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7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蟹肉和蟹黄中的蟹油被炒出来的时候,能通过肉眼看到,也有一股浓浓的蟹油香气,这时候便可以加入黄酒、盐,少量白胡椒粉调味。

    继续翻炒,会有浮沫被炒出来,撇去浮沫后滴入少许香醋,把蟹肉和猪油中的腥气全部炒出来之后,便可以起锅了。

    然后是和馅儿。把皮冻和炒好的蟹黄按照三到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搅打均匀备用。

    这会儿面团也差不多饧好了,把面团搓成搓成长条,然后揪成每个大约半两重的面剂。

    面剂擀成中间稍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便可以包蟹黄汤包的包坯了,包的方式各个厨子都有个各自的习惯,保证收口的时候密封良好,没有特备大的面疙瘩就好。

    最后是上火蒸制,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蟹黄汤包的形状不会在蒸制的过程中被破坏,会有专门的小蒸笼,每个小蒸笼放置一个汤包,能保证汤包蒸熟出锅后的形状保持原状。

    出锅的时候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事情,用来盛汤包的盘子或者碗要实现用开水烫一下,让容器有一定的温度。

    把蒸好的蟹黄汤包从笼屉中取出来的时候,要注意五指分开,让守受力均匀地被提出来,而不至于破坏了外皮。

    最后配上一小碟加入了酱汁的香醋,蟹黄汤包便可以上桌了。

    

第1307章:蟹黄汤包(下)() 
杨怀仁同样把蟹黄汤包的制作流程大致说了一下,制作了蟹黄汤包的那位女大厨听的痴了,不禁问道,“这道蟹黄汤包的做法,是我祖上所传,经过了几代人不断改进,才有了如今的做法和味道。

    为何王爷还没吃,只是看了外形,便把我家制作蟹黄汤包的秘密全部洞悉了个干干净净?”

    杨怀仁当然不能说他知道蟹黄汤包的食谱,他笑道,“其实制作蟹黄汤包的这些复杂的步骤,并不算是秘密,如今江南一代,会做类似的蟹黄汤包的厨子也不少。”

    女大厨一想也是,如今市面上提供蟹黄汤包的酒楼也不少了,虽然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味道上也有些差异,但总的来说,都算得上是美味的。

    她倒来了兴致,接着问道,“难不成王爷来扬州之前,已经尝过了这道蟹黄汤包,也学会了它的制作方法?”

    杨怀仁继续笑,“那倒没有,我在船上,船上的厨子都是北方厨子,哪里会做蟹黄汤包?至于本王嘛,说句实话,我只是知道这道蟹黄汤包的具体做法而已,实际上,还没真的自己动手制作过。”

    女大厨更吃惊了,“这怎么可能?想我师父教我们的时候,算是手把手教授我每一个步骤了,可我还是学了三年,才第一次做出来算是合格蟹黄汤包来。”

    赵献球嗔怪道,“王爷如今享有厨神之名,怕是早已辞世的南北厨神从棺材里爬出来,在王爷面前也不敢自称是厨神了,何况只是一道小小的蟹黄汤包,王爷会做,有什么好奇怪的?”

    女大厨是真的怕赵献球,赶忙道歉,“大人说的是,是民女唐突了,还请王爷和诸位大人见罪。”

    “哎——”

    杨怀仁摆摆手,“没有那么严重,我是懂得蟹黄汤包的做法,但要我第一次尝试去做,怕是还要仔细琢磨一番,做出来也肯定没有你做的好吃的。

    这一点大家都懂的,咱们干的这一行,本来就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就算灶王爷下凡,让他第一次做一道菜,也不见得做出来有你我做的好吃嘛,哈哈”

    说完,杨怀仁又去谢赵献球,“赵阁领安排了这四道扬州名菜,真是有心了,本王这里谢过了。”

    赵献球忙谦逊道,“王爷这话可折煞咱家了,王爷贵为天使,奉旨巡狩江南,咱家在扬州替皇上办差多年,自然对本地的情况熟悉一些。

    咱家知道了王爷喜欢珍馐美馔,自然要尽心安排一番,若是安排得哪里让王爷不满意,还要请王爷多多包涵哩。”

    赵献球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也算是一种本事,杨怀仁向来是佩服有本事的人的,而且他更在意的,是赵献球这位公公真的是心细如丝,从这四道菜的上菜顺序,就把这一点展现无遗。

    首先是安排了本地的官员来黄金楼准备,然后一开始席上准备的是一些北方人可能爱吃的北方菜。

    后来是杨怀仁提起来,他才让事先就准备好了的这四道扬州名菜上场,而且是让做了这四道菜的当地名厨亲自端上来的。

    这么做,便是预备好了杨怀仁这位厨神享受过了扬州四大名菜之后,会有一些疑问或者说法,他们几个不懂做菜,若是搭不上话冷了场,容易让场面尴尬。

    而四位厨师和杨怀仁一番交流,又给了赵献球借机拍马屁的机会,捧高贬低,这都是套路。

    四道菜的顺序上,先上了狮子头,是因为狮子头要趁热吃,才最鲜最美,那种松软的口感和肉香也最明显,一旦放凉了,口感差了不说,狮子头中的肥肉开始凝结,就会腻口了。

    大煮干丝,也是相似的道理,先吃了狮子头,接下来一道以豆腐干为主的半素菜大煮干丝,让人吃起来就更觉得清爽可口,其中的鸡汤也可以顺下嘴巴和食道,让人感觉舒服。

    比起前边两道菜,盐水鹅就不那么要求出锅后趁热吃了,稍稍放置一会儿,鹅肉稍微有了些嚼头,吃起来感觉才更好。

    最后一道蟹黄汤包,一上来是很热的,也许从外边看不出来,但汤包中的汤是烫嘴的。

    而把这道菜放到最后,便是让它晾一会儿,尝过了前边三道菜之后,来一道又是菜又是主食的汤包,汤包中的热汤已经稍稍冷却,这时候吃温热却不在烫嘴,刚刚好。

    杨怀仁若还是那个年少意气的愣子青年人,也许早被他这一番溜须拍马拍得得意忘形了,可如今他也经历了大风大浪,除了用眼睛和耳朵去识人,更是明白用心去识人,才能认清一个人的本质。

    赵献球此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善于献谄拍马,自然是他的个性,和他这辈子没法改变的职业有关,其实想想这都是注定的。

    而至于他对手下人或者百姓如何,是肯定不会在杨怀仁面前表露出来的,就算表露,也是装出一副爱民如子的样子来罢了,杨怀仁也不会轻易的相信了他的为人。

    只是官场上的一些客套和应酬,杨怀仁自然不会过于敷衍,毕竟赵献球在江南根基很深,杨怀仁初来乍到,在没搞清楚之前,还是不要太刚猛行事才好,诸人的面子,总要给一些的。

    杨怀仁抱拳谢道,“那就多谢赵阁领、童阁领和诸位大人的热情款待了。”

    赵献球不失时机地取了一个竹管出来,帮助杨怀仁在蟹黄汤包上戳了一个洞,然后将小碟中的香醋对准了汤包上的开口滴上几滴,才又送到了杨怀仁面前。

    杨怀仁心里忍不住想,也算是他享受一会皇帝般被太监们伺候的感觉,赵献球也确实心细的可以,任一步举动都文雅有礼,还无微不至,很是容易让人觉得贴心,也很难去讨厌他。

    杨怀仁谢过了赵献球,便去尝了蟹黄汤包,果然汤鲜味美,甚至比他后世尝过的味道还要好一些。

    不过,他还是本着一个厨子的严谨态度说道,“蟹黄汤包确实已经很美味了,只是还有唯一的一点遗憾。”

    赵献球忙问,“不知王爷说的遗憾,可是当下的螃蟹,还不够成熟?”

    杨怀仁点点头道,“赵阁领说的不错,俗话说九月公蟹肥,十月母蟹香。如今是九月,公蟹最肥,但制作这道蟹黄汤包,却是要用成熟的母蟹。

    此时只有少量的母蟹刚刚怀仔,蟹黄还不够肥美,才让这道蟹黄汤包的味道,稍有一些些瑕疵。

    不过嘛,这位大厨用九月的母蟹做出来这样的味道,也是非常男的了。”

    女大厨不得不佩服杨怀仁这位行家,忙怀着歉意道,“王爷精益求精,民女佩服。若是等十月的肥蟹下来,王爷再来扬州,民女再请王爷尝尝更好的蟹黄汤包。”

    

第1308章:岑公公(上)() 
巡视完了扬州漕运衙门,品尝过了扬州美食,杨怀仁也不作停留,第二天便开船,去下一站江阴。

    赵献球不敢直接给杨怀仁送金银,便准备了好多的扬州特产等送给杨怀仁,让童贯陪着杨怀仁继续南下。

    赵献球也确实会做人,几乎细致到跟着杨怀仁同下江南的所有家眷和随行人等人人有份,可谓费劲了心思。

    等大官船重新回到运河之上,杨怀仁才约了童贯一同来到船头,笑问道,“童阁领觉得赵献球此人如何?他和市舶司首领太监岑公公之间,又是有什么事?”

    童贯明白杨怀仁单独问他,便是没把他当外人了,心中欣喜,便不敢隐瞒什么。

    “王爷,江南看上去一片宁静祥和,和暗地里却波谲云诡啊。当年赵之洐的事情,一下子牵扯出上百名江南各级官员来,您说就能没有他赵献球什么事吗?

    如今江南各地的官吏都是几年前刚换了一批,有了前车之鉴,如今新来的当官的们自然不敢太过放肆,可江南富庶,当官的都是属猫的,要说一点儿油星儿不沾,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杨怀仁笑道,“这种事,自古以来有之,只要做的不过分,没闹到天怒人怨,老百姓都睁一只眼闭只眼,朝廷都懒得管,我就更不想管了,就算想管,也管不过来。

    不过从这件事上,还有今天从赵献球的表现上来说,这个人真的厉害,不管天上换什么云彩,不管晴天雨天,这老家伙都能屹立不倒,可见此人的本事了。”

    童贯如蒙大赦似的,“王爷果然耳清目明啊,咱家才来江南两年,自然是不敢去掺和他们的事情的。

    王爷也了解咱家的,咱家在宫里呆了多年,又去西北呆了几年,啥苦都吃过了,好不容易蒙荫王爷大功,谋了这么好的差事,自然想安安稳稳的,好攒些家财做养老之用。”

    杨怀仁望着前方大运河,觉得童贯能这么想,或许就是他为大宋做了一件大好事。

    原来的历史里童贯靠巴结赵佶权倾朝野,但现在的历史已经不同了,西夏提前灭了,没有了个童贯领边军立功的机会。

    在江南又有一个赵献球这样的老油子压着他,他也不敢明着去巴结朝廷谋权,而且杨怀仁如今已经被童贯视为是他的靠山,有杨怀仁压着他,也不会有他将来给赵佶送花石纲了。

    如果童贯能从此在江南老老实实守着他的织造局,或许就没有了将来祸害了北宋的六贼之首。

    照这么说来,杨怀仁可不就是帮大宋做了一件好事吗?至于他贪点小财小利这种事,就算不得什么了。

    杨怀仁又问,“那赵献球和那个岑公公是怎么回事?”

    童贯想了想答道,“市舶司的岑孝年,五十来岁,从元丰五年就来江南执掌江南市舶司了,岑孝年出宫之前,在宫中地位比赵献球当年可高多了。

    岑孝年在英宗朝就是英宗身边的内侍,神宗朝成了德妃宫中的掌宫公公,此人也是有些本事的,能在当时德妃宫中做事,还被当时的高太后欣赏,拍到了江南掌管市舶司,由此可见一斑。”

    童贯说到这里,杨怀仁起先没明白什么意思,后宫中的人物关系他也有些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