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宰江山-第9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重,也带着唏嘘的对自己中意的继承者说道:“今后你就要学会总揽全局。次辅虽然不同于首辅,却也不同于内阁大臣。”

    “寻常阁老眼睛里要没有省府界线,但他们依旧有各自的利益之争,有门户之见。文教、邮政、农牧林水产、司法、内务、外交,都想从财政大臣那里要到资金,就算排名阁老第一位的民政大臣也希望财政方面划给自己的资金越来越多。”陈汉现在内阁大臣的排名很明显,外交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内政才是第一重要的。这跟英国人的政治权利排序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对外交的重视,那是国家政治的第一位,由首相亲自负责。

    两边的政治结构的不同,从某个方面也证明了两者国家利益重心的不同,或者说两国的根本不同。

    英国人如此在乎外交,是因为他们盎格鲁—撒克逊人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对外交际和殖民地就是重中之重;而中国则只需要全力以赴的搞好内部问题,那外部的一切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熊炳章这是在教郑闻。

    想要干好次辅,想要在今后的十年里始终处在中国政治权利的中心舞台,那就千万别让门户之见遮蔽了自己的眼睛。

    “天下的一切都在这个碗中。你们左右次辅,还有首辅大臣,那就是端着碗的一双手。是你们把天下端到了皇帝的眼前,让皇帝眼中看到整个大汉朝。”

    “如果你被门户之见遮住了眼睛,那就是去拿端碗的手去捂碗。”

    “当今皇帝可不是庸主。那端碗的手去捂碗,那不仅会挡住皇帝的视线,更会让碗变得不稳。”

    天下就是一个碗,变成‘完’也不是多困难。

    “闻博记下了。”郑闻没有被‘如闻黄钟大吕样儿’给警醒,但熊炳章所说的话,他也的的确确记在了心上。门户之见这个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丢掉的。

    熊炳章珍爱的老桂树挪开了,看着老态龙钟的熊炳章,熊家的每个人表面上都若无其事,但每个人心里都在念着‘不祥之兆’四个字。

    政治人物在丢掉自己的权力之后,重是会衰老的很快。熊家又不是宋王、柳家,没有了内阁首辅大臣的头衔,他们还有王爵和侯爵。

    熊家也有这个荣誉和实惠。开国时候的爵位是能换来土地和封国的,那才是一个家族百世不移的基业。可是熊家只是一个小小的伯爵,还是流爵。

    此刻的沈家,沈初已经把自己手头的权利放到他的办公桌上了。如今的沈初不再是以一个‘沈阁老’的形象出现在家中,而是资政院中的一员。所以他的整个形象似乎也没有那么伟岸高耸。

    今天南京的太阳很好,沈初就待在他家里的玻璃温房处,靠在摇椅上晒太阳。

    全玻璃拼出的透明房屋,不给花景盆栽过冬时候安置,却用来给自己晒暖,沈初这可是南京城里的头一份。虽然玻璃窗户早就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南京城的权贵重臣早二十几年前就都换掉了旧有的用纸或纱糊起来的窗户,而改用了更为透亮也更能遮挡风雨的玻璃窗。

    但如此之类的暖房,还是很稀奇的。

    而事实是这种暖房的技术含量也比单纯的玻璃窗要高了不止一个等级。因为它完全是玻璃结构,而现在的玻璃可很难保证能平稳的度过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并且这里的玻璃块都是超级大的,制作这样的玻璃也比普通的窗用玻璃要难度大多了。

    但沈初不是普通的大商贾、大富豪,他是帝国的内阁大臣。

    在这样的房间里,冬天出来晒太阳是最舒服不过了。年纪大的人多吹一点寒风,就很容易生病。熬不过冬天的老人这世上很多,但这玻璃温房解决了一切难题。

    来自波斯的精美毛毡披在腿上,沈初正闭着眼沐浴在阳光中。光线透过无色的玻璃照射下来,让室中变得温暖如春。温房中还有十几盆盛开的花木,都是市面上见不到名品珍品。

    沈初的气质在一点点的改变  (。)

第九百六十五章 狂热的民族分子() 
时间流转,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大地回春,阳光明媚,万物生长的季节来临了。

    这个年节,南京、上海、广州、燕京、鲁山、武汉等大城市中燃放烟花爆竹的少了,但吃喝玩乐在看似‘不热闹’的年节里却半点也没减少,因为数据会告诉你一切。

    南京城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在过了元宵节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汇聚来此。三年一度的科考就要开始了。陈汉有明文规定,不会因为皇室丧事耽误了科举考试,只会因为皇室喜事儿增加科举恩科。

    天南地北的举子纷纷来到南京,参与科考的举子数量在上一科时就正式突破了万人大关,而这些人多半还会随身带着仆人、书童。陈汉朝的举人可不会有穷举人,这些人都是要参加政府工作的,现在当官的薪俸可不少,很多人已经那陈汉朝的官俸跟两宋媲美了。

    南京城再是个大都市,一下子涌入了几万个不事生产的人来,大街小巷一家家店铺客舍饭庄酒店的价格几乎一瞬间就提到了最高点,整个城市就如此刻的天气那般,焕发着无比的生机!

    新一任的内阁也全部到位。与之前的地下组织部长们的议论有些差异的是,沈国贞竟然逆袭成功了。

    他顶掉了谢瑚的位置。可怜的谢大人,有着二十多年督抚大员经历的谢瑚,本该是绝对要入阁的谢瑚,竹篮打水一场空。被皇帝送去了美洲大陆,在朝廷的第二波分封结束之前,看好美洲的地盘,当好这个大保姆。

    谢瑚很困惑,谢瑚很迷茫。他很不解沈国贞是怎么上位的。好多个跟沈国贞根本没联系的人,突然转变态度,支持起了沈国贞。

    难道这真是新儒党异类的作用吗?有那么巨大吗?

    谢瑚黯然神伤,却也只能掉了牙齿和血吞。目送沈国贞登上内阁左次辅的位置。

    是的,沈国贞赢得的还不是右次辅的位置,而是更高出一线的左次辅的位置。

    说到底谢瑚还是因为上头没有奥援。

    怪他早早的就身居高位,自己都有资格另立一个山头了。而且谢瑚年纪不大就身居高位,心中傲气自生,搭上的大人物只有宋王。而第六届内阁的右次辅郑闻的背后则是由前任内阁首辅和次辅的大力支持。所以沈国贞没能顶动郑闻,却把谢瑚给捣了下来。

    廷推上发生的‘奇闻’曾经一度惊讶天下,就连今年的科考都压它不下。但是,很快的新的奇闻妙事就是吸引走了全天下人的眼睛。

    第一,信任内阁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发第二笔运河债券。甚至还透出消息说,如今的运河债券在几年之后未尝不能变成运河股票。

    今后几年里,内阁会慢慢筹备自己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虽然这公司没能掌握住全部的运河股份,也没能完全掌握着百年前年不变更的运河经营权,但利益之大也可想而知。

    历史上高卢公鸡在开发巴拿马运河的时候,在施工方案失误误把巴拿马运河当成了跟苏伊士运河一样的海平式运河,实际上巴拿马运河的两端海平面却相差甚大工地劳工大批量死亡,工程进度与计划严重不符等等恶劣情况下,运河工程的主管阶层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也是为了继续大肆吞噬运河工程资金,继续增发运河债券,无数的法国人依旧挥舞着钞票购买。直到运河公司的资金彻底枯竭,爆出震惊世界的‘巴拿马丑闻’,无数法国人才为自己注定要打了水漂的钞票哭泣。

    而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对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眼界被开阔了之后的民众是多么的热切。因为这样的世界级的交通咽喉,这样的黄金水道,那就是一颗看得到摸得着的‘摇钱树’,它的股票是真正无比的硬通货,是永远也不会贬值掉价的。

    除非有人在那里击败了帝国大军,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地区,但这可能吗?没有一个中国人会相信这种可能的爆发,即便那是在几万里之外。

    而第二件事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开海铁路,从开封抵达海州【连云港】的。

    这件工程由中央新近成立的铁路总局统筹负责,而铁路总局是绝对独立的一个职能部门,并不隶属于交通部。

    此外还有蒸汽轮船,这项新成果也被陈汉光明正大的拿来了出来。

    钟山自然科学院的算盘没有达成。轮船和火车的技术专利交给了两个专业的研究所,这是他们发展壮大的基础。一个研究机构如果只靠着朝廷的财政拨款,那是没有大的发展前途的。他们还是要自力更生!

    火车和轮船的技术专利就是政府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不过这个时候陈鸣的心却不再两个月后即将开启的那场文教盛事上,也没有目光炯炯的注视着铁道和轮船,注视着船坞上正在建设的明轮炮船!

    两艘铁肋木壳战舰,四艘两千吨级运输舰,这就是财大气粗的水师给斥重金拍下了轮船专利的江南造船厂和天南造船厂所下的订单。

    每家都是一艘军舰和两艘运输船。水师方面虽然对轮船十分的感兴趣,但对于明轮船那非常突出的外表缺陷也表示难以接受,从战术方面考虑,军方的意见更倾向于螺旋桨,而不是明轮。

    但后者的速度也是一个让水师无法忍受的短板。这种情况下机帆船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了。

    所以说,如今这个时代,属于轮船的时代还没有正式来临。现在的蒸汽轮船还需要在风帆战舰的羽翼下继续雌伏,直到他们能彻底弥补这一切缺点后再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六艘‘军舰’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了。

    轮船研究所身上的压力十分的大,风帆+蒸汽机的混合动力船是他们所厌恶的,但现在这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想要弥补轮船上的种种缺陷,他们还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和非常大的心血。

    江南造船厂和天南造船厂在接下了军用订单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民用。

    小型的明轮船在内河运输中有着很大的优势。而大量的制造小型的内河明轮船,也能为两家造船厂积累下大量的轮船制造经验。

    这两种新兴事物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整个中国的注意力。这是政府强力推行的效果。

    民间当然也会有人对轮船和火车感到不满的人,但在陈汉政府面前,他们的力量就是零。

    后勤部已经向两家造船厂各下达了十艘五百吨级小型运输船,而一些权贵和九州商会参与的内河运输公司也纷纷向两家造船厂下达订单。

    轮船在中国水利运输上的门径已经被悄悄打开,那是再也合不上的了。

    中国的商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继续赚取自己所期望的利润;顽固保守,固执己见,甚至是做历史的绊脚石,那最终只会被商业大潮的浪涛所淘汰。

    陈鸣希望在自己六十岁的时候,能够见到一支真正的轮船军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铁甲舰耀武扬威于海上。

    先木壳战舰,再铁甲舰。

    陈鸣知道这还需要足够多的经验去积累,还不能盲目上马造船,但他有这个耐心去等。

    就算是明轮船,配合上六角炮的射程和精准度,那也能照样成为大洋上的一顶级猎手。

    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