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7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了纪忆的福,武好古终于在判大名府事的衙署之内,见到了四位安抚老爷。他们分别是判大名府事兼知大名府路安抚使许将,知定州事兼定州路安抚使梁子美,知河间府事兼高阳关路安抚使叶祖洽,以及知真定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王旉。

    呵呵,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其中许将是嘉佑年的状元,当过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的宰执级人物,官拜特进(最大的问官)。

    梁子美则是《水浒传》里面梁中书的原型,开国文臣梁通、梁文度之后,虽然是荫补出身,但是为官四十五年,历任四朝,也算是元老级别的重臣。

    叶祖洽熙宁三年的状元,新党元老曾布的心腹,也是新党干将,和武好古的恩师苏轼关系恶劣。所以在二苏掌权后,一直被压制住地方上,不得入朝大用。

    而王旉则是王安石的侄子,反对变法的王安礼的儿子。因为王安礼曾经搭救过因乌台诗案而落魄的苏轼,所以王旉也就成为了新旧两党之间都吃得开的人物,虽然以荫补入仕,但还是做到了知真定府兼真定路安抚使的位子。

    这四位“大神”别说武好古这个武官,就是纪忆这个科举正途出身的文臣都转运使,也都是指挥不动的。

第1007章 结硬寨,打呆仗() 
“忆之,崇道,一路辛苦了!”

    在知大名府事衙署的内厅门口,许将、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四人站立相迎。

    “都是分内之事,未足为劳。”

    风尘仆仆的纪忆和武好古,名义上虽然是河北一文一武的最高长官,现在却只能在许将这样的宰执级下属面前,夹起尾巴,小心做官。上司架子,那是半点都不敢有的。

    这大约就是宋朝官场上最让人脑仁疼的地方了。不仅是以文御武,还有文武相制,大小相制,内外相制。总之,就是互相拖后腿,啥事情都很难做成了。

    和宋朝相比,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在下放事权这方面,可是强了许多了。如果武好古现在是满清的官儿,那么一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没跑的。这种级别的封疆大吏,可不会对一票道员知府点头哈腰。

    而武好古现在,不仅被纪忆这个文职的转运使看着,下面的四个一路安抚,同样得和个祖宗一样供着。

    另外,还有一个宫中派出的谭稹领着监河北沿边军务的差遣,现在也从界河商市赶到了大名府。不过他没有在判大名府的衙署内迎接武好古,而是在城外的接官亭恭候。现在和纪忆、武好古一块儿跟着年老德高的许将入了内厅。

    内厅中,在上首高坐的当然是许将了。他的差遣虽然没有武好古和纪忆大,但是他的官位却是最大的特进,又是前任宰执。地位远比两个后辈要高,气度更是森然。

    哪怕契丹皇帝的十万大军已经到了析津府,许将说话的语气依旧是不慌也不忙。

    “前日得到军报,辽国南京道的易州一带,有大批骑兵出没,看来北虏很有可能会从定州路入寇。不知武宣抚有何良策?”

    许将得到的军报当然是假的,是由赵钟哥控制的河北宣抚司总军机房发出来的。目的就是在定州路和真定府路制造紧张气氛……

    许将说话的时候,武好古则在悄悄观察梁子美和王旉。这两位虽然也努力维持着泰山崩于面而色不变的气度,但是眉宇之间,还是有一团怎么也抹不开的忧色。

    他们俩的治所,可都在宋辽边境上。如果十万辽兵气势汹汹的涌来,他们会不会就此殉了大宋江山?

    “北虏骑兵强而步军弱,善于野战,拙于攻城。以好古之愚见,欲破北虏,唯有‘结硬寨、打呆仗’六字而已。”

    武好古当然在胡说八道了。辽兵怎么可能从定州路、真定路入寇?武好古在界河以南摆了六个将,再加上界河商市和沧州的民兵(沧州民兵主要是骑士家族的候补),总兵力有六七万之多(包括辅兵)。而且通过界河商市,河边宣抚司的触角已经伸到析津府城里面了。

    耶律延禧怎么敢将主力移往西线,从真定府路、定州路入侵?析津府城还要不要了?

    这个析津府城,也就是幽州城在燕云山南之地可是个标志性的城堡。一旦被武好古夺取,山南各州的豪强,可就要起兵响应大宋了。

    不过这个道理,许将、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都是不知道的。析津府可是太宗皇帝打来打去都打不下来的坚城,武好古这厮怎么可能打下来?

    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

    “结硬寨、打呆仗?什么意思?”许将抚着白胡子,品着武好古的“六字真言”。

    “所谓结硬寨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缘边各州的紧要之处广修城池堡寨,同时还要尽可能将百姓迁入堡寨,组成民团,使之可以自卫自保。”武好古语气深沉,“而第二层意思,则是指诸军在外出野战之时,把军营扎得非常硬,打仗时要摆出一副坚若磐石的姿态。宁愿行军的速度慢一点,也要把营寨扎牢。大军每到一地,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首先就要挖战壕,筑营墙,保证把这个营盘护住不失。

    至于打呆仗,则是用兵不求奇,不弄险,永远都是以正合,以力破。讲究稳扎稳打,又笨又慢。哪怕在两阵之间,也要注意挖壕筑垒,先求不败,而后求胜。宁愿多流汗,也要少流血。”

    许将闻言长笑道:“好一个打呆仗,结硬寨。老夫本以为崇道你年轻气盛,一定喜欢弄险,没想到却持重如此。不错,不错!”

    许老头压根没想到武好古在忽悠自己,在他看来,辽军那是非常强大的,铁骑无敌啊!宋军根本没有和他们打运动战或是列阵相斗的可能。唯有用硬寨、呆仗才能与之抗衡。

    “可是辽国骑兵强大,河北又多是平地,无险可守。若是辽骑突入绕行,会不会把咱们的坚城硬寨之间的联络切断,再个个击破呢?就算不击破,就是饿也把人饿死了。”

    提出异议的是知定州事兼定州路安抚使梁子美,也是个给施耐庵黑出了翔的倒霉蛋。其实他根本不是蔡京的女婿,他是很老的老头,须发皆白,精神倒还矍铄,年纪比蔡京还大一岁,怎么可能娶蔡京的女儿。

    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附和《水浒传》,后世的历史学者还给他按了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罪名,就是在担任河边都转运使期间挪用公帑三百万缗向辽国购买珍珠,造成女真起兵造反……也不知道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前后关联?只是完颜阿骨打举兵是在梁子美卸任河边都转运使的七年以后。

    “大学士,辽国的骑兵并非不可摧破。”

    梁子美有个资政殿大学士的阁职,所以武好古得称他“大学士”。

    武好古道:“契丹虽是辽国的国族,但是人口不众,不过二三百万之数,又沉迷佛教,壮丁多有剃度出家者。能够充军伍,习骑射着,不过二三十万之数。其中精锐就是宫帐军的十万铁骑,杀一个就少一个!

    所以破辽骑之法,就是广造强弩,然后配备给缘边各路的军民。因为强弩的威力甚大,既可以远射,又能够破甲。如果再用粪便毒药沾染箭镞,更能让中箭负伤者染病而亡。”

    “军民?”梁子美摸着胡须,“民兵保甲也要配给军弩?”

    北宋虽然非常重视民兵的建设,但是却同时管制民兵的武器,保甲丁壮是不得配备军弩、铠甲、长矛、马矟、具装等五类兵器的,只能用于弓箭刀盾和短矛这种杀伤力不足的武器。

    装备这种“低威力”武器的保甲民兵根本不能对付具装甲骑和披着重甲的步兵。

    当然,如果那些保甲民兵把自己训练到“完颜敢达”那种水平,用弓箭也是可以杀伤契丹铁骑的。

    “必须配给!”武好古很肯定地说,“河北民兵多数不习战阵武艺,要让他们善用弓箭,恐怕得耗时几年才行。耶律延禧可不会等那么久啊!

    而且,一旦缘边的城池堡寨不守,被俘的河边壮丁就会变成耶律延禧手中的攻城利器。到时候契丹铁骑就会驱使咱们大宋的百姓去攻咱大宋的城池了!”

    他看着梁子美,一脸忧色地说:“譬如定州城池年久失修不说,守军也就是区区两将,且有不少缺额,又久疏战阵……若是契丹打来,能有6000人上城就不错了。可定州偌大城池,6000人连城墙都站不满啊。况且定州之下还有北平、望都、唐县、新乐、无极、曲阳等县城要防守,还有数十个镇寨堡铺要守。不用民兵和百姓怎么守得住?而民兵和百姓没有强弩纸甲,又怎么能杀伤辽寇?若是定州境内县城堡寨皆破,只剩一个州城,大学士该如何防守?”

    只剩一个州城还守得住?梁子美眯着老眼看着武好古,心说:都是你害我的!耶律延禧不过就是想要两三百万,给他不就是了?现在可好了,万一真打到定州,本大学士是逃跑还是死守?

    一旁的纪忆插话道:“宣抚言之有理啊……虽然国家法度是不允许百姓和保甲持有军弩、铠甲、长矛、马矟、具装的,但是事急从权啊。我看不如联名上奏,就在河边沿边各州军开个特例吧。”

    这事儿纪忆说了也不算,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许将许老爷子——在场的诸人中数他官大。许老爷子眯着眼睛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虽有不妥,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河边沿边军州不少啊,沧州、信安军、霸州、保定军、清州、雄州、莫州、顺安军、保州、定州、真定府这七州三军一府,都是沿边的。若都给民兵配弩,仓促之间,去哪里寻恁多强弩?”

    “宣抚司的兵器房可以设法打造。”武好古道,“另外,不仅得配给强弩,纸甲和皮盔也是少不得的。盔甲不仅可以防护身躯,还可以给战士壮胆。对付骑兵的长枪多少也得有点儿,要不然民兵就出不了城了。”

    武好古一边说话,一边琢磨:七州三军一府的民兵怎么都得有一二十万人吧?而且其余的河北州军也不能一点准备不做。所需要的强弩、纸甲、皮盔、长枪可不是小数目。。。。。。。这可是笔大买卖啊!

第1008章 团练() 
“崇道,”许将抚着胡须,思索着问,“就算强弩、皮盔、纸甲、长枪可以由宣抚司兵器房供应,可如果河边沿边各州军府也没有多少民兵保甲可用啊!几年前或许还有一些,可是自打朝廷行了府兵制,河北保甲就名存实亡了。现在急切之间,该去哪里寻找恁多的民兵乡兵呢?”

    其实河北保甲本来就没鸟用,连禁军都是废柴,还能指望保甲?

    而河北保甲完全无用的原因,在武好古看来无非就是两个,一是不给钱;二是没兵器。

    禁军给那么多钱都没用,不给钱的还能有用?也亏得王安石是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居然会有这种天真的想法,在账面上搞出六百多万保甲壮丁,结果除了惹出不少民变,什么用都没有。

    不给钱之外,不给好兵器也是个原因。禁军披着重铠,装备了神臂弓,也不见得有多少战斗力。保甲的武器都是“民用”级别的,软弓、短矛、木盾、钝刀,纸甲的数量则是稀少到了极点。一个都保正只能有五领,多了还要问罪,严重的还要绞死……这算什么意思?把保甲当成不要钱的炮灰兵吗?以为老百姓没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