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皇崛起-第7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老兄,就是传说中烧掉了郑和航海图的刘大夏同志

    刘大夏的来头,不必多说。说起大航海,都不能避开这位焚烧了大明希望的“大忠臣”

    虽然后世的历史学家对其作为褒贬不一,但在当下,刘大夏就是大忠臣的杰出代表,清流的扛把子级人物

    说来也巧,刘大夏本来都退休回老家了。可是,因为得罪了刘谨,被罚去肃州(后世的甘一肃酒泉)戍边充军。

    杨一清负责去甘一肃庆阳安抚安化王叛乱后的民意时,顺便悄悄地把刘大夏也带回京了,就藏在杨一清府里。

    刘瑾倒台后,刘大夏就公开露面了。但因为当初刘谨的诬陷还未平反,所以还逗留京城,继续住在杨一清府上。

    需要指出的是,刘大夏、杨一清和李东阳三人,年轻的时候曾一起拜在大儒黎淳门下学习。所以,三人是亲的同门师兄弟。而且,刘大夏还是三人中的“大师兄”。

    因为没有立即回复马林,晚上回去后,李东阳正好到杨一清府上做客,就谈起了这件事。很明显,正德不想给多少造船工匠给马林,打算自己搞大航海了

    “砰——”听了李东阳的话,刘大夏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

    “宾之,绝不能让陛下产生大航海的想法!大明,禁不起航海的折腾啊!”

    要是在后世,估计都有人站出来喷刘大夏了。但是,这是明代,而明代的儒生们,却都很赞同刘大夏的话

    李东阳和杨一清听了刘大夏的话,一起点头。然后,李东阳问道:

    “师兄,您看如何阻止陛下搞航海啊?”

    刘大夏想了想,道:

    “当年权阉郑和留下的造船图纸已被我焚毁,但那些造船工匠估计还在世代传下造船手艺。而那些会造宝船的匠人的后裔,大概都集中在江南地区。而宝船主要产自南京的龙江宝船厂,两位师弟,你们去查下档案,看下那些懂得宝船制造手艺的匠人后代分布在哪里。然后,一并都送给马国主”

    “全送给马国主?师兄,当年造宝船的工匠何止几千?流传下来,估计得有几千上万人。算上家属,估计得两三万人都不止难道,都要送给马国主?”李东阳吃惊道。

    刘大夏满脸狠色道:

    “宾之,唯有如此,才能熄了陛下再下西洋的心思啊!想想当年太宗(永乐帝)在位时,为了下西洋,几乎耗干了国库。甚至,太宗为了维持开销,不得不滥发宝钞。但宾之(李东阳)、应宁(杨一清),你们看看,现在宝钞几乎无人认可,想滥发也没人买账了。难道,你们愿意看着大明的国库再度被耗干吗?”

    “所以,我们要把所有懂得制造宝船的工匠的后代们,全部送给马国主,好熄了陛下重开下西洋的心思!”刘大夏慷慨激昂道。

    马林要是在场,估计会激动地扑上来猛亲刘大夏那张老脸——你真是我的福星啊!

    当然,对于马林来说,刘大夏是福星。可对于大明来说,刘大夏是标准的航海终结者啊一次烧宝船设计图还不算,这次居然要把所有会造宝船的工匠全打包送人

第1174章 惊天大捡漏() 
这时,李东阳犹豫道:

    “师兄,您说的的确很有道理。可是,若是真的把所有会造宝船的工匠和他们的家人全送给马国主,东阳可能会被天下人戳着脊梁骨骂的。毕竟,那可是送几万人啊!”

    李东阳性格本就有些优柔寡断,送几万造船工匠给马林没问题。可是,自己作为首辅,要是促成此事,被天下人骂是铁定的。而对于儒家官员而言,最不能忍的就是被千夫所指了。

    “唉,宾之啊你这性子”刘大夏摇了摇头。

    刘大夏和李东阳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李东阳胆小,优柔寡断。而刘大夏,则是胆大包天。当初,成化帝想要搞大航海,结果,刘大夏当初只是个车驾郎中,相当于一个司长。成化帝想要找郑和航海图再造宝船航海,然后只是一个司长的刘大夏吃了熊心豹子胆,直接把宝船图纸和航海图都烧了。而奇葩的是,因为这件事,刘大夏不但没有倒霉,反而被百官看重,成为清流官员的楷模。

    当然,刘大夏其实也没做错。因为,成化年间,大明财政并不宽裕,甚至有些捉禁见肘。要是成化帝真的耗费巨资造宝船和下西洋,估计大明财政会崩溃。

    也正因为如此,成化帝最终没有深究此事,而百官也一致赞赏刘大夏的勇气和耿直。

    不过,也有说刘大夏只是把宝船图纸和航海图藏起来的。但是,至此之后,大明朝就没有了宝船的资料的记载了。所以,刘大夏有没有真的烧图纸已经不重要,因为烧没烧都是没有了。

    (也有一种说法,说是航海图和宝船图纸是到了乾隆年间才被烧的。乾隆让人“编修”了删减篡改版的“四库全书”后,就把明朝历史文档全烧了,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破解的历史难题。)

    由此可见,刘大夏是一个胆大激进的官员,和李东阳不是一类人。而对于李东阳的犹豫,刘大夏怒其不争的同时,却也帮忙想到了解决办法——

    “宾之所言也很有道理,要真是一次性送给马国主几万人,的确天下人都不会答应”

    “这样吧,我们第一次就赐给马国主1000造船工匠和他们的家人,直接把南京龙江宝船厂的工匠搬空。”

    “至于剩下的当初参与宝船制造的龙江宝船厂以外的其他船厂的工匠,宾之、应宁,你们派门下弟子去江南各省为官。然后,派人去摸底。凡是继承了父辈制造宝船经验的造船工匠,全部提出来,分批送给马国主”

    “可是,到时候以何种理由送给马国主呢?”李东阳问道。

    刘大夏想了想,道:

    “这样,此次朝廷就赏赐1000造船工匠给马国主。但是,宾之你想法子给弄个命令,允许马国主在大明境内自行招募造船工匠。当然,这只是打掩护的。那些个造船工匠也不会自愿被那番夷招揽,所以,我们派出的门下弟子,在江南为官后,可以哄骗那些工匠,就说朝廷有令,令他们去东番岛协助东番宣慰司造船。然后,把他们全家都送到宁波或福州,装船让马国主运走”

    “这这不是欺上瞒下吗?”李东阳有些瞠目结舌。

    “不,宾之,我们这是为了大明朝廷。要是重开下西洋,宾之你想想国库还能剩余钱粮吗?虽然手段不太光明正大,但我们是为了大明好,虽有瑕疵,但我等都是为国为民啊!”刘大夏慷慨激昂道。

    此时,杨一清也站在了刘大夏这一边,一起劝说李东阳。杨一清敢出手扳倒刘谨,也是个胆大的狠人。他很赞同刘大夏的计划,于是和刘大夏一起劝说优柔寡断的李东阳

    终于,李东阳叹了口气——

    “罢了,为了朝廷,为了天下百姓,东阳就做一次欺上瞒下的恶事吧!”

    三人达成一致后,纷纷串联清流大臣。而清流大臣们也纷纷赞同刘大夏的建议,认为此举利国利民。

    然后,几天后,群臣一致同意了赏赐工匠给马林的决议。而且,大臣们一直决定——把南京龙江宝船厂的上千名常驻的造船工匠(真正造宝船时,江南各省都会派工匠前来支援,进行“大会战”)全部送给马林

    正德帝有些犹豫,原本他想留下龙江宝船厂的一批骨干,以备将来的。但大臣们纷纷表示——马林马国主送来亩产这么高的神粮,我大明是礼仪之邦,也不能忘恩负义。所以,只有将整个龙江宝船厂的工匠们都赠送给对方,方能表达大明的诚意

    正德现在没了刘谨这把快刀,张永等人又不堪大用。所以,正德只能败下阵来

    同时,内阁还下令——允许马林在大明境内招募工匠,而朝廷,也会提供一些便利

    这条命令马林在听到后差点乐死

    为啥?因为这条命令上说的是“允许马林在大明境内招募工匠”,而不是只限定招募造船工匠。

    以后,只要马林手段到位,贿赂到位,除了造船工匠,别的工匠也可以招募到。尤其是,官窑的瓷器工匠,那才是真正的大拿啊!要是会造瓷器,马林以后等于就拿到了印钞机

    而且,马林分明记得,后世台岛上台北盆地西侧,新北市和桃园交界处附近,有个叫莺歌的地区,是著名陶瓷产地。也就是说,那边是有瓷土的。

    只要马林肯花大代价,重金挖来几个景德镇的烧瓷器的大匠师,就能在台岛搞陶瓷基地。然后,再上马骨瓷这种连大明都没有的近代陶瓷,想不赚翻了都难啊

    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眼里满是小钱钱的马林,激动得只会说“臣谢主隆恩”这句话了

    其实李东阳等人也没办法,因为他们不能明摆着说“允许马林在大明境内招募造船工匠”。否则,以正德的聪明,肯定猜出来这是朝臣在针对他了。以熊孩子的犟脾气,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所以,大臣们商议了一下,干脆就把“造船工匠”省略为“工匠”了。而且,大臣们认为,工匠都在百官掌控之下,马林就算想要招募,也得百官同意。

    但是,他们忘了,大明的文官很腐败啊。而马林,恰恰很擅长用钱砸死人所以,他们也算挖坑埋自己了。不过,儒家官员本就看不上工匠,就算被挖走大量工匠,估计他们也不会心疼

    之后,当李东阳私下找到马林,表示愿意私下配合,把会造宝船的工匠全送给他之后,马林激动得连续两晚上都没睡得着觉

    天降馅饼啊,把马林直接砸晕了

    当他听说这是“大明杰出贤臣”、“弘治三君子”之一的刘大夏出的主意后,开始还因为华夏的灵魂有些不高兴。但想到此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马林瞬间就开心到爆棚,且忍不住想要大喊——刘大夏,我爱死你了!我感谢你八辈儿祖宗!

    这可是惊天大捡漏啊!有了“大明忠诚”们提供的几千名祖传手艺的造船工匠,马林的造船速度肯定大大加快。而有了那个充满漏洞的招募工匠的许可,马林就有机会获得更多其他行业的工匠了

第1175章 坐镇武昌,广收药材() 
得到了刘大夏为首的大明清流的倒贴支持后,马林终于志得意满,打算南下大采购了。但在南下之前,马林特地让孔泰联络了京城的各地会馆。

    所谓会馆,就是各省的士子进京赶考或者各地商人进京后,集中落脚的地方。这种地方一般由财力雄厚的商人们集体出资兴建,但对同样的读书人开放,甚至给予食宿优惠。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是人情投资啦!前来京城赶考的士子,起码是个举人,本身就是预备官员了。而一旦中了进士,起步最低就是七品县令啊。所以,修建会馆(也叫试馆),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情投资买卖。

    当然,除了优待那些同乡士子,做人情投资外,会馆本身也是各地商人在京城的联络中心。

    而能够混到来北京会馆做生意,肯定是生意做大了,地方容不下了,所以来京城这个“龙潭虎穴”来试试水了

    另外,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在京城开会馆的。一般而言,都是些富庶地方,或者有特产要卖到京城的地方,才会在京城开会馆。而穷困地方,是没什么商人有资本在京城开会馆的。

    举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