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獒唐-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是!

    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不用刻意看,只从儒教真正兴起的这个时间节点为界,看看前后两边的差距,就全明白了。

    前面是汉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创业期。

    基本上就是谁打我,我灭谁;谁瞪我,我灭谁;谁不叫爸爸,我还灭谁。

    那是华夏文明最有血性的时代。

    后面

    后面是宋、元、明、清。

    (别把元和蒙古帝国弄一块儿去。横扫欧亚的是蒙古帝国,忽必烈建元朝之后,和大蒙古时代就没关系了。)

    虽然细说之下,宋明清各朝也不是没有血性男儿。

    但是,那份血性多半是用在守土卫国之上,鲜有开拓进取之心了。

    像林羽堂、李瓘这样的敢战之勇,也是越来越少了。

    “陛下!”

    吴宁诚恳地看着武则天,“兴儒重礼,这没有错。因为我们有教化四夷,掌控国土的需求。”

    “从这一点出发,儒教必不可少。”

    “但是,过分地重视儒教,也必然会造成武勋的没落,华夏儿郎血勇不复。”

    “所以,能留下一分,那就留下一分。能保住一寸,那就拼死也要保下一寸。”

    “阳关城上,有一守关老帅说过一样一句话。”

    武则天呆呆地看着吴宁,“他说什么?”

    “他说,纵有一死,亦不能让后人再面危局之时,只能仰望秦汉前辈,而在当下找不到一丝慰济。”

    “陛下!”

    吴宁站了起来,“天下久治,靠的是术。法也好,儒也罢,皆为治世之术。”

    “然,天下久存,靠的是气啊!是浩然之正气,唯我独尊之霸气!”

    “这口气虽不能表帝王霸业、千秋功绩,但这却是民族魂魄之所在!”

    “如果陛下真的因为不能表功,就不顾这口气,那亡的不是一朝,而是整个民族!”

    吴宁绝非危言耸听。

    事实上,他之所以决意去求林羽堂,是因为林羽堂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之中并不陌生,而且会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历史长河之中。

    那是后世的吴宁唯一熟知的一段历史,铁血郡王——郭昕。

    如果没有吴宁,大唐依旧按照它原来的轨迹前进,那大约一甲子之后,郭昕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他的故事,只能用悲壮二字可以表达。

    在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之后,郭昕带领安西都护府的的汉家儿郎,继续抵抗着吐蕃对西域的蚕食。

    他们没有援军,没有补给,更没有来自大唐的只字片语。

    甚至大唐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以为西域早已经落入吐蕃人之手。

    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下,郭昕整整抵抗了五十年!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直至战到最后一城一地,郭昕与他满城的白发老卒,都不曾忘记大唐,都不曾失了汉家儿郎的血性。

    直至郭昕战死,这便成了大唐在西域的最后绝唱,也成了汉家儿郎最后那一腔血勇的绝唱!

    郭昕一死,汉人的一腔血热也随之渐凉。

    之后就是石敬瑭卖了燕云十六州!

    北宋的城下之盟、靖难之耻!

    南宋的崖山之难!

    大明的土木堡之变!

    再然后,就是清兵入关,还有晚清的各种条约。

    吴宁深知这“一口气”对汉人是何等重要!

    所以,他不能让林羽堂成为郭昕,更不能让这一口气丢在当下。

    “陛下,这口气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千秋盛名、万世功绩,也许,也没有陛下所说的朝堂大势,权谋争斗来的重要。”

    “可是”

    吴宁搀扶着老太太走到太极殿的门前,猛的推开殿门,指着殿外站的笔直的林羽堂、三百多个白发苍苍的罪营老卒道:

    “这一腔血热”

    “值得我们去守护!”

    。

    ————————————

    今天就两章,没加更。

    之前说的想写一点有深度的东西,都在这儿了。

    有点费劲。

    感觉还能写的更好,更生动。

    (哦,求月票!)

第四四六章 倒打一耙() 
武则天一生都在权力之中。

    其实,并不是她真的如此冷漠,只重权力,而使她看不到别的。

    从十几岁入宫开始,她的眼界也局限在了这皇城之内。

    看似有世家,有门阀,有所谓天下,有太极殿上的文武百官,可是,也仅限于此。

    她看不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小人物的画面,更看不到那一腔热血。

    就像后世很多人的冷漠,更见不得什么家国大义,见不得别人爱国,甚至觉得这种东西很“尬”。

    真的就是冷漠吗?

    也许不是。

    而是在他们的生活,是如武则天一样的眼界问题。

    看不到。

    更多的人看不到什么是家国大义、民族情怀。

    也许让他们置身事内,亲眼看得见,摸得着,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大义,什么是那一腔热血。

    武则天愣在太极殿前,怔怔地看着林羽堂,看着那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身影。

    耳边,则是吴宁的讲述。

    八百这样的老迈身影,面对十万吐蕃大军,守了阳关整整八天,那会是怎样的惨烈?

    看着这些老迈身躯,武则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吴宁所讲的一切。

    此刻,在她的眼中,这一切已不再是扁平的奏折,也不再是权力角逐之中可有可无的筹码。

    武则天缓缓上前,来到林羽堂身前,老太太第一次生出一种肤浅的感觉。

    也许,吴宁说的是对的!

    她看见了这一腔热血,看见了吴宁所说的那种民族魂魄。

    这一刻,老太太明白了,她的权力游戏,在这一腔热血面前,确实浅白得不值一提。

    武则天不得不承认,吴宁说的对。

    这一腔热血,值得守护!

    想到这里,武则天肃然而立,双掌抱于一处,向着林羽堂,还有罪营老卒们,郑重一礼。

    “林卿,守土卫国,朕受教了!”

    “”

    林羽堂愣在那里。

    天子大礼,哪里承受得起?

    急忙领罪营老卒躬身还礼,“血战沙场,我辈之责,陛下言重了!”

    “不!”

    武则天凝重摇头,“朕险些酿成大祸,却不自知。若非九郎”

    “唉,朕果非明主也!”

    “!!!”

    吴宁本来还挺得意,能说服武则天这么强势的女人,本身就挺有成就感吧?

    可是,老太太突然把话题扯到他身上,不由让吴老九一个激灵。

    怎么听着

    怎么听着,怎么像是铺垫呢?

    “陛下!”

    吴宁心说,你可别往下说了。下面要是再蹦出点什么“九郎比朕强,更像一个好皇帝”之类的话,你说我接还是不接?

    “陛下!”吴宁搀着老太太,“外面风大,咱们进殿去说吧!”

    “好。”老太太点头,再看一眼林羽堂。

    “林卿,且先回去!朕日后,要下诏罪己,要昭告天下,要为林卿等一众将士请功!”

    林羽堂那边还没说什么,吴宁却是一翻白眼,越说越不像话了,赶紧拉着老太太往太极殿里钻。

    武则天也是纳闷儿,“你这孩子,你拉朕做甚?”

    吴宁一瞪眼“不拉?不拉行吗?”

    “不拉着点,人再说出点出格的话,那就收不回来了。”

    武则天一愣,“什么意思?事到如今,你还不明白朕的心意?”

    一指太极殿上的盘龙宝座,“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个位子!”

    唯恐吴宁再有迟疑,抓着吴宁的手,“你放心,朕一定为你铺好路,一定让你顺顺当当的登临大宝!”

    “”吴宁一阵默然。

    看着那盘龙宝座,还有老太太热切的眼神,说心里话,吴宁有点于心不忍。

    (我要是登基做了皇帝,大月月那厮不就编不下去了?)

    (大月月你放心,敢登基,我让你活不过这一章!)

    咳咳,扯远了哈。

    总之,吴宁真的不忍心让老太太失望。

    可是,这个登峰造极的位置,他还真的就没兴趣。

    “呼”吴宁深深吸了一口气。

    “陛下,很多事儿没那么简单。”

    武则天一挑眉,霸气十足,“朕是皇帝,什么事不简单?”

    ——————————————

    整整两个时辰之后,吴宁白衫若影地从皇城之内而出。

    焦急守候在皇成前的孟苍生、太平公主等人,一见吴宁出来,都急忙围了上去。

    “怎么样?”

    太平眉头紧锁,声音都有些发颤。

    “结,结果如何?”

    “结果?”吴老九一挑眉,“结果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说着话,哄苍蝇一般甩着手,“该干嘛干嘛去吧!散了散了散了!”

    “”

    “”

    “”

    “散了?”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是说散了,就散了的事儿吗?

    瞪着眼珠子看着吴宁。

    你他娘的可是抗旨出京,现在十几万禁军在幽州差点打起来,玉门关李瓘谋反的事儿也还没说清楚呢,现在又是聚众于宫门。

    虽然到现在,吴宁还是没有反出大周的意思,可是闹的这么大,你说散了就散了?

    “对啊!”吴宁一脸呆萌,“那可不就散了呗!你们还想怎样?”

    长孙延满眼的不敢相信,“那你抗旨出京,陛下就这么算了?”

    回敬他的,是吴宁看傻子一般的眼神。

    只闻吴老九道“我先是镖师,然后才是长宁郡王!”

    “接镖,那是本分。陛下天子肚量,会和我一般见识吗?”

    “那也不行啊!”杨承佑瞪着眼,“那李瓘谋反的事怎么说?”

    “谁说李瓘谋反了?”吴宁嚷嚷着。

    “李瓘抗旨弃守玉门,擅自驰援阳关。本王我一到阳关,就将之拿下了。现在还被本王关在阳关,等着陛下发落呢,你让他上哪儿造反去?”

    “”杨承佑傻眼了,真是神特么等着陛下发落。

    正愣着,却闻吴宁倒打一耙,“杨将军,你可不能造谣生事哈!”

    “人家李瓘将军虽然忤逆圣意,但是陛下今日亲见了林老将军,对他和李瓘在阳关的壮举褒奖有佳。已下旨意,不但不与追究,反而有功。”

    “你在此胡说八道,是何用意?”

    “你!!”

    杨承佑气的啊,我特么说不过你行了吧?

    。

    ————————————

    首先,检讨一下,昨天的章节写到吴宁是推开大殿的门。

    有书友指出,这是错的,宫殿的门应该是朝里开的,应该用“拉”。

    这是苍山的疏忽,其实不光是古代宫殿,古式排门所有的都是用拉的。

    写顺手了,可能当时觉得用“推”的,比较有气势。

    我检讨。

    还有一处,就是对于李二的评价。

    这个苍山就不解释了,仁者见仁的东西,真较真儿得写个万把字。

    再说,如果你认真看书,就知道比较的是什么,不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