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晋颜血-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彦拱手道:“正是,请问阁下”

    粗豪汉子手一挥手:“某荀虎,忝居幢主一职,受女郎之命安排你,你随我来。“

    “有劳!”

    杨彦一眼就看出来了荀虎是个不拘礼节的粗人,于是不再搞那文诌诌的那套,只客气了句,便牵着马,跟着荀虎走。

    幢主是通用的职务,当时的军制以三千人为一军,设军主一名,幢主五名,队主十五名,往下例同秦汉,设伍什,如果是朝庭的编制,还会有将军号与校尉官名,而荀氏武装是家族部曲,统军将领没有将军号,就相当于现代,只是连长营长,没有上尉和少校的军衔。

    荀虎边走边说道:“荀氏共有府卫六百,合一幢之数,某不才,受女郎赏识,擢为幢主,今次往郯城,便由某领一队之卒随同女郎,另有女郎亲领带刀侍婢百名,合计三百出头,你虽不入行伍,却须遵军令。“

    ”自当如此。“

    杨彦点点头道。

    荀虎推开了前面一排屋子中的一间,向杨彦道:“今晚你在此暂宿,明日早起,自有人叫你,切记!“说完,就径直离去。

    屋子里只有一张榻和一条几案,榻上铺着草席,几案上点着油灯,非常简陋,不过杨彦不在乎,和衣靠在了榻上,闭目休息。

    葛家,洗过碗筷,把堂屋收拾了之后,葛慧娘把萧巧娘领回了自己的闺房。

    屋子不算大,靠墙一张雅致的软榻,还有些柜子、箱子,两条几案,一条写字,另一条放着女儿家的梳妆用品,对萧巧娘来说,这样的家,已经堪称豪华了。

    葛慧娘笑道:“巧娘,你就和姊姊挤一张榻吧,反正我们两个女孩子,没关系的。“

    ”嗯!“

    萧巧娘点了点头。

    那个时候的女性,常有手帕交的说法,手帕交类似于现代的里斯本,但是又不象里斯本那样赤果果,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当时的人,也常以手帕交为雅好,如果一个女孩子没有手帕交,几乎是不可想象。

    “那姊姊先帮你收拾下。“

    葛慧娘毫不介意的打开了萧巧娘的箱子,拿起衣物往柜子里放,却是眼前一亮,发现了一叠手稿,拿出来一看,居然是杨彦手写的三国演义,已经写到了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哎呀,巧娘!”

    葛慧娘惊喜的叫道:“姊姊还想着杨家郎君去了郯城,再也听不到三国演义了呢,没想到竟然有现成的稿子,姊姊看看没关系吧?”

    萧巧娘笑着点点头道:“姊姊,你何必和妹见外,郎君又没说不让看的。“

    ”那好,你先去洗浴,里屋有热水,我拿去给阿翁阿母看。“说完,撒腿就跑了出去。

    萧巧娘看着葛慧娘的背影,笑容敛去,暗暗叹了口气,她何尝看不出葛慧娘对杨彦的情义呢,只是哎,慧娘好歹是自己的好姊妹,不去想了,顺其自然罢。

    萧巧娘摇了摇头,便抱起换洗衣服,向里屋走去。

第36章 李卫公兵法() 
迷迷糊糊中,一夜过去,到接近三更天的时候,有军士送来清水,两块胡饼和一碗麦粥,洗过吃过之后,杨彦出了门,正见荀灌一袭胡服,腰悬长剑,扎着青色头巾,骑一匹枣红大马屹立于校场中心,马上挎着弓箭和一柄马槊。

    在那个时代,马槊绝对是世家豪门的身份标配,这和隋唐时期名将配马槊还不一样,不仅仅是造价昂贵,制法非常繁琐的缘故,还因为当时是门阀士族掌兵,寻常的士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领兵作战的门阀士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

    因此,槊与世家豪门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身份的标志。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一名庶人出身的名将是没有资格使用马槊的。

    “杨家郎君,女郎请你过来。”

    一名带刀侍婢放声唤道。

    “驾!”

    杨彦翻身上马,策向荀灌身边,抱拳道:“见过女郎。”

    “嗯”

    荀灌略一点头,就望向了前方,杨彦清楚荀灌话不多的风格,也朝前看去。

    那个时代没有站队列的概念,军卒们站的队形有些松散,但是看的出来,每个人都身体强壮,透着一股剽悍之气,按当时的标准来说,显然是精锐中的精锐,三百人的军队,足以抵住上千人的进攻。

    车辆整整一百辆,每辆车套两马,由军卒执马,带刀侍婢则是骑马,再加上自己、荀灌与一些将领,恰好是一人一匹马,遇上战斗时,这三百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化为一支骑兵部队。

    放在北方的两个赵国,三百骑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在江东,三百骑就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运用得当的话,破去吴郡士族统领的数千步卒并非不可能。

    同时,以士卒运送辎重的好处是省了民夫随行,确保了每一个人都是战斗精锐,也减少了粮食消耗,不过一般的军队很难效仿,毕竟车辆骡马本就价格不斐,不是荀氏这样的财大气粗,根本拿不出这个钱来。

    而且还牵涉到军纪与忠心的问题,士卒又要上场搏杀,还要当民夫运货,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既要出命还要出力,不炸营才怪,这又反过来和训练和待遇相关,因此也只有如荀氏这样的精锐私军才有可能做到。

    荀虎见着杨彦在观察军阵,不由问道:“杨家郎君可通兵法?”

    杨彦道:“通不敢当,仅略有涉及。”

    荀虎又道:“对我荀氏这支精兵,杨家郎君以为如何?”

    荀灌以及附近的数人纷纷侧目望来。

    杨彦知道这时不能信口开河,略一沉吟,才道:“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

    气势因将而来,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简练士卒,申明号令,晓其目以麾帜,习其耳以鼓金,严赏罚以戒之,重刍豢以养之,浚沟壑以防之,指山川以导之,召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虽敌人有雷电之疾,而我亦有所待也。

    换句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地势这里不谈。

    因势是指若因敌怠慢,劳役饥渴,风浪惊扰,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军半济,不遇敌,无从揣测,所以仅就气势而言,当得上一个勇字。“

    “哦?”

    众人纷纷讶异的看着杨彦。

    杨彦暗暗一笑,他的论述来自于李卫公兵法,李靖著,本来看过早忘了,但死过一次,又记了起来,李靖的兵法是非常实用的,或者可以看作是将领培训指导手册,开了时代的先河,后世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所著的兵法,都脱不了李靖兵法的影子。

    不过荀灌的眉心却是微微一拧。

    勇听起来是褒义,但是与勇匹配的常常是有勇无谋,匹夫之勇,又成了贬义,再结合杨彦说了那么多,最后给自己引以为傲的军队只得出个勇的结论,这怎么看都象是敷衍了事啊。

    荀虎没注意到荀灌皱眉头,便是赞道:“不曾料杨家郎君竟于兵法有如此深刻之见解,尤其观点新颍,道理直白,显然是下了一番工夫啊。“

    ”哼!“

    荀灌身边的一名带刀侍婢冷哼一声:”焉知不是纸上谈兵?“

    旁人的神色均是有些怪异,荀灌也没斥责,只是心里暗哼一声,她也把杨彦当作了纸上谈兵,倒要看看这个连自己的精兵都瞧不上眼的家伙如何应答。

    杨彦转身抱拳,正色道:“这位姊姊言有之理,杨某从未上过战场,未经实践检验,任何兵法只是夸夸其谈,若杨某所举有不足之处,请指出,杨某感激不尽!”

    这样谦虚的态度,倒是让人无话可说,偏偏还含着根软钉子,那名带刀侍婢也没法辩驳,只是脸面一红,啐道:“谁是你姊姊?”

    荀虎偷偷从下面伸出了大拇指,平时这些府卫没少受过带刀侍婢的鸟气,杨彦不软不硬的肛了下,让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舒爽。

    “狡猾!”

    荀灌暗道了声,便打了个手势。

    她发现杨彦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纯洁,反而油滑的很。

    那名带刀侍婢放声喝道:“开拨!”

    “诺!”

    全场高呼!

    荀灌领着杨彦等人,以及五十骑驰在前面,翻身下马,牵着马在前领路,中间夹着车辆,队尾缀着五十骑,同样是牵着马,依次前行,没一人个说话,除了马匹的低鸣与车辙声,竟然没有任何杂音。

    牵马走的用意是保持节约马力的良好习惯,不赶路一般都是牵着马走,毕竟江东缺少马匹,不可能如北方两赵的骑兵标配双马,甚至鲜卑、柔然等部族奢侈起来,能配三马出行。

    这也恰恰看出,荀家军的战斗意识很强,纪律也很严明,哪怕是见惯了现代军队的杨彦,都不禁点了点头,以这个时代的训练手段来说,确实没法做的更好了,荀灌用眼角余光瞥见杨彦,嘴角浮现出了一抹得色。

    三更天,天色还是黑的,车队出了荀府,从城中穿过,沿着江一路东行,经摄山(栖霞山),将在江乘(今南京仙林大学城)坐船过江,力争傍晚直达对岸的瓜步,然后扎营休息,第二天继续北行。

    这个行军速度,在现代看来很慢,正常人步行的时速是每小时五公里,一个时辰就是十公里,光靠腿走,日行五六十公里不在话下。

    但是在当时,预期傍晚抵达瓜步已经很快了。

    毕竟那个时代大军远行,每走个一二十里,精兵走个三十里左右,就要停下来重整队形,这是非常耗时间的,要不然全军会走的惨不忍睹,如果强行要求如解放军那样靠两条腿日行几百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不等敌人来攻,自己已经溃散了。

    渐渐地,地平线出现了一抹鱼腹白,绚烂的朝霞升起,建康城里也开始喧闹起来,有民众用过早餐,赶去盐市听书,人群越围越多,可是左等杨彦不来,右等不见杨彦。

    “诶?杨家郎君呢?过时辰了吧?”

    “再等等,少年郎嘛,谁没个卧床不起的时候。“

    半个时辰一晃而过。

    ”杨家郎君该不是今日不来吧?“

    ”怎么可能?杨郎可是说好的,不下雨就来说书!“

    ”诶?那是袁小郎君与谢小郎君,是杨郎的好友,我们过去问问。“

第37章 军营生活() 
袁耽和谢尚出现在了街角,一群人呼啦啦围了过去,当时的说书就和现代追精彩的连续剧一样,说着说着没了,心里能不急么?

    “各位父老!”

    袁耽拱手,放声道:“杨郎因有急事,连夜北行,须数月才能回归,托我向各位父老告个罪!”

    顿时,人群炸锅了!

    几个月听不到书,还不得把人活生生憋死啊。

    有人问道:”袁小郎君,可知杨郎去了哪里,为何如此苍促?“

    袁耽道:”杨郎并未言明,我问之,语焉不详,只嘱我务必代他向各位父老至歉,不过,我看杨郎似是面有忧色。”

    “什么?忧色?“

    ”莫非是杨郎得罪了谁?“

    ”昨日不是有兰陵萧氏找上门么,莫非还在纠缠?逼迫杨郎暂避?“

    ”不对啊,此事已经了结,莫非另有其人?“

    ”哎,各位可还记得,早初是尚书令征杨郎任记室掾,杨郎不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