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打造宋帝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到河东去,并从他处调集粮食到河内。河东出现饥荒了,我也这样做。我曾经仔细的观察了邻国君主们的施政,他们都没有像寡人这么用心的。可是,纵然如此,邻国的百姓们却没有减少,我魏国的百姓却也不见增多,敢问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答道:“对于这个问题,大王既然喜欢打仗,那么我们就以打仗来做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魏王答道:“这当然是不行的,他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而已,这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答道:“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魏王又向孟子问道:“我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雄,先生是知道的。然而到了寡人即位以来,东边有桂陵马陵之败,连我的长子都被齐国俘虏;西面秦国商鞅变法后夺我河西七百里土地;而南面寡人也曾败给楚国。寡人对此深以为耻,想要为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那么先生说说寡人应当如何做呢?”

    孟子对答道:“周只用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夺取了整个天下而称王。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有句话说得好:仁者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

    魏王说道:“先生仁者无敌之说寡人甚赞同也,敢问先生要做到这一点又该如何施政呢?”

    于是孟子就开始提出了他的那套著名的施政纲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听到这些具体的政策,魏王内心中对孟轲此人做出了一个评价:迂远而阔于事情。即喜好空谈大事情,但是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办事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可用之为政。

    然而魏王也知道如今之魏国开始有了衰微的迹象了,急需要大才继续来辅佐魏国。因而这些年,他也开始重视起那些周游列国的贤士了,面对这那些著名的贤士,魏王也开始学习起他的父祖,开始“礼贤下士”了。

    因而魏王压下心头的不快,对孟子说道:“先生说的这样政策好是好,然而先生却不了解我魏国的情况。我魏国四面皆敌,现在实在是没有条件施行先生的政策。”随后他命人赐孟子百金,就此打道回宫了。

    回到魏宮,却发现魏相惠施已经在门口等待多时了。魏王看到惠施,心里立即高兴起来。相比今天相见的贤士孟轲,这位惠施才算是他心目中真正的大才呀。

    惠施乃是宋国人,拥有宋国人特有的忠信之品德。惠施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因而他的学问异常渊博。时人称赞惠施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即是说惠施读的书需要五辆车来拉,后世形容一个人学问丰富的学富五车就来源于此。考虑到这个时代知识的贫乏和书籍的稀少,学富五车确实可以称得上天下最博学的人之一了。更为难得的是,惠施对魏王异常忠诚。当年魏国宰相突然去世,魏国一片混乱,魏王于是急招惠施为相。惠施听到消息以后,立即马不停蹄的赶往大梁,途中甚至差点被水淹死。

    见到是惠施在等待自己,魏王赶紧将其叫进内宫,与其促膝长谈。

    魏王问惠施道:“先生有何急事竟在宫门等待寡人?”

    惠施问魏王:“大王可知齐人正在议论齐候是否该称王一事?”

    齐候称王?一听到这消息,魏王那良好的贵族修养立马没有了,拍案大骂道:“田因齐这混蛋,竟然妄想称王!他把寡人至于何地?”

    惠施一见魏王如此反应,脸上面露苦笑,心中则思量着果然是如此。

    然而作为魏国的宰相,必然要做有利于魏国的事的。他站起来拜道:“大王息怒。然而若是齐候真的称王,其必将大利于我魏国,请王上明察。”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十八章 相王之谋() 
“齐候称王有利于寡人?惠相,你不会又是在用你的那套辩术来欺骗寡人吧?”魏王怀疑道。

    要说魏王怀疑惠施以辩术来欺骗他,这倒还真不是虚言。

    魏国作为晋国之后,深受中原文明熏陶,当然是不可能像南方的楚吴越等南蛮之国一样随便就称王的。当年商鞅给魏王尊王位,魏王的本意是想效仿周公称王代成王摄政,使得魏国成为诸侯中最尊者,代替周王摄政以统治天下。因历史发展到了此时候,霸主已经不足以号令天下的诸侯了,只有堪比周公的威势“王”的地位才能号令整个天下。此想法虽然好,然而现实却是给了魏国响亮的一巴掌。魏国一称王,召逢泽之会,天下间的大国除了赵国被魏国抽了一顿有些害怕参加了以外,其他参与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国。当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魏候称王直接引发了后来的马陵之战,使得魏国霸权衰落。

    惠施就是在马陵之战以后被魏王任命为相的,这真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惠施一任魏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魏王“去尊”,也就是去王位。在名家大师惠施看来,魏候不过是一诸侯,魏国虽为万乘之国,然而实力也并没有强到能凌驾于天下诸侯之上的地步,因此魏国要舍名而就实。即魏国是什么样就什么样,魏候就是侯爵而不是王。然而天下之人哪里能够把名实分得像惠施那么清楚呢?想要魏王去尊,魏国国内的大臣们就是一片反对的声音,魏王自己也不想再由王变为候,于是此事就此不了了之。而今魏王又听惠施说起齐候预称王一事,使他不得不疑心惠施是不是又打起了去尊的主意。

    “王上就是这么看待属下的么?”惠施立马开始叫屈了。好在惠施也知道魏王为人还是很和善的,他本人也与魏王私交甚好,不待魏王出口他又说道:“臣今日到此告知王上齐国议称王一事,实在是因为此事于我魏国有大利。今臣有三策欲献于王上,惟请王上察之。”

    “惠相请讲,寡人洗耳恭听。”魏王道。

    “王,天子也,有天下曰王。此号为至尊者,本不为人臣所能有,而王上僭之,故有马陵之败,而今列国皆视我魏国为敌国也。今齐候因周使之故而僭王位,这是天要惩罚齐国,王上若能促成此事,一则可以减轻我魏国的压力,二则或可大败齐国,以报马陵之仇臣之上策为王上去王位,遣使朝于齐,恭请齐候称王,则天下诸侯必怨齐而不怨魏,如此则诸侯攻齐,齐国定然大败,我魏国之仇可报,齐与诸国皆弱,我魏国可复霸天下;臣之中策为王上保留王位,然王上率列国诸侯恭请齐候称王,两国互相承认王位,是为相王,更定盟约以魏齐平分天下霸权,如此则我魏国与齐国皆受围攻,而我魏国可暗交楚国,使齐楚相争于徐州,齐国纵然不败也定然虚弱,则我魏国可报马陵之仇;下策为王上暗使人促成齐候称王,我魏国不做反应,待他国有不忿者攻齐我魏国与之,则或可报仇,如此我魏国之压力可稍减,然此策之结果或聊胜于无也。”惠施回答道。。

    魏王仔细思量了惠施的三策,发现这三策其实都是要促成齐候称王,只是操作的方式不一样,而得到的结果可能也不一样罢了。想了想对惠施说道:“惠相既然认为促成齐候称王对我魏国有利,那么这件事就可以做。然寡人即已称王,复去王位,魏国子民也不会答应,故上策不可行,下策惠相既认为结果聊胜于无,不做也罢,吾等就取中策吧。”

    惠施当即大喜道:“王上深明大义,臣下敬服。”

    魏王又问道:“既然此事吾等定下了,那么要如何做呢?惠相要亲自去齐国出使吗?”

    “此事臣下亲自去办不合适,是故臣下举荐一人,相信其人定然能促成此事。”惠施说道。

    “此人是谁?在何处?何不请出来与寡人相见?”魏王感兴趣的问。

    “吾举荐之人名为田需,原为齐国宗室之后,曾游学稷下,他对齐国了解甚深,有他出马也比臣下出面更为合适。他现在就在宫室外面,王上相见他现在就能见到。”

    “宣他进来。”魏王吩咐左右。

    很快魏王就见到了这位田需先生,田需生长八尺有余,相貌英俊,令魏王好感大增。

    “寡人欲与齐候相王,先生以为如何?”魏王问道。

    “王上欲与齐候相王,此两国互惠之利也。今天下之大国:魏、齐、楚三国也。魏、齐皆大而强,独楚国大而虚,若是魏齐相王而分霸权,则楚必弱,楚弱则魏齐必有利也,此大善之策。”田需回答道。

    魏王与惠施对视了一眼,皆是笑而不语。

    随后田需又道:“然而王上若想与强齐定下稳固的盟约,则必先划定好势力范围,如此则两国同心,这王位两国才能坐得稳。”

    魏王问道:“先生以为应当如何划分势力范围呢?”

    “齐国处天下之东,王上当承认东方之国为齐国势力范围,具体则应当包括燕国、卫国、鲁国、宋国、滕国、邹国及泗上诸小国等;如此下臣可劝齐国承认韩国、赵国、中山国、秦国为魏国之势力范围。魏齐相王,齐为东王,东藩之天子,魏为西王,西藩之天子,如此则天下可定,百姓可安也。”田需回道。

    “卫国已是我魏国附庸,此不可与齐国。”惠施抢先回答,随后又说道:“宋国为在下母国,其国居天下之中,此国可我两国平分,不可让与齐国也。”

    魏王想了想也赞同道:“惠相所言极是。卫国不可让,宋国位置太重要,两国平分可也。”

    田需心中大喜,有了魏王所给的这些筹码,他去办理此事就不是无的放矢了。他本是齐国宗室,奈何齐国自齐候即位改革以来,齐候不拘一格,大力提拔人才。在齐候执政期间,更是发生了烹阿大夫以及阿谀奉承的宗室近臣的事。由此使得齐国宗室们的日子变得远没有以前那么好过,田需也只能跑到国外来寻出路。如今只要他能够促成魏齐相王,那么他必然扬名于天下,到时无论是在齐国还是魏国都能有他的一席之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