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7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群使臣,国主都带着重重心事以及酒气,相继离开,各自回到安排休息的房间,犹自难以安寝,辗转反侧难眠。

    朱栩也喝了不少,在张筠给她脱掉衣服,换上常服后,坐在椅子上,长吐了口气。

    张筠见朱栩面露疲惫,过来揉着他的肩膀,轻声道:“皇上,臣妾已经让人去煮醒酒汤了,再等一下,就可以睡一觉了。”

    朱栩目光看着前面,摇头道:“睡不了了,得尽快回宫。”

    张筠一怔,在她看来,刚才的宴席完全掌握在朱栩手里,应该没什么问题才对。尽管心里有疑惑,她却没有问出来,只是稍微用力的给朱栩揉着肩膀。

    朱栩坐在那,心里还在思索。

    琉球一事,算是基本解决了,日后慢慢发展,融合就是,倒是朝鲜,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所谓的倭国十多万大军齐聚九国岛,这自然是夸大,有明朝在里面的暗中运作,实际上也就四五万,主要是镇压岛原附近越演越烈的民变。这些民变中有明朝以及萨摩藩的影子,所以比历史上更难平定,德川幕府正在调集更多大军。

    德川幕府的目的迟早会被戳穿,到时候朝鲜的态度肯定会大变,这次机会就算错过了。

    “看来,还得继续施加压力……”朱栩双眼眯起,轻声自语道。

    这个时候,在昆。明外的官道上,一辆辆巨大的马车,有三四匹大马拉着,两辆并排,飞驰向北。

    这些马车里,坐着三十多个士兵,从装备,服饰上,一看就是建奴的骑兵。

    这些马车迤逦数里,畅通无阻,以最快的速度飞奔。

    沿路早已经安排妥当,这是兵部的一次尝试,以长距离,快速的运送兵马,粮草。由于有水泥路,无惧泥泞,可以一路畅通。路上的驿站,早就准备好了地方,马匹,粮草等来替换,休息。

    兵部的人马在实时的观察,记录,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

    这是一次尝试,对大明来说很重要,也事关以后的军事布置,作战方式方法,是以,哪怕在这个时候,兵部以及内阁都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同时,京城的朝报,六部的报纸紧急外号也迅速刊出,飞快的发放到京城的大街小巷。

    朝报颇有些高屋建瓴,从这次演武的性质,目的着手,言称‘武以成和,武以卫和,武以长和’,宣扬大明的这次演武是为了保卫大明,保卫和平,保卫藩属。立意宏大,深远,还提出了‘明藩一体,唇亡齿寒’的论调。

    六部的报纸,则从各个角度来禅说这次的重要性,言中词外都是高呼大明武力,警告宵小,表达了推动‘新政’矢志不移的决心。

    内阁,六部都是各有心思,充分的在报纸上表露出来。

    这在京城迅速引起一番热议,百姓们自然是兴奋,国家强盛是所有人的愿望,口口相传,热闹沸腾。

    但很快,一道奏本飞入内阁,司礼监,令内阁,司礼监都不得不重视,因为这是一份联名的奏本,朝野内外,高达数十人,不乏天启以前的尚书,侍郎,郎中,给事中,御史还有就是在野的大儒,声动一方的名宿。

第九百八十四章 复杂纷扰() 
    这道奏本出现在司礼监,内阁,迅速被抄录简略,送往京东大营方向。

    这道奏本的严重还不在于这些大人物的联名,而在于奏本里的内容。

    现在内阁以及六部等的诸位大人还在返回的路上,内阁中书就迫不及待的抄录送过去,可见不一般。

    宴席结束,朱栩的銮驾在京东大营停留了一阵,与张筠启程回京。

    这次大演武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后续的影响力还会慢慢发酵,未来十年,只怕东南半岛都会很安静。

    倭国现在陷于岛原之乱,即便没有朱栩的暗中推波助澜,德川幕府想要解决也要三五年甚至更久,前前后后动用数十万大军,消耗的国力不知道多少,根本无力再次入侵朝鲜。

    现在大明面对的唯一麻烦,就是察哈尔!

    察哈尔现在的总体实力并不强,难以处理在于,他们是游牧民族,茫茫大漠可以随意来去,若是不能一战而胜,就会向成祖一样,五征大漠也未能克尽全功,死后十几年就出现了土木堡之败——大明从此一蹶不振!

    朱栩必须要胜,彻底解决察哈尔!否则未来十年,大明将没有足够的力气与察哈尔周旋。

    从朱栩得到的情报来看,黄太吉虽然在漠西站稳脚跟,得到准噶尔的支持,但还没有能力反攻回来。准噶尔不止内部纷扰不断,四周的威胁也到处都是,想要出现历史上鼎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

    所以,三面合围,是有可能彻底剿灭察哈尔,将漠南划入大明版图的!

    没有像来时那么隆重,乘坐龙撵,而是坐了马车。马车里,朱栩斜躺在张筠的腿上,犹自皱眉思索。

    多尔衮与沈。阳方面联军五万,土木堡的满桂三万,加上赵率教的三千铁甲骑兵,两百门大炮,林林总总也能凑个四万人,祖大寿的泰宁卫与科尔沁等联军,勉强也有四万,这就是十三万大军!

    大明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这样的规模作战,并且骑兵居多的情况!

    朱栩眯着眼,右手有节奏的拍着腿,心里转悠个不停。

    “尼克鲁,应该快回到察哈尔了吧?”朱栩低语。他很好奇,这个时候,林丹汗会怎么做,静观其变还是先发制人,亦或者——议和?

    不一会儿,曹化淳从帘子外面说道:“皇上,安达山近来活动比较多,朝廷内外有些人已经被查实受贿,向他出卖了情报。不过影响不大,锦衣卫那边请示,是否进行清除。”

    朱栩面色如常,道:“不用,由着他们,让锦衣卫盯着。恩……传旨察哈尔:顺平王忠孝有加,卫边有功,赐蟒服,银三万,着即刻进京面圣,领赏。”

    外面的曹化淳楞了一会儿,道:“遵旨。”

    张筠眨了眨眼,看着朱栩的脸,疑惑道:“皇上……不是要讨伐察哈尔吗?这样,那个顺平王还会来吗?”

    朱栩看着她,伸手摸了摸她的俏脸,道:“开战总要有借口,这就是个借口。”

    张筠极其聪慧,立即明白了,俏脸欣喜的道:“臣妾明白了,皇上肯定顺平王不敢来,正好以此借口讨伐。”

    朱栩笑而不语。目光看向窗外,他倒是希望林丹汗大胆的来,他会毫不犹豫的悬其头于旗杆之上。

    但以他‘惯于杀使’的坏名声,林丹汗应该是百分百不会入京。

    可惜。

    朱栩心里暗叹,嘴角微翘的缓缓闭上眼假寐。

    安达山这个时候也在回京的路上,坐在马车里,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躁难安。

    不得不承认,察哈尔对建奴是有惧意的,哪怕建奴已经今非昔比,可当听到多尔衮已经率兵北上,安达山还是心惊胆战,六神无主。

    他左右有两个亲卫,其中一个道:“台吉,这件事必须尽快通知大汗。明人也就火炮犀利,可火炮笨重,在大漠难行,我们最大的威胁,还是建奴的骑兵!”

    另一个也道:“台吉,建奴骑兵若是再配上火炮,只怕我们不敌。”

    安达山看了这两人一眼,沉着脸没有说话。

    除了有数的那几个人,没有谁比他更了解察哈尔的真实情况。由于大明的刻意封锁,外加不断的挑拨,察哈尔看似不断的壮大,实际上真正的战力并没有增加多少,能凑个三万能战之人已经是极限!若是再剔除伤兵,重患之类,怕是只有两万人!

    两万人,如何应对大明的十多万联军!

    安达山这个时候也有些埋怨起林丹汗了,太过急切,不懂得韬光养晦,这么早就引起大明的忌惮,决心讨伐。若是再能稳个三五年,大明国力虚弱,察哈尔恢复过来,此消彼长,何惧大明!

    ‘希望国师有办法。’

    半晌,安达山还是没有说话,心里轻叹了一声。

    安达山这边忧心忡忡,朝鲜的两位国主就更是头疼万分,难以抉择。

    他们对大明的情况很是了解,从十年前大明就一直在帮助朝鲜,可以说竭尽全力,更不要说早期保卫朝鲜,与倭国的三次大战,都充分说明大明护佑朝鲜的决心。

    可现在大明国内天灾连绵,国库空虚,需要裁军来节省开支,明朝兵部,内阁的庞大计划他们也都了解,说到底,他们也怨不得大明这个时候抽身而出。

    可事关朝鲜国祚延续,他们不管如何,也不愿,更不能放驻扎在平壤的明朝三万大军离开。

    他们要紧急与国内商讨,在大明内阁裁军计划确定之前,决定到底该如何做!

    他们还在路上,一只只信鸽就飞向山海关,然后会在一个个驿站转向朝鲜。

    毕自严等内阁辅臣比朱栩更早回到京城,回到内阁。

    毕自严班房,他看着郑友元递过来的奏本,神色凝重。

    郑友元看着毕自严,面色冷静,道“大人,这是手抄本,原本在司礼监。想必皇上很快就会看到简略,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令他震怒。”

    毕自严没有说话,静静的看着这道奏本。

    这道奏本的内容是关于刚刚演武的火器,也就是火炮。奏本上言称‘战场成败,在于人心,不在利器。火器之大,过伤天和,非圣人所为’,‘一炮飞出,数十人残肢断臂,人命如草芥,漫天大火,惨叫而绝,何有德焉?’

    洋洋洒洒数千言,大概意思,就是军器局研制的火炮,威力太大,有伤天和,不应该存在于世界上,请求封禁,永远不再开启,使用。

    当然,他们也不是这样说说的,还举出了几个列子。

    若是这些大炮落在叛军手里,或者敌对国家,那大明如何抵挡?若是叛军,敌人以此攻打京城,皇宫又该如何?

    因此,在还没有流出的时候,请朝廷封禁,烧毁图纸,缉拿工匠,永绝后患!

    毕自严看着这道奏本,反反复复的看了两遍,脸色也变幻了几次,始终都没有张口。

    没多久,孙承宗拿着一样的手抄本走进来,看着毕自严道:“看过了?”

    毕自严放下奏本,叹了口气,道:“六部尚书没有表态,倒是有几个侍郎很是赞同,写了副奏。”

    郑友元给孙承宗搬来凳子,悄然退了出去。

    孙承宗也放下奏本,看着毕自严,沉吟一声,罕见的没有开口说话。

    毕自严与孙承宗眼神交汇,接着,继续沉默。

    两人都是读书人,进士出身,而今都是饱读诗书,满腹才华,若非入了官场,定然也是一方大儒,大家。

    毕自严是彻彻底底的文人,从他内心深处来讲,是赞同这道奏本的。大演武展现的火炮威力太过可怕,以往还不觉得,现在却有些悚然,令他感觉危险,心里忧虑。

    孙承宗虽然是文官,可也带兵多年,虽然知晓武器的重要,可是今天大演武的火炮,让他心悸,同时还在担忧,短短几年已经如此,如果继续发展下去……

    单想一想就不寒而栗!

    好半晌,孙承宗开口道:“皇上锐意发展火器,并且认为它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武器。”

    毕自严抬头看了眼孙承宗,神色平静,没有言语。他明白孙承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