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沂州城下的溃败成为了王仙芝记忆中难以摆脱的一场僵梦,那一刻死亡竟如此真实逼近,令人绝望恐惧。

    从血流如河的杀戮中溃围出来以后,逃出生天的人们慢慢地收拢聚集了起来,在经历了一个晚上的歇整之后,拂晓时刻,王仙芝和黄巢清点了下剩余的人数,不足万人。

    面对着如此的结局,大家都沉默了。从濮州出发南下,王黄两部军卒共六万余人,如今一仗下来就差点被全端了。

    血债还需血来还,在官军面前栽了这么大的跟头,这场子肯定要找回来才是,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烧,王仙芝不顾他人的劝说,决定对朝廷实行反击。

    这几千人马沿着河道低谷之地,走出了沂州,躲过了宋威所部的追击,从南部悄然穿过了感化军的防地,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都畿道,东都洛阳近在咫尺。

    王仙芝所部和正规联合官军硬拼是打不过的,但拿下一些防御薄弱的县邑、州府那还是绰绰有余的,随着东面数座城池的陷落,王仙芝的军锋直抵东都城。

    东都洛阳城头之上,兵士们开始忙碌着向城上运送大量的木材石料,一直安享太平的洛阳城顿时笼罩在了战争阴霾之中,人们被草军逼近东都的消息给惊呆了,流言在城内四散而起,城内立时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

    话又说回来,王仙芝等人从东面一直西进,能畅通无阻地到达东都洛阳,在忠武军的眼皮子底下穿越还能安然无恙,不能不说这件事情看起来太诡异了。

    但唐末藩镇制度让这件事情变得可以理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藩镇之间的潜规则。

    之前宋威兼领诸道招讨使,还能让各个藩镇互动整合起来,如今宋威搞了个大乌龙,在各个藩镇面前丢了大脸,说话分量也轻了不少,大家连这位平乱带头大哥也不鸟了,自然对平乱的热情也降低了好多。

    同时如今各个藩镇军队已经回归本道,这些藩镇军队负责的是自己辖区内的安全,对附近藩镇的事情根本不会理睬,也懒得过问。

    当王仙芝等人的军队从自己辖区穿过的时候,这些人除了密切关注外,基本都采取了自保措施,谁都不愿当积极分子,耗掉自己的军力去打击只是过境的叛军,至于该谁去打击,那是朝廷的事情,没点名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

    随着王仙芝等人的一路西行,沿途活不下去的流民、潜伏山林间的盐枭匪盗们纷纷加入其中,再加上攻克了数座城池之后的散粮和招募,短时间内,王仙芝所部就又膨胀到了数万之众,流民本是良民百姓,若不是官府不仁,怎会被逼的揭竿造反?

    这种一面费粮费钱地剿灭叛乱,一面又刮地强征粮钱逼人造反,形成了一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东都是朝廷的脸面,是朝廷威信的象征,如果有失则会大大折损朝廷的威望,而且一旦沦陷就会直接掐断长安与潼关以东的藩镇们之间联系,东南失控的局面立时就会出现,届时长安就只剩下关中一隅,坐困于西北一面。

    危急万分!朝廷迅速做出了反应。

    东面的忠武军距离东都最近,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击之,令崔安潜、张自勉迅速西进,打击围困东都的叛军。

    北面是昭义军,朝廷的门户护卫军,急令昭义节度使曹翔将步骑五千及义成兵卫东都宫。

    还有点不放心,得找个放心的人给朕坐镇东都,宋威刚丢了脸,那就让他歇挺会儿吧,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东都。

    东都南面的汝、邓两州也不得不防,汝州万一失守,不仅洛阳危急,京都长安都有被进窥的危险,绕过洛阳,穿过洛水、陕州,再往西就是京都的门户潼关,诏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綯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陕州、潼关。

    若向南突进,经鲁山、过南阳,拿下邓州,则沿着商洛一带而行就可以侵入长安西南门户蓝田关,蓝田一下,长安便在咫尺。

    汝、邓不能有失,汝州更是重中之重,诏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二千守汝、邓要路,朝廷是准备死守汝州了。

    关键是汝州能不能守住,不是由朝廷单方面的意志所能决定的,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军队,铁城还是豆腐城,就看州刺史平时的经营了,汝州地靠东都,承平日久不经战乱,往日的防守很松懈,此刻其刺史王镣根本没有料到战争竟然发展的如此急促,才发现端倪,就已经迫在眉睫。

    还没来得及组织像样的抵抗,汝州城就被暴力攻陷了,浓烈的黑烟从汝州城内飘散开来,老远都可以望得见,从忠武军一路奔袭而来的张自勉部看到这种情况,不由地放慢了行军速度,一切都已经晚了,汝州已然失陷了。

    张自勉策马立在高坡之处,看着远处黑烟笼罩之处,沉吟了许久,敌军入驻汝州城,此刻乘敌胜攻之,太过不智,莫如按兵静观其变,一想到汝州失陷汝州刺史王镣,那可是宰相王铎自幼一起长大的堂弟,此刻王铎若知晓汝州失陷,定会万分心急,张自勉的嘴角不由地荡起了笑意。

    长安城内,一阵疾风吹过,顺着窗棂上的油纸残**呼啦撕开了一个口子,书案上的灯盏一闪顿时被吹灭了,屋内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柔和的月光之下,王铎忧郁的脸庞上,皱纹又增加了许多。

    (本章完)

第93章 一个宦官() 
汝州的迅速失陷,让朝廷惊愕的同时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朝廷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为了拖延和麻痹王仙芝等人,选择了主动诏安,降诏对王仙芝、尚君长等人赦免其之前造反罪行,并且承诺许以官爵。

    这里面王铎出力肯定不小,王镣丢失汝州并且被俘成为了其政治上的痛点,一提起叛军就会有人想到王镣,这个还活在叛军之中的高官,让自己这个做兄弟的也被牵连着脸上无光,但倘若诏安成功则王镣身在敌营游说有功,剧情就会反转,俘虏也能被描绘成孤胆英雄。

    唉,真是操碎了心,王铎虽然心疼自己这个堂兄,但这个时候他真恨其为何不在汝州城破的时候死掉,哪怕跑掉也比被俘强。

    当然,这封诏安的诏书里面一定也含有主战派卢携的想法,诏书里面并没有提及对黄巢等其他人的赦宥和封赏,作为农民军第二最高领导人,诏书上却只字未提,这必然会让黄巢觉得很不爽,诏安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很快,汝州的农民军用实际行动回复了朝廷的一厢情愿,王仙芝部稍加休整便越过忠武军北上进攻郑州,幸亏有昭义军屯兵中牟,才使郑州避免了失陷的厄运。

    北面不行那就向南吧,王仙芝的这次复仇动机很明显,也很符合其盐贩子的鲁莽性格,那就是直捣敌巢,管你多少藩镇追着我揍,我只有一个打击目标,那就是攻击长安,让长安城的小皇帝知道什么是血的代价。

    初冬,寒意深浓,严霜覆盖大地,鲁山山顶上白茫茫的霜迹像是下了一场小雪,汝州城的城门在晨色初明之时,轰然洞开,王仙芝派遣的数万大军匆匆南下,去进攻唐、邓二州。

    朱温和朱存此番也在其间,在一次次厮杀搏命中,兄弟二人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见惯了死亡和鲜血,两人的心也慢慢地变得麻木起来了。

    这几番战争下来,黄巢军内的伤亡很大,一线的队长阵亡率非常高,因此更新的也很频繁,加之这两个朱氏兄弟打仗比较拼命,而且最重要的是战后他们还活着,因此现在两人都已经被提拔成为了队长。

    黄巢是此番领军南下的主将,虽然在外人眼里面大家都觉得王黄二人中,王仙芝下面就应该数黄巢了,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与王仙芝的冲动和摇摆的性格不同,黄巢的性格更加偏向于稳,狠,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忍、诈、骗也没什么,都是生存的手段罢了。

    当初为了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黄巢领着几千军队投奔王仙芝,两军汇合后声威大增,然而在权力面前,谁都不能免俗。

    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是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王仙芝还创造出了个一点五把手,尚君长。

    这位是王仙芝的心腹,从贩盐时就一直跟着王领导混,虽然在军中职位没有黄巢高,但实权却比黄巢大,王仙芝非常倚重此人,而尚君长也对自己的老大忠心耿耿,除了王仙芝,我谁都不鸟。两人平时互相配合着,一点点地排挤着黄巢,让其非常苦恼。

    此番黄巢行军还带着一个年轻人,尚让,尚君长的弟弟,明里说是辅助黄巢,其实不过是王仙芝安排在外的耳目罢了。

    黄巢心里像吃了一只苍蝇,恶心却说不出来,好在尚让这小子还年轻,看起来倒不难应付。

    黄巢所部在还未进入邓州境内便和唐军相遇了,这支唐军的监军叫杨复光。

    双方在嵖岈山经过了短暂的交战,唐军便匆匆地撤回了邓州。大家都没有试出对方的深浅,只是点到即止,黄巢看着迅速撤退的唐军,并没有理睬旁边尚让追击的建议,唐军并没有败,突然撤退令人可疑,还是慎重些吧。

    环顾嵖岈山的地势,这让黄巢突然有了驻军的想法,山水相间,果木成林,加之地形险峻进可攻退可守,此地作为进攻唐邓二州的营地,再合适不过了。

    黄巢将目光离开了远去的唐军,投向了这片山水之中。

    黄巢不知道,这支正在远去的军队中,里面的那位监军——杨复光,就是这位大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如日中天的自己进行了致命性的打击。

    杨复光,这位是个宦官,但是一个有追求的宦官。

    大家不要一提起宦官就带着有色眼镜,其实除了身体上的残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唐朝时期,很多宦官从小就被净身送入宫中,离开了父母家庭,从事着繁重的劳役,没有亲人,更缺少关爱。

    宦官们也是人,也需要正常的关爱和生活,就这样,一群内心孤单的人们,在空旷的大明宫内,聚集在一起,相互偎依着取暖。

    宦官没有子嗣,年长的宦官们便会从幼年的宦官中挑选一些聪明机灵的来培养,一来满足一下人伦的需求,二来一旦自己老了,在这深宫之内不至于临老了苦寂孤凉。

    养子是宦官体系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慢慢衍生出了许多宦官世族。

    这个杨复光就是宦官世族子弟,他的义父叫杨玄价,不知道他不要紧,杨玄价的义父是杨义钦,其当年老搭档的名字叫刘行深,就是当初拥戴唐帝的那位。

    这位杨复光从基层监军做起,一步步混到了现在招讨副使这个位置,虽然田令孜排挤走了刘行深等人,但宦官世族的实力不是说撼动就能轻易撼动的。

    他们留下了杨复光,这位宦官世族的希望和代言人,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与田令孜相抗衡斗争,直至将其扳倒。

    夜风吹来,杨复光阴沉着脸,没有将黄巢引入邓州的包围圈,让其有些烦躁,这真是个狡猾的家伙!杨复光踢了脚下面的石子,低声骂道,他也不知道,这个叫黄巢的家伙,后来还会和自己有那么多的交集。

    (本章完)

第94章 去淮南() 
黄巢等人的军队还未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