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辽国眼看就要大乱,”武好古思索着说,“辽国的大乱迟早要波及到我朝,没准就是一场天下大乱,若是我朝没有一大批允文允武的儒生可以担负天下兴亡。

    只怕这大好的河山,就再没有太平安逸的日子了!”

    米友仁瞧着年纪和自己仿佛的武好古,很有一些哭笑不得,“老师,您还真是……真是心怀苍生啊。”

    “怎么?”武好古望了眼自己的学生,“你难道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米友仁的脸色顿时郑重了一些,“这话说得好啊,不知是哪位鸿儒所言?”

    这八个字是清末大儒梁启超在顾炎武的名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上总结归纳出来的。

    不过武好古不能和米友仁提梁启超和顾炎武的名号,于是想了想,就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了一段《列女传》上的典故,他正色道:“昔日鲁漆室邑之女亦知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

    你我皆是官宦之后,读书之人,焉能不知天下兴亡与众庶祸福之关联?若天下有倾覆之难,你我还得悠游逍遥乎?”

    “先生教诲的是。”米友仁刚才是坐着和武好古说话的,现在听了他的一番言论,立马就站起来行礼了。

    武好古现在说的,可都是道理,是儒家的大道理!

    就是拿去国子监和太学里面也可以说一说的。

    武好古看见自己的学生如此态度,也来了劲头,哪里还有一丝睡意,继续往下说道:“辽国的情形,若真如马植所言,便是大乱将至了!

    如今天下乃是三分,又以南北二朝并立为主。若是北朝大乱,我朝岂能置身事外?而北朝易主,到时候可就是新起强悍之贼取代衰败软弱之邻。”

    “天下三分?”米友仁喃喃道,“老师说的不错,如今天下的确没有归于一统,燕云未复,灵夏也未收复。”

    武好古点点头,“况且我朝君臣北望燕云一百多年矣,若是北朝有乱,又如何不会趁乱北伐?到时候北伐取胜,自然是汉唐之雄再现,若不胜,天下当向何处去?”

    “老师,您觉得我朝北伐燕云能胜吗?”

    武好古轻轻摇头,北伐燕云是胜不了的。靠开封府的那支名存实亡的禁军不行,靠看似强大的西军精锐同样是不行的。

    至少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败得很惨!童贯指挥的北伐大军甚至不是被女真打败的,而是溃在辽国残兵手中。

    耶律大石和萧干凭借为数不多的被女真人打残的兵力,就轻易粉碎了北宋的大军,彻底将一个军事上完全瓦解的弱宋王朝展示在了天下人面前。

    所以北伐燕云是赢不了的,而坐视女真摧毁辽国,全取了燕云之地,恐怕也安稳不了几年。

    刚刚从林海雪原中出来的女真人可不是吃斋念佛很多年的契丹人!

    一年三十万的岁币可打发不了他们。而且,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也是靠大宋将士浴血奋战打出来的!

    而现在宋军的战斗力,还能和九十多年前的真宗朝相比?

    “元晖,辽国若是真的乱起来,对我大宋而言,同样是一场劫难!你我都是读书之人,而且也和大宋国运连在一起,得早做准备才是。”

    “早做准备?”米友仁沉默一会儿,“先生是想真的入仕途吗?”

    米友仁说的“真入仕途”当然不是做个不管正事的“文艺官”和“挂名官”,而是大宋朝真正掌权的科举文官。

    宋朝虽然以“冗官”著称,官员数量很多(其实也就几万),但是真正能对朝政形成巨大影响力的,也就是文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宰相必由进士出!若想入主中枢,就必须是进士出身。

    而要为国家未来的命运做些准备,似乎也只有去做宰相了。

    “真的入仕又能做甚?”武好古反问,“我朝自王荆公变法图强,事情做了不少,法也变了许多,国用也足以支持与西贼连年征战,冗兵也裁撤了几十万,还行了《将兵法》,整顿出了不少系将禁军。

    元晖,你认为我朝还有甚底图强之举是可做,是可为之的?”

    后世人人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可是在大宋元符年间,人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所有人都认为变法已成!

    因为在王安石的追随者章惇、曾布和蔡卞等人的主持以及哲宗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所倡导的多项新政,在元祐、绍圣和元符年间都已恢复实行。而王安石提出施行的《将兵法》,更是从来没有被废除过。

    所以到了元符年间,熙宁变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成功。便是让武好古去做宰相,似乎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第119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下(求收藏,求推荐)() 
真的没有可做的吗?

    其实是有的!便是如后周世祖柴荣那样,练一支足以扫荡北国的雄兵!

    “还有练兵!”米友仁思索着说,“王荆公所推的新法之中,最无争议的就是《将兵法》,然而《将兵法》只是强健了西军,却没有解决开封禁军和和河北禁军衰弱的问题。

    因而如今我朝也出现了唐朝时的强枝弱干的局面……”

    北宋的西军本来就和中央禁军和河北禁军不太一样,在熙宁新政前就存在府州折家军,麟州杨家军和青涧城种家军这样的世将,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其他北宋禁军是不大一样的。

    熙宁变法中实行的《将兵法》又进一步加强了西军将门对军队的控制,再加上西北连年征战,军队得到锻炼,民风也日益强悍。所以西军的战斗力相对河北和开封禁军而言,实在是太强大了!

    这种外强中虚的军事布局,是绝对不利于北宋朝廷的统治的。

    而要消除西军作乱的隐患,方法只有两个:一是瓦解西军;二是在开封府练新军!

    瓦解西军肯定是不行的,至少在西夏降伏前不能这么干,要不然小梁太后就要到开封府来做太后了。

    而在开封府编练新军……仿佛也不大可行,因为同样的事情,后周世祖柴荣就干过!

    米友仁苦苦一笑,又言道:“其实我朝的新政皆因西贼而起,而西贼之祸又因兵弱而起。要摧破西贼,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练一支新军。因为军队都是日久则腐,承平则朽的。朽坏的军队是不堪用的,与其整顿,不如另起炉灶,再练新军。”

    出身将门的米友仁对开封禁军和河北禁军的种种弊端,是再清楚不过了。因为九十多年没打什么大仗,又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端(《将兵法》并没有在所有的禁军中推行),所以早就腐朽不堪用了。而且军中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整顿,简直是难如登天,还不如重新编练一支新军来的省事儿。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也的确如米友仁所言,起因就是西夏建国。而西夏之所以可以建立,归根结底还是宋军的战斗力薄弱,累败于党项。

    而要解决兵弱的难题,那么改革的重点无疑应该在军事上。而军事改革的重点,当然应该着力于选将、募兵、练兵、制造器械这等事情上。

    其中又以选将和募兵、练兵最为紧要。

    可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恰恰不是以选将、募兵、练兵为核心的。而是以理财为核心的,在通过各种开源节流的改革手段改善了财政状况之后,并没有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新军的组建上去。对原有禁军、厢军的整理也只做了一半,裁掉了一些冗军,设置了一些编制较大的“将”,罢了折腾军将的《更戍法》。

    但是却没有对西军以外的各禁军进行真正有效的整理和训练,也无法改变“将从中御”和“发兵、统兵、调兵、监军”多头管理之类削弱将帅指挥权“天家法度”。

    只有西军稍稍开了个口子,形成了一个“军事特区”,才有了如今压着西夏打的“新政成果”。不过即便是这个“稍开”的口子,皇帝也没有放松对西军的控制。

    而西军的军权其实也被拆得很散,文臣阃帅掌握调兵之权,西军将门握有统兵权,另外还有宫中派出,代表皇帝的宦官,比如李宪、秦翰、李舜举,还有后来的童贯等人,互相监督,互相扯皮,互相拖后腿,将就着和西夏打仗。

    反正是绝对不能来个登台拜将,把西军大权集中在谁手里的。

    但即便如此,现在也形成了西军独大的局面。若是没有强大的中央军制约,未来就不得不设法削弱西军这支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了……

    “那为何不练新军呢?”武好古又问。

    米友仁摇摇头,笑道:“老师何必明知故问?编练新军想要有所成效,必须授大臣以重权,选将、募兵、制器、训练,诸事皆系与一人或是一衙,事情方可成功。可是受命编练新军的大臣或官衙,又不免权责太重。而我朝的官家,又大多长与深宫,不谙兵事……

    而且,开封禁军的大权,内官是不能染指的,以免重蹈昔日唐朝神策军的覆辙。”

    一句话:皇帝自己不懂,交给别人又不放心,也就只能什么都不做,继续混日子了。

    若是辽国那边一样是吃斋念佛混日子,倒也没什么,大家一起混吧。

    可是混日子的时代,终将要随着大辽帝国的崩溃,一去不复返了!

    “既然王荆公和章相公都做不了,”武好古看着米友仁,突然笑了起来,“那以你我之才,便是中了进士,又能做成何等大事?”

    米友仁摇摇头,怎么做官他知道,怎么做事他就不懂了。

    武好古笑了笑:“其实为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不过为师却知道将来这天下是需要很多能做事的人。

    就如马植恁般,允文允武,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才!若是能有个一千人,也许就能替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了!”

    在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拿到做事的大权的时候,培养一批做事的人才,倒不失为武大郎这个“匹夫”为天下兴亡尽一份力的办法。

    “老师要,要办书院?”米友仁有些诧异地问。

    “怎么?”武好古看了眼自己的大徒弟,“不行吗?”

    行当然是行的!

    武好古虽然是商人,可他并不是卖炊饼的小商贩,而是“书画第一人”,本身也是读书人。而且武好古的出身是洛阳白波武氏,是武则天的亲戚,在唐朝是上《氏族志》的。

    因为宋朝不重视士族,因而没有重修过《氏族志》,所以武好古理论上还是个士族,是有资格娶赵家女孩的——赵家庶流的女子可以嫁给商人,但必须是能和士族搭上边的商人,这样才能和大宗正司交待。

    另外,武好古得官也是早晚的事儿。

    便是端王殿下做不了官家,一个保举上去,官家赵煦还能驳了弟弟的面子?到时候,武好古就是官方认证的真宗士大夫了!

    再说了,武好古都能当端王的“美术老师”,还不能办个书院?

    只是,这书院不一定能办好。

    米友仁不大确定地问:“老师,您的书院所授是何学问?”

    若是教人画画,应该是有人来学的。

    “要不先开个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