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修罗传说-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表总算是凑够了,但在这充满火药味的上海,到什么地方找一个安全的会场呢?

    最后商定,汪记“六大”就在这个捺手印的地方———杀人魔窟“七十六号”特务机关中召开。

    1939年8月28日,汪记国民党“六大”在上海极司菲尔路七十六号大礼堂举行。这一天,大雨滂沱,一向人流不息的大街,被笼罩在灰蒙蒙的、死一般沉寂的气氛中,只有那些手持长枪的巡捕一动不动地站在马路两边。

    “七十六号”的两扇大铁门紧闭着,为了迷惑人,伪装做寿而搭的、中间缀有一个由灯泡组成的‘寿‘字的高大彩牌在风雨中飘摇。只有一个小门半开着,让“代表”们进出,武装特务站在通道两侧,虎视眈眈地盯着进出的每一个人。

    为了标榜自己是国民党的“正统”,是孙中山的“真正继承人”,征得日本人的同意,在会场正面,悬挂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两边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和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旗,台上摆满了各种鲜花。

    当大会主席汪精卫、副主席周佛海、陈璧君等登上主席台时,既没有欢乐的乐曲,也没有欢呼的掌声,只有一阵不大的骚动和遍布各个角落的窃窃私语,他们木然地坐在主席台上。

    主席团是汪精卫、周佛海、高宗武、陶希圣、溥侗、何世桢、梅思平等。

    在职员名单中,有人看到了卢英的名字,便骚动了起来。中午休息时,便推出上海代表蔡洪田、汪曼云,浙江代表沈尔乔、王敏中、章正范,湖南代表戴策等,要求见汪精卫,却由周佛海代见。周说:“汪先生现在睡觉,有什么意见,可以向我提出。”

    于是就有人责问:“为什么在这一个大会中,于职员名单里竟会列入一个汉奸卢英?”还有人说:“以汉奸而任大会的秘书,我们不是羞与为伍吗?”

    周佛海一听,似有人要拆台的样子,于是不能不来一记杀手锏,说:“卢英是否汉奸,后世自有定论,可是汪先生到了上海,最先响应和平运动的就是卢英。且卢英为迎接汪先生翻了车,几乎连性命都丢掉,他对和平运动,可说比谁都热心。再说现在汪先生的警卫人员,都是卢英派来的,万一因此而发生误会,汪先生的安全谁负责任?”

    周佛海的一番话,不仅为卢英做汉奸辩护,也为自己的卖国盖上了一块遮布,周的最后几句话,又是对这批新汉奸的威胁。

    果然这一“军”,“将”得那些自污不觉臭的代表面面相觑,无人能置一辞。周看看这一记有了苗头,干脆再来一下,又说:“老实告诉各位,汪先生还决定卢英做中央委员哩。”

    这时反而没有一个站出来说“羞与为伍”了。经过贬值式的协商,决定了一个折中方案:把卢英的中央委员,改为“候补”,并把他的名次,排在最后一个。

    大会程序,上午是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与汪精卫的开幕词,下午是修改党章,选举国民党主席。

    接着又通过了一个临时决议:本届中央委员的产生,授权主席提名介绍,再由大会予以通过。在这张被提名介绍的名单中,卢英确是做了候补中央委员的底脚货。

    可是在中央委员中,却出现了好几个比卢英更大的老牌汉奸,如温宗尧、陈群、任援道等大名,均赫然在目,且都名列前茅。

    会场上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个叫胡志宁的人不同意让几个老牌大汉奸当中央委员,吵吵闹闹一阵,进而骚动起来,会场气氛顿见紧张。

    闹剧就是闹剧,这时候的汪精卫等人在台上目瞪口呆的看着下面乱成一团的人群,这哪是庄严的大会,整个就是一菜市场。

    “砰”的一声枪响,震惊了所有人,门外,来了一大群的特务。(hc0306。

第四十一章 汪记的开张(2)() 
李士群率一批腰挂手枪的特务围了上来,示意要这些人“识相一点”,吓得这些人支支吾吾,直打哆嗦。

    汪精卫一看局面尴尬,这哪是党的代表会议,简直成了鸿门宴,很怕会议开不下去了,急忙站起来打圆场说:“代表们有什么意见,会后可以和我个人来谈。

    现在宣读大会宣言,请大会通过。”这才算解了围。会议的议程一一顺利通过,汪精卫又神气起来,忘乎所以地吹嘘道:“我们不是日本人的傀儡,请大家看看,我们今天会场里有没有日本人?”

    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谁不知道木偶戏的牵线人是躲在幕后呢!

    汪记“六大”的中央委员,把这些封建遗少、保皇余党、买办文人、洋场政客、新老汉奸聚在一起,真是一个极精彩的旧中国政治博览会,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垃圾堆。

    汪记“六大”就这样乌烟瘴气地闹了一天,把汪精卫推上了“合法”的党魁地位,为成立汪伪政权办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手续。

    9月初,在汪精卫寓所沪西愚园路1136弄32号开会,汪精卫主持召开了“六届一中全会”,成立了中央党部。

    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林柏生、高宗武、丁默等人被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陈璧君、褚民谊等人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璧君从此以中央监委常委身份四处活动,由汪提出:(1)以陈公博、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高宗武、何世桢、丁默为中央常务委员;

    (2)以褚民谊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厅秘书长,陈春圃、罗君强为副秘书长;

    (3)以梅思平兼中央组织部长;戴英夫(即戴鹏天)、朱朴之为副部长;(4)以陶希圣兼中央宣传部长;林柏生、周化人为副部长;

    (5)以丁默兼中央社会部长,汪曼云、顾继武为副部长。所谓中央党部秘书厅,组织、宣传两部,则分别设置在愚园路1136弄内的几幢洋房里。

    日本统治集团决定“放宽对蒋处理”,不让“百万大军误于蒋一人的首级之上”,确立了促使“汪蒋合流”的方针。

    日本政府制定了以树立新中央政府为中心的事变处理最高指导方针,设想了实现“蒋汪合流”的三种模式,一为“事前合流模式”,即先与重庆方面停战,再行“蒋汪合流”,成立新中央政府,二为“事后合流模式”,即先成立汪精卫中央政府,再行日、渝停战,然后实现“蒋汪合流”,三为“大持久战模式”,即新旧两中央政府对立,逐渐转入“大持久战”,等待世界形势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解决中国事变。

    日本政府决定首先全力争取实现第一模式,若不成,再依次实施第二、第三模式。日本当局寻找各种渠道与重庆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在重庆方面,出于诸多方面的因素,也对日、蒋“和谈”表示出极大兴趣。

    特别是基于政治谋略方面的考虑,重庆政府认准日本政府既想扶植汪伪中央政府,又对该政府缺乏信心,企图促成蒋、汪合流的矛盾心情,以对日议和为诱饵,扰乱日本的对华方针,破坏或推迟汪伪政府的建立。

    日、蒋间的“和平”活动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最主要的有“桐工作”、“钱永铭工作”以及“司徒雷登工作”。

    这件事本来和章非没有多少关系的,可因为一件事,舟山这边彻底暴露。

    汪精卫手下的高宗武、陶希圣都是汪派“和平运动”的“首义人物”。

    他们曾被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归还租界”、“撤废治外法权”、“撤军”、“不赔款”等动听的曲调所迷惑,参与了汪精卫“和平运动”,但在与日本军部代表的谈判中,他们看清了日本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的意图,为中国的前途而担忧,高宗武、陶希圣随即决定逃走。

    为顺利出逃,高宗武就通过关系联系上了杜月笙。

    当时,杜月笙的亲信徐采丞方自香港回了上海。不两天,杜月笙照例下午过海去告罗士打会客办公,他正和翁左青、胡叙五商议事情,猛一抬头,看见徐采丞神色匆匆地推门进来,愣一愣,便问:“你不是刚刚回去的吗?怎么又”

    “有一件紧急大事,”徐采丞坐定下来回答,“不得不原船赶来香港。”

    “什么紧急大事?”杜月笙急急地问。

    徐采丞先不答,从怀中掏出一张字条,递给杜月笙。杜月笙接过来看时,见字条上只有几个字:

    “高决反正速向渝洽。”“高———是否高宗武?”“是的。”“这张字条是谁写的?”“是黄溯初先生请徐寄倚吹摹!薄盎扑莩跏悄囊晃?”

    “他是老进步党,梁启超财政经济方面的智囊,又是老日本留学生,跟东洋人关系很深,从前当过国会议员,抗战之前做过生意,因为经营失败,跑到日本去隐居。他是高宗武的老长辈,高宗武从读书到做官,得到黄溯初的帮助很多。”

    “采丞兄,你是认得这位黄先生?”“不,黄先生是徐寄业耐乡友好。”杜月笙大惑不解地问:“这件大事,怎么会落到我们头上来的?”

    于是,徐采丞一五一十地说了,此次他回上海,刚刚到家,徐寄冶愕敲虐莘茫告诉他说:高宗武以外交部亚洲司长的身份,起先驻港从事情报工作,他一向抱着“和平救国”的大愿,又因为日本前首相犬养毅的儿子犬养健,跟他是日本帝大时代的同学。犬养健在日本情报“梅”机关非常活跃,因为种种缘故,高宗武方始成了汪精卫与日方之间的穿针引线人。

    “这个人我晓得,”杜月笙打断了他的话,“前些时香港华侨日报登过一条消息,隐隐地指高宗武来往上海香港,是在秘密从事谋和。高宗武看了大不开心,扬言要告华侨日报,华侨日报的朋友托我出面调解,我叫人去跟高宗武说了,这位朋友,一口答应看我面子,打消原意。”

    “杜先生和高宗武之间还有这一层关系,那就更好了。”徐采丞欣然地说,“高宗武后来跟汪精卫到了上海,一直都是负责办交涉的重要人物,但是不久他到东京,近卫首相把‘中日密约‘开出来,他一谈之下,发现东洋人所谓的‘和约‘要比二十一条还狠。

    假使签订了这项‘和约‘的话,那么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要断送,为此他觉得彷徨苦闷,于是他跑到长崎晓滨村,找到了他的父执黄溯初,向他讨教。”“是黄溯初教高宗武反正的?”

    “高宗武自己早有这个意思,”徐采丞答道,“据黄先生说:高宗武认为他所从事的是和平救国工作,绝不是卖国求荣。黄先生不过鼓励他,点醒他,答应帮他的忙,代他设法向重庆方面接洽。

    但是,黄溯初因为自己是进步党人的关系,他对国民党不无偏见,他在长崎和高宗武相约,高宗武回沪不久他也到了上海。

    徐寄液突扑莩跏峭乡友好,黄溯初便去找到了徐寄,一席密谈,末后提起如何安排高宗武反正,要使他平安逃出上海,又得保证国民政府不咎既往,许他将功折罪。

    徐寄一听之下,当即说道:‘你要找这么样的一个人,那么只有杜月笙。‘黄溯初说:‘杜月笙我虽然并不认得,但是这个人行侠仗义,一言九鼎,却是有口皆碑,无人不知;他能答应承揽这一件事,我便放心。‘”

    杜月笙听徐采丞说到这里,插嘴问道:“高宗武是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