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安风-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玉珠今日被这中年男子这么一闹也大失颜面,他恨恨地盯了他一眼,对院中的家奴吩咐道:“来人啊,这厮胡说八道,搅乱是非,快把他拖出去严加重责,让他知道些规矩。”

    “诺。”家奴们齐齐应了一声,架着这中年男子出去了。

    如今杨家势大,这中年男子不知死活,竟然敢在今日这样的场合公然捋杨家的虎威,看着方才杨玉珠的样子,今日这中年男子就算不被活活打死,至少也要脱一层皮了。

    这院子中官员虽多,达官显贵也有多人,但真正能与杨家扳一扳手腕的只有李瑁。但李瑁此刻正被杨玉环拉住了手,不准他上前求情。

    一边是七品的县令,一边是与杨家的关系,李瑁自然不难做出选择。

    他久居上位,也见惯了官场上的取舍,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他在杨玉环的拉扯下便扭头往园中走去。

    不过这中年男子虽然看似儒雅,倒也是个硬气的汉子,面对即将到来的重责非但没有半点畏惧,反倒高声笑道:“若是能叫天下看清这妇人的嘴脸,我张巡何惜一死,滨之老弟勿急,为兄陪你来了。”

    众人看着眼前的场景,似乎已经能够定论这中年男子的结局,无论他此次是被打死好生打残,开罪了杨家,他的仕途和前程都算是彻底毁了,他与死了已经无异。

    但就在众人,包括当事人自己都觉得在劫难逃的时候,李瑁却停下了脚步,因为他听到了一个叫他心头一动的名字——张巡。

    绘像凌烟阁,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李瑁熟悉唐史岂会不知道张巡的名号。

    “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这是新唐书中对张巡的概述。

    守雍丘,转宁陵,死守睢阳,最后与城同亡,张巡和许远一样,都为大唐的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巡虽是进士出身,算是文臣,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对兵法之道有着极深的研究,甚至比起绝大多数寻常的武将还要优秀上许多,可谓儒帅。

    这样一个对大唐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臣子,李瑁岂能坐视不理?

    李瑁刚刚转过身来没走几步,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他低着头,看着杨玉环笑着摇了摇头。

    杨玉环对李瑁知之甚笃,她从李瑁地眼睛中便能看出李瑁地意思,这个人他是救定了。

    他也不知道李瑁为何会突然改变心意,但他知道李瑁已经决定了。

    李瑁走到杨玉珠的身边,先是摆了摆手,示意杨府的家奴放下张巡,接着又道:“玉环有孕在身,实在不宜见血,不知八姐可否给本王一个面子,放过他一马?”

    杨玉珠没想到李瑁竟会当场与她为难,面色稍显不悦,问道:“殿下这是何意?难不成殿下要为了一个外人连自家亲情都不顾了吗?”

    李瑁摇了摇头笑道:“哪里的话,这张巡破坏八姐喜宴,自然是罪该万死,但他毕竟是朝中官员,理当由大理寺和刑部责罚,八姐自己私下责打,恐怕于理不合吧。”

    杨玉珠一朝得势,无法无天惯了,她甚至连刑部尚书章仇兼琼都不放在眼里,有怎会担心一个正七品的县令?

    杨玉珠道:“刑部?交给刑部管什么用,他当着这么多宾客的面叫我丢了面子,我岂能轻易放过他。”

    若是寻常官员,李瑁或许可以忍让一二,但张巡,李瑁绝不会坐视不理。

    李瑁忍者心中的怒火,强笑道:“这张巡左右不过是个七品县令,算不得什么角儿。八姐府邸新修,想必手头周转也不甚宽裕,本王就用十万贯买他的命,还望八姐笑纳。”

    说完,他拉着杨玉环的手,走到了秦国夫人府的家奴面前,以不容置疑地语气淡淡道:“松开。”

    李瑁地语气虽不激烈,但却听得家奴们周身一颤。

    李瑁久居上位,积威已久,更何况李瑁手中还攒着十多万条人命,这些家奴谁敢开罪,于是面面相觑地看了几眼,都丢下了手中的棍棒,松开了张巡。

    李瑁转过身去,对杨玉珠拱了拱手道:“多谢八姐承情,李瑁感激不尽。”

    说完,只留下气地发颤的杨玉珠在原地,而他则带着张巡而去。

第144章 开解() 
“下官清河县令张巡拜谢寿王殿下救命之恩。”寿王府宽敞华贵的马车中,张巡拱了拱手,站起来拜道。

    李瑁压了压张巡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笑着问道:“你识得本王?”

    张巡笑道:“殿下名传四海,下官如何不识。”

    李瑁自打步入朝堂后颇有几分战功,在剑南也施行善政,在地方名声尚好,与寻常皇子不同。

    李瑁谦虚道:“本王算什么名传四海,不过徒有几分虚名罢了,真正治理地方还是要依靠张卿这样的干练忠直之臣。”

    张巡看着李瑁,脑海中猛地闪过一种念头,忽然道:“下官有一冤情相呈,还望殿下做主。”

    李瑁看着张巡坚定的眼神,在心里叹了口气。

    张巡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文韬武略俱是不俗,只要稍加栽培,至少也能胜任一镇节度,但就是他的这个性格实在太执拗了些,刚刚才吃过亏,还是不肯放弃。

    “你说的可是你好友坠河自尽之事?”李瑁皱眉问道。

    张巡回道:“不错,下官故友张滨之本是长安人士,祖宅便就在这胜业坊中。秦国夫人杨玉珠修建新宅,准备占用滨之家的祖宅,便欲以一百贯钱强购其地,滨之不从,她便让工匠趁夜强拆屋舍,活生生压死了滨之的父母,滨之也被他们逼得走投无路,坠河自尽。”

    张巡一边说着,心中的愤恨之情早已溢于言表,一旁的杨玉环也面色有些羞红,毕竟这都是杨家人干的事情。

    李瑁听着张巡的话,脸上却露出了些许难色。

    杨家人仗着贵妃的势,凌霸长安,他们的所作所为李瑁多少也有些耳闻,但碍于自己的利益,李瑁对他们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在朝堂上和他们为难。

    杨玉珠强拆他人家宅,致人死亡,若是真的按照大唐律例来判,至少也是流放之刑,说不定还要杀头,李瑁若是插手此事,那就等于和杨家结下了死仇。

    他爱惜人才,想收拢张巡为己用,但杨家同样不可得罪,至少现在还不行。

    李瑁在心中稍稍思索了片刻道:“本王本以为你是聪慧之人,这才出手保住你的性命,没想到你也是愚直之人,不知变通,倒是叫本王很是失望。”

    张巡没想到李瑁非但没有答应帮助自己,反倒将自己训斥了一顿,脸上微微一愣,问道:“下官不知殿下何意。”

    李瑁盯着张巡的眼睛,问道:“你以为杨玉珠敢如此放肆,是谁给她的权力?”

    张巡没想到李瑁会突然这么问,愣了愣,违心回道:“自然是贵妃娘娘?”

    李瑁地嘴角上扬起了一丝弧度,笑道:“原本本王以为张卿见识卓绝,不同于那些尸位素餐之徒,被想到你的见识也不过如此。”

    李隆基对杨玉瑶和杨家的过分宠爱张巡岂能看不出来,只是他当着李瑁的面,有些忌讳,不知该如何开口罢了。

    张巡想了想,小心道:“古语有云:臣不彰君恶,有些话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实在不便开口。”

    李瑁轻轻地叹了口气,无奈道:“是啊,臣不彰君恶,子不言父过,皇上于你们不过是君臣,你们尚且如此忌讳,皇上与本王是君臣,更是父子,本王又如何问责呢?更何况,你当真以为光凭张滨之的事情就可以拿下杨玉珠吗?上面有意相护,到最后吃亏,甚至是丢掉性命的也不过是你一人罢了。”

    张巡咬牙道:“若能为好友申仇,张巡虽是无憾。”

    李瑁重重道“不能,问题是不能,这件事情再闹下去,最后被牺牲的只会是你,张滨之的仇怨将会不了了之。杨家现在的势力,就连本王都动不了他,此事之后,杨玉珠依旧做她的秦国夫人,至于你,只是长安郊外从此多了一处无人问津的孤坟罢了。”

    李瑁的话入了张巡的耳中,张巡想了想,自己也猛地惊醒过来,曾几何时,大唐的吏治竟已糜烂到了如此境地?

    李瑁见张巡似有所悟,接着道:“被杨玉珠强占家宅的何职张家,就连兵部侍郎韦嗣都是如此,难道你以为此事太子和宰相全然不知吗?他们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由罢了。”

    韦嗣不同寻常官员,乃堂堂兵部次官,当朝少司马,他的宅院被人强占,太子和宰相怎会不知,但他们包括韦嗣自己全都选择了沉默,这不就等于是默许了杨玉珠的所作所为吗?

    想通了这些,张巡的脸上闪过一丝痛苦之色,无奈道:“难道这世上就没有公理了吗?”

    李瑁拍了拍张巡的肩膀,朗声道:“公理,自然有,这也是本王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但本王与太子的懦弱和宰相的无能不同,本王眼中的公理是天下万民,是国泰民安,是要让这些家破人亡的事情以后不再发生,所以本王只能选择隐忍,以策将来。张卿身怀治国抚民之才,同样更该如此,若是因为一时的意气早早地丢了性命,又何谈以后呢?”

    张巡抬头看着李瑁,李瑁的眼中仿佛闪烁这星光,他回味着李瑁的话,缓缓问道:“这是殿下的志向吗?”

    李瑁回道:“不错,这便是本王生平所愿,前路难拓,张卿可愿助本王一臂,与本王一同实现这个愿望?”

    关于李瑁地传闻张巡早有耳闻,他此前一直以为李瑁是个野心之辈,但今日看见他,与他当面讲话,似乎又与他所猜想的截然不同。

    他会为了自己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开罪杨家,也会循循善诱地与他劝导,显然与传言中的样子并不相符。

    张巡在心中挣扎了片刻,终于松了口气,躬身道:“下官这条命本就是殿下所救,承蒙殿下不弃,下官愿追随殿下左右,鞍前马后。”

    ————————

    李瑁刚刚拉拢到了张巡,心中正是大悦,不过与此同时,寿王府的马车后面正有两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这两双眼睛的主人正是新晋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幕僚高尚。

    安禄山盯着李瑁地马车对高尚恨恨道:“这李瑁不知何意,总是和本帅过不去。此前李瑁不在长安,本帅才能趁机得到范阳节度使的位置,这种总被人盯着,提心吊胆的感觉本帅受够了,你可有对付他的良策?”

    高尚嘴角鼠须轻抖,冷冷笑道:“这几年来李瑁开罪了不少,想要他性命的不知多少,大帅放心,我只消稍稍安排一二定能取了他的性命,且不叫旁人察觉。”

第145章 刺客()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时的正月十五尚无元宵之说,时称十五夜,亦称放夜。

    自开元后,大唐繁盛,国富民强,为表与民同乐,皇帝李隆基特开三日宵禁,斥钱千万建灯轮、灯树、灯楼等各色精美绝伦的花灯,连放三日。

    与此同时,更在灯下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