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爷只管去忙,真以为自己是香饽饽了?”蕊儿打趣地笑道,“你若不在,我们姐妹三个和郡主正好玩一会麻将!”

    还是朱存棋不敢和朱由检开玩笑,婉然一笑道:“殿下去了哪里,只要派人通知一声即可。我们煮好了饺子,也好给殿下送去。”

    “瞧瞧,还是我们郡主体贴。”李贞妍促狭地笑道,“不过王爷你这两天用银子可是如流水一般,回府之后可要个抽时间,找郡主单独谈谈!”说着便飞也似的跑开了。

    “贞妍可恶,黄海商帮的事务明明是咱们两人管着,为何要殿下单独和我谈,难道你想偷懒不成?”朱存棋跟李贞妍还是非常随便的,笑骂一声便追了上去。

    朱由检苦笑着摇摇头,不过他也没工夫多想,赶紧让人取来了自己那半口袋宝贝种子,在杨嗣昌的带领下打马出城,直奔新租来的田地。

    文水村在秦王庄的正东,两村的田地紧紧相邻,这个村的普通农户也早把属于自己的地租给泾阳商帮了。只有这个孙运昌,是文水村首屈一指的大地主,又和虎啸商帮的帮主李虎是二女亲家,在泾阳县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从去年朱由检实行土地改革一开始,包括孙运昌在内的泾阳县各村的大地主,对这些措施本能地就抱着一种抵触的态度。在这些地主心目中,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已经装到自己口袋里的土地,是绝不肯以任何形式再让别人去控制的。

    对泾阳商帮给出的高租金,孙运昌一开始是根本不信的。他家祖祖辈辈就是地主,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他心中是有数的。难道换成泾阳商帮的人种,就能多收几倍粮食?那么高的租金,明显就是赔本买卖。这肯定是泾阳商帮使的一计,把土地骗过去以后,开始可能足额给租金,慢慢地就开始拖欠,最后就耍赖不给。

    可是去年秋天,当泾阳商帮收获了大量棉花以后,孙运昌可有点傻眼了。

第625章 精心备耕() 
地主就像永远吃不饱的饿狼,对土地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他们不怕灾年歉收,因为他们土地太多了,再歉收也不至于饿肚子。相反,从内心里他们还盼着闹灾减产,因为一减产粮价必然暴涨,丰年存下的粮食卖了就可大赚一笔。

    而且大灾之后,肯定会有过不下去的农户,不得不出卖土地换取粮食。地主们就借这个机会狠狠地压价,以比市价低得多的价格大肆兼并土地。长此以往,土地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地主的手中,农户逐渐变成他们的雇农,比奴隶也好不了多少。而这些地主却可以终日花天酒地,享尽人间富贵。

    孙运昌也是如此,去年大灾连连,本来他估摸着到了年底,又能低价买上至少几十顷田地的。哪知凭空里冒出个泾阳商帮,居然把全县穷苦农户的田地全租了去。这样他当然无法再兼并土地了,不禁恨得牙根痒痒。

    如果换做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孙运昌是决计不干的。但是他也知道泾阳商帮的靠山是秦王,秦王他是万万惹不起的。所以他只能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方面绝不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泾阳商帮,另一方面盼着老天爷再旱一点,最好一冬天不要下雪,把泾阳商帮地里的庄稼全都旱死,让秦王赔个底朝天。

    天气果然如他所愿,从立秋到开春,泾阳县竟然真的一滴雨、一片雪也没有下。在陕西这个地方,过去种地都是靠天吃饭,赶上这种大旱,那肯定是颗粒无收了。

    可让孙运昌始料未及的是,泾阳商帮竟然在夏天就把尚未收获的谷子铲了,全部改种棉花。棉花这种作物本来就是喜旱怕雨,越旱长得越好。虽然第一次大规模种植经验不足,因为虫害落铃不少,但在数千名工人的努力劳作下,还是每亩收获了将近二百斤,成为秦王庄纺织厂的原料。

    随后泾阳商帮种的是冬小麦,孙运昌心想这下妥了,因为冬小麦开春之后必须要有几场雨,否则必得旱死。虽然他自己地里的作物同样得旱死,但孙运昌一点也不心疼。只要泾阳商帮难以为继,他就能继续兼并土地,这点损失早晚能弥补回来。

    哪知泾阳商帮偏偏就不靠天吃饭。除了从泾河引水灌溉之外,人家还在全县范围内打了很多眼深井,用井水浇地。这可彻底颠覆了孙运昌的种地经验,因为在过去,井水只是用来吃,浇地则根本不可行,因为一则水太浅不够用,二则浇地的工作量也太大。

    可是泾阳商帮的集体劳动方式,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水井打得极深,关中平原的地下水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工人们则是日夜换班取水浇地,硬是完成了几万亩农田的三轮灌溉。而孙运昌的土地没有租给泾阳商帮,人家自然不让他用水,结果他的几千亩冬小麦全部旱死。

    到了夏收的时候,泾阳商帮每亩又收了二百多斤麦子,这下孙运昌可有点坐不住了。他可并不傻,眼见那些普通农户坐收租金,乐得眉开眼笑;泾阳商帮在大灾之年连收两季,产量不低;只有自己颗粒无收,损失惨重,他的心思就有点活泛了。

    正巧知县杨嗣昌又动员泾阳县的大户将土地租给泾阳商帮,孙运昌一合计,便借机向杨嗣昌索要了二十多幅对联,这才同意租一千亩地。一方面,他自己有良田百顷,这些地只是十分之一罢了,相对也是比较贫瘠的地块。孙运昌想看看轮到自己的地,效果到底如何。

    另一方面,孙运昌虽然根本不懂书法艺术,但也知道杨嗣昌是名动天下的才子,他的墨宝一定值钱,光把这些对联卖了,都值个二三千两银子了。

    听完杨嗣昌的介绍,朱由检冷笑一声道:“咱们不管他打的是什么主意,只要把地交出来就行。来呀,快给我去找二百名种地的工人,要农活最好的!”

    很快,泾阳商帮的二百名工人就来到了原属孙运昌的田地上。他们本来就是农户,现在干的也是农活,不过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相当于是农场的工人了,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工钱,因此积极性也非常之高。为首的工头名叫雷二虎,是个急脾气雷厉风行的小伙子,与朱由检也早就认识了。

    而这块地原来的主人孙运昌也远远地偷着向这边张望,他想看看泾阳商帮到底打算怎么折腾。

    这一千亩土地连成大片,现在全部种了谷子,不过因为天太旱,很多谷子连芽都没发,勉强发芽的也长得稀稀拉拉。

    朱由检已经站在地头,他将手一挥道:“来呀,把跟前这五亩地里的作物全铲了!”

    本来农户最忌讳毁庄稼,但工人们可不管这一套,他们只听工头的命令,三下五除二就把地里的谷子铲了个精光。把孙运昌看得心惊肉跳,如果不是已经拿到了租金和庄稼的赔偿,这么祸害自己的庄稼,他非得跟对方拼老命不可。

    “用栅栏把这五亩地围起来,防止野兽窜进来祸害庄稼。”朱由检继续下达命令道,“让打井队的人过来,在最中间打一眼井,以后就用井水灌溉。然后先把地彻底翻一遍,从化粪池那里领肥料,施一遍底肥,把地浇透一次。”

    “好嘞!”雷二虎毫不含糊地答应一声,又讨好地问朱由检,“王爷,这次要种什么庄稼?”

    “种什么你先别管。”朱由检严肃地道,你先把这些人分成三班,给我日夜看住这五亩地,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在地旁边搭些小棚子,你们就辛苦辛苦,累了就住在这里,自有人给你们送饭。给我也搭一间!”

    “王爷,您要亲自种地?”雷二虎惊叫道,“这可使不得啊!这都是泥腿子干的活,您这金枝玉叶的…”

    “少废话,农活我干多了,未必就比你差!”朱由检这倒没胡说,他在台湾被荷兰人扣押时,没少在地里劳动,不然也没机会获得这些珍贵的种子。

    见雷二虎还有些迟疑,朱由检把眼一瞪道:“让你干啥你就干啥!后面的活还多着呢!”

第626章 播种新作物() 
在圈定了这块试验田后,朱由检却不急着播种,而是要工人们准备大量的竹竿、绳子和白纸。

    雷二虎摸摸脑袋不解地道:“王爷,种庄稼要这些玩意干什么?”

    “没看现在阳光太毒么!”朱由检说道,“我这些种子可全是金豆子,种下去必须保证成活。你们每人就种几颗种子,在种子上面给我用竹竿搭棚子。最上面要用竹竿和白纸粘一个顶,阳光不强烈的时候拿下来,要是阳光太强了,用纸遮一下,别把幼苗晒蔫了!”

    看到朱由检如此重视,众工人当然也不敢怠慢,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准备精心呵护这些神秘的作物。

    其实朱由检是想模仿前世的塑料大棚,既防大风又防暴雨,天冷的时候还能增温防冻,并且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可一则在这个时空根本就没有塑料,二则现在是盛夏,真要弄个密闭的大棚,还不得把作物热死。

    因此他绞尽脑汁,总算想了个主意,用透光性能和塑料相似的纸来替代,搞出个半封闭的“纸糊大棚”来。当烈日暴晒之时,可以用纸遮挡一部分阳光,降低阳光的强度;如果阳光不那么强烈,再把顶棚摘下来。

    当然,纸的耐用性和塑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使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大量损坏,并且大幅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不过朱由检可不管这些,他现在想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拼命换回来的新大陆作物能茁壮成长,并且尽快繁殖,形成规模。二百人不够就四百人,再不够就一千人,如果有必要的话,朱由检恨不得用自己的身体给作物遮阳!

    当然,朱由检还做了另外一手准备,那就是万一碰到夏天常见的强对流天气,也要有应对预案。否则作物大面积倒伏,甚至是被冰雹砸死,那可是他承受不起的。他让工人们准备了厚厚的棉布,同样用竹竿和木棍绑在一起,形成大片。一旦狂风暴雨来袭,那就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让工人举着这些东西硬挡。

    全部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朱由检终于开始播种了。他首先选择的作物是玉米,因为玉米本来就是喜温作物,适合夏季播种。在前世,玉米能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作物并不是偶然的,这种作物适应能力强,从寒温带到热带都能种植,且生长期较短,三四个月就能收获,理论上在夏季高温的华北地区可以实现一年两季。

    当然,在这个时代,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低不少,一年两季估计是够呛了。但夏季这一季,还是可以期待的,因为关中平原现在正是酷暑时节。

    朱由检在台湾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向被荷兰人抓来劳作的奴隶打听这些新大陆作物的习性。因为他在前世可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青年,对农作物很不了解。就算有些一知半解,可现在时代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作物,在前世那可是经过多少代的育种,与现在这种刚从新大陆传过来的原始品种,在习性上可能也有不同。所以必须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摸索种植技术。

    比如玉米,那些奴隶告诉朱由检,这种作物虽然喜高温,但水分同样得跟上,如果过于缺水,就结不出棒子来。所以朱由检特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