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在宋辽边境挖筑池塘,引水成泊,构成了一连串星罗棋布的水域沼泽,试图阻挡辽国的骑兵。

    黄河改道之后,泥沙淤积,辛苦建立的防线也会被淤积平了,失去作用。

    说到这里,恐怕都明白了。

    本来是一道塘泺,一道黄河,共同拱卫京城,抚慰着大宋君臣脆弱的心,现在黄河改道,两条防线同时消失,朝中的相公们,包括皇帝赵祯,就好像被解除了武装的可怜鬼……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拼命想着恢复故道,重建保命的乌龟壳……

    夏悚看清了皇帝的心思,才能推翻贾昌朝的主张。

    说起来这是个很明白的工程问题,勘察一下河道,测量一下高度,就能知道故道不可恢复。

    可人世间的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各派党争混杂其中,就没法就事论事,以富弼和韩琦的智商,不会想不明白,可是他们乐得装糊涂、看热闹,夏悚主张恢复横陇故道,很难成功,就让老家伙倒霉。至于贾昌朝,他的主张虽然对,但是我们没必要帮着仇人,索性就把嘴巴闭上,坐山观虎斗!

    贾昌朝痛骂他们,是有道理的。欧阳修浑身剧烈抖动,气得嘴唇铁青,当初一起为了推动变法,不惜性命的战友消失了,都变成了一群事故算计的官僚!

    “该骂,真是该骂!”

第97章 王宁安的想法() 
一道黑影,潜入了王宁安的书房,他手里的三尺剑突然拔出,直接压在了王宁安的肩头。

    “你也二十来岁的人了,能不能成熟一点?”王宁安无奈说道,杨怀玉得意收回了宝剑,自从被王宁安的拔剑术算计了,他就喜欢报复。

    “你的肩头动了。”杨怀玉道。

    “那又如何?”

    “证明你怕了。”

    “呸,我会怕你?”王宁安大声叫道。

    杨怀玉突然嘿嘿一笑,“就算你不怕,也说明你的警惕性不如前几天了。”杨怀玉得意洋洋,坐在了王宁安的对面,“前几天,你早就知道是我,肩头根本不会颤抖,所以,你有心事!”

    让一个莽夫加纨绔戳中了心思,王宁安很憋屈,可又无奈,的确这些天他什么心思都没有了。

    “算你对了,又能怎么样?”王宁安耍无赖道。

    杨怀玉笑得更灿烂了,“二郎,不久之前,你教训我,说我不该放着好好的家族助力不用,耍小孩性子。算你对了,我听进去了。不过今天,我也想把这话送给你。”

    “什么意思?”王宁安怒气冲冲道:“莫名其妙!”

    杨怀玉也不搭理气鼓鼓的王宁安,他变戏法一样,弄出了两大碗面条,上面放着厚厚一层五花肉,还点缀着香葱香菜。

    “我请客,凉了就不好吃。”

    说完,他闷着头,夹起一块肥肉,一脸陶醉,入口即化,真是好东西。吃一大口面条,吸溜几口汤,脑门上浸出细腻的汗水,真爽快啊!

    杨怀玉一抬头,看到王宁安端着碗没动,不解道:“怎么不吃?”

    王宁安突然有种荒谬的感觉,“我说杨世兄,你变得未免太快了吧?小弟可真不适应。”

    “慢慢你就会适应的。”杨怀玉含混不清道:“灾年能吃碗烂肉面就不错了,等以后你去汴京,我再请你去樊楼,吃天下最好的菜,玩天下最漂亮的姑娘。”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王宁安狠狠夹了一筷子,大口咬下去,仿佛在咬杨怀玉的肉。果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小子还是纨绔德行……

    吃完了面条,杨怀玉离开了大名府。

    七天前,官军冲进了涿州,将王则给俘虏了。

    这位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梦,就成为朝廷阶下囚。

    大宋朝廷对待造反从来不客气,王则被凌迟处死,家人也都杀得干干净净,足足割了三天,王宁安没有去看,杨怀玉从头欣赏到尾。当王则咽气的时候,杨怀玉突然觉得心里的阴云突然散开了。

    眼前的骨头架子是自己的仇人,可也是恩人,没有他,绝对不会有全新的杨怀玉。为了感激他的恩情,杨怀玉决定让人把王则的骨头架子碾成碎末,扔到河里喂鱼……

    大宋的宽容,从来都是给读书人,这里是读书人的天堂,至于其他人,虽然不至于是地狱,但是也绝好不到哪里去。

    杨怀玉回京了,他的话却在王宁安耳边不断回响。

    丫丫的,那个混球说的还有几分道理。

    自己责备他该拿的不知道拿,是个傻瓜,自己呢?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却拼命烦恼,一样不聪明。

    回归横陇故道,夏悚坚持,赵祯支持,满朝的文臣,或是支持,或是默许,已经势不可挡……

    欧阳修和贾昌朝都不愿意,可是他们也拿不出办法。王宁安挖空心思,想过无数的点子,正的,斜的,光明正大的,卑鄙下作的——可没有一个是靠谱儿的!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都头之子,因缘巧合,手上有些筹码,能影响一些人物,仅此而已。

    治河那是军国大事,决策权力只在少数几个人手里,连贾相公都束手无策,徒呼奈何。

    还真以为自己是上帝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干成?

    简直是笑话!

    更可笑的是连杨怀玉都看清楚的事,自己还傻乎乎的不自知,实在是太丢人了。

    想通的王宁安,许多天来,第一次三更之前睡了,他睡得无比香甜,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爬了起来。

    没有迟疑,打点行囊,带上部曲,从大名府离开,直奔老家而去。

    走到了半路,正好碰上剿杀摩尼教回来的老爹,庞大的马车队,带着许多的好东西,父子汇合,一路上,王宁安十分乐天,可是王良璟总是觉得儿子有些不对劲儿……趁着吃饭的当口,王良璟把儿子抓到了一旁。

    “你小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听说贾相公找你,是不是我,我惹祸了……”虽然主动说自己错了,很没面子,为了让儿子正常一点,王良璟也顾不得了。

    王宁安咧嘴一笑,“抢点东西就抢了,贾昌朝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和我们闹翻的,倒是你们,没有什么损失吧?”

    “没有!”

    王良璟得意告诉儿子,洪水之下,好些地主的庄园都被水泡了,围墙垮塌,不堪一击。他们又武装到了牙齿,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抵抗。

    都说大宋是士人的天下,也仅限于那些名满天下,又中过进士,身居高位的,普通的士绅地主也就比寻常人强一些。

    每一次平叛,都会有许多地主受到冲击,最多事后朝廷杀几个倒霉蛋平息民怨,至于真正的大头儿,一部分落到军头儿的腰包里,更多的要送给文官,这是个奇怪而畸形的利益链条。

    就好像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一样,繁花似锦,文治兴盛的大宋,也有黑暗的一面,而且黑暗还不止一面!

    “爹,假如明知道一件事是错的,却没法阻止,只能眼睁睁看着发生,那种滋味,你懂吧?”

    “我?”

    王良璟迟疑一下,他突然抓起了马槊,沉甸甸的兵器,扔到了王宁安的手里。

    “你拿着上举一百次,爹就告诉你。”

    王宁安乖乖听从老爹的话,做了一百个上举,王良璟又示意他继续做,一直做了三百个,王宁安的胳膊几乎都断了,脑门上都是汗水,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

    王良璟抓着马槊,放声大笑。

    “这回好了,你小子没精力胡思乱想了!”

    面对老爹得意的背影,王宁安只剩下喘气,翻白眼,碰到这么个爹,也真是倒霉!

    不过冒了一身汗,王宁安真的轻快起来,与其浪费精力去做注定没法成功的事情,不如想想眼前,该怎么把王家发展壮大,积蓄足够的力量,才能说话有分量……天边的云彩,还不如手里的狗尾巴草实在。

    离着沧州越来越近,竟有一队人马,跑到了他们的前面,为首的老者正是欧阳修。

    “醉翁,你这是?”

    “唉,老夫已经上书,告老还乡,这是过来接发儿的。”

    告老?

    开什么玩笑,老夫子貌似还不到五十,身强体健,再干一二十年没问题,莫非……王宁安迟疑道:“朝廷执意要回河吗?”

    “嗯,夏悚上书了,要挖一条六塔河,把黄河水导引回故道。”欧阳修深深吸口气,“老夫无能,愧对百姓,只有回家。”

    “别啊!”

    王宁安的眼珠快速转动,他可不想放走欧阳修,这位老先生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醉翁,晚生有个想法。”

    “讲!”

    “这一次的回河之争,其实很简单……只是朝廷之中,唯有官僚,没有专业,堂堂宰辅,不通水利,不懂地理,只知道闭门造车,党同伐异……这也是我华夏千年来教育的大弊病,醉翁身负天下之望,就没有想法扭转吗?”

第98章 前所未有的学校() 
外行领导内行,政治代替专业,一意媚上……真些官场弊病,在回河之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醉翁,朝堂衮衮诸公,无不是孔孟门徒,学的是儒家教化,诗词歌赋,文学造诣,冠绝历代。可是孔老夫子没有告诉人们如何治河,孟老夫子也没有教给后人理财,至于天文、历法、算术、测绘、地理、工程……更是一点没有,光是会做人,就能做好官吗?光是品行高洁,就能富国裕民吗?”

    “先秦时候,儒家弟子尚且学习六艺,汉唐的诗人儒者,无不能提三尺剑,为国戍边,征战沙场。到了大宋,承平百年,文恬武嬉,儒者皓首穷经,再也不能仗剑杀人,更舍不得亲力亲为,只知道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假如朝堂之上,能有一半的大臣肯沿着黄河走一走,肯拿起尺子,测量河道落差,肯观察水势情况,就断然不会支持恢复故道这种荒唐的主张!”

    王宁安沉重说道:“醉翁,晚生不敢诋毁儒家经学,但是晚生以为光靠着经义,远远不够,朝廷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醉翁应当把这副担子挑起来,替大宋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晚生不才,愿意倾尽全力,辅助先生,不管用钱,还是用人,晚生都竭尽所能!”

    听完了王宁安的长篇大论,欧阳修震惊了。

    王宁安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角度。

    以往欧阳修总是认为夏悚等人主张回河,是私心作祟,不顾苍生黎民,是小人,是奸佞……至于富弼和韩琦,他们没有仗义执言,没有劝谏皇帝,就是逢君之恶,失去了风骨,十分可恶!

    正因为失望,欧阳修才想辞官不做,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可是王宁安的一番话,让欧阳修有了更多的思考。

    自从科举制确立以来,以文章经义选官,只要学问好,就能牧守一方,宰执天下,这并没有错,可是光有会写文章的人成吗?

    儒家子弟总是宣扬一窍通百窍通,懂了圣贤之道,学会了最高深的学问,其他的东西还不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欧阳修曾经深信不疑,可是这些日子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彻底动摇了。

    王则叛乱,面对成千上万的人马,他束手无策,面对黄河改道,他几次上书,却石沉大海,一点用处没有。

    圣人之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