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李定国和解胜的步兵也从后方包抄了上来,凭借着盾牌手和长枪手的掩护,再次以娴熟的鸟铳三段击阻击蒙古人,截断了敌人的退路。而郝永忠和李定国各率一支轻骑兵从侧翼包抄,重骑兵则在一片混乱的战场中来回穿插,杀得蒙古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这场一边倒的战斗又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蒙古人伤亡过半,无论如何狼奔豕突也冲不破秦兵的阻击,包围圈却在渐渐收缩合拢。终于,在被压缩到一个方圆不足百丈的小圈子里,秦兵的重甲骑兵马上就要再次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过来之时,残存的几千蒙古人终于彻底绝望,纷纷抛掉兵器下马请降。

    “秦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在秦兵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中,朱由检缓辔策马进入包围圈。望着数千名双手抱头、蹲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蒙古降卒,他的心情与所有的战士一样激动。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又吃尽了多少苦头!

    自从亲身经历过宁远之战,朱由检就清醒地认识到,明军之所以总是被动挨打,就是因为无法与女真人、蒙古人进行野战。而无法野战的原因,就是没有能与敌人抗衡的骑兵。这个差距实在太巨大了,无论是从单兵素质、战斗勇气、战马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对骑战的熟练程度,明军都难以望敌军之项背。

    明军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弱点,自从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就放弃了与后金野战,转为坚守城池。虽然有了一个所谓“宁远大捷”,但做为亲历者,朱由检很清楚,那不过是侥幸而已。道理也很简单,城池战的主动权全在攻方,人家想攻就攻,想撤就撤,完全可以把伤亡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守方则没有任何选择,敌人进攻就只能硬顶,敌人不进攻就只能傻等着。

    而守城的最大弱点就是难以持久。后金完全可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对孤城围而不打,只是断绝明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如有敢于来增援的明军,就在野战中加以歼灭。宁远孤悬关外数百里,弹丸之地能贮存多少物资?粮草罄尽之时,人都饿死了,还守个屁?历史上祖大寿的投降就是明证。所以朱由检越琢磨就越觉得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是作茧自缚,无异于给明军做了几口大大的活棺材!

    既然以这种思路抗虏是必然要失败的,朱由检就不得不另辟蹊径,思考其他的抗虏方略。既然女真人强就强在野战、骑战上,朱由检就从如何克制骑战入手破局。

    他知道在历史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骑兵才被彻底淘汰出战场,因为机枪,尤其是重机枪的出现,以其极快的射速彻底摧毁了骑兵机动灵活、冲击力强的优势。在此之前,即使是步枪生产技术一直在发展,仍然无法遏制骑兵,因为射速慢的弱点始终无法克服。

    很显然,凭借现有的技术,朱由检是无论如何也鼓捣不出机关枪的。那么他只能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用其他方法对付女真骑兵。那就只剩下惟一的选择:以骑对骑。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女真人,肯定也是不行的。马不如人家快,箭术不如人家精,士兵不如人家彪悍…处处都差一块,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巨大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在战场上非惨败不可。即使是明军中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与女真精骑堪堪打个平手。而且关宁铁骑数量太少,又是李崇瑶一手调教出来的;崇瑶不在后,还能不能训练出这样的精锐部队,朱由检心里实在没底。

    在经过几个月的苦苦思索后,朱由检终于想到了一个有可能克制游牧民族骑射战术的方法,那就是以重骑兵对抗轻骑兵。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骑战特点,并非是欧洲骑兵的“骑马与砍杀”,而是将重点放在射箭上,这也把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遥想当年蒙古人大举西征,把比他们更加身强力壮的欧洲骑兵杀得溃不成军,就是用了这种近乎无耻的“放风筝”战术。我能射到你,你砍不到我,那我岂非立于不败之地。而欧洲骑兵则是一味傻追,最后连个照面都打不上,就全被射死,这才成就了蒙古人“上帝之鞭”的恶名。

    朱由检却由此想到,既然不能阻止女真人、蒙古人射箭,那么能不能让他们的箭失去威力?方法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己方骑兵和战马都身披重甲,成为重甲骑兵!弓箭是用人力射出的,速度和贯穿力都无法与火器相提并论。如果你的弓箭射不死我,那我还有什么怕你的?

    但是说来简单,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却是难上加难。首先战马就得好,否则增加了这么多铠甲的重量,马匹连跑都跑不动,还打哪门子的仗。

    其次铠甲必须实现骑兵和战马的全覆盖,而且要有足够的强度。因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箭术太精湛了,尤其是善于射马。宁远之战中,也屡屡出现铠甲被弓箭射穿的情况,这种不靠谱的防护还不如没有。

    再者重骑兵也要有趁手的兵器,可以保证在近战时完爆对手。否则人家弓箭伤不了你,但是可以用马刀把你砍死,这样的重骑兵也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面临这么多困难,但重骑兵是惟一的可行之路了。既然选定了这条路,朱由检也不再犹豫,他的办法也很简单,就两个字:砸钱!

第682章 密联叶尔羌() 
为了打造这支重骑兵部队,朱由检可谓是不计成本。

    目前秦兵的马匹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花钱购买,二是在与流贼的作战中俘获。但流贼的马匹质量都不怎么样,只能勉强用作轻骑兵,无法承受更多的重量。所以真正的好马,还是得靠黄海商帮花钱买。

    而由于朱由检禁止与蒙古人、女真人做任何形式的生意,所以他也无法得到蒙古马。眼下,他只能买到两种马,一种是藏商提供的藏马,另一种就是亦里把里商人提供的纯种大宛马了。

    藏马是高原马种,耐力极佳,但爆发力稍差,不是重骑兵的合适选择,因而朱由检也没有大量引进。将来车兵营和炮兵营逐渐完备以后,可以用藏马做为役力,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相比较而言,大宛马体形饱满优美,四肢修长,步伐雄健,从体态上远胜矮小的蒙古马,且具有惊人的爆发力。由于皮肤较薄,汗腺发达,大宛马中又以枣红色或栗色为多,马跑出汗以后,色泽更加鲜艳,恍如流血一般,故又有“汗血宝马”之名。当年李崇瑶的坐骑就是一匹汗血宝马,可惜已经魂归草原。

    朱由检从亦里把里商人阿鲁不花手中先花重金购买了几匹大宛马,然后亲自测试它们的脚力。他惊喜地发现,大宛马的短距离冲刺能力太惊人了,他在心中默念大约一分钟的时间,马儿已经跑出两里!而他自己的坐骑枣红马乃大玉儿所赠,是一匹典型的蒙古马。虽然脚力也不错,但与大宛马短途赛跑,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就被拉下一大截。

    而重骑兵与轻骑兵对抗的法宝,就是短距离冲刺能力。因为战马的体力毕竟有限,如果多负重一百多斤,长距离追击耐力悠长的蒙古马,那无疑又重蹈了当年欧洲骑兵的覆辙。朱由检要打造的这支重骑兵,要的就是接战那一下的爆发力,如果敌军企图用“放风筝”的战术引诱自己进攻,那也只好勒马不追。

    俗话说无商不奸,当阿鲁不花发现黄海商帮对自己的大宛马极感兴趣之后,立刻坐地起价。本来一匹马百两黄金的价格就已经非常离谱了,他还想把价格再翻一番。

    朱由检也不是冤大头,他对马匹的市价清楚得很。由于中原地区不产马,朝廷过去想要用马,主要靠向辽东、蒙古及西域番商以“茶马互换”的方式购买。在和平时期,马贱茶贵,一匹好马也就能换百斤茶叶。后来随着战事的增多以及与辽东女真人交恶,马匹逐渐成为紧俏货,价格涨了好几倍,但折银也不过几十两而已。而大宛马一匹就要百两黄金,折银就是九百两左右,还想涨价,这阿鲁不花也太能宰人了!

    但是阿鲁不花仗着大宛马只此一家,初时坚决不肯降价。为了对付他,朱由检也不得不对他的底细详细调查了一番,顺带了解了一下西域的历史与形势。

    原来所谓“亦里把里”,其实不是个国家的名字,而是地名。“亦里”即是前世的伊犁,“把里”在蒙语中就是城的意思。亦里把里,其实就是当年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的都城。现在察合台汗国早已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叶尔羌汗国。但明朝国力衰微之后,已经无法控制嘉峪关以西的广大地图,也对西域缺乏了解,还以“亦里把里”称呼西域诸部,实乃大谬。

    叶尔羌人是带有蒙古血统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自从灭掉察合台汗国后,他们控制了北起天山、南至青藏高原、东至嘉峪关、西抵葱岭的广大区域,至今已有近百载,并且与明朝保持着名义上的封贡关系,贸易也是时断时续。

    但叶尔羌汗国也有自己的心腹大患,那就是在他们北方迅速崛起的准噶尔部。

    准噶尔是蒙古的一支。在蒙元衰败后,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叫瓦剌,当年酿成土木堡之变的也先就是瓦剌太师。不过现在瓦剌也分裂了,其中较为强大的有四支,分别是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准噶尔部崛起之后,把其他三部都打跑了,和硕特向南跑到了青海,杜尔伯特向东跑到了科布多,土尔扈特则向西跑到了里海附近。

    接下来准噶尔部就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叶尔羌,近年来已经连续几次击败叶尔羌的军队,占领了天山以南的大片土地。

    这位阿鲁不花,则是叶尔羌苏丹阿都剌因的最亲信之人,否则苏丹也不会把利润如此丰厚的贸易大权交给他。

    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朱由检再联想历史,这准噶尔部后来不是出了个在清康熙年间大闹西北的噶尔丹么?噶尔丹企图恢复蒙古人昔日的荣耀,与满清连年大战,最后打不过满清,还阴谋勾结俄罗斯人介入。满清急于平定噶尔丹,在《尼布楚条约》中做出了较大的让步,让俄罗斯人一下子占据了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以外的广大区域,大获实利,为二百年后的衰亡埋下了祸根。从这个角度说,准噶尔这股军事势力与满清同为一丘之貉,都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因此朱由检灵机一动,就在西安秘密约见了阿鲁不花。为了安全起见,他仍然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也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自己是秦兵的资助者,麾下有数万大军!

    紧接着朱由检就提出一个让叶尔羌人难以拒绝的条件:只要阿鲁不花以之前的价格供应大宛马,三年之内,秦兵必西出嘉峪关,帮助叶尔羌消灭准噶尔!

    阿鲁不花是个极其精明的商人,多年来流贼肆虐西北,秦兵又大败流贼,他一一看在眼里。如果战斗力如此强悍的部队去和准噶尔部死磕,叶尔羌坐收渔利,他必能更受苏丹重用,同时自己还赚着大宛马的高额利润,那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初时阿鲁不花也不相信朱由检真能控制秦兵,他提出了一个自认为相当苛刻的条件。

第683章 义战宣言() 
阿鲁不花向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