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潘巧莲是潘家将门的女子,”刘有方柔声道,“是左卫将军潘意的姑姑,不过年纪很小,只比大王您大一岁。”

    “可曾许配人家?”赵佶似是无心一问。

    不过刘有方脸上却闪过一丝快意。端王赵佶,如今还没有到婚配的年纪,所以他还是个未娶之身,身侧是没有正妃的。

    若是他瞧上了潘巧莲,那潘家将门上下,包括潘孝庵潘大官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将潘巧莲送入王府……这可不是寻常的富贵啊!

    “许过一次,”刘有方道,“是个宗子,不过没完婚就一命呜呼了。”

    “哦。”赵佶应了一声,不置可否。

    刘有方接着又言道:“其实那武好古也在潘家园替潘巧莲画了一纸写真图……”

    “潘家园斗画吗?”赵佶点点头道,“听说过的。”

    “那幅《潘巧莲写真图》才叫好呢!”刘有方看着赵佶说道。

    “那幅《潘巧莲写真图》在哪儿?”赵佶果然有了兴趣。

    刘有方说:“就在潘家将门的潘孝庵手里……若是大王想看,老奴可以替您走一趟。”

    “也好。”赵佶点了下头。

    刘有方施了一礼,笑道:“事不宜迟,老奴这便去寻潘孝庵。”

    “好,快去快回。”

    “好好好,老奴这就去。”

第六十四章 风风火火闯九州() 
开封府,天将黄昏时。

    一行策马之人入了内城东南角的丽景门,沿着汴河大街一路行来,直向城南大相国寺而去。这一行人当中以三人为首,都是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纪。骑在马上昂首挺胸,虽然都是客商和文士打扮,却还是掩不住有杀气外露。身后一群人青衣小帽,步行跟随,一看就知道是这几个人的从人。同样也是一副赳赳壮士的模样,显然不是寻常之人。

    再看为首三人胯下的马匹,也都是少见的高头大马,便是禁军上四军中的战马,也难与之相比。

    大宋缺马的传说,便是在九百多年后也颇为流行。不过在元符年间,却很少有人觉得大宋十分缺马。实际上,便是开封府城内,就随处可见矮小温顺的走马和驮马还拉车的挽马。

    大宋真正缺少的,其实是用来作战的战马,而不是寻常生产运输用马。

    而缺乏战马的缘由,也不见得是失了大片的草原。后世的那些有名的良种马,也不是在大草原上的培育出来的。所谓农耕之国便不能养马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要不然同样没有大草原可用的欧洲骑士和阿拉伯人骑得马儿是从哪儿来的?

    实际上大宋王朝缺乏战马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马上征伐的男儿。没有市场,便没有了供应!

    要不然,禁军上四军的那些“高大花瓶”都能养出来,高头大马怎就养不出来了?

    这给人“配种”,怎么都比给马儿配种难度大吧?

    就因为官家喜欢身材高大的将士充门面,开出了在早些年间还是颇为可观的军俸,市场便用百余年时间“养”出了品种高大的军汉。换成马儿,又怎会做不到呢?

    所以缺少战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真正有效的需求,去发动民间驯养战马的积极性。

    至于朝廷的群牧监,那里从来就是“养人”的地方,养马只是“养人”的名目而已……

    不过在如今的大宋,真心想要好马,而且还愿意付出代价的人,还是可以得到想要的马儿的。

    比如现在骑在马上的这三条汉子,就不知从甚底路子搞到了这等壮健雄俊的好马。而看他们在马背上的悠哉模样,便知是常州马背上打熬本领的好汉了。

    当先一个身材矮小,面目黝黑的汉子目光警惕的四下环顾了一番,又看了一眼附近一个军巡铺,见几个铺兵正聚在一边耍钱,才低声道:“还当这天子脚下是甚底龙潭虎穴,今日一看,也不过尔尔,比起郓州城还大有不如呢。”

    他旁边一个眉清目秀,面白须长,文士装扮的人也小声回答道:“哥哥,这开封府再松懈,也是天子居停,若是在此地闹了事,便是全天下再无去处了。”

    当先那黑汉子也笑:“某家有数的,官家手里还有西军精锐,这些日子可打得西贼都难招架了。若是有谁在开封府做了大案子,便来数百个西军也是打不过的。

    便是能打得过,也没甚好处。我等兄弟在一起,便是为了快活,何苦去招惹那等是非?”

    听他这席话,便知不是甚底好人了……多半是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

    不过在大宋,便是江洋大盗,也大多不愿意在开封府犯案子。开封府是官家的脸面,在这里犯了大案,便是在打官家的脸。这么一来,别说招安的路子给堵死了,搞不好还会有西军精锐调来追剿。

    到时候天天躲官兵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称分金银的好日子?

    骑马行在被称为“哥哥”的黑汉子身后的,也是个黑汉子,生得粗壮黝黑,留了一部乱糟糟的络腮胡子。

    他听了前面两人的对话,便大声道:“哥哥,既然不打算在开封府做事,那何必来此?”

    这一嚷嚷,领头的黑汉子和那个白面长须的文士都是一惊,两人忙四下张望,发现街面上来来往往的人都无甚反应,才吐了口气。

    领头的黑汉板起面孔,厉声道:“你这黑厮又管不住嘴了,再乱说我便用针线缝了你的臭嘴。”

    挨了训斥的黑厮也不恼,只是嘻皮笑脸地说:“哥哥莫生气,铁牛知错了,铁牛不说话,再说不要哥哥动手,铁牛自己便寻了针线把嘴缝了。”

    那白面书生只是摇了摇头,没再理会那个自称“铁牛”的黑厮,而是继续压低声音对领头的黑汉子道:“哥哥,若不在开封府做事,何故带着兄弟们千里迢迢赶来?”

    领头的黑汉子一扬马鞭,遥指前方不远处一座三四层高,修得气派豪华的楼阁道:“那便是开封府有名的销金窟撷芳楼了,我就是带兄弟们到撷芳楼开开眼的。”

    “说甚?千里迢迢从郓州过来,便是为了逛窑子?”刚才说要缝嘴的黑厮又嚷嚷起来了。

    “你这黑厮又开口了?”白面长须的书生摇摇头说,“真想要缝了嘴吗?”

    “别别,不说了,再不说了。”

    这一行人已经到了撷芳楼前,领头的黑汉子从马上一跃而下,把缰绳丢给了满脸堆笑着迎上来的小厮,又扔过去几个铜板,接着便对白面长须的书生说:“秀才,你带黑厮和其他兄弟先去吃酒,好酒好菜只管叫,自有人请我们吃用。

    我且去会个客,完事再来寻你们一同快活。”

    撷芳楼的三楼,一间紧靠着汴河大街的房间里面,赵铁牛已经在一扇打开的窗口旁立了一个下午。直到看见策马而来的那两个黑汉子和一个白面长须的书生,才大松了口气,对着坐在张方桌旁喝闷酒的陈佑文道:“将仕,他们来了!”

    陈佑文听到这话,放下酒杯就问:“来了几个?”

    “三个头领,十余个喽罗。”赵铁牛压低声音道。

    “就十几人?”陈佑文眉头一皱,“武好古那厮也在寻护卫吧?”

    “将仕放心,”赵铁牛笑道,“某家请来的可是横行郓、济、濮三州的好汉头领,孝义黑三郎宋江,他和梁山大头领晁盖手底下有三十余个头领,个个都是武艺高强,岂是禁军里面那些能吃不能打的赤佬可比的?”

    原来《水浒传》里面的宋江在历史上也是真有其人的!

    不过他也和买不起房子娶不到老婆的林冲一样,混得也比《水浒传》里面要差一些,从来就没当过甚么郓城县的押司,也不是富豪出身。若是做了押司又是富豪,还落草作甚?

    在宋朝,这押司可不是人人当得的。所谓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如押司这样的肥缺,几乎都是代代世袭的,身后都是有大族支撑的。

    这样的人落草为寇,岂不是要牵连了整个一族?若是宋江累了一族,还能称为“孝义黑三郎”吗?

    “那此人可靠吗?”陈佑文吸了口气,又问。

    他虽然在潘楼街上横行多年,但是欺负的都是没甚背景的书画文玩商人,靠得也是手中的权力,从没干过勾结江洋大盗的事儿。

    这次叫赵铁牛去请“好汉”对方武好古也有一时冲动的因素,现在事到临头,总还有些忐忑。

    赵铁牛闻言却是一笑:“若不可靠,怎会称‘孝义黑三郎’呢?

    将仕尽可放心,孝义三郎只要收了钱,一定会把事情办妥,决不会累到将仕的。”

第六十五章 奴是潘金莲() 
又一个朝阳,自东方的地平线升起。

    武好古睁开眼时,天已经亮了。

    屋外传来了骡马打鸣的声响,想来是武诚之从骡马行雇的骡子走马到了。

    昨日从上方寺回家后,武好古便把行囊收拾妥当,又细细检查了一番准备贩去海州的书画,将它们一一装箱,又放上吸水的石灰包,再把箱子封了。

    另外,他还备了一些衣物、干粮,还带了不少“私交子”——官交子是最早的纸币,不过只在四川流通,而私交子则是金银绢帛交引铺和寺庙的长生库发行的,是一存款和汇款凭证。

    武诚之还为儿子准备了一把日本刀,给他在路上防身之用。不过在武好古看来,他老爹给的日本刀太过华美,简直就是“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拿去大相国寺市集上至少能卖两百缗,带着它出门简直就是露富。

    不过父亲的好意,武好古也不好拒绝。

    昨天晚上,武家父子二人,便坐在书房里,一直聊到了很晚。

    从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一直说到了最近这些日子,似乎总有说不完,聊不尽的话题。

    对于今生这个父亲的种种记忆,也如潮水一般,在武好古的脑海中涌出。

    心中,更是升起了一股股暖意。

    武好古起身下床,走出房间来洗漱时,武诚之已经在厅堂里等着他了。

    “大郎,早食已经备好了,快些吃吧,吃完就走。”武诚之道,“若是出门太晚,县衙那边就要排队,只怕到下午才能轮上了。”

    武好古去县衙是为了办理文引——文引就是通行证、路条之类的东西。宋朝对人口和货物流动还是有管理的,在各个交通要道都设了税卡,行人须凭文引才能通过。

    而文引则有户籍所在的县衙开具,武好古今日便要带着户册去开封县衙开具文引了。

    和后世的衙门一样,平民百姓去开封县衙办事,也免不了要排队的。

    “知道了,孩儿出门就雇条驴,总要早些到。”

    “户册带着了?”

    “嗯!”

    “再带几个银铤,若是人太多便给王押司一个。另外,回来的时候再去买些粗布衣服,出门在外,切忌露富,知道了吗?

    对了,还有这把日本刀太花哨,须得用麻布包了刀鞘……可惜你和爹爹一样,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使不得刀。不过也可以吓唬歹人……”

    将要和儿子分别,武诚之变得有些絮絮叨叨的,话说起来没完没了,却让武好古想到了前世的父母,也不他们怎么样了?

    心里面正不是滋味的时候,冯二娘突然推门进来,对武好古道:“大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