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8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就这样一路有说有笑,晓行夜宿,仅用了三天多就抵达山海关。从通州到山海关的土官道也经过了修整,如果是骑兵急行军,最快一天一夜就能到达,这可比过去快太多了。

    因为是秘密出巡,朱由检并未让山海关守军搞什么迎驾仪式。他只通知了辽东巡抚高第一人,高第下令封锁全城,亲自把朱由检一行悄无声息地接进山海关。看到的士卒也以为只是换防的部队,因此没有走漏任何消息。

    如今的山海关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京师外城扩建的同时,山海关的重城也在高第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施工,如今已接近完工。高第向朱由检介绍:新建的重城已经完全把角山、一片石等地包了进去,城外地势低,再攻城就必须仰攻了。

    至于筑成的劳力,则主要是从辽东撤回来的边军、边民,其中出力最多的,还是对筑城很有经验的祖大寿部。

    “祖大寿现在何处?”朱由检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陛下,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吴襄等将皆驻在一片石。啊对了,还有吴三桂也在那里。”

第1500章 缚虎有术() 
    朱由检站在高悬“九门水口”匾额的关城之上向东北方向遥望,只见西面是莽莽苍苍、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东面目力所极之处则是白浪滔天的渤海。山海之间,狭窄的辽西走廊一直向远方延伸着。

    南宋词人辛弃疾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道不尽对国土沦丧的深深哀愁。而朱由检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知道仅仅二百多里之外,便是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宁远城,那里是他和崇瑶相识相知的地方。虽然短短数天便屡历惊涛骇浪,然而回忆起时,那仍是他最为留恋的时光之一。可随着他去年从战略的高度出,毅然放弃辽东起,宁远就被鞑子占据,回不去了!

    半晌他才回过神来,轻轻地叹了口气。不过只是这声轻叹,便把他身后的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吴襄、吴三桂等人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个个跪伏于地头也不抬。众人各自心想: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这位万岁爷可是个说一不二、专吃生米的主,行事常出众人意料之外。谁知道他此次连个招呼也不打,突然就来视察山海关边军,目的到底是什么?

    朱由检低头看了看这几人。祖大寿、吴三桂等人拥兵自重,把辽东边军视为私兵,他几年前就知道了。此次他要来一片石视察军容,高第还曾劝阻,说圣驾不可轻往,最好把祖大寿等人召至山海关问话,实在要去,也要多带人马,让满桂、何可纲二员大将亲自护卫方可。

    朱由检却笑道:“用不着。难道朕还怕祖大寿造反不成?朕谅祖大寿虽然骄横跋扈,但造反他是绝对不敢的,否则在宁远、在锦州就反了。再说他的人马虽多,却全驻在山海关老城之外,粮饷全靠关内供应,家眷则被迁到昌黎、乐亭一带。一旦有变,山海关还有满桂、何可纲的二万大军,想在几天之内攻破关城绝无可能。几天以后,京师的援军一到,祖大寿等人岂非死无葬身之地。就算他想铤而走险,他手下的边军也不会同意。”

    所以朱由检竟只带了一百名腾骧右卫的贴身侍卫,从山海关直奔一片石。当然朱由检也不是盲目自信,他的这一百亲卫个个是千里挑一的好手,不但精通武艺,而且装备十分精良。别的不说,单是京师兵工厂最先进的燧转轮手枪,就配备了二十枝。此时众侍卫簇拥在朱由检的周围虎视眈眈,只要任何人敢轻举妄动,如此近的距离之内,就算祖大寿等人身手再好,照样顷刻间就会被打成筛子。

    当然,朱由检也知道祖大寿等人不敢有异心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去年的京师保卫战打出了大明的军威,给习惯了败退投降的辽东边军以极大触动。连强悍的正宗鞑子镶白旗大军,都被官军杀得全军覆没,他们一旦投降了满清,以皇太极的一贯作风,必定让汉奸部队打头阵,那还不得被打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另外,自从退回山海关,朝廷对辽东边军的粮饷问题也非常重视。不但新饷绝不拖欠,而且还把欠了好几年的旧饷也给补上了。当然,这是在清查军中实际人数,杜绝“吃空饷”的前提下实现的。但皇帝又特旨提高了边军的粮饷标准,士卒除了筑城卖力气累点,日子可比过去在辽东好过多了,因此人人感恩戴德。

    而且这些银子的来源可全是内帑银,换句话说,完全是皇帝自掏腰包养活边军。祖大寿等人过去没少靠“吃空饷”财,但现在一是“败军之将”,底气不足二是这是皇帝自家的银子,非是户部库银可比三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朱由检彻查藩王投献皇庄等事,他们也从邸抄上看到了,都知道这位万岁爷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儿。

    更何况朱由检曾经亲赴大凌河,把边军救了回来,在军中威望极高,祖大寿等人再想胡来,也不得不掂量着点。因此这一年以来,他们还真就没敢再吃空饷。有了以上这些手段,祖大寿就算是一头猛虎,也是被缚住的虎,没什么可怕的。

    此时朱由检见祖大寿等人十分恭顺,满意地点点头道:“各位将军平身吧。其实呢,朕此次来山海关是有别的事,顺便来看望看望大家,叙叙旧。咱们大家也是在一起出生入死过的,祖将军和吴三桂还救过朕的命,更何况你们还都出自李氏一门。从崇瑶这论,咱们也不是外人,千万勿要拘束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的热泪又止不住流了下来。众将赶紧解劝,心里却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原来皇帝不是专门来给我们找茬的啊!

    祖大寿还不放心,又试探着道:“陛下,臣有罪!臣没有认清祖宽这个人面兽心的狗贼…”

    朱由检赶紧摆手笑道:“祖将军不必过虑。十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是人?虽然祖宽出自你门下,但他是他,你是你。祖宽违反国法,自有他一人承担,与别人无干。朕一向反对连坐,魏良卿你们知道吧?阉贼魏忠贤的侄子,本来就是个种地的,于国寸功皆无,硬是封了宁国公。

    “阉党事败后,大臣们把魏良卿定成死罪。朕跟他们说,魏良卿干过什么坏事?即使是朕的骊妃差点让他抢了,让朕心里好不痛快,但这事也不是他的主意,他没罪啊!最后只是贬为庶人,家产充公,也就拉倒了。你们放心,祖宽的家人也是一样,不会受到任何牵连。”

    这番话让祖大寿等人吃了颗定心丸,众人赶紧重新跪倒谢恩。只有吴三桂仍然心神不定,他去年在京师上林苑偶遇陈圆圆,便想据为己有,哪知被神秘的高手搅了局。过了几天,陈圆圆竟然入宫为妃了!吴三桂这才知道自己是碰到了什么人,吓得也顾不上“丁忧”了,赶紧跑回山海关藏了起来。他吴三桂虽号称“铁头”,和皇帝抢女人,就是真的铁头也不够砍的啊!如今这位万岁爷虽然嘴上说得好听,焉知会不会怀恨在心?

    吴三桂正在胡思乱想,冷不防被朱由检点名道:“吴三桂,近前答话!”

第1501章 剪除军阀() 
    吴三桂被朱由检点名,只得硬着头皮上前跪倒,却不敢开口说话,生怕哪个字说得不对,被皇帝抓住了小辫子。天籁小说

    朱由检对吴三桂,自然也是怎么看都不顺眼。但他现在身为皇帝,当然不会意气用事,反而和蔼地笑道:“吴将军不必过于拘礼,起来说话。论起来,你几年之前便有救驾之功,但到现在还只是个正四品游击。李定国、李来亨等人,年龄比你小,资历比你浅,现在官品却过你,你可知为何?平心而论,你服气不服气?”

    吴三桂心想那还能为什么,自己因为陈圆圆得罪了皇帝,能保命就不错了,哪还敢想升官?再说李定国、李来亨,这可都是皇帝的心腹爱将,自己和人家怎么比?

    但这话吴三桂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只得满头大汗地道:“想是臣不如李定国、李来亨有勇有谋、能征惯战,臣那个…”

    “哈哈,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朕看你心里是不服的吧。”朱由检笑道,“其实原因很简单,武将升官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军功。李定国、李来亨,他们有立功的机会,而你没有啊。辽东边军镇守山海关,直面鞑子,压力最大,所以朕不敢轻易调动。鞑子也不是傻子,不肯来强攻,边军无仗可打,当然没法立功了。”

    吴三桂也是个机灵的人,一听便明白朱由检这是在给他机会,心中不禁一阵窃喜:看来皇帝并没忘了当年的救命之恩,如今时局如此艰难,大概也没有别的选择,还是要用他的!

    而且听皇帝的言下之意,并不想让边军出关与八旗军作战。吴三桂和他老子吴襄一样,皆是善于钻营之辈,心想巴结谁也不如巴结皇帝管用,现在皇帝给了升官财的机会,岂能轻易错过。再说只要不是和鞑子打仗,吴三桂对自己还是颇有信心的。于是赶紧表态道:“圣上但有用臣处,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没那么严重。”朱由检点点头道,“你们也知道,李自成、张献忠二股流贼最近在西北闹得很厉害,朝廷兵力捉襟见肘,连连失利。参与平叛的各路官军,或是极度疲劳,需要修整,或是无法脱身。朕想来想去,也只有用你们辽东边军了。但关防至重,亦不可大举征调,只需一将领三千骑兵入陕也就行了。吴三桂,想当年祖宽领兵五百,对阵流贼尚且所向披靡,你不会比他差吧?”

    这番话说得很合情理,吴三桂心想还真就是这么回事,朝廷现在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指望辽东边军,这可是自己表现的大好机会。祖宽领的是关宁铁骑,那是辽东边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不过对付流贼的话,自己手下的骑兵也绰绰有余了。除去关宁铁骑,边军中就属他的部下兵强马壮,对此吴三桂相当自负,连满桂、何可纲这样的大将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区区流贼。

    不过吴三桂还是偷眼看了看祖大寿,用目光征询他的意见。毕竟祖大寿是李氏家主、边军主将,又是吴三桂的亲舅舅,如此大事他自己也不敢擅自做主答应。

    祖大寿的脑子也在飞旋转,琢磨皇帝到底是何用意。从他的本心来说,是不想分兵去任何地方的,甚至连山海关都不愿意来,他始终认为宁远、锦州才是真正的属于他祖大寿的地盘。袁崇焕的所谓“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其实就是祖大寿出的主意,这样他才能世镇辽东,成为盘踞一方的军阀。

    但现在宁、锦已失,“辽土”是没了,数万辽东边军局促于山海关重城之中,祖大寿的日子也很不好过。粮饷全靠朝廷供应,虽然不再拖欠,但在辽东巡抚高第的眼皮子底下,他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而“辽人”方面,本来祖大寿手下真正能战的边军有六万多人。其中归朱梅统领的八千人折损过半,京师保卫战之后,因为赵率教牺牲,高第把朱梅部调到蓟州补防。

    剩下五万多兵力,本来三万五千在大凌河,二万在宁远。宁远的二万人因为撤退及时,基本没受损失,而大凌河的边军在突围时伤亡颇重,只剩不到三万。又因为祖大寿在大凌河差点斩了何可纲,现在二人彻底交恶。何可纲在边军中威信也很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