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7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份‘盟约’在这些蒙古部落来看,确实是两全其美。他们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要确保明朝不会从背后对他们发动战争,让他们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同时,他们也看重了明朝的火器,有了这个,他们面对内部争斗亦或者俄罗斯人,胜算都将大增!

    所以,他们表面上团结一致,暗地里已经都在找明朝购买这些火器了。

    孙承宗面上带笑,是真的在笑。

    他完全没有想到,这场本是一场局部的,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会带来这样意外的结果。

    太丰厚!

    这个结果,绝对会冲击整个大明上下,史书上,必将是极其光辉的一笔!

    乾清宫里稳坐钓鱼台,决算千里之外的皇帝陛下,那些溢美之词也将耗干笔墨,青史垂名!

    协议已经达成,酒桌上气氛也算浓烈,这些使臣放下心思,开始与孙承宗套近乎,不动声色,旁敲侧击的想要搞清楚明朝对蒙古到底是什么想法,是否有意进入大漠,是否会在草原,大漠附近部署重兵等等。

    孙承宗自然是避重就轻,安抚这些蒙古汗国,大肆宣扬明朝的和平之心,朱栩的‘仁德之念’,还将明朝开放互市当做挡箭牌,告诉这些蒙古使臣,大明是多么渴望和平,能与各地和平共处,再无战事。

    孙承宗虽然多在军旅,到底是文官,舌灿莲花的功夫虽然对朱栩无效,但糊弄这帮塞外野蛮人,那真是用到了地方,一圈圈大道理砸过去,这帮使臣都大是点头,深以为然,将这位孙帅当做了圣人一般,言听计从。

    由于明朝只派文官管理蒙古诸多汗国,部落,并没有引起蒙古部落的忌惮,库伦城北移到土谢图汗国的汗山也被定下来,一切都按照朱栩的规划,超额完成,大幅度推进。

    不过孙承宗并没有立即回返,很多事情不是这些使臣能决定的,需要汇报,有一个来回的时间。

    孙承宗乘机在甘。肃,榆林等三边重镇视察,给秦良玉站台,推动‘军改’完成。

    三天后,满桂,多尔衮等人从外面进来,看着正在翻阅文书的孙承宗,道“元帅,能派出去的人,动用的关系都动用了,就是没有找到察哈尔的余孽,那尼克鲁,八大福晋都好像消失了,如何也寻找不到半点踪迹,末将怀疑,是有其他部落将他们藏了起来。”

    孙传庭头也不抬,淡淡的道:“藏就藏吧,对于漠南蒙古的规划,内阁很快就会出详细的方略,除了归化城,还会连续见五座大城,在长城外,这些城会让我大明牢固的统治漠南,再无九边之患!”

    满桂等人神色振奋的点头,在长城之外建城,这对明朝来说意义无比重大,将解决建国以来一直面临的威胁,彻底杜绝边患!

    说完这一句,孙承宗又道:“申用懋很快就会到,蒙古各汗国的使者会去而复返,正式的‘投诚状’会递上来,各种契约都将签署,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整军,严阵以待,以免任何变乱!”

    “遵命!”一群人应声。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大事可定!

    景正二年,六月二十三。

    喀尔喀,瓦剌等各蒙古汗国的使臣在甘。肃镇,向大明钦使,大元帅府元帅,孙承宗递上降表,约定了进贡的物品、数量以及时间。

    同时,孙承宗传达了朱栩的旨意,册封各汗国大汗为两字亲王,世子以及各郡王,还有是各种官署……赏赐无数。

    这些都是明面上的,私底下双方还有各种交易,林林总总两百条,涵盖方方面面。

    其中重要的有:一、大明皇帝陛下既蒙古大汗,一应制度依明礼而革新。二、组建蒙古骑兵,由蒙古总理大臣统领,驻地库伦。三、彼此互市,互通有无,人员自由来去。

    又过了两日,一切仪程结束后,孙承宗等人这才送这些使臣相继离开。

    最后一个走的是和硕特部的使臣,他递给孙承宗一封信,道:“这是我汗给大皇帝陛下的亲笔信,还请元帅转达。”

    这次蒙古的投诚虽然是土谢图汗开始,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漠西蒙古盟主,和硕特部大汗,固始汗,他积极推动各部落‘投诚’,才有这次这么顺利。

    孙承宗接过书信,道:“陛下对固始汗的事迹非常赞赏,若是有空,还请固始汗入京,想必陛下会万分高兴。”

    和硕特部承接着来自西方最大的压力,绝不希望与明朝再翻脸,这使臣道:“想必我汗也无比期待见到英明神武大皇帝陛下。”

    孙承宗又客套几句,目送他离开。

    他身后,秦良玉,满桂,赵率教等人相继走出来,塞外热风吹拂几人的面庞,发丝飞舞,披风鼓荡,几人都情不自禁的挺起胸口。

    目光炯炯,神色坚定!

    他们是大明将帅,当有傲气!

第一千零五十章 ‘新政’隐忧() 
    “快看报纸,今天特刊,快看!”

    三里河附近,一个年轻人拿着报纸,飞奔,狂呼,满脸惊喜。

    “蒙古投降了!”

    “就是伪元,他们投降了!”

    “我大明又增加了万里疆土,吾皇威武!”

    “吾皇威武,大明威武!”

    城南的皇家政院,军院沸腾了,无数人生员在狂呼,哪怕是博士教授都忍不住了,还有一些人跑去升国旗,在国旗下高声大唱。

    蒙元一直是大明的一根刺,这根刺在土木堡之变就从未被拔除,而且越扎越深,现在,彻底拔除了!

    哪怕是普通百姓都知道英宗年间的那场保卫战,这是一场将大明以往荣耀彻底打没了一场屈辱之战!

    “吾皇万岁!”

    东南西北四方,如海啸般沸腾,响天彻地,呼啸如飓风,席卷整座京城。

    礼部,一群郎中,员外郎,侍郎走入尚书沈的班房中,每一个都神色激动,难以自抑。

    “大人,我等想着给皇上……上奏,今年前往泰山封禅,不知大人意下如何?”右侍郎姚郅上前,目光热切的说道。

    泰山封禅,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历朝历代的皇帝前往封禅,只有两件事,一个是‘请罪’,另一个就是‘邀功’。

    当今皇帝陛下的武功已经远超太祖太宗,自然不会是去‘请罪’,在这个时候,自然是奉天许愿,向天地邀功!

    沈正在审阅‘景正大典’,抬头看着一群人挤进来,环视一圈,平静的道:“你们都是这个想法?”

    左侍郎贺知舟抬起手,道“大人,我大明天灾连绵十多年,百姓士气低迷,正可利用此机会振奋人心,提升士气,实属一举多得……”

    “是啊大人,皇上登基以来,还不曾正式的祭祀天地,礼法有缺,现在正好弥补。”

    “大人,下官认为甚是。皇上不喜名利,但有些事不得不为,此事,还需皇上勉为其难……”

    “孙阁老等不日将回京,不若我等乘机联名上奏,请皇上前往泰山封禅,也要祈上天垂帘我大明百姓,恩将雨露……”

    沈神色不动,心里腹诽。你们从哪里看出当今皇帝陛下不好名利了?你们是真听不到外面那些流言吗?还什么勉为其难?

    虽然心里腹诽,但沈没有开口,因为他很清楚,乾清宫的皇帝陛下比他们站的高远,手段也更高明,不会像这些人预想的,这么就迫不及待的去泰山封禅。

    太露痕迹,太过拘泥于形式!

    等这群人激动之情平静了,沈道:“嗯,你们联名吧,这件事,不能是我礼部的事情,我待会儿还要去工部走一趟。”

    众人一愣,旋即醒悟过来,沈是尚书,自然是要与六部尚书一起联名。

    “是,我等明白了。”姚郅等人抬起手,都是心照不宣的笑容。

    沈看着这群人离开了,摇了摇头,有些无语。

    随着‘新政’得到认可的人越来越多,朝野上下的情势变化虽然无声却也很快,不知道多少人上赶着拍朝廷,拍皇帝的马屁。

    沈手边已经有一堆奏本了,都是在野的大家,名儒以及一些曾今的官员给他上的奏本,全是给皇帝歌功颂德,赞颂皇帝的英明睿智,武功盖世……这些溢美之词,让他看的都有些尴尬。

    沈将这些奏本放到一边,他相信,不止他这里等估计收到的更多,然后就是最多的司礼监了。

    内阁现在确实如沈所料,靖王拿着十几道奏本,出了班房,走到孙传庭班房,苦笑道:“白谷,你猜我收到的都是谁的奏本?”

    孙传庭放下笔,抱起一堆放桌上,道:“万历年间的三个阁老,天启年间的四个尚书,咱们比比?”

    靖王笑了声,道:“我的也不差,宗室十六位王爷的联名奏本,十三位公侯的联名奏本,还有皇后娘娘的大伯父,李娘娘的族叔……”

    孙传庭眉头跳了跳,这还真比他厉害。

    汪乔年出现在靖王身后,道:“白谷,王爷,大理寺除我之外,所有四品以上官员的联名,上奏请求皇上厉行‘新政’,推动大理寺改革完善……”

    孙传庭微怔了下,点头道:“还是你们大理寺高明。”

    汪乔年苦笑摇头,现在朝廷各部门都被这些大同小异的奏本淹没,让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靖王微笑着,道“没什么在意的,皇上那边肯定早就知道了,待会儿咱们挑几个比较好的,送去司礼监,刘公公,曹公公自然清楚怎么做。”

    孙传庭赞同,道:“这些事情先放着,皇上想必也不会去泰山封禅,眼下还是今年的夏粮之事。”

    说到这里,靖王与汪乔年都神色微沉,今年是‘新政’落实的第一年,‘官绅一体纳粮’,这件事在地方已经引起乱子,随着夏收逼近,将会越来越大。

    汪乔年道:“我已经收到上百封书信,都是各地大理寺主事的,他们言称一些地主巧用手段,开始避税。有的佃户状告地主欠粮,有的府县以历年欠粮为借口,有的甚至还放火烧毁农田……这还是江南富庶之地,在陕川等府县,地方上要么以青壮不足为由,请求减免,有的就是勾结盗匪,抢掠一空,以此要求朝廷赈灾……当真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都是各种理由告到大理寺,在打官司,拖延塞着,所以被收集起来,集体上报的。

    靖王神色凝重,道:“督政院那边也是,各地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奏本,书信,都是言称今年天灾严重,粮谷减产严重,希望朝廷暂时不要征税。我派出了一些官员去查看,上报上来,都是千里干涸,百里无一苗,甚至还有不惜提前收割,欺瞒督查……”

    这些孙传庭自然也收到了汇报,面色沉着,道:“皇上登基以来,减免粮税的府县高达数百,朝廷的国库早就见底,这些人丝毫不体谅上心,为了蝇头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真当朝廷是摆设不成!”

    这个时候,毕自严从靖王,汪乔年身后走出,道:“各地巡抚的奏本怎么说?”

    孙传庭等人见毕自严来了,都转向他,孙传庭道:“江。苏,浙。江,湖广等地的奏本早就上来了,他们还是有些有心无力,对于府县控制力有所不逮。有几个参议还上奏,希望朝廷缓个两三年,等‘新政’推行到下面,对地方控制力大增,再完善赋税,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