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人之学,说到底是教人做人,做官的。

    唯独没有教人做事!做实事!

    官员想的是利害得失,想的是头上的帽子,屁股下面的位置,就拿富弼和韩琦来说,几年之前,他们是庆历新政的干将,不计得失,一心为国……经过了挫折之后,他们锋芒收敛,变得温文儒雅,举止有度,堪称标准的宰辅。

    回河之争,他们不再以苍生为念,失败了又如何,反正有夏悚顶着,成功了也不过是贾昌朝捡便宜……

    天下事坏就坏在了党同伐异上!

    要想治疗痼疾,最好的办法就是专业。

    “醉翁,其实阻止修六塔河并不困难,只要计算出河道落差,还有黄河的水流量,一尺长的脚,总不能穿半尺的鞋吧?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我大宋的士人缺少务实精神,凡是靠着想象,靠着脑袋一热,全凭感性热情,缺少理智思考,又人云亦云,盲目跟随,才会出现一大堆的问题,晚生以为,纠正世风,大力办学,刻不容缓,醉翁以为然否?”

    欧阳修愣了一下,突然老脸通红。

    初到沧州的时候,王宁安就和他辩论过庆历新政,这一次王宁安的话,又点出了更重要的问题。

    当初几位相公不就是为了洗雪西夏之耻,急于富国强兵,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脑袋瓜发热,一股脑抛出一大堆的新政,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草草收场……假使当年能仔细研究推敲,真正去走访百姓,下功夫研究,提出的策略更加合适,庆历新政没准就能推行,大宋说不定就会中兴……

    想到这里,欧阳修越发觉得王宁安的提议太好了。

    办学!

    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学堂!

    不光教给学生圣人微言大义,还要教给他们天文历法、兵书战策、算学医学,总之一切有用的学问,全都能学到!

    欧阳修像是疯了一样,喃喃自语,脸上冒着红光,眼睛越来越亮,激动得浑身颤抖,他终于想通了,困扰了多年的心结打开了。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庆历新政就是个不成熟的早产儿,夭折难免。

    要想救国救民,就要从教化开始,从培养人才开始……王宁安这小子真是个鬼才,他给自己点名了方向啊!

    欧阳修抓着山羊胡,老脸笑成了菊花。

    ……

    “成了!”

    王宁安同样笑得开心灿烂,在黄河决堤之前,他就忽悠欧阳修,希望老先生在沧州办学。

    他要发展生意,练兵赚钱,不管哪一样,都离不开识字的人才。偏偏沧州又是文化的沙漠,缺少鸿儒,倘若欧阳修能够在沧州办学,老先生的旗号打起来,势必天下人才,云集沧州,做梦都能笑醒了。

    自从朝廷坚持回河,王宁安那点可怜的报国之心都烟消云散了,他给欧阳修说得这一套,完全就是画饼充饥。

    一个书院,能改变大宋最好,不能改变,也没啥损失,关键是给王家的事业培养足够的人才。

    可怜的醉翁还迷迷糊糊,没有看透王宁安的险恶用心,反而乐颠颠成了王家的打工仔。

    老夫子别提多勤奋了,到了沧州,连儿子都没看,直接去了城隍庙。

    这一块地还挺有说头,当初是崔钰捐给包拯的,后来王宁安弄到手,想用来办学,只是欧阳修走了一圈,不停摇头。

    “太小了,太小了。既然要教授各种学问,至少要有个观星台,还要有跑马场,农桑水利,一样不能少。”老夫子嘿嘿笑着,“王二郎,你不是要全力资助老夫吗,我说的能做到吗?”

    “能!”

    王宁安咬着后槽牙说道:“醉翁,我把学校建起来,讲师可要靠你才行。”

    “没问题,这点人老夫还是能请来的。”

    欧阳修大包大揽,可是他往学校的新址一看,顿时惊掉了下巴。

    王宁安选择邻近野狼谷的位置,一共划出了三座山谷,山前有一条两章多宽的溪流,夹在山谷和溪流中间,有差不多一千亩的空地,一眼望不到头。王家的部曲,土塔村的百姓,弓箭社的成员,还有随同王良璟回来的青壮,全都投入。

    先是砍伐光树木杂草,然后铺上混杂的三合土,用石滚子压平,一个足以跑马的空地出来了。

    紧挨着山谷,是一排排的房舍,欧阳修看得眼睛都花了。

    “这是要装多少人啊?”

    “当然是多多益善了。”王宁安笑道:“听说醉翁兴学,谁不过来捧场!已经有三千多人来报名了,就凭先生的号召力,那可比王则强多了,只要登高一呼,天下响应……”

    “你给我闭嘴!”

    欧阳修可懒得听王宁安胡说八道了,汴京太学也不过三千学生,王宁安这小子弄了三千人,是想累死老夫啊!

    二话不说,赶快回去,多写几封书信,赶快求援,来的是越多越好。

    看着欧阳修仓皇的背影,王宁安别提多得意了。

    看以后谁敢小瞧我的部下,王家的部曲都是文坛盟主的弟子,苏大胡子的师兄,倍儿有面子!

第99章 欧阳修的魅力() 
村子是从一家或几个人家开始的,如果只有一个姓氏,形成村子的标志往往是祖先祠堂落成的那一刻,有了共同祭祀先人的地方,家族的联系就紧密起来,有什么大事小情,磕碰纠纷,人们先想到的是族老长辈,不是朝廷衙门。

    至于几个人家组成的村子,最重要的建筑却是寺庙,土地公、娘娘庙、城隍爷……庙建起来,大家的心都有了归宿,人也安定下来。

    看一个村子的兴旺与否,从庙里就可以窥见端倪。

    土塔村原本就有一座寺庙,后来被大火烧毁,只剩下光秃秃的塔,富裕起来的村民就想着整修寺庙,聘请高僧,给有烦恼的人们答疑解惑,超度死去的先人,土塔村就可以成为周边村子的中心,享受八方羡慕。

    只是王宁安很不以为然,建庙宇不如建学堂,有了学堂,家家户户的子孙就有了上进之路,下一代人越过越好,才是王道!

    显然,王宁安的主张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周边村镇,弓箭社的汉子,全都过来帮忙,天不亮就上山采石,浑身黝黑肌肉的壮汉,扛着二三百斤的石块,从山上稳稳下来,走十里山路,当石头放在空地的刹那,他们挺起了腰身,露出憨厚的笑容。向四周看看,都会发出赞叹。

    真是太大了!

    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不到三个月,一座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学堂已经初具规模。

    不算人工,光是砖瓦木料,各种花费,就有五万贯之多!

    王良璟挠着头,苦兮兮的。

    “我说宁安,这也太多了吧!等先生们过来,束脩花费又是一大笔,爹带回来的钱根本不够用啊!”王良璟压低了声音,“要不,我再去抢点?”

    王宁安吓得趴下,我的爹啊,你可真敢想!

    “能不能抢来,先放在一边。”王宁安叹道:“爹,你知道这些日子有什么人要来吗?”

    王良璟平时除了练功,就是练兵,哪有闲心管别的。那些文人在他的眼里都是大头巾,差不许多。

    见老爹迷茫,王宁安赶快给老爹介绍,心说以后王家可要加一万个小心,弄了这么一帮大爷,等于请了无数只眼睛盯着王家,出一点错,都要倒大霉!

    首先,第一个响应欧阳修的就是老朋友余靖,这位当初就请求欧阳修一起上书,想办法治理黄河,后来黄河决口,他又上书反对回河,结果石沉大海,余靖也不是好脾气,嚷嚷着要辞官,接到了欧阳修的书信,这老倌儿直接跑到沧州来了。

    作为庆历新政的诸公之一,余靖名气不小。只是相比其他人,就逊色不少。

    欧阳修还给老朋友范仲淹写信,光是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足以让老范立地成圣。

    如果范仲淹能来,书院的档次立刻提升无数倍。

    只是可惜,范仲淹身体不适,又做苏州知府,抽不开身,但是即便如此,老范还是鼎力相助,他让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加盟书院,两个人虽然年纪不大,可是深得范仲淹真传,学问扎实,非同凡响。

    如果说范仲淹没来,算是一大遗憾,另一位宰相赶来,让欧阳修都大吃一惊。

    这位到来,弄得老夫子提前斋戒沐浴,三日不喝酒,亲自到十里之外迎接。来的就是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晏同叔。

    说起来,当初庆历新政的时候,晏殊身居枢密使,兼集贤殿大学士,本来晏殊是庆历新政当之无愧的领袖,奈何他以神童入仕,经历几十年的宦海浮沉,相对保守,而且他又是富弼的岳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是他推荐的,晏殊只好退居二线,甘当绿叶。

    不过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晏殊依旧没有幸免,被弹劾贬官。先后知颍州、陈州,老宰相心里清楚,再这么下去,非要把他折腾死不可。

    听说欧阳修兴学,晏殊早年也有办学的经验,与其在宦海浪费生命,不如培养几个后生,也好传承学问,光大士林。

    晏殊的到来,使得书院还没开张,就名气扶摇直上,天下震动。

    老欧阳没有闲着,他又请一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大诗人梅尧臣,这位官职虽然不如晏殊显赫,但是诗才无双,被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地位岂能小觑!

    不过相比他们,另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引起了王宁安的兴趣,准确说是暂时不起眼,在后世那可是名震千古,存在于教科书的顶尖人物!

    那就是苏大胡子的爹,老苏,苏老泉同志!

    众所周知,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学问增长飞快,他也曾经几次参加科举,奈何西昆体盛行,文风崇尚华丽空洞,老苏连番应试失败,很是郁闷。后来张方平写信,将苏洵推荐给欧阳修。

    原本的历史上,欧阳修并没有和苏洵勾搭上,直到后来苏洵带着两个杰出的儿子进京,才和欧阳修成为朋友。

    这一回王宁安怂恿欧阳修办学,老欧阳求贤若渴,和苏洵通信之后,一拍即合,刚刚考试失利的苏洵正好来沧州教书散心,也到了沧州。

    苏轼的爹来了,王宁安激动地手足无措。

    乖乖,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爷仨!

    教出两个天才儿子,本身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学问大得吓人!

    苏老泉绝对是自学的天才,也是教育的天才!

    王宁安都迫不及待想要沾沾老苏的仙气了。

    ……

    就在王宁安抱着小本本,准备到处要签名的时候,另一伙人也凑了上来,他们和那些文人迥异,首先第一拨就是杨九妹。

    她带来了一百五十名杨家悍卒,一见面杨九妹就责备道:“宁安,你小子不地道,要办学怎么能忘了我们?之前你不就讨要马夫,讨要悍卒吗?这回我亲自送来了,你不是主张士子要学马术,学射箭吗?他们可是一等一的,不信就让他们演示一番!”

    杨九妹还是那个火爆的脾气,直接把人带到了演武场。

    看到了这帮武夫,欧阳修气得鼻子都歪了。

    “王二郎,你想干什么?”

    王宁安摊摊手,“醉翁,你老不能不讲理啊,这么多位前辈,名震大宋,个顶个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