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定远侯班超-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丧事办完,诸窦不敢留六安国居忧,拟仍返河西。就在此时,汉明帝的诏书来了,允诸窦至祖籍三辅右扶风平陵居住,窦勋可留京陪窦老夫人。

    于是,窦穆便带着子窦宣等人,举族移居右扶风平陵。而窦固却上书皇上,自请仍居河西。

    而樊儇、夜玉则带着儿子、媳妇,俱陪着窦夫人直接返回雒阳窦府。几个月后,汉明帝又下诏,命诸窦返回雒阳居忧,并派谒者韩纡监督诸窦。在窦氏子孙返回雒阳的这段时间,樊儇和夜玉一直照应着窦老夫人和沘阳公主母女。

    窦固与涅阳公主未归,窦固在研习河西和漠北形势,只到两年后才归。窦穆、窦勋虽归,可他们终日以酒浇愁,且对窦老夫人有怨气,樊儇和夜玉二人常住窦府,一直以儿女礼侍奉窦夫人,只到她身体复原,神情恢复如常,她们才返回班宅。

    然而,居忧三年将满,窦氏后人再度事发。

    窦穆、窦勋被贬后并未吸取教训,窦融河西军战旗又被授予旁支窦固,窦穆与长子窦勋在府中终日牢骚满腹,抱怨皇帝卸磨杀驴,刻薄功勋后人,恩宠一代即终。这分明是不知悔改,且有异心。谒者韩纡不敢隐瞒,便一一禀报皇帝。

    汉明帝闻报果然大怒,先便下了诏书,将窦氏举族再一次赶回故郡。

    窦固等人临行前,帝京雒阳仅有班固、班超率全家前往长亭相送,凄凉寥落。窦固执班固、班超二人手相顾无言,年仅八岁的少年窦宪,却望着繁华的帝都咬牙切齿发誓道,“今日吾为孤儿,窦氏惨淡,凄零离京,人皆笑之。他日吾返时,定让雒阳人闻窦氏而战栗,望窦氏府宅而仰望……”

    此言一出,令所有人大惊。窦固“啪啪”兜头两鞭子,窦宪才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站在一边陪着樊儇、夜玉的沘阳公主刘小翰闻言,则吓得脸色煞白,双手紧紧捂住窦宪嘴,不让他再说出不堪的气话来。

第四十六章 穷困班家() 
窦老夫人、内黄公主也听到了,她们闻之如雷轰顶,眼泪象断线的珠子簌簌下落。

    班超心里也大为震撼,此言分明带着怨气甚至可以理解为有反意,如让御史台言官闻之,或让各府衙谏官闻之,这少年则必死,窦家则将被族诛。他心里为窦融大人和窦老夫人难过,有这样的子孙,窦氏坎坷、灾难,远未过去。倘若他日或有飞黄腾达之时,岂不要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诸窦返回故郡几个月后,沘阳公主写信给马后,备说离京之苦。于是,马后说情,汉明帝又下诏允窦夫人留住京城,由窦勋和沘阳公主刘小翰带着两个小女同回京师侍候。

    灾难远未结束。窦穆、窦宣与诸窦返回右扶风平陵,而窦固则继续回到河西故地。窦穆在平陵也不消停,他因贿赂右扶风官员柱法不羁,而被人举报,与子窦宣一起被下了平陵狱。窦勋也因酒后一再怒言朝廷“刻薄功勋后人”,让汉明帝忍无可忍,最终被投进雒阳诏狱。

    此后不久,三人便全部死在狱中。

    这几年,是窦氏最凄惨的几年。窦夫人年迈,沘阳公主心情凄苦,大病了一场。樊儇和夜玉便时时过府探望,以媳礼孝敬窦老夫人,并照料沘阳公主。夜玉心细,还让虞四月常居窦府,帮助窦戈管理窦府,防止仆人侍婢婢捣鬼。只到沘阳公主病好,才不再两头跑。

    这一切,均让窦固等窦氏后人各门,俱世代感念在怀。而这一段感人至深的家族情缘,也为班超和班固后来的人生辉煌,悄悄起了一个注脚。

    通过窦融大人仙逝以来这几年发生的事,邓震心里其实对班超的看法也有改观。大难面前,班家从上到下,大义面前,一丝不苟。行事无不合乎礼法,让人不得不称道。再说,班家虽穷困、破落、潦倒,毕竟是大汉帝国的文章领袖,女儿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嫁给这样人家也算适得其所。

    还在窦大人丧事办毕回到邓府时,邓震就曾对夫人说过,“此儿虽讨厌,但亦有可取之处!”

    有其女必有其母,邓夫人嘴巴果然也不饶人,她反应极快,“菡儿若揭不开镬,是管?还是不管乎?”一句话,噎得堂堂的高密侯词穷。邓夫人还把这话悄悄告诉女儿,母女俩大笑了一回,笑得邓尧直喊肚子疼。

    班超和邓尧的美满姻缘、文人世家班府重情义,固然都是雒阳城的街坊美谈,但日子不全是才子佳人故事,日子是过出来的。邓尧下嫁给班超后的前十年,完全是捉襟见肘的十年,经济的拮据考验着她这个邓府的女公子。

    班家虽然穷困,但名气太大,各项开支也多。家里入不敷出,候门娇女邓尧毫无怨言,她着眼的是未来。用现在金融或股权投资界的行话说,她是一个高超的“投资人”,而班超则是前景无限的“绩优股”。她自信她看上的男人,绝不会久居人下。

    邓尧下嫁书佣班老二后,邓府上下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内,一直觉得无颜见人。不仅仅因为班超是一个小小的书佣,更重要的是班家实在是太穷了。雒阳繁华鼎盛,世族如林,各条大街两旁,豪华府第鳞次栉比。可班家从右扶风搬至雒阳后,栖身在租来的小宅内,更别说自建了。

    建武中兴后,东汉帝国袭前汉制,采用以军功爵制为基础的“名田制”。按照这一制度,从公卒、士伍和庶人等被称作无爵的平民,到各级官吏、大夫,授田宅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官吏,按照有官秩者先根据官秩,无官秩者才根据其爵位与官秩的对应关系授田宅。

    如关内候,授田九十五顷(注:一顷为百亩,一亩为二百四十平方步。东汉大亩约今零点七亩),其宅地面积为九十五宅(注:一宅面积为三十平方步,约九汉亩)。对异地为官、或进京为官的居所,也就是“官宅”采取由朝廷“大包干”制度。

    立国后,建武大帝刘秀退功臣,启用文吏治国。他退功臣的办法,就是用高禄、厚赏将功臣、宿将养起来。主要功臣均封候封邑,采食封地。此举的直接弊端,便是豪强大族快速崛起,国内土地快速兼并,成为帝国的痼疾顽症。

    建武帝驾崩后,虽然雄才伟略的汉明帝采用抑制豪强的国策,但前汉末年兼并土地的故事还是重演了。由于世家大族崛起,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失去田宅的人越来越多,无数庶民重新沦落为豪强大户的仆人、侍婢,社会矛盾也愈来愈激烈。

    从东汉初年开始,豪强大户蓄仆婢、徒附数以千计。对土地的买卖,东汉《二年律令》又有明文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田宅,不得更受”、“代户、贸卖田宅,乡部、田啬夫、吏留弗为定籍,盈一日,罚金各二两”。

    《二年律令》的这两条法令,第一条的意思是说,“已经获得官府授田的人如果转让或出卖田宅,将不能再次获得授田。”第二条是说,“乡、里官吏对于田宅买卖、户主变更等情况,必须及时登记在册,不得拖延。延误满一日,则罚银各二两。”

    班固在雒阳担任兰台史令后,班家便卖掉老家扶风安陵的老宅,举家撤到雒阳。可兰台分给班固的官舍根本住不下一家十几口,又无钱买“二手房”或自建新宅,于是班固便只能租宅安顿一家人。下西洛虽然是平民街巷,但也是繁华之地,这样的住宅,租金自然不菲,成为班家最主要的开支之一。

    邓尧嫁给班超后,以她的性格、能力,自然很快就从嫂嫂雁旋手上接过了当家人的大任。大嫂雁旋倒成了邓尧的助手,而侍婢芙蓉、秦小宛、慕容越和班固房内金杏、桃红两个贴身侍婢,俱成了她的“帐下”大将。

    两房媳妇,俱贤惠淑女,夜玉便放手让她们当家。自己整日和樊儇一起侍弄孙儿,纺帻刺绣,补贴家用。同时种养花草,颐养天年。

    满府二十多口人要吃喝穿衣,还要支付巨额房租。当时全家的收入,只有班固当兰台校书郎官每月三百石的微薄俸禄,班超当书佣和雁旋织绩制衣的些微收入,以及班驺、班秉当镖师的收入来维持,可谓捉襟见肘。但邓尧十分要强,再艰难也从不回娘家吐露半点。

    即使几度面临差点揭不开镬的窘况,她也绝没有动过回邓府求援的念头。

第一章 河西战旗() 
知女莫若母,邓夫人知女儿要强,每次回娘家,临走时都要硬塞些金银细软,但也毕竟有限。对全家二十多口人日常开支,这些仅是些小钱,杯水车薪。

    班超和班驺、班秉三人进出身背拍髀,院中常置兰锜,早晚习武。史学世家的班氏大院,弄得跟个武馆一般。三人痴迷习武,对家里生计的窘迫,却全然不知,担子全部担在媳妇邓尧和大嫂雁旋妯娌二人肩上。

    有一段时间,府中上下心疼邓尧,便颇有微言。秦小宛不愿班超为人诟病,尝偷偷返回窦府告诉老夫人和公主。窦老夫人和沘阳公主心疼死了,可班家规矩大,迂腐不堪,把别人的惠赠当成施舍,她们无能为力。

    老夫人樊儇也心疼媳妇,想出面教诲班超,却为邓尧劝阻。为补贴家用,她把娘家陪嫁的嫁妆都慢慢贴进去。最窘迫时,自己的笄、簪、钗、华胜、步摇、钿花等金银首饰一样不留,全部当掉,好不容易让一家人不致过得太寒酸。

    班家再破落,毕竟学问名声在外,她得撑住这个面子。再说,当初是自己硬着头皮嫁过来的,她不能让阿翁和满府人看她的笑话。

    ……

    永平七年(公元64)正月初五,汉明帝在宣明殿召见薛池和兰台校书郎班固。皇帝当着三公和尚书台众官的面,令班固从即日起,开始全面撰写西汉国史。这天恰好是小寒节,从这天起,班固编撰《汉书》一事,便正式被朝廷列为国家大事。

    正月二十日凌晨子时,皇太后阴丽华在长乐宫突然崩逝,享年六十岁。掖廷连夜发丧,汉帝国举国大哀。谁也没想到,到正月底,当雒阳城吏民正举城沉浸在哀恸之中时,河西与塞北各边郡纷纷派出驿吏,以五百里加急的速度,将边警一一驰报京师!

    大汉举国国丧之时,北匈奴却兵分两路,数万铁骑兵临河西与北塞,逼迫汉朝同意再设“互市”。骤然而至的边关警讯,震惊了朝廷百官,也震惊了举国汉民,恐慌不安的气氛迅速从边关弥漫至京城!

    汉明帝刘庄登基后,为缓和与北匈奴的矛盾,于永平初年曾一度在河西与塞北边境数郡开设互市。互市主要以易货为主,北匈奴以畜牲、兽皮、铁器或手工艺品,来交换汉朝的丝绸、麻布、丝棉、衣帽、茶叶、瓷器、农具和手工艺品。

    北匈奴需要汉朝大量物资,他们甚至将与汉明换来的丝绸、瓷器等,长途运到葱岭以西的安息、大秦,换取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而汉朝对牲畜和毛皮的需要量毕竟是有限的,易货不成,于是北匈奴一度只能靠支付从西域或安息、大秦挣来的黄金或西域金币、银币,来换取汉朝的大量物资。

    汉朝地大物博,百业兴旺,商业繁荣。一时间,全国商贾云集北塞,牛车塞道,货船雍积,大量物资汇集河西和塞北边塞。这种一边倒的贸易自然难以持久,很快北匈奴便入不敷出。于是,抢劫成性的匈奴人眼红中原财富,便武力抢夺汉朝商贾财货,从而抢黄了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