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北方生铁的价格大致是一斤二十文,钢依质量不同,五十文到五百文不一。像铁监现在产的钢条,如果按市价,一斤最少二百文以上。不过产量太过惊人,价格必然下降,不过怎么不会低于百文。按照这个价钱,一千万斤钢条,就可以把内库的五十万贯还上了。

    按照杜中宵最开始的想法,铁监的产量一年怎么也要五千万斤以上,仅卖铁,一年就要超过两百万贯的收入。两百万贯的数字或许并不惊人,盐税茶税都比这多得多。真正有意义的不是数字,而是这些钱的成本不高,最重要的,是没有对百姓的骚扰压迫。

    铁监的产量越高,赚的钱越多,附近的百姓得到的好处越多。这跟茶税盐税迥然不同,那两样的钱都伴随着对生产者的压迫,伴随着对社会财富的掠夺。

    随着大量钢铁的产出,铁监有了现金流,可以进行投资,扩展产业的链条。下一步,就可以制造机器,制造农具,进一步增加钢铁产业的附加值。产业链条延伸开来,才是钢铁产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看着古迪一行离去,杜中宵对身边的苏颂道:“忙了这些日子,今日才算大事已定。我们回衙门饮几杯酒,轻松一下。这些日子,实在累得狠了。”

    苏颂笑道:“天下铁监数十处,能够产出这种钢条的,仅我们这里而已。此次送货进京,朝中大臣看了,也就没有以前那些风言风语了。设了铁监,却一直不见铁课,朝中不少官员说闲话。”

    杜中宵道:“朝廷体恤,我们铁监今年并没有铁课。这次送钢入京,只怕下年就少不了了。用这种钢条打造兵器,不知省了多少工。”

    一边的柳道:“就怕朝廷觉得好用,下年铁课太多,我们难做。”

    杜中宵摇了摇头:“能有多少?天下铁课不过七千万斤,就是三司狮子大开口,摊到我们这里一千万斤了不起了。如果要一千万斤钢,我们能供出来,只怕三司也没那个胆量要。”

    全天下才产多少斤钢?三司的官员再富有想象力,也不敢想象一处新开的小铁监,有这样的生产能力。他们敢要一千万斤,就要有非凡的勇气,让人惊讶的洞察力了。

    作为铁监,朝廷并不从这里收钱,而是收铁,即铁课。一般民间冶炉,是按五分之一收取,作为税收。因为这里是官营,不能这样算,而是有一个定额。超出定额,就是铁监自己的收入了。当然这钱不能由官员瓜分,而是算作地方财政,转运司有调用的权力。

    朝廷会给这处铁监定多少的定额?一千万斤?两千万斤?杜中宵估计,此次送货进京,很可能朝廷会要求铁监生产钢条,一年五百万斤就是上限。再多,朝廷也用不了,哪有那么多兵器打造。

    五百万斤,随着铁监扩大规模,还真不是个大数目。两三千吨而已,对后世的钢厂来说,这个产量只能算家庭作坊了。剩下的,就是铁监扩大生产的资本。

    如果自己有了那些钱,就可以建工厂,新来的纤夫营田不再捉襟见肘,可算打开局面了。

    此时正是炼铁的工人换班的时候,成群结队,到衙门附近的食堂吃饭。一切顺利,食堂的饭菜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有粳米,还有白面馒头和面条。菜简单一些,一般是咸菜和肉汤。如果加钱,还可以吃大块的肉,炸好的鱼。这样的伙食,是外面的普通百姓根本不敢想象的。

    到了旁边的小厅里,聂茂和童安路等人正排队打饭,见到杜中宵等人进来,急忙行礼。

    他们这些技术人员有自己的小食堂,伙食比外面的更好,有荤有素。这是按做事的职业分的,并不按官职。在现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官小吏同样是在大食堂里吃饭,不能到这里来。只要做的是技术研究类的工作,哪怕没有官职,吃的喝的也比那些小官好。

    杜中宵和苏倾看了看里面的饭菜,没有停留,到了旁边的阁子里。以他们的身份,吃小灶,倒也不算过分。偌大的铁监,不天天大鱼大肉,已经是与工人同甘共苦了。

    几人坐下,当值的过来行礼,问了今日要吃的菜,自去准备。

    这周围原来的人口不多,突然涌进这么多人来,食物根本供应不上。粮米之类可以从其他地方采买调运,鸡鸭鱼肉就没有办法了。外面市场上,肉价已经涨了几回,别说普通工人,就是柳都做不到天天有肉吃。在铁监做事,每月有补助,但架不住肉价涨得更快,还是跟以前一样。

    供应量上不去,铁监里的人发钱再多,也买不到东西。以前小官小吏偶尔吃次肉,家里人口一多就吃不起,现在依然一样。至于普通工人,只能靠食堂里的肉汤解馋了。

    不多时,酒菜上来。饮了几杯酒,杜中宵道:“想几个月前我们初来的时候,附近野味众多,什么野鸡野鸭,獐儿兔儿,极是便宜。这才多少日子,价钱便就涨上去了。更不要说羊肉猪肉,现在比开封城里的价钱还要高上许多。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后面铁监再来人,就真吃不起肉了。”

    柳道:“叶县不过几千户人家,产的猪羊就这么多,有什么办法?”

    杜中宵道:“我们自己想办法。现在无大事,要想办法开菜地,养猪羊,吃上不能亏待了。澧河以南闲地极多,只是小山,铁监可以划出地来,养些牛羊。靠近澧河的地方,开成菜地,募人耕种。全靠从外面采买,只怕不行。现在已是秋后,正是农闲时节,这些事情就开始着手了。”

    

第85章 物是人非() 
铁监深处,一条小河从山里面流出来,在两座小山夹峙的地方,被一座堤堰拦腰截断,成了一个小湖。这一带四季降雨不均衡,山间河流雨季奔腾咆哮,冬春旱季则成涓涓细流。今年夏秋雨水特别多,河虽然不大,截出来的湖却碧波荡漾,填满了周边几座小山之间的深沟。

    这就是铁监现在用的锻造动力的来源,所有的水力机械,都由这里引出去的水推动。利用地形挖渠引水,在合适的地方设置转轮,在铁监内形成了几个加工中心。

    这一日天气晴朗,附近山上漫山金黄,湖里的水平静无波。几十个铁监的士卒在闸门处,正在更换水闸。现在产铁了,以前的木斗门自然要换掉,改成包铁的。

    杜中宵站在湖边,看着士卒们把木闸升起,卸下木闸,换了重制的包铁闸门上去。提升闸门并不容易,好几个人推着绞盘,缓缓提起。新的闸门是用螺旋升降,把旧的换下,新的装上。

    这个年代制造螺栓、螺杆并不容易,铁监能够生产出大致通用的这种螺柱,是了不起的事。

    见一切顺利,杜中宵离开湖边,看天气晴好,信步而行。不多时,到了湖边的一排大房子前,听见里面声音热烈,便走了进去。

    这处房子非常高大,苏颂正与包括聂茂、童安路在内的二十多个人围在一起,议论旁边被拆开的蒸汽机。这台当年杜中宵在永城时制出来的机器,数年之间经过陶十七和苏颂许多次改进,现在只是留下了当初的大框架,里面的具体结构早已面目全非。这本就是实验机器,此次到了铁监,终于完成使命。

    前些日子到处修路,这机器装上了两个大石碾,到处压路。这次被拆,两个大石碾摆在门口,倒像是守门的神兽。这台机器已经没有用处了,成了铁监教学的工具。

    见到杜中宵进来,苏颂和众人急忙行礼。

    到中间的位子坐下来,杜中宵道:“如何?这机器到底是怎样构造,所有人都清楚了吧?”

    苏颂道:“这里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聪明之士,费了这些日子,已经清楚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最重要的,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只是要清楚机器构造,还要知道是个什么道理,为什么要烧煤,怎么就能够转起来做事。从这机器出来的力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性子,用要怎么用。把这些统统都搞熟了,将来前途无量。”

    众人一起称是。他们都是经过最近几个月学习,挑选出来对机械方面有天赋的。他们不是工匠,是从最浅显的理论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再亲自动手实践,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在这里研究的,主要是机器的原理和结构,怎么改进,怎么利用。真要动手制做零件,有配合的巧手匠人。

    问了众人这些日子的情况,杜中宵站起身,看一边拆开的机器。

    苏颂做事很有条理,庞大的机身画出一个一个小区域,摆了许多小桌,上面放着拆出的零件。每个零件前边一张字条,写了零件名字,装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用处。不要小看了每张字条上的几十个字,能够完全搞清,都代表了一定的知识。

    里面的具体结构和零件,杜中宵都有些陌生。苏颂和陶十七改了太多,而且另起名字,命名跟他从前学的不是一个系统。他们起的名字,大量使用箭、评、盘、轭等字样,杜中宵熟悉的轴、轮、杆等字样则很少出现。这种事情没法强求,杜中宵只能要求他们起名有所据,统一按照功能起名,成一系统。

    看着这些自己既熟悉又陌生零件,杜中宵暗暗叹了口气。这机器,已经慢慢从自己熟悉的那种东西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东西,从实物到名称,都会跟自己熟悉的不同,只能慢慢适应。

    看过一遍,杜中宵重又坐下,道:“这台蒸汽机,你们一起拆开,想来也重新装过了。这些日子已经熟悉,接下来要想办法,做得更轻便些,更好用些。”

    众人一起应诺。

    杜中宵又道:“以前初制这机器的时候,好钢难寻,多用生铁,既笨且重。现在铁监产好钢,做成各种形状也方便,应该双比前容易多了。”

    看看旁边地上堆着的黄铜,杜中宵又道:“钢铁切削不易,所以给你们运了些铜来。想做什么样的形状,若有必要,可以先用铜试。真有那种形状复杂,难以制造的,都可以用铜。”

    苏颂道:“用铜制件,只能看其功用如何。真正要用在机器上,还是要制钢件,不然怎么知道能不能用?铜比起钢来,还是差了许多。”

    杜中宵点了点头。用铜制零件,是试验机械结构的,看其能不能达到运动学的要求。真正要用在机器上,还牵扯到强度和硬度,必须要用钢件。不过这个时代没法精确计算强度,只能依据经验,一点一点试出来。自己编的小册子内容,运动学上还可以用用,更深的知识,就只能靠这些人摸索了。

    杜中宵所能够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机械结构,如曲柄、齿轮、棘轮、飞轮等等成熟机构,基本原理讲清楚,就看各人的悟性,怎么组合使用了。至于跟实际结合,杜中宵没有精力深入。蒸汽机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杜中宵其实已经不好插手,这些人经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最后他们做出来的实用机器,当然只能跟后世的差不多,但过程,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传统的机械,如秦汉的铜车马,后来的天文仪器,甚至各种农具,习惯上都会做成特别复杂的系统,跟后世根本不是一个路子。旁边用铜试制的零件,杜中宵已经可以看出来,很多灵巧精致,跟自己简单粗暴不是一个路子。这些人里,不少是招募来的读书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