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华1873-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要员既悲愤又人人自危,要知道西乡自己就是近卫都督,像近卫旅团少将桐野利秋、筱原国干等都是其狂热的支持者,难怪大久保的护卫挡不住刺客,谁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

第五十一章 独自迎战() 
大久保利通的死,让政府官员们一片悲声,尤其是与大久保从幕末时期就并肩奋斗的木户孝允,因悲痛过度而病倒,政府内威望最高的维新三杰,只剩下了西乡隆盛。

    “铁腕宰相”死了,西乡又拥有强大的民意支持,甚至连天皇也对其抱有同情和理解,现在已经无人可以阻止日本走向战争之路了。

    4月28日,在激进派的一再劝说下,明治天皇发布了一道御敕,否决了《清日北京专约》草案,并命令伊藤使团立即回国。

    御敕中还声称“帝国不欲与清国开战,亦非要占据台湾,但渔民被杀于台南,商户受害于台北,帝国尊严一再受辱,而清国政府推脱敷衍,不愿惩办凶顽之地方官员,因此帝国亦不能限制忠勇之义士采取断然举措,以维护国际间公平正义、亚细亚之和平稳定……”

    消息传到了北京,伊藤博文的情绪十分复杂,他本来是奉大久保利通之命来谈和平的,但斯人已逝,国内也已经准备开打了,痛苦、悲愤、焦虑下,只能怏怏回国。

    此时的李鸿章十分为难,日本已经明言不与清国开战,是让“忠勇义士”去“惩办凶顽之地方官员”,定下框架就是日本地方武装(武士集团)对抗清朝地方官员,这是地方自行发生的冲突,日本政府概不负责。

    而西太后巴不得息事宁人,让李鸿章“调和鼎鼐,勿生是非”,显然也是定下了基调,让夏云桐自己“私了”的意思。

    而且夏云桐不听话也让李鸿章极为厌恶,很后悔招其为婿,私心里觉得让日本人教训教训也无不可。

    但台湾毕竟是中国领土,夏云桐还是大清臣子,朝廷总不能不表态,李鸿章只好照会日本公使柳原前光呼吁克制。

    就在这几天,周懋琦方面似乎也得到了一些消息,或者是得到了一些指示,在4月底封锁了与淡水厅的陆路通道,除了政府公文和外交信函,其余人和物都不得通过,贸易全部暂停。

    海路本已经被日本封锁,现在又无法从陆路通过安平港进行转运,淡水厅真的成了“孤岛”了。

    5月1日,夏云桐知道了这一切,只能下令猫狸山的关卡也加紧盘查。

    此时他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日本要进攻台湾,清廷却有点严守中立的意思,倒很像前世的日俄战争,两国在中国东北大战,清廷却呼吁双方克制,连谴责一下都不敢。

    前世今生,荒唐得很相像,也罢,本来就不指望什么,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5月2日,夏云桐发布公告《告台湾同胞书》。

    “清廷已经抛弃了我们,不要指望懦弱无能的政府,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现在任何口号都是空谈,只有铁和血才能保卫自己,必须考我们的枪炮和生命,保卫我们的土地和家人”。

    他向全体汉民宣布,“自卫反击战”开始了!

    身为陆军元帅的西乡隆盛,迫不及待地要为武士们争取出兵的权力,他完全抛开了番地事务局的限制,为集结在鹿儿岛的武士大军租用轮船,调配物质,甚至想为其补充武器弹药。

    与普通的印象不同,武士集团并非一成不变的死脑筋,只知道使用刀剑,倒幕的萨摩藩西化程度就很高,西乡隆盛更是主张“枪炮为主,刀剑为辅”,因此要加强武士集团的战斗力,获得新式武器是重中之重。

    之前的幕府和诸藩大名,都自制或进口了大量枪支,从老旧的火绳枪到最新式的洋枪,五花八门,总数达数百万之多。

    比如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60多万退役的恩菲尔德枪有五分之一廉价卖给了日本。

    维新之后,日本政府还无法生产先进的制式步。枪,也没钱大规模进口新枪,就从原来的库存里挑选了四种洋枪作为制式武器,分别是英国的恩菲尔德,这是英国1853年的产品,还是前膛装药,各方面性能都较为落后。

    另外还有恩菲尔德的改进型施耐德、法国的夏斯波、德国的德雷瑟。

    日本政府军一部分使用施耐德,一部分使用恩菲尔德。

    至于夏斯波和德雷瑟,是普法战争时期双方的主力枪种,较为先进,但数量有限,只配备给近卫旅团。

    火炮方面主要是法国制造的四斤山炮,戊辰战争时倒幕军和幕府军就是用此炮对轰。

    这是一种轻便的野战炮,全重不过218公斤,可以用马匹快速拖曳,口径86。5mm,射程2500m,是陆军的主力装备。

    普法战争之后,日本政府敏锐意识到德国火炮的优势,特意进口了一批新式的克虏伯70mm和80mm野战炮,专门配给近卫旅团。

    西乡隆盛想把政府军的枪炮调拨给武士军,但这触及到了政府的底线,岩仓具视、大隈重信、三条实美等元老重臣,继承了大久保利通的遗志,坚决反对国家被武士集团掌控,甚至连木户孝允也抱病加入,尤其是得到了陆军卿山县有朋的支持。

    激烈争执之下,最后天皇出面干预,双方才达成妥协:

    武士军团可以获得两万支恩菲尔德枪,还有一批伯克式和布朗贝斯式燧发枪;

    火炮则是少量法国制的四斤山炮,以及一批库存的国产铁炮。

    这些铁炮大都是维新之前,幕府和诸藩自制的前装滑膛式火炮,其威力与射程与进口火炮不可同日而语。

    在具体行动上,西乡隆盛拒绝与陆军合作,只要求海军护航。

    明治政府实行征兵制,军队主体是农民子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贱民”,这对以征战为自己天职的武士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羞辱,因此政府军被武士蔑称为“农民兵”。

    武士集团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使命,就绝不能与以“贱民”为主体的政府军并肩作战。

    西乡隆盛辞去近卫都督职务,亲赴鹿儿岛,桐野利秋、筱原国干、村田新八等近卫军官也追随而至。

    他将先期集结,早已准备就绪的四万多武士整编为一个武士军团,放弃了传统的足轻组头、物头、侍大将、部将等编制,改之以新式的联队制。

第五十二章 好戏上演() 
经过一番紧张的运作,西乡隆盛将整个军团编为八番联队:

    一番为西乡的警卫联队;

    二番指挥长为筱原国干;

    三番指挥长为村田新八;

    四番指挥长为永山弥一郎;

    五番指挥长为桐野利秋;

    六番指挥长为池上四郎;

    七番指挥长为兜玉强之助;

    八番指挥长为越山休藏。

    每番各有十个大队,五千兵力,总兵力为四万人,后续到来的武士在鹿儿岛训练待命,由岛津久光指挥,以备调用。

    在武士军团这八个联队中,一番、二番和七番总共一万五千武士,几乎清一色由本地的萨摩藩士组成,两万五千支步枪中超过一半,包括所有的四斤炮,都配备给了这三大联队,其战斗力最为强悍,算得上是西乡隆盛的“嫡系部队”。

    其余联队则是以燧发枪和铁炮为主要装备,有的甚至仅使用武士刀。

    5月6日,鹿儿岛鹤丸城,武士军团召开军事会议。

    西乡隆盛的另一个弟弟西乡小兵卫提出:从之前的情报看,淡水厅有数千装备精良的地方部队,不如分兵一路进攻台湾西南的安平港,占领府城,对淡水厅形成夹击之势。

    这个提议立即被西乡隆盛否决,他精通战略,知道要分化敌人,现在主要的目标是夏云桐这个奸贼,如果进攻府城,会迫使清廷加入,局势会变得复杂。

    而且天皇御敕明言非与清国开战,只问罪于夏云桐,进攻府城显然有违“圣命”。

    西乡小兵卫又提出,此时在台南的西乡从道补给困难,或可派兵与其会师。

    这次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武士们被压抑得太久,现在正要大展拳脚,又岂能与那些“农民兵”为伍?

    打下台湾算谁的功劳?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由西乡隆盛拍板决定,以五番与七番两个联队为先锋,正面冲击淡水厅,寻找突破口,再以主力攻入,横扫台北,血洗山河,一洗多年来的郁积之气。

    计划已定,武士们士气高昂,西乡夸口道:“王师一到,莫不闻檄而定,半月之内就能将奸贼夏云桐献于天皇阙下。休养一番后便攻略全台湾,随后便大举征韩、伐清,不出三年就能奉天皇陛下于北京城,方显我平生之志。”

    5月11日,九州鹿儿岛港,武士军团的先锋军,五番和七番两个联队上万兵力,正在列队登船,旌旗如林。

    武士军团的服装与政府军有着显著的区别,此时的陆军军服仿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的式样,一身的深蓝色。

    而武士们扎着绑腿,宽大的裤子有点像裙子,上身还穿着披风样的外套。

    精锐的七番联队的武士人人腰里别刀,肩上还背着步枪;而五番则明显待遇不同,由于枪支不足,一多半武士只能担任“拔刀队”的角色,专门进行近战。

    眼看着风云变色,士气如虹,西乡隆盛不禁心潮起伏,吟诗铭志: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战争阴云笼罩着台海,中日两国不用说都绷紧了神经,甚至西方列强也高度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世界主要媒体都派来记者做专门的报道。

    英国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法国的《费加罗报》;美国的《圣路易通讯报》和《纽约论坛报》;德国的《福斯新闻》和《北德意志汇报》等等,纷纷在上海、香港,甚至在沪尾港就近设点,实时报道。

    仿佛一场好戏即将上演,看客们都已迫不及待进场了。

    此时的淡水厅也正做着最后的准备,数十万汉民自愿进行义务劳动,加修、加固防御工事。尤其是基隆城的居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撤往后方,这笔账要记在侵略者的头上,总有一天要加倍奉还。

    谢家福组织了抢修队,保障邮电通信的畅通;

    袁世凯指挥着军法处仔细地筛查,确保无日本间谍容身之地;

    张謇、沈云霈和许鼎霖则尽力维持各行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此时军械局下辖的工厂昼夜轮班,地雷的产量达到每天七百多颗,月眉山和基隆岭的前沿也得以埋设了地雷阵。

    埋雷也很有讲究:月眉山前面的丛林埋设少量地雷,搭配以班为单位的狙击部队,目的是骚扰敌军;

    在丛林与月眉山之间的数公里开阔地上,密集埋设了数万枚普通反步兵地雷;

    而数百枚威力巨大的拉发式跳雷,分散埋设在距离月眉山的山坡上,这样守军可以通过拉动导火索,来选择最佳的触发时机,同时能以火力阻止敌军排雷。

    夏云桐还最后确定了军事部署,义勇军第一团驻守沪尾,第二团防御基隆,第三团在月眉山待命,他自己带着警卫营驻扎竹堑城,而第四、第五团则继续潜伏于七星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