍作透露,大久保利通便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幕府的“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之策,信不过的!幕府不过是为了暂时拢住萨摩藩,待打垮了长州藩之后,必会翻脸不认人,回过头来对付萨摩藩。

    这并非大久保利通的真实想法。大久保之所以激烈反对,是因为他无法容忍日本分裂成两块。

    大久保利通此人,年青的时候,就以“勤王改革”为己任,他为岛津家服务,根本目的还是“勤王倒幕”,富强日本,他绝对不是岛津的家奴。岛津久光想“裂土为王”,和大久保的志向是背道而驰的,他怎么可能赞成?

    萨摩藩内部有人反对,幕府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德川庆喜暗地里咨询重臣,反对最力的是胜海舟。

    胜海舟以讲“兰学”起家,思想开明,虽为幕府重臣,对幕府也算忠心耿耿,可因为头脑清晰,看得清楚局面,所以主张“大政奉还”。客观上来说,简直是倒幕派在幕府里的“带路党”。他的弟子,有不少是最坚定的倒幕派,比如坂本龙马。

    这种人,是不可能支持德川庆喜对萨摩藩的主张的。

    有意思的是,反对的声音还来自“大奥”——幕府的后宫。

    幕府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的遗孀、封号“天璋院”的笃姬,表示反对。

    这位在中国,就是“太后”了。

    这个实在出乎德川家茂和德川庆喜的意料。

    因为笃姬出身萨摩藩岛津家,本名岛津敬子。她和德川家定的婚姻,本来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是德川家和岛津家的政治联盟的需要。

    她身为岛津家的女儿,德川家的媳妇,却反对夫家和娘家的交易,算怎么回事?

    “大奥”里面,还有一个女人,也不赞成萨摩藩的“封建”。

    这位是德川家茂的“御台所”——正室,和宫亲子。

    “媳妇”的来头比“婆婆”笃姬的还大。因为她是前任仁孝天皇的亲生女儿,是现任孝明天皇的异母妹妹。

    “和宫”是封号,“亲子”是下嫁的时候才御赐的名字,爵位呢,是“内亲王”。她的衔头念全了,就是“和宫亲子内亲王”。

    她和德川家茂的婚姻,更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一定程度上,还是为幕府所迫,皇室不得不“和宫下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