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7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契丹的军队确实多,常规的禁军、京城军和偏军还有超过百万,这还不算平时放牧,战时上马便为兵的百万部族军。

    这么多人就算不用打,骑着马披着甲排成了队列冲过白沟河来,就够大宋喝一壶的。

    契丹军队毕竟骑兵多,这一点宋军是比不了的,所以契丹人还是个很大的威胁。

    但他们还不算最大的威胁,东北方向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正在经历民族觉醒的过程。

    此后他会带着他的完颜部进行一个统一女真并大规模繁衍发展的过程,十年后他们就会真正建国,当时候连契丹人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女真不过万,过完不能敌,这可不是吓唬人的,觉醒后的女真人的强悍程度,是契丹人和西夏人都比不了的。

    本来心情挺好的杨怀仁忽然变得有些忧心,把儿子交给妹妹照看,便拉了莲儿过来问话。

    “家里北边的生意,如今做的怎么样?”

    莲儿刚才还在被杨母调侃着说她比水塘里的睡莲还美,忽然被杨怀仁拉过来问这样的问题,一时还转不过头脑来。

    不过见杨怀仁神色认真,便仔细想了想才答道,“回官人话,咱家在岭南买了好多地,也种了甘蔗。”

    杨怀仁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今年还能有收成吗?”

    莲儿道,“能啊,咱家买地的时候,有的就是买的甘蔗地,是种了甘蔗的,因为出的价高,还回雇了地方上的蔗农来做工,所以年底是能收获一次的。

    不过这样的地只有不到一万亩,只有收地的三成,其他的两万多亩,种的是晚蔗,糖分差一些的那种。

    但晚蔗熟的快一些,明年年初倒也还能收获,也赶得上明年同时种糖分更好的早蔗。”

    杨怀仁有点惊讶,没想到他的计划被莲儿和家里买卖的管事们干的这么好,几个月工夫,已经在岭南收购了三万亩地。

    “三万亩,这么多啊。”

    莲儿笑了,“官人当初交代这件事的时候,可是很急切的,还吩咐妾身尽量多的种植甘蔗。

    所以妾身和家里的管事们便尽力去做啊,岭南那边山多地少人少,有些滩地根本就是没有主的,所以和地方官府说收地的时候,基本也没花多少钱,而且一买就是一大片大片的买进来的。

    若不是担心咱家买的地太多被人胡乱编排,奴家觉得还应该多买一些土地的。”

    杨怀仁懂得王夏莲的心思,在她的观念里,土地自然屯的越多越好,不过也担心囤地太多被那些有心之人乱说杨怀仁的坏话,这才买够了三万亩就收手了。

    古代的甘蔗亩产量杨怀仁还不清楚,这年头甘蔗榨糖的手艺他也不是很了解,倒是后世的一些情况他从某些文章上见到过。

    后世一亩甘蔗地能产五到六顿甘蔗,甘蔗运到糖厂之后经过清洗、压榨、沉清、蒸发、浮清、煮炼、分蜜等步骤后生产出来的是洁净的白糖晶体。

    但这时候的糖是粉末的糖霜状,在糖度和纯度上都没法和后世的白糖相比,应该是炼糖的工艺上的差距造成的。

    而且后世的出糖率,差不多是13左右,大概八斤甘蔗出一斤白糖的样子,眼下的话,出糖率应该更低才是。

    。

第1427章:甘蔗(中)() 
不过杨怀仁问了莲儿甘蔗的亩产量和炼糖的出糖率的问题后,得到的答案却让她大喜过望。

    甘蔗的亩产量上,宋代是完全没法跟后世相比的,后世生物科技发达,在培育高产甘蔗种子的领域有很大的优势。

    而当下种植甘蔗的地方太少,便是因为甘蔗的产量太低,只有后世的一半,若是遇上不好的年景,甚至只有后世三分之一。

    这个时代的压榨等工艺提取水平也确实不如后世,但因为产出里的糖霜纯度上差一些,倒让出糖率比后世还高了两三成。

    照这么算的话,后世一亩甘蔗地可以产糖六百到七百公斤,而现在一亩甘蔗可以产糖霜超过四百宋斤。

    因为糖比米重,换算成市面上交易的计量单位就是亩产三石糖霜,那么三万亩甘蔗地能产九万石糖霜。

    这个数字虽然没法跟后世随随便便就年产千万吨白糖相比,可在大宋,九万石糖霜要是全卖出去,那可是不小的一笔钱。

    但杨怀仁忽然想起来,大宋当下的糖霜年产量也才几万石,如果这么容易让他一年产九万石糖,基本可以说让大宋的糖产量高出一倍,这是不是也太容易了?

    在商人无处不钻的现在,如果有这么赚钱的买卖,不可能别人不去做啊?

    细问之下,王夏莲忍不住笑了,“官人啊,账不是那么算的,咱家的三万亩地,产不了你说的九万石糖霜。

    糖厂里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不是糖霜,而是石蜜,糖霜是最好的那部分糖,剩下的都是石蜜。

    学院里的先生算过,三万亩甘蔗地,最终的糖产量,应该是糖霜近一万石,石蜜五到六万石。”

    杨怀仁叹了口气,自己的科学计算还是算错了,实际情况和理论计算差距真的有点大。

    石蜜就是民间最常见的糖类食品了,和后世的冰糖有点像,不过纯度肯定低了不少,而且颜色暗黄色,甜度一般,但比更纯净的糖霜便宜不少。

    杨怀仁自言自语道,“要是这样的话,那量还是不够啊。”

    莲儿问道,“官人的意思,是咱们还要在岭南收购土地?”

    杨怀仁笑笑,“那倒不用,地太多了确实不太好,即便是在岭南那种地方,可还是会被别人找咱们的麻烦的。

    现在不同往日了,地位越高,盯着你的人就越多,像以前一样装傻卖呆还行,现在也够呛了,没有人是真傻的。

    我的意思,是咱家能不能发动当地的百姓,多开垦些土地来种植甘蔗?

    按照宋律,土地都是谁开垦谁拥有,还有五年免税赋的待遇,在中原和江南早已经没有太多适合开垦成田地的地方了。

    但岭南不一样,那里地广人稀,虽然山地多了些,但可以开垦成田地的地方应该很多。

    让百姓开垦土地种甘蔗,咱们家收购,给的价钱只要够多,让他们觉得种甘蔗比种粮食赚得多就行,不怕他们不种。

    咱们家只需要负责收购、运输、运输和炼糖厂这一块就行,没必要全部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三万亩土地也足够多了,咱们一方面掌握种植技术和行情,一方面也请些学院里农学先生们过去指导,做些培育良种之类的事情。”

    莲儿想了想,似乎有点发愁,可又不好直接说出来让官人脸上不好看。

    杨怀仁问道,“怎么了?我的办法不行吗?”

    莲儿忙道,“不是,官人的办法自然是好的,只可惜岭南没有那么多百姓。”

    “啊?”

    杨怀仁这才想起来,现在的两广地区,还是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地方,人口密度极低,除了一些州县极其周边人口相对多一些,更多的地方还是山区和原始密林。

    大宋的流刑里,最严厉的就是发配岭南和儋州这些地方,因为现在的岭南还太落后了,也相对荒凉,周边还居住着很多叫不少名字来的少数民族,被汉人统一称为南蛮。

    人在这里倒不是不能生存,而是比起中原和江南这些地方来,岭南就显得生活非常艰苦了。

    气候常年闷热不说,夏秋两季雨水太多,还经常有海上刮来的超强大风,水灾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发生。

    莲儿道,“咱们家的三万亩甘蔗田,也是人手不够呢,钦州那边汉人本就不多,西边的邕州那边就都是些山民和南蛮了,总不能找他们给咱家种甘蔗吧?”

    杨怀仁有点无奈,莲儿这么说倒不是歧视,是因为确实如她所说,如今的广南西路那边,汉人就占据了一些大一点的城市聚居而已,更大片的土地上,住的都是山民。

    山民也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他们有他们的习惯和规矩,完全和汉人的习惯不同,而且有些山民不服教化,不知礼仪,生活在那里的汉人都把他们当野人一般看待,平常也很少接触。

    三万亩甘蔗田,即便是粗放式的种植方式,也需要上千人的劳动力才行,可毕竟汉人数量不多,很难在短期内凑出这么多干活的人来。

    这还不算糖厂的用工问题,就算从中原雇佣了劳力去岭南干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不是实在没有了活路的流民,谁又愿意去岭南受罪去?

    杨怀仁也越来越理解莲儿掌管家里的生意,是非常劳神劳力的,平常都是杨怀仁想到个什么点子随口一说,便把生意上具体事情安排给了莲儿带着家里的管事们去做。

    他倒是做了甩手掌柜的不闻不问了,可莲儿要做事,可就操碎了心了。

    岭南确实适合种植甘蔗,可问题是岭南的地便宜,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现在招募的人手,当地有一部分,又从其他地方招募了一些带到岭南去做工,给人家的待遇也一定是非常好的。

    即便如此,听莲儿的意思,人手还是不够用,杨怀仁心里感叹莲儿太辛苦了,也想着能为她分忧。

    想到这里,杨怀仁忽然想到一件事,明年不是要征伐交趾嘛,打仗自然会产生不少的难民,或许这些难民便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办法了。

    。

第1428章:甘蔗(下)()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强者肆无忌惮的欺负弱者,然后把弱者掳劫过来当奴隶,契丹人年年冬天来大宋边境打草谷就是这样的。

    以大宋的实力,起码眼下和契丹对抗还不太够,不过欺负欺负交趾,应该不成问题。

    杨怀仁这么想,也并没有多少心理压力,生活在一个残忍的世界里,如果你不学会利用残忍,最终接受残忍的只能是你自己。

    当然,杨怀仁觉得奴隶制是一种倒退,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吐蕃以及东南亚各国仍旧有很大程度上的奴隶制存在,所以他们是落后的。

    所以杨怀仁决定将来不把交趾难民当奴隶,而是当做自家的长工,只要他们勤奋干活,不但管吃管住,还给他们发工钱,慢慢地同化他们,改变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给杨怀仁种甘蔗。

    听说后世岭南的甘蔗地,中国人也是不下力收割的,都是花钱雇南边的人越境过来干活,既然后世可以这么干,那么现在杨怀仁自然也可以这么操作。

    人工的问题,也算是这么解决掉了,那么剩下的,除了进一步提高炼糖的工艺水平,只剩下运输和贩卖了。

    运输的话,如果走陆路,从岭南把糖霜和石蜜运送到北方,甚至运到辽国去贩卖,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在交通落后的现在,走这么一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算上一路上的损耗,那这买卖做的就太费劲了。

    毕竟一万石糖霜,五六万石石蜜,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下走岭南的商贾并不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交通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是从岭南走陆路到荆湘,然后从洞庭湖边内河码头把货物装船,然后走长江下江南。

    江南就是大宋当前最大的糖霜市场,江南百姓喜欢吃糖,也是众所周知的。

    如果要继续向北,可以利用大运河航运,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